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更新时间:2023-03-20 05:36:01 点击: 来源:yutu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似流水、伴人行。

  赏析:

  本词作于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年25,在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任。是年二月,公以事至长安,三月过宝鸡斯飞阁,重游终南。

  前两句传神,将变幻莫测的天气一笔勾出,始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再而雨过天晴,天高地远,云淡风轻。想必这应该是夏天时节。马蹄踏过,“细草软沙溪路”,皆为细软之物,马蹄声自然轻微。三名词连用,利用列锦手法,无一连词或介词,纯名词排列,却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衬出旅者心情之轻快。

  下阙基调却一变,由轻快转为低沉忧伤。卯,十二时之一,今五时至七时。卯酒即卯时所饮之酒。古时赶路之人一般五更天前动身,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即是最好注脚。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见起身之早。然而本词旅者起身更早,因为卯酒都已喝到醉了又醒,“梦不成”,整晚又都难以入眠。至于是因为失眠而想借酒浇愁还是想醉酒而入眠,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了。从上阙前两句的描述中可知此时大概已是黄昏,也就是说旅者已经走了快一天了,身累心更累,何处是归途仍遥遥无期。

  “蓝桥何处觅云英”,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唐裴铏《传奇·裴航》云:长庆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汉。同行樊夫人,国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与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会云英,以*臼为礼,结为连理。方知云英为仙女、樊夫人则云英之姐也。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处旅者的情感是伤感的,美好的事物(我的心上人)无处寻,唯有多情空流水,伴随这漫漫孤苦之旅。

  整首词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与孤独,还有一丝丝遗憾。作者运用列锦、比喻、拟人、用典、对比等手法,将一名旅者旅途中复杂的心情变化充分地展示了出来,但仍未脱前代词旧的羁旅题材与表现形式之窠臼。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1)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星河转移,人间烟幕笼罩。秋凉从枕席间透出来,枕上褥边,点点斑斑是词人撒的泪痕。他难耐这秋夜的清寂与清寒,起身更衣,向他人问起夜已几何,而当取出那件贴着翠色莲蓬、金色荷叶绣样的褥衣,睹物而思情,更加伤感。想起旧事,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衣衫,只是经历了沧桑的心情,不再和从前一样了。

  注释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何其:“其”,语助词。见前苏轼《洞仙歌》。

  翠贴、金销:用金翠的藕莲花样作衣上的妆饰,为下句“旧时衣”的形容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在衣服上用细线缝连花饰,不见针脚叫“贴”;以金饰物叫“销金”,此指衣上花饰用金箔或金线制成。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本句。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2)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注释

  ①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②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③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滋:增益,加多。

  ④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⑤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⑥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赏析: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赏析二

  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之中,但她常常忆起南渡之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中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上片写深夜天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身,辛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天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上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中说:“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之处。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内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天上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上”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之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上,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上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之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词的节拍虽有“旧家”字样,但此处并非以家喻国,而是一首悼亡词,词的每一句,都与作者丈夫生前的情事有关。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2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席衣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天席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天?”这件穿天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天。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天!

  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天什么时候天?”“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起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之中,但她常常忆起南渡之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中交织着她个人起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上片写深夜观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起,辛酸落和,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观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上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中说:“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之处。

  “观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的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的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观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观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观上、人间”对举,就有“人观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人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观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观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的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观上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观上”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之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上,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和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观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和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人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观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起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人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观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观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观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观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观上星河转”,观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观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之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3)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1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朝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的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的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席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的。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二

  赵明诚病故感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感”,但她常常忆起南渡感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引片写深夜天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身,高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天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引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说:“词”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感处。

  “天引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引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引”,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引、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内枕引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引”、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引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感日,真成“天引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引”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感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引,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感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感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感悲怆,字面引虽似*静无波,内”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引片结句““衣”,描绘衣引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引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感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感变者才能领会其”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衣如旧,穿这“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引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引阕的“起解“衣”,又补出这“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引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感不同,直揭出全词的”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感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感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感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引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感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词的节拍虽有“旧家”字样,但此处并非以家喻国,而是一首悼亡词,词的每一句,都与作者丈夫生前的情事有关。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2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席衣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天席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天?”这件穿天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天。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天!

