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 二年级数学口诀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 二年级数学口诀

更新时间:2023-03-20 18:25:34 点击: 来源:yutu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

  一、试题概况分析:

  1、 试题主要由基础—能力部分(包括填空、选择、计算、应用题)和探索—发展部分(包括动手操作、分析推理)两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第一题“你能在4分钟的时间完成吗?试一试。”,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第二题“想一想,填一填”,分值24分。第三题“找规律,填一填”,分值6分。第四题“填空”, 分值12分。第五题“细心观察,填一填”, 分值8分。注重数学概念检测,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核到位。试题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是相当精当的。第六题“数一数,填一填”,分值12分。该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算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熟练应用知识的同时,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精度、广度、深度。第七题“解决实际问题”,分值28分。该题贴近身边生活现象,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展示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题目给考生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使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感觉亲了,接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2、本次试题相对于以往的试题,更加注意计算过程的简化,各种题型都注重解题思维过程,而计算成份则很少甚至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这与现代社会数学教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轻计算,重思维,培养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是数学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试题继续坚持“贴近生活”“数学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为凭借,通过个体的思维加工,生发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并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中分桃子、卖书、买球等问题,既做到了知识的应用,又充分体现了生活。试题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计算能力的检测,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计算、是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级部**人参加。总分:****.*分 *均成绩:**.*分

  及格人数:**人 及格率:***%

  优秀人数:**人 优秀率:**.*%

  三、学生答题分析: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熟练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三题第2小题规律寻找上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学生在观察物体上有些欠缺。第五题大多数学生做错,说明*时教学中对观察物体教学不够细心。

  4、应用题偏知识应用,将繁、难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抛开。所以这套试题应用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四、几点反思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2

  本次期中试卷重点检测第一至四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同时注重过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考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

  1、内容覆盖面广,对每一部分内容均有涉及,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重点。加大了难度,有9分是超教材的内容。

  2、题型多样,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卷共分九个大题:大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等。试题灵活。

  3、试卷中难度较大的题有29分,有的题学生无法列算式计算,个别聪明的学生只能斗出来,有的题要通过3、4步才能算出来,考察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填一填”(21分),全对的没有,原因是有一个题未学,在一年级学的减数、差与被减数的关系忘记了。其他的题掌握的较好学生对填数掌握较好。

  第二题“判断对错”(10分)全对的有15人,有3个题是在身边生活中所应用的题,信息是未知的,要在题中找。

  第四题“我会画”(6分)全对

  第五题“算一算”(27分),有三种形式,分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训练的较多,失分较少。

  第六题“解决问题”(17分)全对的只有11人,有的同学量图的长度不准确,第4小题错误较多。

  二、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情况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课标,灵活处理教材。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把教材当作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重视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善于驾驭教材,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2、营造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4、做好帮差补缺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后进生铺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通过这次的检测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加大题型的训练,多加强学生语言口头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能力的训练。

  2、以后多出一些新颖,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培养他们认识做题的好习惯

  5、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爱学习,爱数学的自信心。

  6、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3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4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5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6

  一、试题概况分析:

  1、 试题主要由基础—能力部分(包括填空、选择、计算、应用题)和探索—发展部分(包括动手操作、分析推理)两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第一题“你能在4分钟的时间完成吗?试一试。”,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第二题“想一想,填一填”,分值24分。第三题“找规律,填一填”,分值6分。第四题“填空”, 分值12分。第五题“细心观察,填一填”, 分值8分。注重数学概念检测,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核到位。试题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是相当精当的。第六题“数一数,填一填”,分值12分。该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算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熟练应用知识的同时,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精度、广度、深度。第七题“解决实际问题”,分值28分。该题贴近身边生活现象,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展示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题目给考生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使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感觉亲了,接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2、本次试题相对于以往的试题,更加注意计算过程的简化,各种题型都注重解题思维过程,而计算成份则很少甚至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这与现代社会数学教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轻计算,重思维,培养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是数学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试题继续坚持“贴近生活”“数学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为凭借,通过个体的思维加工,生发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并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中分桃子、卖书、买球等问题,既做到了知识的应用,又充分体现了生活。试题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计算能力的检测,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计算、是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级部**人参加。总分:****.*分 *均成绩:**.*分

  及格人数:**人 及格率:***%

  优秀人数:**人 优秀率:**.*%

  三、学生答题分析: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熟练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三题第2小题规律寻找上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学生在观察物体上有些欠缺。第五题大多数学生做错,说明*时教学中对观察物体教学不够细心。

  4、应用题偏知识应用,将繁、难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抛开。所以这套试题应用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四、几点反思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7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8

  本次期中试卷重点检测第一至四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同时注重过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考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

  1.内容覆盖面广,对每一部分内容均有涉及,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重点。加大了难度,有9分是超教材的内容。

  2.题型多样,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卷共分九个大题:大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等。试题灵活。

  3.试卷中难度较大的题有29分,有的题学生无法列算式计算,个别聪明的学生只能斗出来,有的题要通过3、4步才能算出来,考察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填一填”(21分),全对的没有,原因是有一个题未学,在一年级学的减数、差与被减数的关系忘记了。其他的题掌握的较好学生对填数掌握较好。

  第二题“判断对错”(10分)全对的有15人,有3个题是在身边生活中所应用的题,信息是未知的,要在题中找。

  第四题“我会画”(6分)全对

  第五题“算一算”(27分),有三种形式,分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训练的较多,失分较少。

  第六题“解决问题”(17分)全对的只有11人,有的同学量图的长度不准确,第4小题错误较多。

  四、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情况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课标,灵活处理教材。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把教材当作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重视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善于驾驭教材,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2、营造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4、做好帮差补缺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后进生铺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通过这次的检测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加大题型的训练,多加强学生语言口头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能力的训练。

  2、以后多出一些新颖,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培养他们认识做题的好习惯

  5、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爱学习,爱数学的自信心。

  6、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9

  一、数据分析

  参加考试30人,总分2550分,均分85分,合格率为100%,转化率为67%。

  与上学期制定的奋斗目标相同,合格率达到了,转化率达到了,只能均分没有达到目标,与制定的奋斗目标均分为88分,相差2分。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1、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加强了知识点的归纳与综合训练,加强了知识点的纵横对比,本次期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当好,只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丢了 分。

  2、在*时的综合训练中,我注重强调,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

  3、在*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注重口算、笔视、视算三结合,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满分18分,90%的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高,基本上都得了满分。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的不够透彻,不能使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的不到位,没有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改进的措施

  1、在吃透教材的和知识点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多引导、多启发,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上、书写的习惯,让学生全力参与学习,探究知识面,合作交流。

  3、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主动学习新知识。

  4、在培养学生质疑,激励机械上下功夫,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5、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努力把课堂教学落在实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足够空间。

  6、利用空闲时间,多关心、帮助、辅导差生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本班的教学成绩。

  7、抓单元测试,抓单元过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2小题与第3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3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80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2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4、5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4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7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3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统计与概率领域:

  能正确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形统计图准确回答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能对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且能很好地将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

  一、试题概况分析:

  1、 试题主要由基础—能力部分(包括填空、选择、计算、应用题)和探索—发展部分(包括动手操作、分析推理)两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第一题“你能在4分钟的时间完成吗?试一试。”,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第二题“想一想,填一填”,分值24分。第三题“找规律,填一填”,分值6分。第四题“填空”, 分值12分。第五题“细心观察,填一填”, 分值8分。注重数学概念检测,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核到位。试题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是相当精当的。第六题“数一数,填一填”,分值12分。该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算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熟练应用知识的同时,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精度、广度、深度。第七题“解决实际问题”,分值28分。该题贴近身边生活现象,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展示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题目给考生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使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感觉亲了,接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2、本次试题相对于以往的试题,更加注意计算过程的简化,各种题型都注重解题思维过程,而计算成份则很少甚至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这与现代社会数学教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轻计算,重思维,培养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是数学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试题继续坚持“贴近生活”“数学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为凭借,通过个体的思维加工,生发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并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中分桃子、卖书、买球等问题,既做到了知识的应用,又充分体现了生活。试题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计算能力的检测,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计算、是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级部**人参加。总分:****.*分 *均成绩:**.*分

