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23 21:24:01 点击: 来源:yutu

《教育漫话》读后感1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今天,我继续阅读《教育漫话》。在书的开始部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中,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十分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出世即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吃好的、穿好的不说,家人还处处小心,就怕他们有一丁点的闪失。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从小就是我妈妈的心肝宝贝,天气一冷就怕他冻着,总是给他穿很多的衣服,我妈妈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就应该汗津津的。”结果,稍微见点风,孩子就感冒了,然后吃药,挂水……孩子出生刚四十五天的时候,就因肺炎住进了医院。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体质特别的不好,直到今年暑假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孩子的身体才强健一些。不过,即使是现在,我也不敢让儿子少穿衣服,因为小时侯已经养成习惯了,天气一冷,儿子的衣服立即成倍递增。

  其实,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古代德国和现代爱尔兰人,他们刚出生的婴儿都用冷水洗浴,不仅洗脚,还洗全身。现在苏格兰高地的妇女也在冬天用此方法锻炼她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的健康。

  看来,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经受锻炼,而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呀!

《教育漫话》读后感2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绅士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特意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

  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

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虽然文字是有限的,但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它们都将陪伴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求索。

《教育漫话》读后感3

  孩子需要赏识和鼓励。

  父母的赏识是对孩子探索方向的肯定。在婴儿时期,孩子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开始,他可能并不关心家长的感觉,探索主要依据自己的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愉悦。2岁以后,他开始关注家长的感觉。因此,家长对孩子某些探索的赏识,实际上是在为孩子的探索定向。

  父母的赏识是对孩子探索方法的赞赏。父母的赏识大多是在孩子的探索取得成功时表现出来,而孩子探索的成功,往往是由于耐心和方法。因此,父母对幼儿的赏识,实际上是对其探索方法的赞赏。在得到父母的赏识之后,孩子会不自觉地总结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以便取得下一次成功。

  父母的赏识是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以下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母亲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时,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连3分钟都坚持不了。”

  母亲也知道孩子调皮,但他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说你以前只能安心地坐1分钟,而现在能安心地坐3分钟。”

  母亲去参加小学的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孩子只考了40名,可能智力上有问题”。

  母亲也知道,孩子的'学习比较吃力,但他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很努力,说只要你坚持下去,下次很有可能进入38名。”

  母亲去参加初中的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孩子并不优秀,考上重点高中很有危险”。

  母亲也知道,孩子尽管很尽力,但他并不聪明,但她对孩子说,“老师鼓励你,说你只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很有可能。”

  高考后,孩子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孩子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以你却赏识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那是一层纸,一捅就破,但我还是喜欢你说,因为它是我学习的动力”。

  尽管这个故事具有童话色彩,但应相信,即使没有如此美好的结局,这位母亲仍会赏识孩子,使孩子有着前进的动力,生活在幸福当中。

  赏识和激励的时机

  在孩子成功的时候赏识孩子,会增强他的成就动机,去争取更多的成功。

  在孩子犹豫的时候赏识孩子,并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会使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积极探索。

  在孩子失败地时候赏识孩子,就是要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的优秀正是由于你的探索。历史名人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最后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次失败之上的,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离成功前进了一步。陈景润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证明了“1+2”。但从绝对意义上讲,他也没有成功,因为他只是证明了“1+2”,而不是“1+1”。

  赏识孩子,并不是简单地表扬,而是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看得起孩子。孩子若能感觉到你因为他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教育漫话》读后感4

  有幸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再盲目,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有效。

《教育漫话》读后感5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虽然这本书创作于三百多年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洛克非常重视绅士的体育。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在他看来,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人生的幸福。而且,他觉得: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干事业的保证。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让孩子从小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他们将来有适应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的能力。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可塑性也强,老师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大。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要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时时事事都要以身作则。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读了《教育漫话》,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我将继续勤奋学习,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教育漫话》读后感6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教育漫话》读后感7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书籍读后感(二)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而《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教育漫话》读后感8

  知道英国教育的人,都被他那绅士教育所感动,《教育漫话》真的是一本很适合我们去阅读_了解洛克的“绅士教育”的方法;去研究研究洛克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教育方式;去分辨_辩证的看待洛克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不断改进。我觉得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或者将为人父母的,一定要好好阅读这本书他的这些思想就记录在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之中。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首先谈到的是健康教育,因为“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要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

  一般来说,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应该将德行放在首位,因为德行好坏是我们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的先决因素,例如:我们并不会那么计较张海迪的身体或舟舟心智的不完整而否定他们的才能。

  但是,为什么洛克要这么重视身体的健康呢?其实这是与当时的时代有密切关系的。当时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要经营工商业,要航海、探险,征服殖民地,开辟新的财源,所以体魄不健康是不能够又好又快地完成这些任务的。所以,洛克郑重地提出“人生的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为此他根据自己曾做过的专门研究以及一些听到的见过的具体的比较有力的证据来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包括:

  1避免娇生惯养;

  2脚的锻炼与冷水浴;

  3游泳与户外活动;

  4衣着;

  5饮食与用餐;

  6睡眠与卧床;

  7排便;

  8用药;

  9身体保健的规则。

  他建议“绅士应该像笃诚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主张“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儿童都不应穿得太暖”,孩子最好不要戴帽子,应该每天用冷水洗脚,鞋底要薄一些,衣服不要太紧,饮食要清淡而简单,不喝酒或烈性饮料,水果应在饭前吃,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应当睡硬床,排便要定时,生病后用药不要太急。

  还要补充的是洛克明确指出“我这里所谈的主要是男孩子的教育培养方法,对女孩的教育不完全适用”。洛克提出的建议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是也有些是不适用的,例如:洛克以为用餐时间“最好尽可能地不固定”,现代社会认为这样会令胃的消化液分泌紊乱,容易导致肠胃病。当然洛克的这些建议除了锻炼儿童的身体,让其健康成长还有助于锻炼儿童意志。

《教育漫话》读后感9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就捧起在校图书馆借来的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以前匆匆翻过,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可再次拿起它的时候,却爱不释手。书里面涉及很多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事,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而作为父母的我,却不知如何来培养她,使她成为心智和健康都优异的人。

  很荣幸遇见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使我知道在孩子培养的各个方面。首先第一章,他讲的是健康教育,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和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无法取得进展。”可见健康的身体有多么重要。在书中,他向我们见绍了身体健康的几个原则:

  一,保暖。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要让孩子穿的过暖,否则就会引起头痛感冒,发炎咳嗽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

  二,冷水锻炼。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养成用冷水洗脚的习惯,最好用冷水洗澡,这样能增强他们的体质。不过,锻炼最好从春天开始,最初用温水,以后逐渐把水调冷,要不了几天就完全用冷水了,此后不分春夏秋冬,都要坚持洗下去。

  三,游泳和户外活动,游泳,既能和冷水接触,又能获得应付急需的技能。

  四,衣着不可过紧。要让身体的各个器官自然的生长,不然就不会匀称。

  五,饮食要清淡。要少食肉食,多吃一些硬性的食物。

  六,水果。不应当吃可口的水果,如甜瓜,桃子等和不和时令以及被糖渍过的水果,因为这些水果都不利于健康。

  七,按时大便。八,医药。不要乱给孩子用些预防疾病的药物,尽量让孩子少用或不用药物。

  看完他的这些关于身体健康的原则,我想自己今后在孩子的健康上应该如何注意了。

《教育漫话》读后感10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孩子们都是一张张崭新的纯真的白纸,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启迪他们,让孩子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要健康成长。我从约翰·洛克的这本经典名著《教育漫话》中得到了很多教育的新灵感,他将孩子们的教育分成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这样的三个分类我们并不意外,可是这样的排序却别有深意。

  洛克在书中首先谈到的是体育,实际谈的便是健康教育。在*的教育里,我们很少会将体育排在第一位,在我们的思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传授知识,至于体育,就适可而止了。我接着读了下去,洛克的观点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围绕着如何保持儿童的健康,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他将忍耐劳苦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准。

  其次,洛克所谈到的是德育,道德品质应该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然而,正如他所说的“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一部分目标的是德行”,在我们的固化思维里,孩子们犯了错,我们会习惯性地为他们遮掩,总会认为他们还是孩子,长大就好了。而洛克在书中所讲的,却完全相反,他认为我们应当在孩子们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教导他们,让他们从小便遵守规矩,服从理性,以免长大以后难于纠正。

  在洛克先生的书中,他是将智育排在最末一位的,相比于品质,学问是最不重要的。在这一部分里,他首先便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做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孩子们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长期下去会磨灭他们的求知欲望,机械的学习是无用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把学习当做一种游戏、消遣,一种做了别的事情之后的奖励,而不是让孩子们把学习当做厌烦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的教育,我们也会教导孩子要吃苦耐劳,可也只是口头上的教育。“这节体育课上数学”,在我们儿时便从我们的老师口中听到过类似的话,如今我们又将同样的话说给我们的学生。究其根本,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总会有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让孩子们一步登天。体育活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仿佛可有可无,我们却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问题,我们总是会忘记和忽视体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应该反思和改正。

  与此同时,父母们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我接触的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我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们也不指望他能做什么,只要他能好好读书就行了。在家长们的眼中,所谓的读书便是“智育”,而体育和德育很少被提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在洛克书中十分简单易行的方法,却变得寸步难行。

  不论是教师和家长总有一种思想,便是把孩子们培育成一个“能人”,或者说一个“成功人士”,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绅士”。洛克先生书中有许多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揣摩。《教育漫话》这本书语言不多,其间谈到的教育思想是进步的,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1)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

《教育漫话》读后感1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今天,我继续阅读《教育漫话》。在书的开始部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中,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十分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出世即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吃好的、穿好的不说,家人还处处小心,就怕他们有一丁点的闪失。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从小就是我妈妈的心肝宝贝,天气一冷就怕他冻着,总是给他穿很多的衣服,我妈妈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就应该汗津津的。”结果,稍微见点风,孩子就感冒了,然后吃药,挂水……孩子出生刚四十五天的时候,就因肺炎住进了医院。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体质特别的不好,直到今年暑假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孩子的身体才强健一些。不过,即使是现在,我也不敢让儿子少穿衣服,因为小时侯已经养成习惯了,天气一冷,儿子的衣服立即成倍递增。

  其实,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古代德国和现代爱尔兰人,他们刚出生的婴儿都用冷水洗浴,不仅洗脚,还洗全身。现在苏格兰高地的妇女也在冬天用此方法锻炼她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的健康。

  看来,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经受锻炼,而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呀!