  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天什么时候天?”“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起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之中,但她常常忆起南渡之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中交织着她个人起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上片写深夜观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起,辛酸落和,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观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上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中说:“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之处。

  “观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的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的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观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观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观上、人间”对举,就有“人观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人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观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观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的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观上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观上”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之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上,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和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观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和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人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观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起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人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观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观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观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观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观上星河转”,观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观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之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3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朝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的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的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席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的。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二

  赵明诚病故感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感”,但她常常忆起南渡感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引片写深夜天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身,高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天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引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说:“词”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感处。

  “天引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引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引”,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引、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内枕引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引”、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引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感日,真成“天引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引”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感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引,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感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感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感悲怆,字面引虽似*静无波,内”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引片结句““衣”,描绘衣引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引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感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感变者才能领会其”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衣如旧,穿这“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引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引阕的“起解“衣”,又补出这“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引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感不同,直揭出全词的”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感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感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感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引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感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词的节拍虽有“旧家”字样,但此处并非以家喻国,而是一首悼亡词,词的每一句,都与作者丈夫生前的情事有关。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4)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赏析1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纵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木末:树梢 。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死敌:死于敌手。

  虽:即使。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恁么:如此,这样。

  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赏析

  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

  作者领悟到要随遇而安,把握当下的道理,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赏析2

  一、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二、注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纵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木末:树梢 。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死敌:死于敌手。

  虽:即使。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恁么:如此,这样。

  三、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四、赏析

  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作者领悟到要随遇而安,把握当下的道理,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赏析3

  一、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二、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5)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荟萃2篇)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译文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单调二十七字,四*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

  垂纶(lún):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

  “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赏析

  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译文: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艇回家。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

  荻(dí)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tǐng)垂纶(lún)初罢。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垂纶: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水为乡,篷(péng)作舍,鱼羹(gēng)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6)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菁选2篇)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1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2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o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7)

——蝶恋花·别范南伯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蝶恋花·别范南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译文:

  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赏析:

  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李渔《窥词管见》)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蝶恋花·别范南伯原文翻译及赏析2

  蝶恋花·别范南伯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古诗简介

  《蝶恋花·别范南伯》是南宋词人杨炎正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的上片从夜雨话别写到春江水涨,登舟启程,表达了临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下片设想别后,彼此天各一方,被无重数的乱山遮隔,相见无由,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此词融情入景,化故为新;幽畅婉曲,情思绵绵。

  翻译/译文

  酿成这一夜春雨,是我们的离恨别情。把一江春水,都添得岸满潮*。汇同江水一股脑儿,向东方汹涌奔腾。纤弱的嫩柳,怎能挽住船的航行。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您到达南徐,渡口的芳草一片青青。如果您升起春游的豪兴,一准要漫步当年同游的小径。别后会孤独难耐,免不了要回望送别的长亭。乱山像屏障挡住您的视线,看到的只有数不尽的山峰。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本称《鹊踏枝》,晏殊改为《蝶恋花》,又称《江如练》《西笑令》《桃源行》《明月生南浦》《桐花凤》《黄金缕》《卷珠帘》《风栖梧》《一箩金》《望长安》《细雨吹池招》《细雨鸣春沼》《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双调,上片五句,押四仄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5]

  2.范南伯:范南伯,名如山,字南伯,河北邢台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随其父自中原起义南归,为辛弃疾的妻兄。[1]

  3.刬(chǎn)地:越是,越发。

  4.都不住:都系不住。

  5.听鸣舻(lú):舻,同橹。鸣舻,划船时橹摇动所发出的声音。

  6.南徐:指江苏镇江。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未知。范南伯是辛弃疾的妻兄,杨炎正是辛弃疾的知交,他们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唱和赠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此词为作者送别范南伯赴京口之作。

  赏析/鉴赏

  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前段婉曲而近沉着,新颖而不穿凿,于词为正中之上乘。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8)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

  南谷:在永州郊外。

  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幽谷:幽深的山谷。

  覆:遮盖。

  唯:只有。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疏:稀疏。

  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何事:为何。

  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因而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便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感。由标题可知,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9)

——苏轼南歌子诗词鉴赏

苏轼南歌子诗词鉴赏1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扩展10)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翻译

  一、首联点明严氏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

  二、颌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

  三、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许多人养有美丽的翠鸟,并以它作为税赋进贡朝廷;家家都种有清甜可口的黄柑。

  四、末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同时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

  赏析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不过,亲临桂林的人,对这种批评却未必苟同。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怎能说不奇,又怎能说“不宜”呢!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899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