  及格人数:**人 及格率:***%

  优秀人数:**人 优秀率:**.*%

  三、学生答题分析: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熟练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三题第2小题规律寻找上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学生在观察物体上有些欠缺。第五题大多数学生做错,说明*时教学中对观察物体教学不够细心。

  4、应用题偏知识应用,将繁、难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抛开。所以这套试题应用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四、几点反思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2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考查目的:

  (1)试题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2)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践,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3)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4)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5)注重数学建模,强化应用意识。

  成果剖析:

  本次考试,我班有39个学生参加,及格23人,合格率为58.9%,90分以上的有4人,分数集中在50-70分,但低分段人数也较多,且低分过于偏低,导致总体成绩较差。

  二、对试卷的具体分析

  主要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好。从试题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率较高。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的。

  2、学习习惯良好。大部分试卷,字迹清晰、书写规范。说明大多数的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态度认真仔细。但是并不能排除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的学生,书写潦草、卷面混乱的现象。

  存在问题:

  1、学生的思维受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具体反映在比较简单的与例题类似的典型题目学生解答正确率高,对于比较陌生的题目解答则不太理想,正确率较低。

  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从试题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判断题、选择题及应用题的得分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三、思考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

  1、改进备课方式。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3)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4)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

  2、改进课堂教学。

  (1)新课引入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们要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问题提出开放化。

  这里所说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精心设问,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疑点,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师生情感上达到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鼓励学生善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为“学生有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的模式,真正*学生的一切。

  (3)练习设计多样化。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部分,练习设计应注重开放。主要做法是:①条件开放;②结论开放;③解答方法开放;④问题情境开放;⑤时空开放。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发现真理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试验法、图表法、假设法、列举筛选法、代入法等等。

  4、改进教学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观,不要总追求一种模式、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大胆想象,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评价目标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3

  本次质量监控体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学生能力,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现将本次二年级数学测试情况加以分析。 主要从三方面作质量分析:

  1、本次试卷考核知识面广,题型灵活多变,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2、本次测试实行统一时间取卷、统一时间测试、抽校监考,五年统一调卷,流水批卷,科任老师合分,年段主任把关,校级领导集中阅卷,程序严格。

  3、本次二年级数学试卷题型分三大部分:一口算部分(直接写得数)二、笔算部分(劣竖式计算、脱式计算)三、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填空题、连线题、判断题、统计题、辨别题、应用题)分别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概念的理解即运用能力、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力、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整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二、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 取得成绩

  本次监控,从考试后师生反馈来看,成绩比较满意年组*均分在90点以上。优秀率占年组的一半,及格率100%。五道大题的正确率90%以上,三个班级的*均分在90点以上。

  取得成绩的原因:

  1、学校主抓教学领导重视

  期中测试后,专门召开两次质量分析会(年段为单位、1—5年集体会议)针对期中考试存在的不足,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自查原因,深刻剖析,进行整改。在期末复习阶段一把校长、教学校长、教学主任深入班级听评复习课、进行指导,使期末复习能够扎实,有时效地进行。

  2、发挥校本教研组的团队力量

  学校组建了校本教研团队,每个团队深入钻研教材,潜心研究课改,多次磨课、研讨,发挥共辐射性和示范作用,使团队的岗位教师在业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3、年段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复习扎扎实实 二年组老师都以一棵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认真态度对待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了如指掌,采取分层教学和复习,既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年段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依据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分阶段复习,做到复习有时效性。

  A、从卷面看:

  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双基”工作有待继续加强。在实际应用、小导游这两部

  分学生正确率在90%以上,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提高,计算正确率98。2%,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往往忽略了。

  如:填空第5题失分严重,这部分重点考察学生对余数、除数之间关系、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填空第2题和判断第3题、第5题失分较多,对数位概念模糊。

  B、发现问题: 学生:

  1、学生马虎现象严重,表现在抄错数,计算不准确,不认真审题,答完不会检查。

  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在教改中,许多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的题型呈现出来。如:图文题、表格题、短文阅读题、综合运用题,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导致做题不知从何下手。

  教师:

  1、由于新教材每课都是情景教学,以情景游戏命题,很难抓住本课知识点,许多没有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很难抓住本课知识点。哪些是应该让学生扎实掌握的,哪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不做考核要求的,教材没有明确提出,教师很难把握。

  2、新教材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课上时间少,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深挖教材,大量做题。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专业引领,加强教师通识性培训。进一步转变观念,学生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教学,贴近生活挖掘教材,实现课本与生活的有效衔接。

  2、同伴互助

  发挥校本教研团队作用,共同备课、研讨、校准知识点,提高课题教学效率。

  3、培养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自信心。

  总之,通过试卷分析,除了查找出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间产生一种互动、交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4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5

  从试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次试卷难度不大,但知识面涵盖广泛,容易忽略的细节多,如果学生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以下是我的试卷质量分析情况:

  考试情况分析:

  二(1)班共40人,实考40人。二(2)班共41人,实考41人。卷面为满分100分,其中:二(1)班100分4人,90—99分11人,80—90分15人,60—80分7人,不及格3人。二(2)班100分2人,90—99分18人,80—90分16人,60—80分4人,不及格1人。

  试卷及错题分析:

  这份试卷选择了填空、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几大类型。分值分布如下:填空28分,口算10分,列竖式计算26分,动手操作9分,解决问题27分。

  一、填空

  每空1分,小朋友们多数对近期学习的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失分较少。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一块三角板中,有()个角,有近30%的同学不会填。这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过两遍,可能遍数还不够多,部分学生没掌握好。在以后复习时应该给予关注。在填写角的各部分名称这道题,我发现部分学生不会写“顶”这个字,这可能与我的*时教学有关,忽略了学生生字的掌握,认为这是语文课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方面。

  二、计算

  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口算学生们做得很细心,无掉题、漏题的情况发生,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因马虎出错。而笔算问题很大,几乎50%的同学在计算题出现错误扣了分。扣分主要是因为(1)计算不细心导致计算错误。(2)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尤其是第一题61+39=100这道题。因为讲课时没有重视答案是100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所以出现了计算正确而数位没有对齐的现象。(3)没有标上进位1和退位点。在*时的练习过程,反复强调要标上,部分学生还是会忘记。

  三、动手操作

  1、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出现错误大部分因为(1)没有标上直角符号。(2)尖尖的角由于三角板磨损画得有些圆滑。

  2、画一条4厘米长得线段。

  同学们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知识点基本掌握,但在画完后需标出长度的要求极易漏掉。要做着重强调。还有部分学生因看错题目化成5厘米线段。

  四、解决问题。

  1、2、3、4、5小题考察的都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的应用,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出现错误的同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算式正确,答案确没有计算正确。大部分原因在于我*时对解决问题没有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在今后会重新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综合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今后的教学,特作出如下的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做题前先看清题意的习惯。

  无论什么题目,是多么的繁杂或是多么的简单,弄清题意才有可能做对,否则前功尽弃。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多做一些趣味性的心算与口算练习,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持之以恒的坚持必定能出结果。

  两个月的辛劳,两个月的收获,发现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6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7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8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9

  本次期中试卷重点检测第一至四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同时注重过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考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

  1.内容覆盖面广,对每一部分内容均有涉及,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重点。加大了难度,有9分是超教材的内容。

  2.题型多样,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卷共分九个大题:大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等。试题灵活。

  3.试卷中难度较大的题有29分,有的题学生无法列算式计算,个别聪明的学生只能斗出来,有的题要通过3、4步才能算出来,考察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填一填”(21分),全对的没有,原因是有一个题未学,在一年级学的减数、差与被减数的关系忘记了。其他的题掌握的较好学生对填数掌握较好。

  第二题“判断对错”(10分)全对的有15人,有3个题是在身边生活中所应用的题,信息是未知的,要在题中找。

  第四题“我会画”(6分)全对

  第五题“算一算”(27分),有三种形式,分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训练的较多,失分较少。

  第六题“解决问题”(17分)全对的只有11人,有的同学量图的长度不准确,第4小题错误较多。

  四、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情况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课标,灵活处理教材。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把教材当作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重视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善于驾驭教材,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2、营造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4、做好帮差补缺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后进生铺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通过这次的检测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加大题型的训练,多加强学生语言口头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能力的训练。

