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 企业文化创新应该围绕哪些主题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 企业文化创新应该围绕哪些主题

更新时间:2023-03-17 22:28:59 点击: 来源:yutu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1

  一、背景

  在*电信事业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东方通信勇于接受挑战,果断引进国外高科技,自1990年起,与世界移动通信技术领先的摩托罗拉公司密切合作,建立了*第一条世界级技术水*的移动手机生产线,生产经营不断取得飞跃发展。七年来,企业的产业规模扩张了100倍,1995年在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中排名列12位。面对众多的超级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东方通信知难而进,迎接挑战。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原名为邮电522厂,该厂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2000多人。1988年由施继兴(现公司董事长,当时的党委*)接任厂长,他看到了当时*移动通信市场已初露端倪,下决心调整产品结构,超前引进,制定了年产8000部手机的计划,并抢先立项,1990年底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蜂窝电话手机技术引进合同,于1992年投产,当年销售收入4亿元,跨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1994年以2亿元净资产支撑着约20亿元的产业规模,企业资本净增近20倍,产业规模扩大40多倍。1996年销售收入40亿元,与1990年相比,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50倍,经营规模扩大100倍,在全国现有的移动电话手机中,有100多万部是东信生产的,在移动电话基站设备中,东方通信占A网设备的30%。

  1996年,是东方通信迅速腾飞的一年,企业实现销售额40亿元、利润3亿多元。在全国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东方通信的产品占20%以上,成为*最大的移动电话手机和系统设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1997年,东方通信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知名度,重塑企业形象,决定聘请专家导入CI。

  一个经营者最重要的是进行企业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也意味着风险,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关键靠自己去把握。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必须独立自主,我国微电子技术比较落后,要赶超人家,首先必须学习人家的技术和管理。东方通信也是背靠一个跨国公司,但他们是用许可证贸易的形式进行技术合作,资本是独立的,现在企业国有法人股占63.16%,其余是公开发行的A、B股,东方通信负责人表示永远高举“国有”大旗。不少外国公司要求与他们合资,他们明确表际,合资可以,但控股不可以。现在摩托罗拉把他们作为在*移动通信市场的战略伙伴,因为企业现已有相当的实力。

  许多人认为移动通信是海外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移动通信领域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被外商控股或变相控股。东方通信决心从中突围。目前东方通信取得了与那些跨国公司*起*坐的骄人业绩,靠的是产品、市场、服务的综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调整产品结构、引进技术的同时,不断进行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在生产体制上,把以工艺为对象的多环节方式变为以产品为对象的专业化生产;在经营体制上,把职责不清的集中经营变为独立事业部的分散经营;在分配体制上,打破*均主义大锅饭,促使成本下降、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筹资,使东信具有突围的实力。

  在本土上争夺市场,国内企业比外商应该有更为稳定的客户基础。外商往往因为售后服务战线过长而显得力不从心,这正是国内企业的优势所在。东方通信在15个主要城市设有维修及保养中心,帮助30家客户建立了维修中心,尤其是基站设备方面,及时周到地把第一流的服务送到客户手中,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超越自我、产业兴国”就是向自身能力和潜力的极限挑战,虽然突围的道路会不*坦,但只要树志气、立勇气、鼓士气、抓住机遇、勇往直前,拥有自己知识产权、拥有自己名牌的移动电话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日子定会到来。

  二、目标与定位

  东方通信CI导入的目标是,将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超越自我,产业兴国”的企业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视觉识别、传达系统,传达给社会公众,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东方通信所致力建设的事业——建成*最大的移动电话手机和系统设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让所有东方通信的用户、投资者、企业界、经营界和新闻界的朋友,都将通过这个CI系统来承认东方通信在各个方面所作的努力。同时也通过这个CI系统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每个东信人的言行与企业整体形象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三、实施路径

  在市场竞争中,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目标。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对于企业经营策略的整体作业必然会产生内部自觉的要求。东方通信的企业家充分认识到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自1997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为提升企业形象的计划。公司于1997年4月25日成立企业形象战略规划委员会,董事长施继兴任规划委员会主任,党委*和总裁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等人任委员会委员,下设形象办公室负责企业形象战略的优化与审核。与此同时,聘请了*企业管理研究会CI导入课题组对该公司进行CI整体策划和导入。