《教育漫话》读后感2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绅士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特意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

  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

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虽然文字是有限的,但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它们都将陪伴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求索。

《教育漫话》读后感3

  有幸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再盲目,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有效。

《教育漫话》读后感4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绅士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特意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

  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

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虽然文字是有限的,但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它们都将陪伴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求索。

《教育漫话》读后感5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了,偶然间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么一本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

  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它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洛克先生认为“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6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教育名著。洛克在第二页就指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当孩子在家里受到了错误的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就有点困难。

  洛克在书中谈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方面问题。其中他最重视德行,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学得他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教书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我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多数学校对教学成绩抓得力度更大一些,大考小考不断,德育也不应忽视,应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活动。一个学生的德行若出了问题,一生的幸福就毁了。

  德育自古就很受重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修身是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古代对品德教育更重视,不像现代教育这么功利化,考什么学什么,而是诗书礼乐等全面发展。

  《教育漫话》中论述惩罚的文字不少。当今*的教育是谈“罚”色变,正当的惩罚也可能会被家长以体罚之名诉之媒体,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连篇累牍地报道,丝毫不虑及社会影响,导致很多老师在管理学生上明哲保身谨言慎行,而有的学生日益肆无忌惮,不少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过犹不及,体罚是惩罚的极端,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如果儿童所畏惧的或所感到的只是它所给予的痛苦,则鞭挞的好处并不多,因为痛苦消灭得很快,儿童对于它的记忆也会同时忘却。但是我觉得有一种过失儿童是应受鞭笞的,儿童应受鞭笞的过失也只有这一种,这就是顽梗,或者反抗。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主张在可能范围内把鞭挞所给的羞辱作为惩罚的最大部分,不是痛苦。惟有使他们由于做错了事和被打而感到害羞,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制裁。”

  洛克主张慎用鞭挞,“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使得自己遭受鞭挞或呵叱的错误行为发生一种羞耻与恐怖的心思以外,是决不能再有别的好处的”,久而久之,“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了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教育要育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谈论了体育和智育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

  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把这本书又读了一遍,重点章节读了两遍,做了两千字的摘记。合上书还想去读,这是一本真正的教育经典,隔一段时间再读又会有新的收获。

《教育漫话》读后感7

  知道英国教育的人,都被他那绅士教育所感动,《教育漫话》真的是一本很适合我们去阅读_了解洛克的“绅士教育”的方法;去研究_研究洛克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教育方式;去分辨_辩证的看待洛克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不断改进。我觉得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或者将为人父母的,一定要好好阅读这本书他的这些思想就记录在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之中。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首先谈到的是健康教育,因为“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要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①。一般来说,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应该将德行放在首位,因为德行好坏是我们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的先决因素,例如:我们并不会那么计较张海迪的身体或舟舟心智的不完整而否定他们的才能。但是,为什么洛克要这么重视身体的健康呢?其实这是与当时的时代有密切关系的。当时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要经营工商业,要航海、探险,征服殖民地,开辟新的财源,所以体魄不健康是不能够又好又快地完成这些任务的。所以,洛克郑重地提出“人生的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②。为此他根据自己曾做过的专门研究以及一些听到的见过的具体的比较有力的证据来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包括:1避免娇生惯养;2脚的锻炼与冷水浴;3游泳与户外活动;4衣着;5饮食与用餐;6睡眠与卧床;7排便;8用药;9身体保健的规则。他建议“绅士应该像笃诚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③,主张“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儿童都不应穿得太暖”,孩子最好不要戴帽子,应该每天用冷水洗脚,鞋底要薄一些,衣服不要太紧,饮食要清淡而简单,不喝酒或烈性饮料,水果应在饭前吃,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应当睡硬床,排便要定时,生病后用药不要太急。还要补充的是洛克明确指出“我这里所谈的主要是男孩子的教育培养方法,对女孩的教育不完全适用”④。洛克提出的建议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是也有些是不适用的,例如:洛克以为用餐时间“最好尽可能地不固定”,现代社会认为这样会令胃的消化液分泌紊乱,容易导致肠胃病。当然洛克的这些建议除了锻炼儿童的身体,让其健康成长还有助于锻炼儿童意志。

《教育漫话》读后感8

  在谈论了如何使儿童保持健壮而有活力之后,洛克认为“其次的主要问题是让精神保持正常,使它在一切场合都能体现出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卓越”⑤。洛克提出“一切德行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在于:ˋ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ˊ”⑥。我认为这是理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儿童的精神最柔弱的时候,让他们遵从戒律、服从理性,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应该要的什么是不应该要的,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去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正如托马斯·亨利·拉格胥利指出的“或许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使你能去做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只要那是你应该做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⑦。要让儿童慢慢认识理性,学习用理性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需要做到:

  第一,满足儿童的自然需要,但是用什么,需要多少来满足,应该由父母来为儿童选择和安排。绝不能因为儿童哭闹着恳求,就给予他他想得到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增强儿童的占有欲。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一点,千万不要再将小孩子养成“小皇帝”“小公主”,否则将来他们怪罪的人就是对他们百依百顺的过分宠爱他们的父母及其他养育他们的人。我个人认为:在不给予满足的同时,应该告诉儿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他们懂得我们是出于善意的理性的,不是感情用事的。举个例子,我的小表妹在其他亲友那里只要通过哭闹能够得到绝大部分她想要的雪糕、巧克力、糖果,也能够拒绝她不喜欢的食物,如胡萝卜,米饭,鱼。但是来到我家后,我妈妈告诉她那些她拒绝的食物有利于她的生长和健康。然后,她每天都会多吃一点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也会慢慢地认识到什么是有利于他们的了。但是如果父母尽早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应该就会早一点明白这些道理了。

  第二,要教导儿童学会分享。“要让他们从经验中知道,最慷慨的人总是得到的最多,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去学着那样做”。现在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缺少伙伴,只有在幼儿园或者学校才能够接触到年龄相近的伙伴。所以我认为,父母和老师要教导他们学会分享,分享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比如:交换玩具来玩,分羹,分享有趣的事,一起解决痛苦的事。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儿童讲他们与伙伴们在一起的事情,及时夸奖他或伙伴的积极行为和想法,也要指出他们的错误给予一定的和善或者严厉的劝诫。

  洛克关于德育教育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1“教育上应当主义的一件大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因此在这件事情上以及在其他所有事情上,如果你不愿意它继续下去日益发展,就不能使它成为习惯”要让儿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2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假如你希望孩子敬畏你,你便应在他婴儿期打下印记;然而当他越来越接近成年时,你皆应该采取越来越亲近的方式去对待他(她);这样一来,他小时侯是你的一个顺从的臣仆_这是那时合适你的身份,长大后又成为你的一位贴心的朋友了,因为在我看来,人们对待子女的方法极为失策,他们呢在子女幼小时任其放肆,与大人不分你我,然而一旦子女长大*,却又对其声色俱厉,与其保持距离”3奖励与惩罚并举,使儿童深切的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与被屈辱的羞耻。“唯一合乎德行性的约束,是因为做错了事,应受惩罚而感到羞耻”,而只有一种过错是应该受到棍棒惩罚的,那就是顽固,或者反抗_有意的。有决心的反抗。4说教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情和爱好。5让儿童学习德行的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者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把榜样指给他们看,同时就美或丑发表一些评论”等等。

《教育漫话》读后感9

  工作后,也在很多的书籍和文章中看到过有关《教育漫话》真本书中的只言片语,一直没机会拜读这部作品。今年,我有幸阅读了《教育漫话》一书,获益很多。《教育漫话》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这本书所写的内容都是洛克建议他的绅士朋友———爱德华·葛拉克,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标准绅士———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吃苦耐劳,既热爱知识,又能随时握起枪杆为祖国而战的英国绅士。书里所写的内容是约翰·洛克多年做家庭教师经验的结晶。

  《教育漫话》是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全书一共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阅读之后不禁深深对这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产生佩服之情。书中那些深入浅出的描述,饱含哲理的文字,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让我不由自主地去领悟、去反思。《教育漫话》书中那些主流的、进步的教育思想,还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继续学习和探讨。它大量讲述了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行和个性,如品行、理性、机智、优雅、礼貌等。约翰洛克认为,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行和个性,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终身受益的。的确,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的形成等。读过之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哪些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个性。

  一、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间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地描绘。”这是《教育漫话》卷首中的第一句话,也是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经典名言。他在书中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主张孩子在幼年时候起就应该锻炼身体,反对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要坚持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走进大自然,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多活动,多游泳。

  他提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因此,要让孩子从小用冷水冼脚从而锻炼意志;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不适宜穿太多的衣服,头部和足部要保持凉爽;在饮食方面要清淡,多吃一些面食,少吃那些肉腻的食品,不要饮一些烈性饮料;另外,在运动、睡眠、呼吸清新空气等方面还有许多有详细的见解。这些方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能够坚持让孩子们去做的,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又有多少家长愿意去让孩子做呢?由于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多数对他们百依百顺,从不要求孩子去做什么。

  在书中,作者把健康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阐述。这两个方面都是工作和幸福最为的基础的条件。“凡是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必须要保障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倾听和表达,客观地对待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理解和支持他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二、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

  《教育漫话》涉及的第二个话题就是德育。孩子除了有健康的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品质。洛克先生指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它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他在书中说,每一个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周围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很错误的,他们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却放纵不管,他们都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他们犯了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不必过分去指责他们,责令孩子改正,孩子们长大自然就好了。这种想法、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最危险的。

  我们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让他们养成于遵守约束的习惯,免得以后养成错误的习惯的时候,再去纠正就困难了。所以,在对孩子的德育培养过程中,家长、老师要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环境中。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看到别人怎么做就喜欢去模仿,这点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我们要随时随地用孩子身边发生的那些好的和坏的事情、正确的和错误的做法来教育他们,同时告诉他们为什么是好或坏、是正确或错误,这样就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

  三、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问

  孩子有了良好的品质,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问问题呢?在书中约翰·洛克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相对来说,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来用。所以,约翰·洛克在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它说明在教育过程中不要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如果读书一旦成为儿童的负担,那么孩子就会讨厌它,哪怕是这个孩子以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快乐的休闲、游戏方式,哪怕把它当作是孩子在做了一件事情以后用学习作为对他的奖励。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了“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作者所指出的针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特色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因材施教”。

  《教育漫话》书中的文字表达随意,阅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它不仅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也是当今一些学者所推崇的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教育漫话》读后感10

  读了《教育漫话》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话》开篇就阐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体育教育思想。洛克认为“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种种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读到这里,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们的溺爱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尤其让我头疼的是,他很调皮,爱看电视和玩电脑。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首先是减少他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在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再介绍一些有趣的图书给他,当然,一开始是一些纯漫画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选。慢慢地,他开始喜欢看书了,自己就主动拿出一些书来看,现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电视了,而且所看的书也由一开始的漫画向一些知识型的书籍转变了,他还经常把他从书上获得的知识讲给我听呢!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学习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当,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2)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

《教育漫话》读后感1

  这一次寒假里,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话》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拜读大师的金玉之言,可谓茅塞顿开。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一名话,实践―总结―再实践。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教育漫话》读后感2

  在同事家看到一本《教育漫话》,借来读了,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

  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3

  本书于1693年问世,至今已有324年,这位作者不知长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在被一代代的人们所使用。正如一首诗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最终都会死亡,身体发肤生会带来,死亦会带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约翰洛克,虽然他已死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书中篇谈的是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几种观点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之时,此时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要让孩子习惯性地遵守纪律,服从纪律。但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任孩子妄为,对他们的行为不加管理与约束,致使长大后再想去矫正时会相当麻烦。人们习惯性在水的源头播撒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时,却又感到不解。园艺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时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对植物进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们喜爱的方向去发展,倘若我们在树小的时候没有进行处理,待它长成粗枝大叶的,我们就无法把他培育成我们喜欢的模样。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儿童要用理智克服欲望

  节制欲望,是造就一个自满自得、幸福快乐的人的合适途径。人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当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欲望时,你就会痛苦。对孩子,从小就要克制他的欲望,要让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适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对于孩子要求的东西,我们要适当给予,比如孩子饿了,他如果只是说他饿了我们就要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他点名需要啤酒或面包时,就不能答应他,因为这是人的欲望的表现。我们必须通过对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来控制儿童的欲望。

  三、寻找适合父子的恰当距离。

  孩子小的时候,是最适合建立威信的时候,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让他对你产生敬畏之心。长大了,我们反而应该越来越亲切地去对待他,像朋友一样,一起干活一起玩乐。而现在的家庭的教育刚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百般溺爱,把孩子的各种坏习惯都培养起来了,长大了,又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希望的样子,须不知小树苗已变成杂乱丛生、没有方向的大树,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给它矫正了,因为我们错过了培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尽早,而且还要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

  四、尽可能不适用鞭挞。

  曾看过一篇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的小学和初中老师喜欢打人。小学的老师,只要你题目做不对就会打人,所以大家上课都很规矩,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到了初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过是无理由的乱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乱打人,很多同学都受了不少冤枉打。这两位老师的鞭挞对现在的这位老师影响很深远。毕业了,这位老师在社会上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对领导如同对当年的.教师一样,有畏惧心里,所以刚进入社会那几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从长远来看,鞭挞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挞与呵斥应谨慎地予以避免,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带给他们不幸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憎恶的心思以外,决不会再有别的益处。

  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遵循这一种自然的规律,任时代风起云涌,它自岿然不动。

《教育漫话》读后感4

  《教育漫话》这本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他所提到的教育,是为了将每个儿童培养成为绅士,成为一个具备健康体魄、高尚道德以及精深知识的人。洛克引用了葡萄牙“儿童热爱学习”的事例,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洛克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它包括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其中,他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为了获得强健的体魄,他对儿童的吃穿住行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冷水浴”,洛克认为“冷水浴”可以增强和锻炼体格,这是有医学依据的。

  我们现代的父母亲以自身的经验判断,“冷水浴”会使儿童感冒、咳嗽、发烧等,只有他们适应的温度才适合儿童,其实不然,经常的让孩子在家里赤脚或是多让孩子踩水,恰恰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试想,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儿童的脸都暴露在外面,为什么他们的手、脚不能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洗冷水浴呢?