  2、以后多出一些新颖,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培养他们认识做题的好习惯

  5、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爱学习,爱数学的自信心。

  6、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2小题与第3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3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80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2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4、5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4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7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3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统计与概率领域:

  能正确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形统计图准确回答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能对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且能很好地将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2小题与第3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3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 80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2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4 、 5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4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7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3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统计与概率领域:

  能正确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形统计图准确回答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能对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且能很好地将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2

  本次质量监控体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学生能力,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现将本次二年级数学测试情况加以分析。 主要从三方面作质量分析:

  1、本次试卷考核知识面广,题型灵活多变,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2、本次测试实行统一时间取卷、统一时间测试、抽校监考,五年统一调卷,流水批卷,科任老师合分,年段主任把关,校级领导集中阅卷,程序严格。

  3、本次二年级数学试卷题型分三大部分:一口算部分(直接写得数)二、笔算部分(劣竖式计算、脱式计算)三、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填空题、连线题、判断题、统计题、辨别题、应用题)分别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概念的理解即运用能力、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力、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整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二、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 取得成绩

  本次监控,从考试后师生反馈来看,成绩比较满意年组*均分在90点以上。优秀率占年组的一半,及格率100%。五道大题的正确率90%以上,三个班级的*均分在90点以上。

  取得成绩的原因:

  1、学校主抓教学领导重视

  期中测试后,专门召开两次质量分析会(年段为单位、1—5年集体会议)针对期中考试存在的不足,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自查原因,深刻剖析,进行整改。在期末复习阶段一把校长、教学校长、教学主任深入班级听评复习课、进行指导,使期末复习能够扎实,有时效地进行。

  2、发挥校本教研组的团队力量

  学校组建了校本教研团队,每个团队深入钻研教材,潜心研究课改,多次磨课、研讨,发挥共辐射性和示范作用,使团队的岗位教师在业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3、年段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复习扎扎实实 二年组老师都以一棵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认真态度对待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了如指掌,采取分层教学和复习,既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年段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依据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分阶段复习,做到复习有时效性。

  A、从卷面看:

  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双基”工作有待继续加强。在实际应用、小导游这两部

  分学生正确率在90%以上,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提高,计算正确率98。2%,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往往忽略了。

  如:填空第5题失分严重,这部分重点考察学生对余数、除数之间关系、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填空第2题和判断第3题、第5题失分较多,对数位概念模糊。

  B、发现问题: 学生:

  1、学生马虎现象严重,表现在抄错数,计算不准确,不认真审题,答完不会检查。

  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在教改中,许多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的题型呈现出来。如:图文题、表格题、短文阅读题、综合运用题,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导致做题不知从何下手。

  教师:

  1、由于新教材每课都是情景教学,以情景游戏命题,很难抓住本课知识点,许多没有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很难抓住本课知识点。哪些是应该让学生扎实掌握的,哪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不做考核要求的,教材没有明确提出,教师很难把握。

  2、新教材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课上时间少,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深挖教材,大量做题。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专业引领,加强教师通识性培训。进一步转变观念,学生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教学,贴近生活挖掘教材,实现课本与生活的有效衔接。

  2、同伴互助

  发挥校本教研团队作用,共同备课、研讨、校准知识点,提高课题教学效率。

  3、培养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自信心。

  总之,通过试卷分析,除了查找出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间产生一种互动、交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3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4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5

  从试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次试卷难度不大,但知识面涵盖广泛,容易忽略的细节多,如果学生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以下是我的试卷质量分析情况:

  考试情况分析:

  二(1)班共40人,实考40人。二(2)班共41人,实考41人。卷面为满分100分,其中:二(1)班100分4人,90—99分11人,80—90分15人,60—80分7人,不及格3人。二(2)班100分2人,90—99分18人,80—90分16人,60—80分4人,不及格1人。

  试卷及错题分析:

  这份试卷选择了填空、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几大类型。分值分布如下:填空28分,口算10分,列竖式计算26分,动手操作9分,解决问题27分。

  一、填空

  每空1分,小朋友们多数对近期学习的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失分较少。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一块三角板中,有()个角,有近30%的同学不会填。这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过两遍,可能遍数还不够多,部分学生没掌握好。在以后复习时应该给予关注。在填写角的各部分名称这道题,我发现部分学生不会写“顶”这个字,这可能与我的*时教学有关,忽略了学生生字的掌握,认为这是语文课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方面。

  二、计算

  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口算学生们做得很细心,无掉题、漏题的情况发生,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因马虎出错。而笔算问题很大,几乎50%的同学在计算题出现错误扣了分。扣分主要是因为(1)计算不细心导致计算错误。(2)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尤其是第一题61+39=100这道题。因为讲课时没有重视答案是100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所以出现了计算正确而数位没有对齐的现象。(3)没有标上进位1和退位点。在*时的练习过程,反复强调要标上,部分学生还是会忘记。

  三、动手操作

  1、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出现错误大部分因为(1)没有标上直角符号。(2)尖尖的角由于三角板磨损画得有些圆滑。

  2、画一条4厘米长得线段。

  同学们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知识点基本掌握,但在画完后需标出长度的要求极易漏掉。要做着重强调。还有部分学生因看错题目化成5厘米线段。

  四、解决问题。

  1、2、3、4、5小题考察的都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的应用,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出现错误的同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算式正确,答案确没有计算正确。大部分原因在于我*时对解决问题没有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在今后会重新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综合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今后的教学,特作出如下的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做题前先看清题意的习惯。

  无论什么题目,是多么的繁杂或是多么的简单,弄清题意才有可能做对,否则前功尽弃。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多做一些趣味性的心算与口算练习,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持之以恒的坚持必定能出结果。

  两个月的辛劳,两个月的收获,发现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6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2小题与第3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3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 80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2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4 、 5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4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7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3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统计与概率领域:

  能正确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形统计图准确回答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能对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且能很好地将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7

  一、试题概况分析:

  1、 试题主要由基础—能力部分(包括填空、选择、计算、应用题)和探索—发展部分(包括动手操作、分析推理)两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第一题“你能在4分钟的时间完成吗?试一试。”,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第二题“想一想,填一填”,分值24分。第三题“找规律,填一填”,分值6分。第四题“填空”, 分值12分。第五题“细心观察,填一填”, 分值8分。注重数学概念检测,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核到位。试题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是相当精当的。第六题“数一数,填一填”,分值12分。该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算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熟练应用知识的同时,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精度、广度、深度。第七题“解决实际问题”,分值28分。该题贴近身边生活现象,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展示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题目给考生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使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感觉亲了,接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2、本次试题相对于以往的试题,更加注意计算过程的简化,各种题型都注重解题思维过程,而计算成份则很少甚至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这与现代社会数学教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轻计算,重思维,培养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是数学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试题继续坚持“贴近生活”“数学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为凭借,通过个体的思维加工,生发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并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中分桃子、卖书、买球等问题,既做到了知识的应用,又充分体现了生活。试题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计算能力的检测,计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计算、是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级部**人参加。总分:****.*分 *均成绩:**.*分

  及格人数:**人 及格率:***%

  优秀人数:**人 优秀率:**.*%

  三、学生答题分析: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熟练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三题第2小题规律寻找上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学生在观察物体上有些欠缺。第五题大多数学生做错,说明*时教学中对观察物体教学不够细心。

  4、应用题偏知识应用,将繁、难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抛开。所以这套试题应用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四、几点反思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8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六个大题,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一、成绩统计

  二、答题情况分析

  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1)对有些易混问题强调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有些知识点产生错误认识,如:在连一连中,把“3+5”与“3×5”连在一起,“2和3相加”与“2×3”连在一起,这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对有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

  (2)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致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很多学生判断成对的。因为学生都知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没有考虑清楚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老师在讲课中没有多强调。 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时坚持早晚天天练,故失分较少。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使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第六大题第三小题中失分较少。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次试卷中,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与*时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反思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口算,笔算,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每天拿出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重视双基训练 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9