  奉献社会是企业BI展示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东信人以创造效益和奉献社会为使命,1995年,吉林、辽宁发生特大水灾,东信人紧急提供通信物质。东信人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斥资50万元建“东方通信”希望学校。1996年春,向三峡工程捐助100万元通信设备。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东信人宽广的胸怀,使企业的美誉度和企业形象不断提升。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2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公司的前身浙江海门制药厂,是一家始建于1957年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依靠*计划安排生产,只能生产天然樟脑粉等低档产品,企业缺乏发展朝气。1981年白桦走马上任,坚信企业要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在他的领导下,浙江海正药业股份公司踏上了技术创新之路。

  1987年开始试制抗生素抗肿瘤药阿霉素,在试制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他与技术人员一起,跑国内重点大学、研究所,请教专家教授,常年蹲在车间与实验室,与技术员们一起解决一道一道难题。经过4-5年的努力,终于批量生产出阿霉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70%-80%出口国际市场。

  海正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开发工作,重视科技人员。企业不仅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科研经费,对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和深造,而且每年拨出一笔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1997年,公司新建200多套宿舍,优先安排技术人员的住宿,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新产品开发研究之中。

  海正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产品、新技术,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有机研究所、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紧密联系,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之路,即企业出资,科研单位研究,再由企业转化成生产力。10年来,海正公司相继开发成功阿霉素、丝裂霉素、依维霉素、阿佛菌霉素等40多个高科技、高难度的新产品。技术创新给海正公司创造了发展的契机。1992年以来,公司连续7年*均产值递增53.7%,利税递增92.60%防。1996年跌身全国医药行业50强,1998年海正H股在香港成功上市,企业经济效益名列浙江省医药行业第二。

  白桦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是技术创新。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他把海正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总结为:抓两头、促中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信息,一头抓市场。促中间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激励机制为动力,内外结合,上下协作,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出了技术创新成功之路。

  抓信息也好,抓市场也好,企业家是核心。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对市场信息有特殊的敏感性。白桦上任以后,跑市场、去研究所,收集市场技术信息。1986年,白桦获知上海药物研究所正在招聘“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阿霉素产品的试制企业,当一些企业还在犹豫、怀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些企业期望国家成功以后再由企业来实施时,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先人一步想到,先人一步行动,立即作出决策参加投标竞选,并首选中标,从而赢得时间,获得竞争优势。

  1987年阿霉素工程开工。但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连续试制多年,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产品仍然生产不出来,“阿霉素创新项目”一度被人说成是不会下蛋的“铁公鸡”。企业承担了高额的贷款利息,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这时各处压力纷至沓来,企业内部意见也开始分歧,有人主张尽早下马。是停止试制,还是坚持不懈,是摆在白桦面前的一个严峻选择。在关键时刻,优秀企业家总是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高人一筹的见解,白桦选择了后者。

  但是,企业缺乏科研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白桦选择了“蜜蜂采花”的策略,取百家之长,集多家优势。为此,他四处奔走,聘请国内有关专家教授来厂指导,利用多个科研单位的某一专长为己所用,形成集智力、凝聚力、“组装”的优势,指导技术创新工作。该厂没有研究所,他们就把生产车间与实验、试制结合起来,生产车间负责人又是科研开发的负责人。从原料采购、设备安装到工艺配方全部由车间负责到底,克服了试制过程中一道道难关,终于取得成功。1992年“铁公鸡”开始下蛋了,不何结束了我国阿霉素只能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成为我国抗生素抗肿瘤药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西药出口基地之一。企业家的思维总是领先别人。白桦有个说法:每个产品在市场上都要走“抛物线”的轨迹,每一个成功的产品都有顶峰期和低谷期。企业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死抱一个产品不放,迟早会跌入低谷,被市场淘汰。因此,1992年以来,他先后与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密切联系,企业出资、出项目请科研单位开发,10年来有7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个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阿霉素和阿佛菌霉素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1)