  第二点,洛克提到了道德教育。我们已经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接着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要不可避免地提到赏罚制度。洛克认为儿童要及早管理,越小的时候越需要严格对待,等年龄越大,反而需要与之亲切地相处。洛克认为使用体罚应该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阴影,儿童可能会胆怯、羞涩、沉默等。但是,现实生活中,体罚处处可见,而且各类的体罚是不注重场合,不注重时间,不注重后果的。

  明智的父母绝对不会在公共场合斥责儿童,因为儿童也有自尊,儿童的自尊也需要保护。有些父母在儿童犯了错误就开始对其进行体罚,他们往往带有一些情绪化,使惩罚的程度加重,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承认,体罚是最后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体罚。

  一旦具备了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予儿童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虽然儿童阶段是以游戏为主,但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也必不可少。很多教育家,都试想着把学习至于游戏中,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如:福禄贝尔的“恩物”,蒙台梭利教具,以及幼儿园里的各类养植活动。

  如今,幼儿园是否开设英语课成为社会上的一大争议,很多人认为儿童的母语都没有学好,又何谈学一门外语呢?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2—7岁;洛克认为一到他能够说英语的时候,他就应该学习别种语言。其实,我个人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儿童在3—4岁正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教授他外语口语,他会和学习中文一样快,而且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前期英语口语的储备,对其以后深入学习英语,会起到奠基作用。

  可以说,《教育漫话》这本书贴近儿童的生活,对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描述得非常透彻,能够激发阅读者的兴趣,也为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广泛的意见。

《教育漫话》读后感5

  读了《教育漫话》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话》开篇就阐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体育教育思想。洛克认为“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种种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读到这里,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们的溺爱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尤其让我头疼的是,他很调皮,爱看电视和玩电脑。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首先是减少他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在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再介绍一些有趣的图书给他,当然,一开始是一些纯漫画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选。慢慢地,他开始喜欢看书了,自己就主动拿出一些书来看,现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电视了,而且所看的书也由一开始的漫画向一些知识型的书籍转变了,他还经常把他从书上获得的知识讲给我听呢!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学习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当,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6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必读之书。

  《教育漫话》在书本的起章就强调了爱尔维修的一句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这句话,有力地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得法至关重要。

  《教育漫话》主要分为身体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部分。书本从这三部分分别教导父母与教育工作者如何去教导孩子,培养孩子日后成为一个有理性、有道德、有才干的人。

  (一)身体保健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是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而健康教育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密切相连。因而,作为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能放纵他们的行为,任意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意志去做各种事情。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洗礼的,洛克主张用冷水洗脚或洗澡,注意运动锻炼等等,从小就开始锻炼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身体素质也会增强。

  (二)道德教育

  洛克认为,德行是人生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他认为“良好的德行”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为世俗的聪明,其二是要懂得的礼仪,礼貌,其三是具有性格刚毅、坚强、能吃苦耐劳等品质。洛克对儿童的德育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其中包括:(1)反对溺爱、放纵子女;(2)宽严结合;(3)奖惩结合;(4)说理教育;(5)榜样教育;(6)文明礼貌教育。每个方面,洛克都在书本中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让我最深刻的是榜样教育。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都喜欢模仿别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最能影响他们的举止的还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和他们周围的人的言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父母应为子女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绝不可在他们的面前做,并且让孩子结交好的伴侣。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神圣的,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因而,我们从事教师事业,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到上课不迟到、早退,诚实守信,衣着端庄,谈吐优雅等等,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三)智育

  洛克对有实际用途的学科很重视,尤其重视培养世俗的智慧与能力。他重视智育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其中他还在书本中一再强*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于年幼儿童,可以学于游戏之中。他主张要把读书看成一种游戏,一项娱乐,而不是当做他的一种责任。例如教儿童学字母时,我们可以在骰子和玩具粘上字母,在游戏时教儿童学习字母。书中提到了书籍中配有插图更会使儿童欢欣雀跃,并可鼓励他去阅读求知,因为如果儿童的观念中缺乏此类生动直观的事物,但是听说说没有多少用处,而且也不能够获得满足:这些观念不能从声音中学到,只能从事物本身或事物的图片上获得。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也提到小学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导儿童学习时,要多借助具体的物体、图像让儿童接受知识。显而易见,这两个知识点是一致的。这告诉了我,在学习课堂书本知识之外,我们也应该多阅读课外有关的书籍,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并学会学以致用。

  《教育漫话》中,强调事业型、开拓性人才的培养,以及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且对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强调,尤其是洛克对于德行和教养的强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德行和教养的培养而一味强调智育和分数,是一种极好的清醒剂。目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此情况下,爱子女心切,期望子女成龙成凤,但苦于乏术的家长,以及承担儿童教育重任的教师阅读本书,一定会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漫话》读后感7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读了《教育漫话》使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这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教育学,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外,某些主张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论述等等。作品虽然写于三百多年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少小时的可塑性最大。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以后就难补救了。

  小学儿童的可塑性也很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养成教育抓起,如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等。书中关于习惯的养成,我觉得很有可迁之处。“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需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不过我在这里有两点要提醒的。第一,你要他们练习某种习惯,最好和颜悦色地去劝导他们,提醒他们,不可疾言厉颜色地去责备他们,好像他们是有意违犯似的。第二,还有应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都培养不成。要等某一件事情经过经常的练习,变得容易自然,他们做来不必再假回忆之后,你才可以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我觉得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是这样做的。

  洛克十分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洛克反对溺爱放纵孩子,他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当今社会,溺爱放纵孩子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存在着。被溺爱的孩子总是哭闹着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或做某件事,小时侯是糖、玩具,长大后就要的更多了,这时候家长才对孩子的任性感到烦恼。还有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一再的放纵孩子,等小错变为大错才想要纠正,但为时已晚。过分的溺爱孩子,会使得孩子任性妄为,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教育完全不放在心上,甚至理直气壮的和父母争吵。过分的溺爱孩子,会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利于他们在同伴中的交往,进入社会后,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差。父母应当做到不溺爱放纵孩子,在既严厉又宽松的环境下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读了《教育漫话》,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我将继续勤奋学习,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教育漫话》读后感8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就捧起在校图书馆借来的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以前匆匆翻过,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可再次拿起它的时候,却爱不释手。书里面涉及很多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事,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而作为父母的我,却不知如何来培养她,使她成为心智和健康都优异的人。

  很荣幸遇见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使我知道在孩子培养的各个方面。首先第一章,他讲的是健康教育,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和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无法取得进展。”可见健康的身体有多么重要。在书中,他向我们见绍了身体健康的几个原则:

  一,保暖。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要让孩子穿的过暖,否则就会引起头痛感冒,发炎咳嗽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

  二,冷水锻炼。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养成用冷水洗脚的习惯,最好用冷水洗澡,这样能增强他们的体质。不过,锻炼最好从春天开始,最初用温水,以后逐渐把水调冷,要不了几天就完全用冷水了,此后不分春夏秋冬,都要坚持洗下去。

  三,游泳和户外活动,游泳,既能和冷水接触,又能获得应付急需的技能。

  四,衣着不可过紧。要让身体的各个器官自然的生长,不然就不会匀称。

  五,饮食要清淡。要少食肉食,多吃一些硬性的食物。

  六,水果。不应当吃可口的水果,如甜瓜,桃子等和不和时令以及被糖渍过的水果,因为这些水果都不利于健康。

  七,按时大便。八,医药。不要乱给孩子用些预防疾病的药物,尽量让孩子少用或不用药物。

  看完他的这些关于身体健康的原则,我想自己今后在孩子的健康上应该如何注意了。

《教育漫话》读后感9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今天,我继续阅读《教育漫话》。在书的开始部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中,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十分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出世即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吃好的、穿好的不说,家人还处处小心,就怕他们有一丁点的闪失。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从小就是我妈妈的心肝宝贝,天气一冷就怕他冻着,总是给他穿很多的衣服,我妈妈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就应该汗津津的。”结果,稍微见点风,孩子就感冒了,然后吃药,挂水……孩子出生刚四十五天的时候,就因肺炎住进了医院。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体质特别的不好,直到今年暑假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孩子的身体才强健一些。不过,即使是现在,我也不敢让儿子少穿衣服,因为小时侯已经养成习惯了,天气一冷,儿子的衣服立即成倍递增。

  其实,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古代德国和现代爱尔兰人,他们刚出生的婴儿都用冷水洗浴,不仅洗脚,还洗全身。现在苏格兰高地的妇女也在冬天用此方法锻炼她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的健康。

  看来,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经受锻炼,而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呀!

《教育漫话》读后感10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孩子们都是一张张崭新的纯真的白纸,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启迪他们,让孩子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要健康成长。我从约翰·洛克的这本经典名著《教育漫话》中得到了很多教育的新灵感,他将孩子们的教育分成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这样的三个分类我们并不意外,可是这样的排序却别有深意。

  洛克在书中首先谈到的是体育,实际谈的便是健康教育。在*的教育里,我们很少会将体育排在第一位,在我们的思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传授知识,至于体育,就适可而止了。我接着读了下去,洛克的观点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围绕着如何保持儿童的健康,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他将忍耐劳苦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准。

  其次,洛克所谈到的是德育,道德品质应该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然而,正如他所说的“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一部分目标的是德行”,在我们的固化思维里,孩子们犯了错,我们会习惯性地为他们遮掩,总会认为他们还是孩子,长大就好了。而洛克在书中所讲的,却完全相反,他认为我们应当在孩子们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教导他们,让他们从小便遵守规矩,服从理性,以免长大以后难于纠正。

  在洛克先生的书中,他是将智育排在最末一位的,相比于品质,学问是最不重要的。在这一部分里,他首先便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做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孩子们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长期下去会磨灭他们的求知欲望,机械的学习是无用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把学习当做一种游戏、消遣,一种做了别的事情之后的奖励,而不是让孩子们把学习当做厌烦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的教育,我们也会教导孩子要吃苦耐劳,可也只是口头上的教育。“这节体育课上数学”,在我们儿时便从我们的老师口中听到过类似的话,如今我们又将同样的话说给我们的学生。究其根本,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总会有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让孩子们一步登天。体育活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仿佛可有可无,我们却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问题,我们总是会忘记和忽视体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应该反思和改正。

  与此同时,父母们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我接触的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我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们也不指望他能做什么,只要他能好好读书就行了。在家长们的眼中,所谓的读书便是“智育”,而体育和德育很少被提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在洛克书中十分简单易行的方法,却变得寸步难行。