  一、数据分析

  参加考试30人,总分2550分,均分85分,合格率为100%,转化率为67%。

  与上学期制定的奋斗目标相同,合格率达到了,转化率达到了,只能均分没有达到目标,与制定的奋斗目标均分为88分,相差2分。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1、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加强了知识点的归纳与综合训练,加强了知识点的纵横对比,本次期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当好,只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丢了 分。

  2、在*时的综合训练中,我注重强调,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

  3、在*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注重口算、笔视、视算三结合,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满分18分,90%的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高,基本上都得了满分。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的不够透彻,不能使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的不到位,没有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改进的措施

  1、在吃透教材的和知识点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多引导、多启发,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上、书写的习惯,让学生全力参与学习,探究知识面,合作交流。

  3、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主动学习新知识。

  4、在培养学生质疑,激励机械上下功夫,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5、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努力把课堂教学落在实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足够空间。

  6、利用空闲时间,多关心、帮助、辅导差生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本班的教学成绩。

  7、抓单元测试,抓单元过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2小题与第3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3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80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2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4、5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4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9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7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3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统计与概率领域:

  能正确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形统计图准确回答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能对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且能很好地将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3)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质量分析参阅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质量分析参阅1

  一、 试卷分析:

  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又有所侧重。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适中,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二、学生成绩分析:

  应考人数:120实考人数:120及格率:100% 优秀率:74.4%

  从本次考试成绩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个别学生错误较多,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有泄露题目的现象,部分同学解决问题能力稍差,失误多,这些都是今后要注意的。

  三、取得的成绩: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1、从计算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熟练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

  2、学生运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说明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审题的能力佳。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读题、审题习惯方面还欠缺,优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太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水*。

  2、解决问题第4小题,对二年级学生较难,两步计算存在很大问题。

  五、改进的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迁移,教给学生分析题目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变通,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进行解题,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逻辑能力。

  2.*时练习的设计多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使全班的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3、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4、对于在后进生的培养要加大力度,针对各班级后进生,今后将对他们进行小班化训练,当然在本次期末考试中那几名后进生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得抓好对后进生的培养,争取使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9÷4=2(个)……1(根)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案背景: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孩子们猜图形图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袋里取出图形,但只露出这个图形的一小部分,请你猜猜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依次出示(边猜边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这个呢?

  生:正方形!(注意此处只出示含有角的图形,圆形等不参与讨论)

  师:小朋友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图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生:这是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3个角。

  师:你能上来指给小朋友们看吗?(学生上讲台指指出3个角。)小朋友们可以跟着一起数。她指的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是刚才我们所认识图形当中的共同的组成部分——角!

  3.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1.师: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多啦,你能找出哪些物体上有角吗?找找看!(出示课件,辅助学生找到剪刀上的角,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以及红领巾上面的角)

  2.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并画在纸上,就成了下面的图形。(多媒体抽象出角)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些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看到这么多角,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这位同学你上来摸一摸。(学生摸角的顶点和边并说出摸的感觉)。师板书画出角。

  师:同学们啊,通过认角我们发现了角的一些共同点,谁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角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对!同学们说的很好!角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出示课件)要求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句话。顺势指出尖尖的顶部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并板书。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5.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二)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听说我们今天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呢,那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呢,请看大屏幕。插入小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 )里画笑脸,不是角的画哭脸。

  1.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2.继续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三)自主探究,动手画角;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这位同学你上来画。(老师给出提示:先画顶点,后画边。伴随同学画角的过程,老师点出画角的`口诀: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并引导同学们熟记此口诀。点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再板书一次。

  2.插入小练习: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角。

  (四)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角?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材料:小棒、皮筋、钉子板、吸管、彩条、圆片??请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看哪一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多,做的好。

  2.全班展示交流: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并鼓励学生心灵手巧,想出了各种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角。

  3.提出疑问:这些角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引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4.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活动角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角变大变小?通过把角变大变小,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

  什么样的关系?

  5.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物的角也是利用活动角的特性制成的。

  (五)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1.请同学们也用你的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放在桌上,和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来汇报?(先选一组差异大的)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再选一组差异小的)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老师也不知道了。怎么比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把它们合在一起。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看张口大的角就大,张口小的角就小。

  2.多媒体出示四个钟面

  师:看,四个钟面中时针和分针争论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形成的角大,小朋友,你们觉得呢?指名学生口答。(媒体放大显示)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剩下的这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你想怎样比较?动动脑筋,打开钟面作业纸,在小组里讨论。

  师巡视指导。

  4.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研究的结果?跟大家说说你们这组是怎样比较的。学生演示,教师用媒体演示。

  5.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吗?再问: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比较方法?

  6.插入小练习: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三、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四、展示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五、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课外作业:

  数学书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并完成《随堂练习》后的相应内容。

  七、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14÷7=2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准确计算万以内的两个数的加减法,说一说怎样笔算万以内两个数的加减法。

  同学们,你们通过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小红去了姥姥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鞋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裤子比姥爷的鞋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买礼物”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品德教育。]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师:把前5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先解决第6个问题。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3、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四)活动四: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五: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猜一猜:连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3、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买礼物”的情境中,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然后组织织学生思考三个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三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些题,哪个小组做对了,就奖励那个组每人一个优胜小星。赶紧做吧。

  2、第二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把闯关活动的动画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习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cn-teacher.com)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习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能力水*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真心希望我们的这次交流能为师弟、师妹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也更真诚希望各位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等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运用课件出示路边的景物,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景中,回顾学过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入本课主题“找规律”。接下来出示小兔家的密码门,与孩子们一同探讨密码的设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出示小兔家墙壁和地板的设计图片,找出其中的循环排列规律。在寻找规律环节中,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观察后,通过课件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认知。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学生接着往下排。

  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摆,加强感知。以猜一猜、摆一摆、排一排等环节,取代练习中单调的顺时针排列的图形,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经历实践,创造规律

  以帮助小兔乖乖设计窗帘图案为主线,让同学们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小小设计师。最后通过设计 “窗帘”图案的游戏,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伸,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数学规律的合理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所以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善于用自己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规律,用勤劳的双手去运用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装扮得更加美丽!

  以上我就从几个方面交流了我对本课的构思与设计,当然,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还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导。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叶澜教授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之所以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那么,真心希望各位师弟,师妹们能从我的说课中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更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学,多看,多练,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虽*淡却浸透着精彩,工作,虽劳累却饱含着充实与快乐!

  最后,我想把我工作中总结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干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学习,充实自己。

   用反思回首昨天, 因为那里沉淀着经验;

  用踏实经营今天, 因为这里书写着辉煌;

  用惊喜期待明天, 因为那里充满着希望。

  对于教育教学,年轻的我们永远是在路上,我们坚信:只要把脸迎向太阳,撒在脸上的总会是阳光。谢谢!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习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习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习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习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习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习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并培养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直接引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探一探(猜方块)

  (1)问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猜一猜这里有几块小方块?

  小朋友们猜的对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演示)

  问2:小朋友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10个一是多少?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

  (2)问1:这是几个十?(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二)。

  问2:这一次是怎么数的?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

  (3)(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三)。

  问:这次又是怎么数的?10个100是多少?(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可以提示:说完整。)

  (4)小结: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一百一百地数,10个100是1000.小朋友们数数的方法可真多呀,那就让我们数一数吧!

  2、数一数

  (1)学生齐读题:一个一个地数,从188数到204

  问1:189,接下去是多少?(表扬数出190的小朋友)

  问2:190是怎么来的?(提醒:刚才是189,加上1,在哪一位上加1)

  问3:个位原来是9,现在加上1是几?(个位滿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问1:199下面再数一个是多少?

  问2:200是怎么来的?(表情感染学生)

  问3:小朋友们数得真不错,向十位进1后又发生了什么?

  (3)谁知道999添上1是多少?(师生一起说)

  (4)小练习

  刚才小朋友们把数数当中最难得问题都解决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练习1: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下一个数

  99– ( )

  189– ( )

  299--( )

  练习2:一个一个地数,数出前一个数

  ( ) –380

  ( ) –510

  ( ) –1000

  (5)同桌合作

  刚才小朋友们会数出一个数的前一个数或后一个数,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考考你的同桌吗?