——企业文化案例5篇

企业文化案例1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有明确原则和坚定信念的公司。这些原则和信念似乎很简单,很*常,但正是这些简单、*常的原则和信念构成IBM特有的企业文化。

  IBM拥有40多万员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几乎在全球各国都有分公司,对其分布之广,莫不让人惊叹不已,对其成就莫不令人向往。若要了解此一企业,你必须要了解它的经营观念。许多人不易理解,为何像IBM这么庞大的公司会具有人性化的性格,但正是这些人性化的性格,才造成IBM不可思议的成就。

  老托马斯·沃森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设立过“行为准则”。正如每一位有野心的企业家一样,他希望他的公司财源滚滚,同时也希望能借此反映出他个人的价值观。因此,他把这些价值观标准写出来,作为公司的基石,任何为他工作的人,都明白公司要求的是什么。

  老汉森的信条在其儿子时代更加发扬光大,小托马斯·沃森在1956年任IBM公司的总裁,老沃森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由总裁至收发室,没有一个人不知晓,如: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

  这些准则一直牢记在公司每位人员的心中,任何一个行动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三条准则的影响,“沃森哲学”对公司的成功所贡献的力量,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所贡献的力量更大。IBM公司对公司的“规章”、“原则”或“哲学”并无专利权。“原则”可能很快地变成了空洞的口号。正像肌肉若无正规的运动将会萎缩一样。在企业运营中,任何处于主管职位的人必须彻底明白“公司原则”。他们必须向下属说明,而且要一再重复,使员工知道,“原则”是多么重要。IBM公司在会议中、内部刊物中、备忘录中、*中所规定的事项,或在私人谈话中都可以发现“公司哲学”贯彻在其中。如果IBM公司的主管人员不能在其言行中身体力行,那么这一堆信念都成了空口说白话。主管人员需要勤于力行,才能有所成效。全体员工都知道,不仅是公司的成功,即使是个人的成功,也一样都是取决于员工对沃森原则的遵循。若要全体员工一致对你产生信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但是一旦你能做到这一点,你所经营的企业在任何一方面都将受益无穷。

  第一条准则:必须尊重个人

  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此这一准则,至少,没有人会承认他不尊重个人。

  毕竟在历史上许多文化与宗教戒律上,也一再呼吁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虽然几乎每个人都同意这个观念,但列入公司信条中的却很少见,更难说遵循。当然IBM并不是惟一呼吁尊重个人权利与尊严的公司,但却没有几家公司能做得彻底。

  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员工,自从IBM公司创立以来,就一直推行此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所以每位员工都从为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公司也试着去创造小型企业的气氛。分公司永保小型编制,公司一直很成功地把握一个主管管辖十二个员工的效率。每位经理人员都了解工作成绩的尺度,也了解要不断地激励员工上气。有优异成绩的员工就获得表扬、晋升、奖金。在IBM公司里没有自动晋升与调薪这回事。晋升调薪靠工作成绩而定。一位新进入公司的市场代表有可能拿的薪水比一位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要高。每位员工以他对公司所贡献的成绩来核定薪水,绝非以资历而论。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也将得到特别的报酬。

  自从IBM公司创业以来,公司就有一套完备的人事运用传统,直到今天依然不变。拥有40多万员工的今日与只有数百员工的昔日,完全一样。任何一位有能力的员工都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位正规聘用的员工因为裁员而失去1小时的工作。IBM公司如同其他一样也曾遭受不景气的时候,但IBM都能很好地计划并安排所有员工不致失业。也许IBM成功的安排方式是再培训。而后调整新工作。例如在1969年到1972年经济大萧条时,有1.2万IBM的员工,由萧条的生产工厂、实验室、总部调整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有5000名员工接受再培训后从事销售工作、设备维修、外勤行政工作与企划工作。大部分人反而因此调到了一个较满意的岗位。

  有能力的员工应该给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好让他们回到家中,回想一下他们做了哪些有价值的事。当他们工作时能够体会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都愿意为公司的成长贡献一技之长。IBM公司晋升时永远在自己公司员工中挑选。如果一有空缺就由外界找人来担任,那么对那些有干劲的员工是一种打击,而且深受挫折、意志消沉。IBM公司有许多方法让员工知道,每一个人都可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在纽约州阿蒙克的IBM公司里,每间办公室,每张桌子上都没有任何头衔字样,洗手间也没有写着什么长官使用,停车场也没有为长官预留位置,没有主管专用餐厅,总而言之,那是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每个人都同样受人尊敬。