  不论是教师和家长总有一种思想,便是把孩子们培育成一个“能人”,或者说一个“成功人士”,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绅士”。洛克先生书中有许多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揣摩。《教育漫话》这本书语言不多,其间谈到的教育思想是进步的,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3)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

教育漫话读后感1

  读了《教育漫话》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话》开篇就阐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体育教育思想。洛克认为“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种种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读到这里,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们的溺爱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尤其让我头疼的是,他很调皮,爱看电视和玩电脑。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首先是减少他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在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再介绍一些有趣的图书给他,当然,一开始是一些纯漫画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选。慢慢地,他开始喜欢看书了,自己就主动拿出一些书来看,现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电视了,而且所看的书也由一开始的漫画向一些知识型的书籍转变了,他还经常把他从书上获得的知识讲给我听呢!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学习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当,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2

  本书于1693年问世,至今已有324年,这位作者不知长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在被一代代的人们所使用。正如一首诗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最终都会死亡,身体发肤生会带来,死亦会带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约翰洛克,虽然他已死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书中篇谈的是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几种观点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之时,此时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要让孩子习惯性地遵守纪律,服从纪律。但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任孩子妄为,对他们的行为不加管理与约束,致使长大后再想去矫正时会相当麻烦。人们习惯性在水的源头播撒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时,却又感到不解。园艺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时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对植物进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们喜爱的方向去发展,倘若我们在树小的时候没有进行处理,待它长成粗枝大叶的,我们就无法把他培育成我们喜欢的模样。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儿童要用理智克服欲望

  节制欲望,是造就一个自满自得、幸福快乐的人的合适途径。人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当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欲望时,你就会痛苦。对孩子,从小就要克制他的欲望,要让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适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对于孩子要求的东西,我们要适当给予,比如孩子饿了,他如果只是说他饿了我们就要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他点名需要啤酒或面包时,就不能答应他,因为这是人的欲望的表现。我们必须通过对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来控制儿童的欲望。

  三、寻找适合父子的恰当距离。

  孩子小的时候,是最适合建立威信的`时候,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让他对你产生敬畏之心。长大了,我们反而应该越来越亲切地去对待他,像朋友一样,一起干活一起玩乐。而现在的家庭的教育刚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百般溺爱,把孩子的各种坏习惯都培养起来了,长大了,又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希望的样子,须不知小树苗已变成杂乱丛生、没有方向的大树,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给它矫正了,因为我们错过了培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尽早,而且还要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

  四、尽可能不适用鞭挞。

  曾看过一篇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的小学和初中老师喜欢打人。小学的老师,只要你题目做不对就会打人,所以大家上课都很规矩,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到了初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过是无理由的乱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乱打人,很多同学都受了不少冤枉打。这两位老师的鞭挞对现在的这位老师影响很深远。毕业了,这位老师在社会上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对领导如同对当年的教师一样,有畏惧心里,所以刚进入社会那几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从长远来看,鞭挞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挞与呵斥应谨慎地予以避免,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带给他们不幸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憎恶的心思以外,决不会再有别的益处。

  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遵循这一种自然的规律,任时代风起云涌,它自岿然不动。

教育漫话读后感3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就捧起在校图书馆借来的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以前匆匆翻过,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可再次拿起它的时候,却爱不释手。书里面涉及很多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事,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而作为父母的我,却不知如何来培养她,使她成为心智和健康都优异的人。

  很荣幸遇见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使我知道在孩子培养的各个方面。首先第一章,他讲的是健康教育,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和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无法取得进展。”可见健康的身体有多么重要。在书中,他向我们见绍了身体健康的几个原则:

  一,保暖。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要让孩子穿的过暖,否则就会引起头痛感冒,发炎咳嗽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

  二,冷水锻炼。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养成用冷水洗脚的习惯,最好用冷水洗澡,这样能增强他们的体质。不过,锻炼最好从春天开始,最初用温水,以后逐渐把水调冷,要不了几天就完全用冷水了,此后不分春夏秋冬,都要坚持洗下去。

  三,游泳和户外活动,游泳,既能和冷水接触,又能获得应付急需的技能。

  四,衣着不可过紧。要让身体的各个器官自然的生长,不然就不会匀称。

  五,饮食要清淡。要少食肉食,多吃一些硬性的食物。

  六,水果。不应当吃可口的水果,如甜瓜,桃子等和不和时令以及被糖渍过的水果,因为这些水果都不利于健康。

  七,按时大便。八,医药。不要乱给孩子用些预防疾病的药物,尽量让孩子少用或不用药物。

  看完他的这些关于身体健康的原则,我想自己今后在孩子的健康上应该如何注意了。

教育漫话读后感4

  《教育漫话》这本书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洛克所著。整本书都是洛克建议他的朋友爱德华·葛拉克,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绅士书里的内容是洛克多年做家庭教师经验的结晶。读起来像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语,深入浅出,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

  这本书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首先提及体育即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讲述。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洛克先生给出的方法有: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这些方法也简单易行。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道德品质。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众所周知,孩子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爱模仿别人。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说教的力量要大。那孩子不慎犯了错怎么办?洛克指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居于第三位,用来辅助品质,所以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或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他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要给予鼓励。在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这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它们的`影响是难以洗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影响?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如果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5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6

  读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我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感动和佩服。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学习。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现在的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太多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忽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今年教育局发布的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素质评价中,既可以劳逸结合,又可以培养孩子的人生观。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形状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约翰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策、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的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满对学生亲切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是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去研究、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新的思路。

教育漫话读后感7

  读了《教育漫话》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话》开篇就阐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体育教育思想。洛克认为“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种种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读到这里,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们的溺爱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尤其让我头疼的是,他很调皮,爱看电视和玩电脑。

  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首先是减少他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在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再介绍一些有趣的图书给他,当然,一开始是一些纯漫画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选。慢慢地,他开始喜欢看书了,自己就主动拿出一些书来看,现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电视了,而且所看的书也由一开始的漫画向一些知识型的书籍转变了,他还经常把他从书上获得的知识讲给我听呢!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学习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当,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教育漫话读后感8

  读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我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感动和佩服。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学习。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现在的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太多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忽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今年教育局发布的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素质评价中,既可以劳逸结合,又可以培养孩子的人生观。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形状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约翰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策、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的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满对学生亲切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是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去研究、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新的思路。

教育漫话读后感9

  本书于1693年问世,至今已有324年,这位作者不知长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在被一代代的人们所使用。正如一首诗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最终都会死亡,身体发肤生会带来,死亦会带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约翰洛克,虽然他已死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书中篇谈的是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几种观点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之时,此时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要让孩子习惯性地遵守纪律,服从纪律。但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任孩子妄为,对他们的行为不加管理与约束,致使长大后再想去矫正时会相当麻烦。人们习惯性在水的源头播撒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时,却又感到不解。园艺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时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对植物进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们喜爱的方向去发展,倘若我们在树小的时候没有进行处理,待它长成粗枝大叶的,我们就无法把他培育成我们喜欢的模样。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儿童要用理智克服欲望

  节制欲望,是造就一个自满自得、幸福快乐的人的合适途径。人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当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欲望时,你就会痛苦。对孩子,从小就要克制他的欲望,要让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适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对于孩子要求的东西,我们要适当给予,比如孩子饿了,他如果只是说他饿了我们就要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他点名需要啤酒或面包时,就不能答应他,因为这是人的欲望的表现。我们必须通过对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来控制儿童的欲望。

  三、寻找适合父子的恰当距离。

  孩子小的时候,是最适合建立威信的时候,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让他对你产生敬畏之心。长大了,我们反而应该越来越亲切地去对待他,像朋友一样,一起干活一起玩乐。而现在的家庭的教育刚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百般溺爱,把孩子的各种坏习惯都培养起来了,长大了,又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希望的样子,须不知小树苗已变成杂乱丛生、没有方向的大树,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给它矫正了,因为我们错过了培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尽早,而且还要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

  四、尽可能不适用鞭挞。

  曾看过一篇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的小学和初中老师喜欢打人。小学的老师,只要你题目做不对就会打人,所以大家上课都很规矩,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到了初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过是无理由的乱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乱打人,很多同学都受了不少冤枉打。这两位老师的鞭挞对现在的这位老师影响很深远。毕业了,这位老师在社会上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对领导如同对当年的教师一样,有畏惧心里,所以刚进入社会那几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从长远来看,鞭挞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挞与呵斥应谨慎地予以避免,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带给他们不幸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憎恶的心思以外,决不会再有别的益处。

  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遵循这一种自然的规律,任时代风起云涌,它自岿然不动。

教育漫话读后感10

  真理总是朴素的,*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像拉家常般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

  无论将来如何,一个人童年起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一生幸福的基础。一个儿童要遵守几条简单的规则: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人是自然之子,古人在运动中捕猎生存,往往健康强壮,饮食上多食植物,遗传下来就习惯素食,虽然古人的寿命比不过现代人,可他们到死是无疾而终。现代人虽是寿命较长,但很多人最后的几十年疾病缠身。羸弱的身体多是娇气的生活方式造成。幸福的人生必须以强壮的身体为基础,否则哪来健康的精神。我们的教育审时度势,实行体育锻炼大课间,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我感觉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的羞耻心和名誉,洛克说:儿童的错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表扬的时候,则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我觉得,小学生脸面很重要,很多时候的当众批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现在教的是三年级的孩子,明显感到比一二年级的孩子爱要面子。想起前面有的学生私下嘀咕:老师就爱板起脸来训斥人。我应该变换一下教育方式了,于是就在这个学期,在班内宣布“无批评日”,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响应。我提出了条件:我要大力表扬有良好行为的同学,对犯错的同学会凝视10秒钟,希望每个同学注意老师的眼神。这个方法真管用,以前不太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的孩子能不时地盯着老师了。这一天,有那么几次,我要忍不住批评学生时,会提醒全体同学:“现在犯错误的学生赶紧改正,要不我可忍不住了。”这样的“无批评日”,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起了学生的羞耻心,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精神的成长。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的很多观点,朴素而实用,就像一轮皎洁的月亮,把柔和的光芒撒向自己的心底,使自己变得胸有成竹起来,知识是力量,智慧更是力量。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4)

——《新教育》读后感10篇

《新教育》读后感1

  在校长的力荐下,我看了朱永新《*新教育》。其实我们学校走的就是新教育的路,对书中的一些理念,格外亲切,那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言。如“无限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力”“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完美教室,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成长……已在我们学校实实在在开展,新教育的理念和行动,我们正努力践行。

  新教育理念催人奋进。“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一个具有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人,正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育学生终极目标是什么?人的完整性首先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长善教育”的理念就非常切合教育的实质。“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从教育上理解,“长善救失”就是发展他的善心善行,改正他的坏习惯、过失,让他的善心善行不断地发扬光大。从教学上理解,“长善救失”就是发挥、发扬、优化学生的优点、长处,弥补学生的缺陷、不足。“超越自我,追求至善”这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学校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

  新教育行动精准务实。“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就是它旗帜鲜明的口号。新教育不但有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六大行动,更有以六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三大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力求恢复教师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构建有三重境界为核心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这三大课程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一种追求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新教育课程观。

  我们学校最早开始加入新教育实验的,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陈校长前瞻性的眼光。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教育功利性特别明显,分数至上,清华北大至上,我们都忘了教育的初衷。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一个阳光独立的有精神的和谐发展之人。陈校长首先从阅读写作开始抓起,师生齐阅读,共写随笔,晨诵、午读、暮省、博客走进我们的校园,现在已成为师生学习成长的.一部分了。完美教室的缔造,每月一事的开展,*下的讲话,都已常态化。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恢复职业尊严与自信,打造以以“三环五学”为基础的善意课堂,学校每年十一月份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月活动和五月的班主任节活动,一大批年轻的专业水*过硬的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的根深深扎在教室里,扎进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他(她)们是我们学校最美的教师。在强大的新教育实验中,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我们坚信成长也有快乐。

  新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新教育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学生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是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这需要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同,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下,很难获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可。因为新教育的成果不是现在检验的,不是依靠现在所谓的考评和考试检验的,教育的成果是在发展的延伸的,最好的检验在未来。新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成长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需要动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教育的征途上,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改变我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三尺讲台也能影响学生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要心怀教育理想,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只有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新教育让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一定有庆典。只要有行动,就一定有收获!我们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静看花开!