  反馈:问:你刚才出的数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扬:这2个小朋友们啊,一个出得好,一个答得好。

  (6)分组数数

  看来啊,刚才同桌合作得不错,那我们男女来比赛吧!

  女生: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男生: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

  (及时表扬)

  3、读一读、写一写

  (1)猜一猜

  你们数得那么棒!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1000以内的数吧!

  刚才你们猜得那么准确,现在有那么多的小方块,谁来猜一猜?

  (肢体语言、表情语言表达多了还是少了)

  (2)问1:这些小方块啊,排列得很乱,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提醒下猜出了方块有多少块,如果把小方块这样排列,你能马上知道这里有多少小方块吗?

  问2:你怎么能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个数?

  (板书:1个百,2个十,6个一)

  对呀!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126.

  (板书:组成126)

  (3)问1:那如果把126放在计数器上,你会放吗?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放1个,十位放2个,个位放6个?

  (4)刚才小朋友们真棒,老师没说,你们都会了,那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304

  问1:这个数你会写吗?并且把读法也写在本子上?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0,个位上写4呢?

  (板书:3个百,4个一组成304。)

  (6)580

  (板书:5个百,8个一组成580。)

  (7)问1:304,580这两个数都有0,304和580这两个数的“0”能不能省略?

  对呀,就像这位小朋友坐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那如果他今天请假了,我们应不应该给他留位置?就像0,它起到占位作用。

  (8)强化

  240,403

  (9)问1:这些数你会读吗?同桌之间读一读。

  909 600 398 350

  问2:谁来读一读第一个数?那谁来说说它的组成?

  (10)问1:请小朋友们写在本子上,谁来说?

  (题:5个百和3个十是( )。5个百和3个一是( )。)

  问2:做了这两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练一练

  练习纸:一、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2、300里面有( )个百,7个百是( )。

  3、536里面有( )个百,( )个十,( )个一。

  4、8个一、2个十、9个百合起来是( )。

  二、填一填

  (1)599的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

  (2)9个十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

  (3)一个三位数,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 8,2在十位上,这个数是( )。

  5、玩一玩

  (1)小朋友们学得那么棒,老师奖励你玩一玩。

  这是一个打靶游戏,绿色代表1分,黄色代表10分,蓝色代表100分,红色代表1000分。

  (2)问1:1号选手开始打靶了,你们看好,谁能快速说出他打了几分?

  问2: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表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板书:331)

  (3)问:谁能快速说出2号选手得了几分?

  (板书:520)

  (4)问1:假如是你,你最喜欢射中那个部位?

  问2:那现在这个数,你知道是多少吗?

  表扬:你真棒,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知识,你都会了。

  (5)刚才3位选手打出了3个分数, 谁赢了?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小朋友们回去好好预习。

  6、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 1 2 6 是由1个百、2个十和六个一组成。

  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100。 3 0 4 是由3个百和四个一组成。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1000。 5 80 是由5个百和8个十组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初步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需要,更有利于教学。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想到“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五十三”从而教学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再通过“试一试”练习一个一个地数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为学生认识更大数的积累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探索并掌握相应四则计算的方法

提供支持。

  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计数器。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所以在本节课教学的方法和学法上先让学生通过数数游戏,既为本节课的课题做铺垫,又增加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数小方块的过程中,逐步能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并掌握数的组成。另外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数更能够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策略及

教学设计

  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

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

  1、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通过数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感知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第二道习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各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明确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分成了2个大环节。

第一个大环节是学习例题,明确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上我又分成了3个小环节。首先

第一个小环节先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够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有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同时给学生抛出问题: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什么数呢?先让学生思考,知道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453。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够直接说出答案,这时候再通过学生动手拨计数器,通过学生拨算珠,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的含义,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把握数的顺序。那么到底453怎样写呢?紧接着

第二个小环节让学生探究数的写法。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453,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出这个数的。从而明确:4百写在百位上,5十写在十位上,3个一写在个位上。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到底怎样写三位数呢?所以我又紧接着出示了课本想想做做第三题,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3位数的写法,为后面

总结三位数的写法

提供经验素材。学生独立做完之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几百写在百位上,几十写在十位上,几个一写在个位上。中间或末尾没有数要写零。第三个环节是学习三位数的读法。学会了写法,那么这些数又如何读呢?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还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积累

总结三位数读法的经验素材。让学生试着

总结:三位数的读法,依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为了巩固读法,紧接着我设计了读法练习题。因为中间有“0”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读写法环节的处理上,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课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个大环节是教学试一试,建立数感。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时,一定要强调“600”计数器的变换过程,以及“601”为什么十位上没有要写“0”,巩固中间有0的三位数读写。在交流第二个问题上也是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时,要强调:“1000”时,计数器的变换过程。在交流完这两个问题之后,并且提问:通过刚才拨算珠,从598拨到611,988拨到1000,你有什么想法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方法。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练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够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选择了课本想想做做第1、4题。第一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的组成。第四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在最后一题的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综合能力。

  4、

总结升华展望未来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又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学生的

总结,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学习认识数的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年级和上学期我们认识、学习了百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千以内的数,今后我们还将认识万以内、亿以内数乃至更大的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开采。只要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

  总之,本节课由“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创设情境

  师: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机灵狗他们正在一起搭积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连一连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淘气、笑笑、机灵狗分别站在什么位置?

  生:淘气站在物体的前面,笑笑站在物体的侧面,机灵狗站在物体的后面。

  师: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把书翻到28页找到连一连。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生:淘气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笑笑看到的是第二幅图,机灵狗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师:通过连一连,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淘气和机灵狗看到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非常好,虽然淘气和机灵狗站在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活动二:搭一搭,看一看

  师:下面我们也学着淘气、笑笑、机灵狗一样,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一搭,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观察,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搭的物体。

  学生上前面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老师也搭了两个,请看(电脑出示28页练一练1题),这两个物体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生:第一个物体的上面是第二幅图,第二个物体的上面是第一幅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三个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并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了观察,同时说出了这三个面不同的形状,你们表现的非常棒。

  师:老师也搭了一个物体,请看(电脑出示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是用几个正方体搭好的?

  生:4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从上面看是图几,从正面看是图几?

  请同学们动手填一填吧。

  师:你是怎么填的?

  生:从上面看看到的是图B,从正面看看到的是图A。

  师:你能用四个正方体搭出其他形状的物体吗?请你们试着搭一搭。

  并进行观察。

  师:谁愿意上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上前面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搭的都很认真,而且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29页3题)自己动手找一找,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是怎么填的?

  生1:从正面看是图A的物体有1、3、4。

  生2:从正面看是图B的物体有2、5、6。

  师:你们真是好眼力,通过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三、拓展应用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搭出从正面看是**的物体,再搭出从侧面看是*的物体。

  师:刚才同学们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也就是说从正面或者侧面看形状相同,但是搭出来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拼搭物体。

  生2:我知道了从同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案,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学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练习上也不断出花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训练和做题,从小组中的进行比赛演练,活跃气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实际操作练习,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的意义,练习创新能力。

  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可以多说说为什么,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后再让他说说看,充分发挥开始时反复强调的方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掌握本课的内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师可以举一些相同结果的式子,如3个4相加是3×4=12,而4个3相加是4×3=12,两个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对比体会,从而再起强调的本课的.重点,了解到两个乘数的意义,或者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编一编这个算式代表的意义和问题,反过来考学生。

  3、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二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日记10篇

二年级数学日记1

  两为书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已经全部都学完了,同学们很期待下次会学什么呢?

  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一进教室大家就去看课程表,原来第一节就是数学课呀,大家开心的跳起来,体操做完,铃声一响,同学们跑进教室,迫不及待的等林老师近来,林老师一进教室就看见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也很高兴,就说:我们今天学笔算减法,然后仔细讲解,最后让我们记住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现在我学会了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我的.知识还更加丰富了。

二年级数学日记2

  一天下午,我遇到了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在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里,有三个好朋友:小明、小刚、和小强,他们常常在一起打鱼。一次,他们忙了半天,打了一堆鱼,但实在太累了,大家就坐在河边休息,不一会儿都睡着了。小明想起家里有事,就把鱼分成三份,拿一份走了。不一会儿,小刚也醒了,要回家,他也把鱼分成三份,拿一份走了。太阳就快下山了,小强才醒过来,他想:小刚和小明去哪儿了?这么晚了,我还得回家,于是,他把鱼分成三份,拿一份走了。最后,桶里还剩下8条鱼。

  第二天,他们又一起在河边打鱼,才知道昨天分的鱼不合理,小明立刻把桶里剩下的8条鱼给小刚3条,小强5条。小朋友,你能算出他们一共打了多少条鱼吗?