《新教育》读后感2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教育》读后感3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20年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新教育》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读了郭景瑞老师写的《新爱的教育》。其实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书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读过《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成长经历,感动了千百万的读者。那这本《新爱的教育》又写的是什么呢?我将信将疑的打开书,一会儿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既是因为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因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读完《新爱的教育》这本书后,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师是一位的纯朴、原生态的好老师。那就是“做老师的不当班主任,就像鱼儿离了水,鸟儿离了林一样,一点儿意思也没有。”郭老师不是名师,也不是专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但他在教学工作中给人的爱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最*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书中讲到郭老师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调回城里的一个中学,担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来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刚毕业分配的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没经验,又因为没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个班给耽误了。对于这个差班,郭老师接手后,第一周以课堂为突破口,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紧接着郭老师用爱心唤起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班中的调皮生,举行班委会,总结会等进行即时教育,因材施教,帮贫结队。就这样郭老师不辞劳苦,为了学生的进步,还经常奔波于家访的路上,才知道孩子们的调皮,学习的不努力,大都来自家庭环境的关系,经过郭老师的耐心与家长交流,半个学期来,学生的成绩进步了,班集体和谐了。在期末考试中,六班取得了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

  书中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刘金龙。他看准了不管他怎么皮,老师都不能对他怎么样,因此跟老师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战场上的公鸡,吹胡子瞪眼,而且还当着郭老师“呸”的唾弃,成绩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学期后,他的成绩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有很多,郭老师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多调皮的学生,犯了多么严重的问题,他都不会讲一句粗话。唯一的一次就是对刘金龙说了几句重话,可是第二天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并且保证以后绝对不讲粗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他觉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维护孩子的尊严,孩子才会相信你。其次,分不开的还有郭老师的耐心。既然是问题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这是常有的事。可是郭老师不急不躁,每次有问题都是耐心解决。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恒心。下决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坚持到底呢?郭老师接手这个班级一年后,因为为学生操劳的太多,住院了,后来再也没有走上讲台。但是在这一年里,白天他为孩子们操心、着急,就连晚上因为担心孩子们的成绩而胃痛睡不着觉。想想一个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的老教师,面对差生都不放弃,不退缩,更何况我们年轻教师呢?也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

  是的,作为一位班主任老师,我们首先要乐在其中,班级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师去关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个字“好”或“差”对学生定型,学生出现问题要即时教育,耐心地谈话,细心地观察,实地了解到深处,能处理好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是班主任老师最大的快乐。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其实能乐在其中的老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爱。正如书中说的“教育学生这个法、那个法,实际上只有一个法——就是你得真心去爱他们。只有你真心地爱他们,才谈得上这个法、那个法。爱心是源,方法是流;爱心是根,方法是枝叶,有了源,水流才不断;有了根,枝叶才茂盛。无源之水,就会干涸;无木之本,就会枯萎,都是一个道理。”的确,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愿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和的心态,做*凡的事,用*常的心去浇灌每一朵花吧!

《新教育》读后感5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非常注重老师和儿童一起成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时刻关注。在新教育的.理念里,老师的教育生涯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其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行使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堂课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教育的未来?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新教育》读后感6

  很少有时间坐下来真正的看一本书,但是当我拿到《新教育》这本书,看了序言后,一种震撼、一种敬佩油然而生。瞬间领略了朱永新教授作为教育者的执着、博爱、坚韧、谦虚、智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生命的强大力量——使命。也正是因为使命的感召,才有了“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这样响亮的口号。也正是因为使命,朱永新教授播下了爱的种子,并在很多地方收获了美丽的花朵。我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为如今我在感觉上有点职业疲倦的迷茫时刻,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我从朱教授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了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详解:

  一、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这还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理念,首先可以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醒,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小小图书推荐会,心得交流会,图书益读,等。通过这三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

  二、学理想课堂,创优质教学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送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争取像新教育所讲的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三、做“科研”型教师,促“专家成就”型名师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5—10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名就是每天在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创新的太少。在认真方面下的功夫太少。)

  总之,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这部著作,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实现梦想。谁不懈追求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梦想。

《新教育》读后感7

  参与教学工作已经奔向第三个春秋了,可是在教学路上的困惑与迷茫也时长围绕在我的周围,我常常一路走一路思考,也时常向周围的前辈请教,在书中寻找指南针。读完朱永新教授的缔造完美教室,让我意识到培养孩子们的德、美、劳,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同等重要而且要刻不容缓地去实践。

  刚刚从教的第一年,我时常只能关注到自身与学生本身,很少注意到环境的影响,即使在我已经学过的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很难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总是要多了解,有一些真实的例子可寻,这样才让实践变得简单一些。新的一学年对于我所带的班级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实践。有一些事情总要先做起来,才能在不断的试错中有所进步。

  今年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自己给我的班级定一个班名,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名字,大家参与的也是特别积极,我们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最终选择了“飞鹰班”作为我们班的班名,一开始孩子们觉得鹰袭长空的风景很美,可是后来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关于小鹰学飞翔的经历,他们也发现任何一件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着超乎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好像更加喜欢自己班的这个名字了。

  我在班级的墙面上也给孩子们贴上了可爱的标语,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的一点点的努力,同时希望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拦路虎”的时候也能够不断的坚持,说不定坚持的努力过后,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一学期,我还加入了每周一首歌的学习,虽然我的五音不全,幸好有新媒体的帮助,我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出了一块每周一歌的地盘,让学生们在一周的学习中也能去学一学在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每次上课当大家注意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们累的时候都能够转化一下孩子们的心情,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氛围。

  除此之外,我还在一周培养孩子们的一个小习惯,希望他们慢慢的去学会打扫卫生,养成整理书桌的好习惯,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想一些办法,去更好的建设我自己的班集体。

《新教育》读后感8

  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陆续看完了《新小学科学教育》。整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从理论的角度、科学活动的组织、科学中的思考和决策及60个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一个核心的理念: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又有实例的对比剖析,观点鲜明,说服力强。书中讲到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区别。两者内容、背景不一样,可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当儿童只学习科学时,他们有可能在毕业离校时只学会了一堆名称和标签,而这些东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提升思维的附加维度、没有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积极参与,他们将不会有能力把原理应用于新的情况、明智的解释数据、精确的观察、检验假设、评价数据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所有科学家必须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败就从头再来,继续不断地尝试。科学知识加上科学思维才是科学探究。

  书中提供了多个为强调思考和决策所进行的 “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 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实录。并就同一教学内容呈现了“教科学”与“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两种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后者的问题更开放,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观察、比较、提出和检验假设、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分类、解释和评价结果。教师仅是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反馈或解释。看着书中案例,对照自己*日教学。确实有些仅是在“教科学”,很多时候没有经过学生严格的观察、实验、思考,教师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师的讲解霸占了学生操作、思考的时间,不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同时注重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样学生的科学学习参与度会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会上涨。

  这本书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边还有很多精髓没有参透,我会抽时间再进行一次认真的阅读,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新教育》读后感9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唯有胸怀理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振兴,教师不能满足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手捧教材,满堂灌输,唯我独尊,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新课改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自信的教师会用自信去感染他的学生,自信使师生自强,使他们的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终生受益。我们中青年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摒弃“高级评到手,事业到尽头”之类的短视念头,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魏书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把工作、学习、压力、打击、磨难都当作超越自我的阶梯,踩着它,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超越不是颠覆,不是折腾,不能浮躁,不能没有根基。”要引导优秀的教师、学生们迈上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再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合作带来双赢,校本教研需要建构以校为主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型集体,少数教师个人素质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1—1=0,只会严重影响工作,伤害彼此,有害无益。人格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俗言道,同船过渡都是前世所修,与同事处好关系,尊敬领导有助于我们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成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沔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微笑,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少数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缺乏爱心,俨然一位“教育警察”,不是肯定成绩、激励学生,而是发现缺点,有意无意地数落学生、挖苦学生,以极端的言语,数十遍乃至数百遍的罚抄对待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毁灭性的打击乃至恶劣的悲剧。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员,我们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基本人格,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等对话太少,教师的“霸主”地位依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引领者、激励者、参与伙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张扬个性、实践提高、探索发展。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感悟,反思前行,教育科研不可畏,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坚持写教育札记,摄下自己的得意瞬间,记下自己的某一失误,录下自己的困惑,这些就是校本教研很好的素材,是我们提炼案例从事行动研究的源头活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的队伍中不少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追求卓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初尝了教科研的甜头。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活动是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是一种“解读”,能推动我们观念的变革:人本主义、多元智能、任务驱动型学习、建构性学习、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我们唯有学习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是一种“唤醒”,能激起我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是一种“整合”,促进我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种“激发”,能挖掘我们创造的灵感;学习是一种“沟通”,能带动我们彼此的合作。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是一种收获,读好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品尝精神的大餐,感受心灵的启迪。

  《新教育之梦》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凝聚着朱永新先生一腔教育热血、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激励着我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

《新教育》读后感10

  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 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书中提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首先是:价值的提升。可见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的“待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对于近代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知识的承受者,而在现代型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因而,这一特质体现了学校教育将传递知识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让我感受颇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时候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师完全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外内容很少,学生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多,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这很好,其实知识应该是自己学来的,教师只是启蒙者,是传递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而学生自己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人,基础教育则更强调了教师的“关键性启蒙”。

  书中还提到现代型学校的又一特质是:重心下移。分三个方面下移:其中一点我尤为认可,这便是对教育关注的群体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经常关注的是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人,学校常以第一名,状元生为荣,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对其他普通孩子的关注,但是现代型学校开始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中“具体个人”意识的确立,对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也许就这点而言,教师的任务会变得很重,因为他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几个人了,而是每一个同学,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才如此受人尊重,让人敬佩。这一点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长于我校举办的假期培训中,好几位知名校长的经典发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证明和确认。特别是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山东安丘四中韩中玉校长的发言无不系统阐述了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价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过胡校长牵线参加的暑期培训,让我的教育思维随着诸位名校长的精彩发言而自由飞翔,再读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更是收获颇丰,感触深刻。

  或许我的悟性不够高,也或许我的能力不够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只要懂得先飞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会有所发展,进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想这应该是读者对作者做好的感谢,也应是作者的守候吧。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5)

——《生命教育》读后感10篇

《生命教育》读后感1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生命教育》读后感2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读后感3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阅读《善待自己,珍爱生命》这篇文章,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篇文章从邻居家的小妹喝下四包鼠药想结束自己人的生命,但最终非常后悔说起,讲了我和邻居家的小妹在病中苦苦挣扎,但看着母亲那饱含期待的目光,谁能狠心离去?我母亲和她母亲结伴带我们出入大小医院。因此最后,我们更多时候想,既然痛苦离不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快乐点缀我们的生活呢?

  也许更多的时候,坚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说,“让我们选择坚持吧,无论怎样,让我们带泪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们的生命中无率受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对生活,快乐永远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乐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坚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这样珍惜生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的时间就失明失聪了,但她非常乐观,抓紧时间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患有严惩的肌肉萎缩症,使他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走路,他同样非常乐观,甚至还有些调皮。有一次,他与英国王子会面时,他为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帮他推轮椅,自己推着轮椅往会议室“走”去,由于他只有一个手指头能动,所以控制不住轮椅,结果扎了英国王子的脚趾头。他自强不息,虽然高度残疾,只有大脑和心脏还在运动,但他微笑着面对生活,被誉为现在在世的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18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被尊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可是,在他是受欢迎的时候,突然开始耳聋。但他坚持与病魔抗争,

  最终,他用笑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了名扬四海的音乐家。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相辅而成。虽然有些事我们避免不了,我,但我们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过得充实,让生命之花永远快乐的绽放!

《生命教育》读后感4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生命教育》读后感5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我很赞同这句话。自从我能够阅读开始,书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拥有了一本好书,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继新合著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正应了陶继新老师所说的,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生命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个一度曾经怨天尤人的我,现在变得更加从容、坦荡了。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会淡然面对;当我遭遇波折的时候,我也将视作生命的本然。从此可以守持着一颗宁静的心,*静、愉快地在生命常态中行走!

《生命教育》读后感6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我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我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我不行,而是自我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我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期望大家争做名师。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进取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景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明白,爱能够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我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仅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我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当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必须不能让自我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我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仅如此,书中所供给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供给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我怎样以身作则,帮忙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期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我能行,自我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

  经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本事,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读后感7

  安全总是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说:安全第一,比赛第二或者安全第一,友谊第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安全知识。

  首先,我们要学会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主要分为两大类:

  1、红绿黄灯要学会和看好。绿灯亮了往前走,红灯亮了,停一停,黄灯亮了别乱走,这就是交通灯闪烁的规则。

  2、过马路做要左看看右看看,确认没有车之后,按斑马线走,不能嬉戏到闹,也不能低头看书,更不能跨栅栏或随便跑动。这就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则。

  我们不仅要遵守交通安全,还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的安全隐患,并且预防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经常有一些人因为被生锈的铁给滑到了因此打了破伤风针,所以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能拿一些锋利的东西,否则会割伤,刺伤到其它小伙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上面所说的,我们身边的宠物也具有安全隐患。宠物虽然可爱,但在一些季节中他们的性格不怎么相同。在春天时宠物们都很暴躁,夏天是他们很急躁,和人们一样,它们也会生气,所以最好不要把宠物们给惹急了,它们也不怎么好惹。一些宠物的毛上有许多细菌,一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疾病。所以我们要和宠物们安全相处。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

《生命教育》读后感8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我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我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我不行,而是自我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我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期望大家争做名师。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进取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景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明白,爱能够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我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仅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我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当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必须不能让自我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我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仅如此,书中所供给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供给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我怎样以身作则,帮忙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期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我能行,自我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

  经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本事,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读后感9

  有人说:读一本书后忘了所有的东西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书的精华。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阅读了有关“生命化教育”类书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与教育》品读起来,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翻了个大概,对于心悦的章节进行认真琢磨品悟。最终感觉这本书给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激发心灵,回归教育本位。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教育的呼声现在国内很高。我们现在的教育仅仅停留于书中知识的传授,忽略掉书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如:为了迎合社会当下家长、升学的目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很少思考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的*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礼吗?作为教师,怎样落实《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课堂是工作的关键。怎样的课堂算得上是生命课堂?理论上讲,生命课堂可以这样理解:

  A、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B、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C、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具体来说,“生命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1)“生命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2)“生命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3)“生命课堂”应该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4)“生命课堂”应该是教学预设巧妙、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

  (5)“生命课堂”应该是高效或有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是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要让他们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老师们,我们反思在您的课堂上孩子有欢乐吗?你的课堂上孩子激动吗?你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震撼了吗?孩子的眼睛灵动吗?我们自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了吗?我们的课堂是否流淌生命的灵性、激荡生命的潜能、飞扬生命的人性?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

  1、人文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知识至上的课堂,为了片面地追求知识而根本无视“人”的存在。与之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分别向对方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跳跃;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

  2.动态性。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与“知识课堂”那种静态、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而是通过师生不断建构生成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墨守那种“预定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闭流程,而是共同创设以知识生成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义进行阐释与交流,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活动主体的发展。

  3.和谐性。

  课堂中的师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进行交往对话。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建构者。师生之间再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他们可以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敬爱的老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一起用爱浇灌,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生命教育》读后感10

  接触生本教育已经好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由开始的懵懂,到熟悉部分理论知识,到后来在课堂上的亲自实践,越来越觉得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我也由以前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这段时间我再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让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教师观:生命的牧者”中提到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同样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动,其管理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灌满一壶水。这就需要教师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我们应把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二: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

  近日看了这样一则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大有醍醐灌顶之感,故事是这样的:

  日内瓦湖前面有一条隧道,人们开着汽车穿过隧道,隧道管理者在隧道入口树立了告示牌,要求司机即使是白天也要亮灯。但是,从隧道出来,许多人都忘记关灯,这样,他们停下一段时间后,汽车就没有电不能打火了。面对司机的抱怨,管理方想在出口处也树一个牌,要司机们“出隧道后关车灯”。但这样写显然是不够的:晚上司机看到这个告示也要关灯吗?这样一来,告示就要写上多种情况:白天如何,晚上如何,下雨和阴天又如何。可是,司机如果要看清这么多条文,车早就冲进日内瓦湖里了!写少了不清楚,写多了看不清。后来,一位管理人想出一个办法,只在告示牌上写一句话:你的车灯还亮着吗?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故事蕴含的哲理是,原来的管理者没有想到自己服务对象的生命性,只想到“我告诉你”,而后者则依托了生命,让它的生命机制起作用,从而使事情变得简单而高效。

  以这则故事为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前者不是自己以前的真实写照吗?在进行生本教育以前我一直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细致,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所以我教不厌细,让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当看到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仔细听着我内容丰富而又生动的讲解时,心里很是坦然,学生也都自认为明白了、理解了。可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我讲的东西复述一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对知识没有清晰的理解;要求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是一头雾水,找不到方向。就像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一样,我也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本能,没有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生命来对待,为学生想得太多,讲得太细,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几乎不让他们碰到困难,这反而使学生变得麻木,不会思考,不会自主学习。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行动,才能*自己,放飞学生。我很赞赏郭思乐教授的这句话:教师应该是生命之牧者,而不是纤夫。

  再次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6)

——安全教育读后感10篇

安全教育读后感1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寒假安全教育读后感,看了它之后,我懂得了许多安全的知识。

  首先我看了学生们发现的安全隐患:下雨的时候,有人没带雨衣,只带了雨伞,于是只好一只手打伞,一只手开车。校车的超载事故多次出现。汽车司机喝酒后开车,撞伤了多人。公交车司机不看红绿灯,与一辆自行车相撞……

  看到这儿,我惊呆了……

  *常我看不到这些事,就是看到,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而且事也不大。没想到,这几年发生的事竟然这么多。不过我想到这儿,我就觉得很愤怒,如果没有那些不遵守交通,不懂得安全的人;这样的事也不会频繁发生了。

  安全很重要,我们作为小学生,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减少安全隐患,查看自家存在的'安全隐患。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安全所有隐患,做安全的合法小公民!

安全教育读后感2

  星期四下午我读了安全教育宣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遭遇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如何面对的问题。我对此深有感触。

  记得我们家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火灾。

  那是2008年2月的一个晚上,春节过后刚不久,我和爸爸在卧室先睡下了,而妈妈还开着烤火炉在客厅里看电视。到了深夜,妈妈不知何时也关了电视睡觉了。此时我们家仍安稳得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殊不知,危险已经悄悄地临近了。大约凌晨两点钟,只听见传来一阵噼里叭啦地声音,爸爸起来查看,打开卧室,只见客厅已经是烟雾缭绕,原来是晚上盖在烤火炉上的被子着火了,此时已经烧了一阵了,刚才的声音是卧室的门玻璃被烧坏的`声音。情况非常危急!爸爸大声喊着着火了。我和妈妈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彻底慌了。妈妈爬上窗户,可我们家住在八楼,而且都安了防盗窗,想从窗户逃生是不可能的。而我被吓得哭了。此时爸爸非常冷静,急中生智想办法,他把床上的被子蒙在我和妈妈头上。一边去开门一边引着我们往门前走,幸亏我们的卧室门离大门只有一步之遥,幸亏那天我与爸爸妈妈睡在一个房间!我们逃了出来!虽然家已经被火烧得面目全非,爸爸的手被门手把烫伤了,但庆幸的是我们都逃出来了!

  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想起这件事就后怕。如果不是爸爸沉着冷静,也许我们就葬身火海了。而我和妈妈,则是*时缺少消防知识,且不够冷静。也许当时我和妈妈如果再冷静一点,想想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就能快一点出来,而不至于让爸爸的手被烫伤了。

  这一次的安全教育宣传片再一次给了我教育和启发,使我懂得了如何在突发事件来临是保护自己和家人。那些事件的录像和照片触目惊心,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为了自己和家人,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注意安全,好好学习防范知识。

安全教育读后感3

  这本书是出自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套避险手册。这套丛书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漫画,讲述了与孩子有关的各种安全问题,如遇迷路走失、交通事故、溺水事件、火场逃生、地动天摇等突发事件该如何自我保护,让我受益非浅!

  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不能一个人到公园里玩,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游泳前要做热身操,避免手脚抽筋;不能穿裤子游泳;不能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懂得如何做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压背举臂人工呼吸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大人每五秒一次,小孩每三秒一次,先挖净口中异物,确保气管通畅,再捏住鼻子口对口大口地呼气,()同时压胸部上方,看看对方有没有气吐出来。压背举臂人工呼吸法:先将溺水者的头放在自己膝盖前,将脸转成侧面,将双手移到胸骨之间相握;你的手要握住对方手腕,双膝跪地、双腿挺直向下压,再坐回原位,将溺水者的双手举高就可以了。火场逃生法:拿湿布或湿毛巾捂住嘴鼻,找湿被子披在身上趴在地上爬出去。遇到地震时首先要关闭电源、熄灭火源,在客厅中央的墙面站着,如在房间这用枕头盖住头部躲到床底下,如在室外,就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家里不时的准备些干电池、手电筒、收音机、急救箱和干粮……

  学会自我保护,远离恐慌,拒绝暴力。看完这本书让我认识危机,躲过危机,相信我会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童年!

安全教育读后感4

  以下为文章正文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很惊讶吧!这有可能是第一个人写这样的题目,下面看看我的感受吧!安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我们灾难来临时该怎么办?今年暑假我看了《安全教育》觉得有很大的感触,里面教会了我许许多多安全知识:

  ▲食物中毒家庭如何急救?

  1。找出可疑食品,停止食用,分开存放并告知其他家人,严防不知者误食。

  2。中毒发生后不能惊惶失措,应稳定情绪,寻找他人帮助,如果中毒发生在进食2小时以内,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部催吐,尽量排出胃内残留食物,防止毒素进一步吸收,导致症状加重。如进食后时间较长,也可大量饮盐开水,口服黄连素、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

  3。如经上述处理后,腹痛吐泻未缓解,应尽量赶到医院就诊,并携带部分可疑食物样品。

  ▲发生公交车辆事故

  1。发生公交车撞击事故时,乘客要握紧扶手、椅背,同时两腿微曲用力向前蹬地。

  2。发生意外事件时,应迅速抱住头部,并缩身成球形,以减轻头部、胸部受到冲击。

  ▲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

  1。迅速疏散,向侧风或侧上风方向转移。

  2。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3。呼吸防护。用湿毛巾、湿口罩、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

  4。皮肤防护。尽可能用湿衣物或床单等遮住裸露的皮肤。

  5。迅速拨打120,将中毒或烧伤人员及早送医院救治。发生火灾或是突发事件,如何逃生自救?