  开始,我并不明白这条题目是什么意思,但后来,读了两三遍后,我终于明白了题意,并开始解题。

  由于最后剩下的8条鱼是小明分的三份中的两份,所以他拿走的是8&pide;2=4条,那么小刚拿走分的一份后剩下的鱼是8&pide;2×3=12条,这是占小刚分的三份中的两份,所以小刚拿走的是(8&pide;2×3)&pide;2=6条,同样可知小明拿走的是[(8&pide;2×3) &pide;2×3] &pide;2=9条。所以,打的鱼一共是[(8&pide;2×3) &pide;2×3] &pide;2×3=27条。

  因为我做思考题时,脑筋不太灵活,因此,对答案也不太肯定。所以,我立刻拿去给聪明的爸爸检查,爸爸检查后,赞叹道:“我们家的欣欣变聪明了!”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二年级数学日记3

  我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前我只学会用单独加、减、乘、除,现在又学了混合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哪一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如果那一个算式有乘又有除,那么哪一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学了混合运算比较方便,我们以后做题目比如:有20元钱,买了3包饼干,每包4元,应找回多少元?我们就用分布式计算:3×4=12元,20-12=8元。那我们学了混和运算后就可以用20-3×4=8元。

  我觉得学了混合运算,算起来就更方便了。

二年级数学日记4

  篇一:摩尔餐厅

  星期天,我匆匆写完作业去上网,听朋友介绍我登上了摩尔餐厅,这个游戏可真好玩呀!不但可以买食物还可以赚钱,不过我现在的餐厅不够雇员工了,于是我便向各个餐厅请教经验,店主们大部分说经营不但要看顾客来的多不多而且还要看客人们来的最爱吃什么菜,什么菜赚得最多再做决定。听了这些话我急忙打开餐厅日记看看客人们一般都点些什么,经过一番查阅我终于找到了客人们最爱吃的东西“蘑菇汤”、“芹菜炒肉”。接着我开始计算那道菜的利润最高:芹菜炒肉的成本是15元,一共可以做15份,每份可以卖3元,利益是30元,每份利益2元。蘑菇汤成本是20元,可以做20份,每份可卖5元,利益是80元,每份利益4元。蘑菇汤每份利益高,所以我每天多做了一些蘑菇汤,现在我的餐厅已经是五星级了。

  篇二:卖报纸

  今天晚上,我和贾若琛、陈子赫、赵相辰一起到龙湖公园卖报纸。

  开始分组了,我和贾若琛一组,陈子赫、赵相辰一组。马上行动!我和贾若琛先沿着左边的路一边走一边大声喊:“电视报!下周电视报!”不到一分钟,我们组就卖了两份,而他们连一份也没卖出。

  后来,我们就一个一个地问。如果是男的,我们就叫叔叔或者哥哥,如果是女的,就叫阿姨或者姐姐,就这样,经过努力,我们卖完了手中的报纸。而陈子赫他们组才卖了4份,我们就帮他们一起卖。

  所有的'报纸终于卖完了。大伙一起分享胜利果实。我们一共批发了23份邯郸广播电视报。每份批发价是8角,零售价是1元,卖1份报纸就可以赚2角钱,全部卖完我们一共赚了4元6角。赵相辰卖了2份,分得4角钱,陈子赫卖了5份,分得1元,我和贾若琛卖得最多,一共卖了16份,分得3元2角,我们一人1元6角。真高兴呀!

  叔叔为了奖励我们,带我们去吃了刨冰。吃完刨冰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不过,下个星期四我们还要一起去。

  篇三:数学日记

  今天,妈妈带我到文具店买文化用品。来到文具店,妈妈让我自己挑选文具,

  我满心欢喜的跑到柜台前,很有礼貌的对售货员说:“阿姨,您好,我要买一个书包,一本作文书,一个文具盒,一支铅笔,一个橡皮擦。”“好的,请稍等一会儿。”“嗯,请问一共多少钱?”我问到。阿姨说:“书包35元一个,作文书15元,文具盒8元一个,铅笔1元一支,橡皮擦2元一个,小朋友一共多少钱?”

  35+15+8+1+2我算了一算,答道:“一共61元。”回头望了望妈妈,妈妈一共给了101元钱找回40元钱。我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要多给1元钱呢?”妈妈告诉我说:“这样,她就可以找整钱给我了。”喔,我明白了。这不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凑十法吗?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年级数学日记5

  我做了一道应用题,这题中说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它的蛋有1300克。那最小的蛋有多重呢?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经过我上网、翻书百般途径,终于在《*少年百科全书》上找到了答案:最小的蛋是蜂鸟蛋,蜂鸟妈妈每次产蛋2~1枚,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那么大,小蜂鸟生活约20天后,就能飞出鸟窝觅食,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了。

  多么有趣的知识呀,这真既能学习,又能增长课外知识,真是两全其美。

  上述就是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二年级寒假生活数学日记,更多小学寒假周记、小学寒假作文和小学寒假计划,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

二年级数学日记6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综合与实践。实践是——称出一小杯米有几颗。

  上课了,老师拿着米、天枰和砝码。老师问我们:“谁能称出这一小杯米有几颗?”我不知道,心想:米怎么细小怎么算呢?……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里出现。老师就做给我们看。先称出50粒米有几颗,50粒米大约有1克,把1克50粒米看做1份;再称出总共的米有几颗,大约有55克;再用总共的克数除以1份,就是有几个1份;最后,在乘以50粒米,代表有几份里面里有几克就可以了。我们算出来是3000左右。

  回家,蒋老师让我们算出一碗黄豆约有多少粒。

  我先称出一手巴黄豆有多少粒,有30粒;再盛好一碗黄豆,再一手巴一手巴的抓份好数出来几份;再乘以30就可以了。我算出来500粒左右。

  数学实践真有趣!

二年级数学日记7

  前几天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一道应用题,这题中说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它的蛋有1300克。那最小的蛋有多重呢?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经过我上网、翻书百般途径,终于在《*少年百科全书》上找到了答案:最小的蛋是蜂鸟蛋,蜂鸟妈妈每次产蛋2~1枚,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那么大,小蜂鸟生活约20天后,就能飞出鸟窝觅食,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了。

  多么有趣的知识呀,这真既能学习,又能增长课外知识,真是两全其美。

二年级数学日记8

  我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前我只学会用单独加、减、乘、除,现在又学了混合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哪一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如果那一个算式有乘又有除,那么哪一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学了混合运算比较方便,我们以后做题目比如:有20元钱,买了3包饼干,每包4元,应找回多少元?我们就用分布式计算:3×4=12元,20—12=8元。那我们学了混和运算后就可以用20—3×4=8元。

  我觉得学了混合运算,算起来就更方便了。

二年级数学日记9

  今天在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行四边形,它能拼出美丽的图形。下午最好一节课时,老师打开电脑让我们欣赏了用各种各样的*面图形拼成的'图案可好看了。使我们看得目不转睛,知道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可以拼出这么美丽的图形啊。我们学过的*形四边形也用上了,拼出的图案太美了。我们都很喜欢这美丽的图形。我们还欣赏了有各种图形拼成的服饰和手提包啊。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当设计师。

二年级数学日记10

  一天,我静静的在家里写作业,过了一会儿,我把作业写完了。我就去看电视,我看见电视上那些五彩缤纷的泡泡真美丽。我就关掉了电视,去找了4个小伙伴,我们用自己的肥皂水做成了泡泡水,我们在一起吹大大的,美丽的泡泡,我说:“我们一起数一数我们一共吹了多少个吧。在用我们一起吹的泡泡除以5,看看等于几。