  1。贴地爬行。要注意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一般做法是用湿毛巾。口罩蒙鼻。在烟雾浓烈时,应该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2。先离房间。开房间门时,先用手背接触房门,看是否发热。如果门已经热了,则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会冲进房间;如果门不热,火势可能不大,离开房间以后,一定要随手关门。

  3。走下楼梯。一般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的逃生楼梯,高层着火时,应尽量往下面跑。即使楼梯被火焰封住,也要用湿棉被等物作掩护迅速冲出去。

  4。不乘电梯。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高层建筑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乘普通电梯就会被关在里面,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

  5。尽量暴露。暂时无法逃避时,不要藏在顶楼或者壁橱等地方。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6。扑灭火苗。身上一旦着火,而手边又没有水或者灭火器时,千万不要跑或者用手拍打,必须立即设法脱掉衣服,或者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7。靠墙躲避。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进行的,所以当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向墙边或者门口……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可以看《安全教育》,里面有好多故事,还有许多安全措施,大家一定要记住安全重于泰山。

安全教育读后感5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大家都必须去珍惜它,因为有了生命,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丽。安全与健康是学校、家长、社会时刻关注的事情。孩子每一天的安危,都牵动着家庭生活的安宁与幸福。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这本书是为中小学生编写的,作为学生家长,我也抽空读了读,受益匪浅。此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安全事故等,还教我们许多非常实用的自我保护措施、生存技能、自救技能等等。书中也提到了,许多人为事故是可预防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不幸的事不会发生自己身上,但是往往这种意识,让我们忽略了小细节,有可能就导致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偶尔闯个红绿灯等等。总之,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创建安宁、幸福的社会和家庭。

  书中最后章节特别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话题,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保障。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我觉得在孩子感受学习知识乐趣的同时,应该培养孩子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请时刻牢记“安全”。

安全教育读后感6

  安全教育的心得因为上帝只给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爱惜生命,而生命安全了才有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安全意识,提高我们在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的自救能力。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安全”这个词吧!

  生活中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日日夜夜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安全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吗?你看到那令人吃惊的场景了吗?就是那红彤彤的`鲜血,亲人悲伤痛心的哭叫声,朋友失落无神的眼睛。“生命”多么纯真鲜活的灵魂;“安全”多么让人深思的话题,就是这样两个简简单单的东西,却关系着每个人。自己的安全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与未来、家庭相连,一个人的安全关系到全家幸福,安全连接着亲人情感的纽带。

  安全事故是死亡区域的头号杀手,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欠缺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防范,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讲安全,学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一句口号,在每个人心里,要有安全的认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为了未来美好的世界,请大家把“安全记心间”吧!

安全教育读后感7

  学校发了一本《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的书。书中主要讲的是“生存、生命、生活”,让我们注意安全,里面写了:如何乘船安全、乘飞机应该注意什么、路上遇到抢劫如何自护……其中有一篇是关于食物中毒的。

  上面写了:某学校食堂,午饭新增了土豆泥和凉拌黄瓜,同学们都去买。下午第一节可是,六一班很多同学都肚子痛、想呕吐等症状,老师连忙停止上课,把情况报告学校。不一会,很多班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之后,厕所里挤满了呕吐的同学,教室外过道也站满了肚子痛的同学。开始的时候,学校老师把病情重的同学送到了医院,但是生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随后医院的急救车便一趟又一趟的开进学校……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又看了下面的“预防食物中毒”,里面写了:做饭、吃饭前一定要洗手、食物一定要煮透、蒸透,发芽的土豆不能吃……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生活的知识,我会多读、多看的。

安全教育读后感8

  前几天,我读了《安全教育》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比如:防火、防溺水、防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楼房的房顶上都装有避雷针。可是,有些人不明白避雷针是用来“引雷”的。之所以叫避雷针,是因为把它放在高处,打雷时,闪电就不会劈向下面的人了。下大雨时,尽量离树远一点,千万不要在树下躲雨,也不要大有金属尖的伞,不然就被累击倒死亡。

  防溺水,老师们天天督促我们不能独自去游泳,必须有父母陪同。那游泳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先做一下热身运动,不然,在你游得正开心时,手脚又可能会突然抽筋,那就惨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游泳时抽筋了该怎么办呢?如果离岸边近,马上上岸进行按摩治疗;如果离岸边远,可以躺在水面休息,或者呼叫别人帮忙扶上岸。

  地震时,如果来不及跑到外面,就躲在卫生间里,用枕头保护自己头部。如果是在学校,就先多到桌子底下,用书包保护头部,然后听老师只会有秩序逃离到操场,然后双手抱头,蹲下。

  安全是最重要的。同学们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只有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才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安全教育读后感9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寒假安全教育读后感,看了它之后,我懂得了许多安全的知识。

  首先我看了学生们发现的安全隐患:下雨的时候,有人没带雨衣,只带了雨伞,于是只好一只手打伞,一只手开车。校车的超载事故多次出现。汽车司机喝酒后开车,撞伤了多人。公交车司机不看红绿灯,与一辆自行车相撞……

  看到这儿,我惊呆了……

  *常我看不到这些事,就是看到,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而且事也不大。没想到,这几年发生的事竟然这么多。不过我想到这儿,我就觉得很愤怒,如果没有那些不遵守交通,不懂得安全的人;这样的事也不会频繁发生了。

  安全很重要,我们作为小学生,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减少安全隐患,查看自家存在的安全隐患。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安全所有隐患,做安全的合法小公民!

安全教育读后感10

  咱们青少年是故国的未来和但愿,安全常识教诲对于咱们很是重要。路程经过过程安全常识教诲,能使咱们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学会自我掩护,提高应变能力,尽可能削减和杜绝各类不测危险事故的发生。这次阅读,使我又懂得了很多的安全常识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人太多了,难道他们不是死的太冤枉了吗?上帝是公*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我们要懂得珍惜。

  “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为此我们定期学习安全知识,学习文件,交流经验,谈安全问题,做安全汇报,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有了警惕,不幸的事故就会躲开,有了防范,不幸的事故才会远离。因此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应刻刻注意。

  让咱们学习安全常识,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一路奏响生命的乐章吧。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7)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0篇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学期,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本书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成绩的优异,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句话:“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郭教授曾说:“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有时候我经常埋怨:“学生真笨,教了好几遍,他们还是不会!”也常常感叹:“你看人家XXX,老师一教就学会了!学生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仔细想想,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齐,何况孩子呢?如果都个个赛诸葛亮,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干什么。

  其实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个的闪光点,真诚的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我们应该认为,那些“后进生”都是暂时的,相信他们会像“丑小鸭”一样,春天一到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不管太阳有多低,我们都要比它更低,我们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着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只有在老师讲明白了之后,学生才能真正会做题。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才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哪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时通过电视、电脑等接触的内容很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字他可以说出好几个词语来,有的词语甚至令老师吃惊。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少讲,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中得到了*。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以前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读课文,在我眼里预习的作用并不大,可是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准备预习本,每天系统的布置预习任务,时间一长预习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学生会在课间提前问我今天的预习任务是什么。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

*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与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将奖金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联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能一词来谈,从中看出实验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见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深度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的能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7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

  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

  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

  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

  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习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

  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

  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8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9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又一力作,其间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席卷大江南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东海风教学文化节”,我们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因而对于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和著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校上学期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谈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0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8)

——《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

  世界需要爱,人生需要情,有一首歌唱得真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一个小学生写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使人从中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和理解,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字眼——爱!因为这个“人”字就告诉我们,人是需要互相支撑的。

  整本小说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过多的煽情,只有最简简单单的语言,真真挚挚的感情,作者用心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淡,实际上确塑造了一个很不*凡的人,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小说里描写的人有:买菜妇女、买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买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如此*凡的人确可以做出不*凡的事,于是我的心被感动了,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这些涟漪就是:

  乐于助人。故事中大多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其中卡罗内他不仅学习好,而且还乐于助人。当时有一位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街上大哭,卡罗内看见了,把他的钱可了那位同学。卡罗内更是个同情弱小、舍己为人的人。他还非常有孝心,在母亲生日的时候,卡罗内就花好几天时间写八页纸、四面画满了花边的信。真是个疼爱母亲、充满爱心的孩子。

  母亲伟大。让我敢到惭愧的是是我内心的愧疚,书中讲到了因父

  母负债,马尔可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尔可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尔可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2岁的马尔可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尔可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尔可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

  想想自己。我和马尔可同样的岁数,却显得那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气往妈妈身上撒。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对妈妈说声:“妈妈,对不起。您辛苦了。”

  书让我感动,让我心疼,然我悔悟。*的大文豪孔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像卡罗内和马尔可他们学习吧,多贡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去融化那些冻结的心灵,让阳光照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幸福有各种涵义,但爱心满满,会让这个世界暖暖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2

  我读过一本好书,其中的内容虽然朴实、通俗,但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我百读不厌。因为,它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美好,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伦巴第的小哨兵》,更是让我的`思绪万千,心情久久激荡不能*息……

  小哨兵是一个孤儿,在*伦巴第的战争期间,他没有象其他人一样逃跑,而是勇敢地留下来看战争。他为了让自己的军队战赢,小哨兵爬上大树刺探敌情,然而却被敌人发现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时的小哨兵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孤儿,而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为祖国而牺牲了一切。

  如今,国家安定团结,人们安居乐业,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长大为我们的祖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能一天到晚幻想当什么家、当什么长的,却不知成功的背后得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俗话说得好:“把时间用于空想,那是在浪费生命。”想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计划和付出。

  所以说:“把时间用于计划,是做好一切的办法!”大家可别忘了老师、家长的辛勤培育。战争时期的战士们和现在各行各业的英雄们(包括文中的小哨兵)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让后代更出色、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对得起这些牺牲的战士吗?让我们想想前辈、想想他人,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博大的爱,回报祖国!

  爱,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字眼呀!让我们用爱去感化世间万物,向着成功前进!

《爱的教育》读后感3

  爱就像空气,爱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是无私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介绍了许多感人的有关爱的故事。这本书以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的形式来写的,主人*利柯心很善良,愿意帮助别人。

  这本书里面的小故事是讲述了同学、朋友、父母、祖国、执着和高贵心灵的故事。

  孩子对父母的爱:在《小抄写员》中,叙利亚小男孩看见父亲每天做抄写工作一直到深夜,越来越疲倦,甚至对自己的健康感到绝望的时候,叙利亚在父亲入睡后起来帮父亲抄写单子,后来父亲每天都笑容满面,很自信。但是,叙利亚每天都是愁眉苦脸,上课在打瞌睡,老师讲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作文写得草草了事。最后被父亲发现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父子俩得爱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

  同学之间的爱:《耐利的保护着》中,卡隆保护着耐利,并把害耐利的人全都吓跑了。卡隆也不允许其他同学去欺负有缺陷的同学。有一次卡隆还帮驼背的人背黑锅。这种友情真的是非常让人感动。

  对祖国的爱:在《少年*》中,那个饥饿的少年,当得知施舍给自己钱币的外国人在嘲笑祖国意大利时,毫不犹豫地奖钱都扔到了他们的头上。你看这位少年是不是很喜欢自己的祖国意大利呢?