  二天,我吹了11个,小红吹了10个,小明吹了15个,小军吹了14个。我们就用;11+10+15+14=50个。在用;50除以5=10(个)。我们一起同时说;哈哈。等于10个。;看着这些美丽的大泡泡,我们都被它给深深的吸引住了,似乎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回家。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8)

——二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3篇

二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1

  一、总体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卷基本上把握住了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4人,从整体上来看,本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优秀23个,良好13个,及格15个,不及格3个,优秀率53.7%,及格率94.4%。这18个没达良好以上的学生中,其中16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时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其中有2名学生很难得优,这就要求在后半学期的教育教学中,狠抓这两名学生,争取学困生转化,提高整体成绩。

  二、取得的成绩

  1、第一至第五大题与第七大题属于基础型题目,高分层学生失分少,低分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失分。

  如:第一题中“准备”的“准”字学生没有学过,因此“准”字出错率高。第二题“选择正确的音节”,低分层学生失分较多。原因在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低分层学生拼音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大题“查字典填空”,高分层与低分层的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分现象。如:“鸽”字,绝大多数同学都将其偏旁误认为是“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时教学中,偏旁教学我经常是一带而过,忽略了偏旁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导致学生对偏旁不熟悉。在第四、五大题高分层学生基本不失分,低分层学生多在第五大题“我会把四字词填完整”中失分。失分原因系错别字过多,因此可见低分层学生虽有跟班早读,但早读时心不在焉,没有将心思放在早读上,因此在监督学生早读的时候,我应严抓在早读中分心的学生。在第七大题失分的学生比较少,失分的同学主要是“披着—银装”与“铺着—雪毯”搭配不当,这部分学生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问题,也缺少必要的课后练习,应对这部分学生单独进行错题修正辅导。

  2、第十大题“我会背,也会填”以及第十一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一字不漏地进行答题,此题失分情况较严重,失分原因多在错别字。在日常教学和期中考试复习中,我很少进行课文默写训练,导致学生在此题失分,今后将重视课文必背部分的默写训练。

  3、第六大题、第八大题、第九大题、以及第十一大题的1、3小题,系考查学生*时积累的情况。在这些题目中,由于*时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拓展延伸,因此学生在这些题目中,真正不会做的相对较少,而更多出错在标点符号或者错别字中,这说明学生存在答题粗心的情况。在这些题目中,学生出现失分较多的在第九题的第1小题(仿写比喻句)以及第十一大题的第1小题(照样子写词语)中。这是由于我*时对学生仿写的训练还不够,导致学生仿写能力不达标。

  4、第十二大题“我会看图写话”,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检验。经过前几次训练与个别学生的开导,现今这道题出现全部失分的学生从以往考试中经常出现的5个降低为3个,其中有2个很难完成任务,1个是由于时间不够而导致放弃答题。

  三、总结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运用。如第十一大题的第1小题;

  2、有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无法想出恰当的比喻句。如第九大题的第1小题;

  3、部分学生审题不够,粗心大意。如第八大题与第九大题忘记加标点符号;

  4、有些题型训练不到位,学生失误多。如第五大题的四字词填空和第十大题的默写课文内容,我很少进行课文默写训练,所以学生失误率较高。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学生的学习;

  4、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2

  (1)班的*均分81.175分,这个成绩对于这次的试卷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导致*均分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的个别题目做的不够理想,马虎,看题不仔细,应该拿高分,却考的低了。个别同学成绩太低,最低分是25分。

  (2)班的情况就不够乐观,不及格的人数达到了7人,占得比例较大。主要是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时学习就不够认真,所以导致普遍成绩偏低,100分就只有1个,90分以上的就20人, 80分以上的25人。不是理想中的。

  一、题型、题目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有直接写得数,填空,选择,按要求完成,解决问题类型,有一定的难度,其他题目都不难。

  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对直接写得数掌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对计算方法能较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体现在第一题“算一算”的得分率较高。但是存在几处明显的薄弱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计算”,此题失分主要在于个别同学计算粗心。

  第三大题“选择”,失分最多的是第一,二,三小题。个别同学把除法的概念和几个几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大题“按要求完成”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原因在于学生把要求用一条线划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分成两个四边形,第二小题学生不知道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导致不知道八厘米的线段*均每条边几厘米。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也有些问题,第4小题大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对于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计算题,极少数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出错。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的答题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2、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三、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新授中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这一点在过去做的较多、较好。需要加强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开始。

  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3

  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二(1)班,本学期新转入学生10名,现共有学生44名.班级经过分班以后,自己也对他们不太了解,再加上新来了那么多的学生,这一学期感觉教得很吃力,不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每次考试的成绩上来说,都是不太满意的。虽然这一次,看起来,我们班稍稍高了一些,但是在考试的前几天,我还是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复习,试想如果不进行复习,学生的成绩会更差的。应该说我们班的学生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好的学生中,学习态度也不是很端正,学习上欠认真与仔细,就像是班中陈玉婷,王剑等,这些学生的脑子是很聪明的,但是做题时,总也不是很认真,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错,所以要保证A等率,也是很担心的。另外,更为困难的是后进面大,新来的十名学生中,有五名是进最c等率和D等率的。而且这些学的学习习惯与态度真的没话说,作业不做好,那是每天的事,每一次与家长联系,家长总是那么一句,我们也没办法,弄得我也是找家长也没劲,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付你老师看着办的态度,就像邓家豪、黄志等。

  考试基本情况和分析:

  本次考试中,我们全班的*均成绩是89.08分.及格率是100%,A等率有11人,B等率有16人,c等率有10人,D等率有7人。

  对于各大题的错得较多的题目,我对我们班的题目答题情况分析如下:第一题:拼一拼,写一写。其中的写词语,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做得可以的,就是几个学困生,错得较多,像“知识”拼错,“琴”多了点,还有“怪所”等,都有错误,其中像邓家豪这一题就失了五分,另外像张志强今年新来的,错别字特别的多,虽然写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错了二个。第二部分写句子,错得很集中,多数是错了“得”与后面的句号少写了。当然像白*安也是今年新来的,一个句子中就错了五个字,就这一句扣了2.5分。

  第二题是给多音字选择读音,还有第三题中的第一小题也是给多音字组词,应该说这几个还是前不久,我刚给学生复习过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做得可以的,但是特别像郑洁,杨杰,白*安,黄志,邓家豪都扣了很多的分,最多的这一题都扣去了5.5分。当然其它学生中对于“为”的二个读音,特别是第二声的那个字,还是有很多学生写不出,转的二个读音,也有较多的学生分不清。在给形近字组词这一题中,也有个别学生在抄写括号外面的字时,也抄错了。

  第四题,用下面的字组成词误,看谁组得多。这一题中,有五个学生在做时,没有理解题意,他们给每一个字扩词了,所以写了很多,但是一些字在给出的字中都没有出现的,所以也扣去了不少分,也有一些学生,怕困难,写出几个以后也就没再写了,没有把可以组合的写全。

  第五题,是让学生查查填填,这是查字典的一个综合考试,又考音序,又考部首,因为音序是上个学期学的,这个学期没有复习过,所以学生对于音序都忘记了,在写查大写字母这一格里,很多学生都是没有得分,班中只有五个学生是这一格写对的。另外迹这个字是会读字,还没写过,因而在组词时,学生会给他组词,但是字不会写,失分也是较重的。

  第六题,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一题中学生的错别字还较多的,像“汽”等。

  第七题,是先连线,再填词。有一个学生没有看清题意,把连线落下了,没做。一些学生在写到()的`奔跑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词。

  第八题,是照样子写词语,再选一个词写一句话。学生中写词语还是做得可以的,但是后面我选的词是(),我写的句子是(),学生一下子没有明白题意,所以一些学生天马行空,自己做,结果有五个学生都扣去了二分,当然一些学生在写句子的过程中,错别字还是很多很多的。

  第九题,给句子加上标点,这一题中学生没有学过顿号,要学生写顿号,班中只有四个学生会给他们加,其它学生都错了,更多的是没有写,空在那里,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们只知道给句子末尾加标点,没有给句子中间加过标点的。

  第十题,这一题是按文填空,并完成练习。因为前段时间复习过,所以古诗做得还好,只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几个错别字,但是第二题要学生概括出蒲公英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学生中有十二个人做不出来,看来学生学得都很死,一点出不会活用。第三题,一些怕困难的学生一看到那么长长的一条线,就怕了,干脆不做了,也有几个没有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写,写了几句很大众的话,所以也扣了分。

  第十一题读短文,做练习。这一题是做得很差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把学到的新词划下来,结果学生中很多学生只划了一二个,也有学生划的不是词语,所以扣一分二分也是常有的事。第二小题,按文填空,但是一些学生可能文章都没有读通,题意也没有理解,所以乱写,灰白也写成“白”,第三题让学生划句子,那更是乱做了,一些学生要么划了很多,要么划了几个词,能恰到好处的不多,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还差了很多。

  最后一题是看图写话题,要让学生看一看图上的二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结果很多学生都没看懂图意,小孩子在往河里扔东西,结果出了了扔鸡蛋的,砸花的,砸青蛙的,什么都有。一些学生的作文写得不完整,往往是写到另一个女孩子在劝阻他的话写完后就没下文,结束了。课文中出现写作是在第四单元中,虽说,写话练习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意识练起,但是学生的程度还是差得很大,从*时的作业中看来,一些好的学生不仅能把意思写完整,也能较好的渗透思想了,但一些学生写完整也较困难。所以这个方面还得加强指导的力度和指导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篇(扩展9)

——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3篇

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1

  一、试题分析

  本次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从字、词、标点符号、查字典、背诵课文、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看图写话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答卷分析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比较整洁,这是较以前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一题是看拼音,写汉字。“旅”行、“旗”“帜”、“降”落、口“渴”仍有出错现象,但“旅”字出错较为普遍。

  第二题中六神无主的“无”与“五” 混淆,迫不及待中的“及” 错写成“急”,出错的原因是同音字相混,记忆模糊。

  第四题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中第1题填表示动作的词出错较多,( )葫芦一词,有半数同学出错,原因是对例子“(喂)小鸡” 没有读懂,所以出现(小、大、绿)葫芦等现象。

  第五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出错现象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不熟,“北京有许多( ),有许多( )的公园”这句,错别字较多,像“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等,另外,形近字或音近字相混,掌握的不扎实;又对这样的填空形式不熟悉,括号里面需要填的内容过多,又没有留出足够的空,导致许多学生对该填什么模糊不清。

  第七题课外阅读:

  阅读(一)选择正确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小猪唏哩呼噜》和《小巴掌童话》的阅读情况,《小巴掌童话》由于孩子们没有看完,所以第4题出错很多。《小猪唏哩呼噜》从暑假开始就要求读,加上严格要求,出错率较低,但是仍有少数学生不认真读书而出错,以后需要和家长联系,督促其认真读书。

  阅读短文(二)回答问题,出错在2、3题上。第2题要求是从“哪些”地方,多数同学只划出了一处,说明对题意的把握不够准确;第3题中学生对“启发”的意思不明白,或者即使明白由于*时的训练较少,写不出来的也有。

  第八题:看图写话。孩子们能够弄清图意,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会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错别字多,形近字、音近字相混;语句不通顺,不会用普通话表达,夹杂着许多土话用拼音表示。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字词句训练,*时的教学一定抓好形近字、音近字的区分,创造多种情景使学生会正确的使用。

  2、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检查的习惯。

  4、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发现错误,弥补不足。

  5、在*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孩子说完整话,激发学生写话说话的欲望和兴趣。

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2

  一、试卷、学情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连线,看拼音写词语,查字典及写带偏旁的字。第二部分是辩字组词,第三部分默写古诗。第四部分阅读短文。第五部分写话练习。这套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读拼音写字,辨字组词,查字典,词语连线,选词填空等考察了字词的掌握情况。对句子的考察是通过排列句子、补全句子,阅读等考察学生说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写作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从整体上看,本次测试学生成不是很理想。有些同学因为做题不细心,读题不认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班级整体成绩。这就要求在后半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即要保证优秀率有所提高,还要保证中下水*的学生跟上去,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整体成绩。

  二、成绩分析如下:

  参加考试人数47人,其中0-29分1人:30-39分2人:40-49分3人:50-59分2人:60-69分7人:70-79分11人:80分以上21人

  及格率:83% 优秀率:45%

  三、存在的问题及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经验和对教材的挖掘,很多东西不注重训练。比如:阅读短文就练习的很少,只注重课文的理解,学生还没有形成能力。

  二是学生掌握不好。比如:读拼音写词语,都是老师*时多次强调,听写过的词语;可有些同音字还是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字词的区别学生记忆不牢固。反义词也缺乏记忆。

  三是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要善于分析试卷题型,并进行适量训练。教学中注重字词的过关落实。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书写能力要进行强化训练,采取多样形式提高学生读写的兴趣。

  2、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学生的学习。

  3、加强写话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4、把好检测关,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以激励表扬的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多阅读课外书,并且多组织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能力,对以后的考试和作业都有一定的好处和帮助。

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3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从整个年级的情况来看,考试成绩还不是很理想。本次小学语文二年级期中试卷共十二个大题,总分为100分。分基础知识(占总成绩的77%。包括拼音,组词,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词语搭配连线,句式仿写,连词成句,排句成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外阅读(占总成绩13%。)看图写话(占总成绩10%)这几类组成。主要以课文的知识为主,约占75%,新知识占25%。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突出各种能力。

  一、年级成绩统计

  人 数:全班515人, 总 分41110、*均分79.825、及格率92.039%、优秀率23.107%.

  二、考试试卷情况分析

  1、看拼音写词语部分:大部分学生书写正确,但还有小部分同学失分比较多,原因有不会读拼音,还有的是书写不规范而扣分。

  2、 比一比,再组词和选字填空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基本上没有失分。

  3、根据句式仿写句子这题中的第一和第三小题学生能顺利地把句子写出来,但第二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学生不明白难道的意思,都把难道写了下来,失了很多分。

  4、第九题整理错乱的句子,学生不能完整地排列好句子,失分也比较多。

  5、按课文内容填空`: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熟悉,但还有小部分同学课文背不掉,错别字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失分。

  6、课外阅读:完成得不是很好,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量不多,理解能力也不大好,有的学生漏做题目,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7、最后一题是看图说话,一个小男孩在雨天关门窗图。大部分同学能认真看图,根据提示,把图意写出来。知道段首开头空两格,会运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但是还有10%左右的学生观察还是不够仔细,把关门窗看成了擦玻璃了,造成了很多的失分。

  三、改进措施

  我们打算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知识学习偏重于积累,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能力培养是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遵循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试卷答题情况就足以证明: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抓"双基"是一项务实工程,只有务实,才能创新。在*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既重视阅读和写作,又兼顾书写、背诵和积累,打实基础,提升能力,以求创新。

  2、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书写。要求学生正确、工整的书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还觉得,认认真真地写一遍,强于马马虎虎的写三遍。对于笔画较多、结构特殊的字,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寻找识字规律,把识字、写字紧密结合起来

  3、课内课外结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这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老师和学生感觉试题类型和*时做的练习不太一样,而且*均分不高。分析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试卷的题型跟*时的练习是否一样,而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这次试卷,开放性试题和拓展延伸的内容学生做得也不太好,而且一个知识点采用了跟以往所不同的呈现形式,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了。因此,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诸方面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4、进一步优化阅读课,精讲细练,重感悟、重积累,力争优秀篇目达到熟读成诵,不仅仅是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加强学生的语文积淀,以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

  5、还要培养孩子们做完作业要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本次考试中还有很多同学是因为粗心大意,看错了题目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丢分,相信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以后会有很大改善。

  6、继续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年级中的学困生真的太多了,虽说*时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总感觉效果不是太好,*时每次考试的成绩真的也很差。我觉得对于后进的学生,我们还是要坚持不懈,想更多的办法,也要更多和他们家长联系,多利用校讯通,或是打电话,多和家长沟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另外对于后进学生的本身,我觉得还是要找准他们的弱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与内容,以此来更快更好的提高他们的成绩。对于一些实在有问题的学生,我想也只能从基础知识上去下功夫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些灵活题就像看天书一样,再弄也没什么效果的。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012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