  从上面这些人物中,我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代洛西学习成绩每一门都是第一名,而且年年第一;克莱蒂有点驼背,每天要运柴,照顾生病的母亲,要学习;卡洛斐像是个小商人,经常去卖东西、、、、、

  彭威廉说过:“友谊是精神的默契,心灵的相通,美德的结合。”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互相帮助,做个有爱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4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

  《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

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这样才算是好朋友。同时也让我明白,再坏,再可怕的人也会被受融化。遇到可怜人应当伸出救援之手。爱能挽救一切,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谢谢《爱的教育》在我成长的路上给我这么大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冲向人生的辉煌。

《爱的教育》读后感5

  NO.01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NO.02

  明天还要忙着可爱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读后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NO.03

  明天还要忙着可爱

  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爱的教育》读后感6

  我们经常会遨游书的王国,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动的、开心的、讨厌的、愤怒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最近,我在看一本叫做《爱的教育》的书,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耗费了十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全书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从十月《开学的日子》写到七月《永远的`离别》,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小至朋友父母,处处紧扣人心。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联想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也有许多人像主人*利柯一样,在身边遇到过许多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怀有侠义之举的,品学兼优的,助人为乐的,爱慕虚荣的,傲慢无礼的,朴实可爱的,坚强不息的……

  文中许多人物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帮扫烟囱的小男孩筹齐丢失的钱;为了减轻父亲与家庭负担的小小抄写员;为了能让孩子重新回校,而跪下央求的母亲;为了救一个小男孩不惜自己受伤……

  这些故事个个都让人热泪盈眶,而且细微处见真情,*凡中寓崇高,作者仿佛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领悟到了许多人之常情的道理,书中的人物精神值得好好学习学习。

《爱的教育》读后感7

  要说起伴我一起度过今年寒假的一本书,那就是如春风化雨的《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本以“爱”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它使我明白: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与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书里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和我们仿佛年纪。他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都让我感动。《爱的教育》中有许多的小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安利柯老师讲的一个故事。里面讲的是:有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替父亲抄文件,每个晚上抄160张。他因为睡眠不足所以成绩下降。父亲知道他成绩下降很生气,再也不管他了,而孩子却仍不告诉父亲事实。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书碰落,惊动了父亲,父亲知道了真相,不禁泪流满面,他抱住儿子,把儿子放在床上,陪着儿子一起睡……这是一位多么懂事、孝顺的孩子呀!在父亲为生计劳累的情况下帮父亲抄文件,而始终不告诉父亲真相,他对父亲的爱是默默地去行动,读完故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本书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爱是伟大的,爱无处不在。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也要把一块爱心奉献给需要爱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8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就像一泓清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恩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也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通过他一个学年的日记,向大家介绍了他的伙伴们:品学兼优的德罗西、正直的卡罗纳、热情的科列帝、刻苦的波列科西、不幸的纳利、虚荣的沃提尼、“坏孩子”弗朗蒂……还有他敬爱的老师、校长以及深爱着的家人。

  《爱的教育》中还有每月故事。其中,《菲鲁其奥的血》和《爱国少年》最让我记忆犹新。《菲鲁其奥的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一个寒冷的夜晚,菲鲁其奥出去玩,一直玩到11点才回来,祖母非常担心。菲鲁其奥回来时一身污泥,衣服也破了,额头上有伤痕,原来,他又和朋友赌钱,并且全赌输了。祖母十分生气地责备他,还以一个以前认识,现在堕落成无赖的人为例子,以示警惕。突然,屋外除了雨声,还有种不寻常的声音,没多久,两个男人跳进屋里,一个捂住菲鲁其奥的嘴,一个掐住老人的脖子,并且命令菲鲁其奥把钱交出来。在得手后,有一个男人被认出,就是那个堕落成无赖的人,那个人见自己被人出来,决定*灭口,眼里闪露着凶光的向着祖母一刀捅过去。但是菲鲁其奥帮祖母挡了那刀,为了救祖母,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短刀刺穿了他的背部,他那壮美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这个故事,写出了一个少年最纯洁的一刻,少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祖母深刻的爱,更让我明白了生命是那么脆弱,而同时人可以为了亲人而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爱的教育》读后感9

  亚米契斯是大家都很熟悉著名的意大利作家,《爱的教育》就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是用日记的手法写的儿童小说。借用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艾里的口吻写了100个感人的故事。描述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热情和同情心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等诸多*凡的人。他们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包括他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都充满了爱心。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惑,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探索,去追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关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读完全书尤如沉浸在爱的世界中。

  爱,像空气,每天都陪伴在我们身边,虽然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心灵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十分贫困,有的还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虽然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各自的独特,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精神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的感情。

《爱的教育》读后感10

  我今天阅读的,是一本书名叫《爱的教育》的书,作者是亚米契斯。

  我是和同学、老师一起阅读,我读了书中的《弗洛伦萨的小抄写匠》。这篇故事讲述了小抄写匠每天晚上十二点悄悄地帮父亲抄写信条,他父亲不知道。小抄写匠原来一直上学成绩非常好,他帮父亲抄信条的三个月里,一直上学不好。一天,小抄写匠正在写作业的时候,感觉非常困,就趴在练习本上睡起觉来。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就说了小抄写匠。到后来父亲知道了小抄写匠一直在夜里帮自己抄信条,才知道不该吵儿子。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小抄写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知道为父亲母亲承担责任。

  我觉得书中最感人的是,小抄写匠的父亲说了他,小抄写匠的心里还十分甜蜜,继续在夜里十二点起床帮父亲抄信条。我的看法是,小抄写匠的父亲说了他,他的心里还是甜蜜的,要是我,我的心里会十分生气,不会开心。

  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看。我从书中收获了,父亲母亲说我们,我们要虚心接受,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


《教育漫话》读后感10篇(扩展9)

——教育漫话读后感500字 (菁选3篇)

教育漫话读后感500字1

  这几天读完洛克的《教育漫话》,这本书十分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洛克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其实那些都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的几点主要体会。

  关于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幼时习惯,洛克讲了方方面面,我觉得非常细致,尤其关于孩子的排便。大部分家长都会关心稍大孩子的每顿饭吃多少,胃口稍微不好就紧张了,却忽略了孩子的排便习惯,我们家孩子便秘严重的时候都要用开塞露。洛克认为便秘百害而无一利,没什么比大便通畅而有益于健康了。洛克通过实验发现,大便和吃饭一样受人控制,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在固定时间到厕所做该做的事,就会得到自然的功能。这个我学到了,可以改善孩子的便秘,而不去靠药物。

  其次,关于“*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一部分,洛克说别让大人的习惯教坏孩子,比如暴力、报复、夸耀、找借口、尤其是大吃大喝。洛克说,虽然饮食清淡有利健康,但当周围全是好吃好喝的声音时,就难抵诱惑了。“吃得好”的声音会刺激人的欲望,从而追求山珍海味,甚至将“吃得好”等同于“生活得好”。社会风气如此,理性怎能不变得苍白?确实,我们朋友圈里晒娃的有多少是带娃胡吃海喝的。所以洛克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并清楚虽然身在邪恶中,但依旧要脱俗、正确引导儿童。

  洛克讲了很多管教孩子的具体方法,其中有一条说与孩子成为朋友,真的发人深省。小时候我的父母虽然疼爱我,却一直板着脸,严厉地对待我们,很少与我们亲近,我甚至不记得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但那时的我们无法选择教育,轮到成年的自己来实施教育时,是在复制经验还是该重新学习?我愿选择后者。洛克说,一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着做决定,那样孩子能更快地成熟,又可以建立起友谊。孩子向我们请教问题时,要抛开家长的威严,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对话,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她们。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才会愿意向我们请教,而不是埋在心底。给孩子讲一些真实事例,让孩子自己运用理智去判断,这比用嘴讲出的劝诫更能让孩子接受,并在内心牢记各种行事原则。语言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模糊描述,很容易被人遗忘,让孩子参加一些事情的讨论、发表个人观点,能使孩子对该做的事情有更加形象的印象。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打击或嘲笑他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尽量让孩子弄明白。洛克认为很多孩子因好奇心、求知欲未被满足,才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消遣中,否则他们会在学习知识上获得更大的乐趣。我自己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如果问题无关紧要,我便敷衍了事,如果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就会显出不耐烦,甚至说你不需要知道这些;这显然不对了,因为一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在孩子眼里仍是一个新来者对于未知世界的重大发现。所以要知无不言而又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了解世界。

  看完了《教育漫话》,我想如果成年人的我,按照他说的方式去养育小时候的我,很有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也许我会变得更好:身心健康,有德、有识、有礼、有趣,懂得自制,热爱学习,努力工作,也会享受闲暇的时光。可惜小时候我回不去了,却不得不面对成年后的自己。尽管如此,在面对自己和孩子们时,多了一些勇气和理性的力量,让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教育漫话读后感500字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专着——《教育漫话》,这本书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着,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三个部分。这本书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这本小册子,全部都是写给一个人的信件整理而来的。洛克自己曾这样写道:“这些漫话,与其说是一篇公之于众的论文,不如说是一段朋友之间的谈话”。

  整本书都是洛克建议他的绅士朋友——爱德华·葛拉克,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标准绅士——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吃苦耐劳,既热爱知识,又能随时握起枪杆为祖国而战的英国绅士。书里的内容是洛克多年做家庭教师经验的结晶。整本书的文字随意,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处处透着真诚,读这本书放佛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话”。打动人的,恰是这种“私话”特有的随意和真诚。书中深入浅出的文字,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谈谈给我启发比较深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首先,关于健康教育思想。

  “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是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经典名言。他认为“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因此,他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学生体育提出一些比较具体要求: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因此,建议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更多的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偶尔也陪陪孩子出去锻炼,这对孩子有好处。我国实行的体育锻炼大课间,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先导,正是与洛克的思想相吻合,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关于品德思想。

  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说得好:“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我们目前的子女教育中,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却忽视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不惜代价地让孩子去学一些文体技能,如钢琴等,而不愿让孩子去学一些有用的手艺,要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并为此不让孩子干任何别的事情,一发现问题,不是打骂就是不知所措如此等等。这些做法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白生活的意义,对个人成长十分不利,究其原因,则是目前社会上金钱第一、过分注重功利的风气惹得祸。那么,“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跑过来流着眼泪跟班主任说:“我们家孩子我管不住,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甚至和我们对打,实在没有办法,请你老师帮帮忙。”父母稍加管制或不给零花钱吧,甚至就发恐吓短信威胁家长和老师。我们私下也开玩笑说:“奇葩学生的背后必然有奇葩家长。”那其实这样的孩子就是从小太过放纵和溺爱的后果。真是“从小不管制,老大徒伤悲”。洛克认为应该在孩子“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比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

  其中有三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父母要选择适宜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就像我们古代的故事“孟母三迁”一样。首先父母要选择或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充满学习氛围的一个环境或空间,让孩子吸收到最健康、积极和乐观的空气,让孩子在蓝天下健康和茁壮地成长,其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3。对于孩子一定要谨慎地使用体罚,体罚的作用是要让孩子的羞耻心占据更大,如果只是身体的疼痛或是一种躲避的心理,那这种体罚对于孩子就是效果甚微的,或使体罚下的孩子变得懦弱,变的十分的奸诈。在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孩子对自己荣誉和名誉的保护,如果他很热爱自己的名誉,他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在生活中,父母的一个眼神或一句严重的话语都会起到效果。如果使用体罚,就要将他一次驯服,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三、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知识和技能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两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孩子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他认为儿童能够说话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学习阅读。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建议把字母粘在骰子和玩具上,让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学习字母,在可能的范围内诱导他去有意义地阅读,例如《伊索寓言》或者《圣经》上的一些部分。当他们能够很好地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写字和速记,然后教他们画画。在拉丁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规则学习,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

  在知识和技能教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孩子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孩子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要、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孩子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观点是一致的。

  真理总是朴素的,*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教育漫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德性的培养,一切从育人出发,坚持立德树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会因为老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最后我想说:“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用时光铸就“爱可以改变一切”的金色长城!

教育漫话读后感500字3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话》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拜读大师的金玉之言,可谓茅塞顿开。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一名话,实践—总结—再实践。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243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