  IBM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里任何员工都必须尊重,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员工尊重顾客,即使对待同行竞争对象也应同等对待,公司的行为准则规定,任何一位 IBM的员工都不可诽谤或贬抑竞争对手。销售是靠产品的品质、服务的态度,推销自已产品的长处,不可攻击他人产品的弱点。

  第二条准则:为顾客服务

  老托马斯·沃森所谓要使IBM的服务成为全球第一,不仅是在他自己的公司,而且要使每一个销售IBM产品的公司也遵循这一原则。他特别训令IBM将是一个 “顾客至上”的公司,也就是IBM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以顾客需要为前提,因此,IBM公司对员工所做的“工作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都要提供最佳的服务。

  为了让顾客感觉自己是多么重要,无论顾客有任何问题,一定在24小时之内解决,如果不能立即解决,也会给予一个圆满的答复,如果顾客打电话要求服务,通常都会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会派人去服务。此外,IBM的专家们随时在电话旁等着提供服务或解决软件方面的问题,而且电话是由公司付帐。此外还有邮寄或专人送零件等服务,来增加服务范围。IBM公司还要求任何一个IBM新零件,一定要比原先换下来的好,而且也要比市场上同级产品好。服务的品质取决于公司训练及教育,在这方面,IBM已经在全球所属公司投下了大量的钱财,所提供的训练与教育是任何公司无法比拟的。相信在IBM公司受训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任何一所大学的授课时间。每年,每一位IBM的经理要接受40个小时的训练课程,而后回到公司内教导员工。有时甚至定期邀请顾客前来一同上课。经营任何企业,一定要有老顾客的反复惠顾才能使企业成长,一定要设法抓住每一位顾客。最优异的顾客服务是能使他再来惠顾才算成功。

  第三条准则:优异

  对任何事物都以追求最理想的观念去化无论是产品或服务都要永远保持完美无缺,当然完美无缺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但是目标不能放低,否则整个计划都受到影响。公司设立一些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以设立服务的品质。从公司挑选员工计划开始就注重优异的准则,IBM公司认为由全国最好的大学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让它们接受公司的密集训练课程,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日后定有优异的工作表现,为了达到优异的水准,他们必须接受优异的训练,使他们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达到成功。IBM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环境的公司,它所创造出来的气氛,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度竞争环境的公司。它所创造出来的气氛,可以培养出优异的人才。在IBM公司里,同辈竞相争取工作成绩,又不断地强*育的重要,因此每个人都不可以自满,都努力争上游。每个人都认为任何有可能做到的事,都能做得到。这种态度令人振奋。

  小托马斯·沃森说:“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若要生存并获得成功的话,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原则,可供全体员工遵循,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对此原则产生信心。”

  在企业经营中,公司的任何运营都有可能改变。有时地址变更,有时人事变更,有时产品变更。有时公司的名称也变更。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不断变迁、在任何公司里,一个人若要生存,一定要有应变的能力。在科技高度进步的今日,社会形态与环境变化很快,倘若营销计划不能随机应变,可能会毁灭整个公司。你不是往前进,就是往后退,不可能在原处不动。在任何一个发达的公司里,惟一不能改变的就是“原则”。不论此“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永远是指引公司航行的明灯。当然公司在许多方面要保持弹性,随机应变,但对“原则”的信念不可变更,由于IBM有这三条基本原则做为基石,业务的成功是必然的。

  公司内部必须不断地把其信念向员工灌输,在IBM的新进入人员训练课程中,就包含了如下课程:“公司经营哲学、公司历史及传统。”谈公司的信念与价值观不能仅是空谈而已,至于能否让其在公司里发生作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在公司里空谈无益,最重要的是:运用策略、采取行动、切实执行;衡量效果,重视奖赏,以示决心。

  IBM的新进销售学员无论在办公室或外出接洽业务,都能遵守公司的准则。他们知道,IBM准则“必须尊重个人”的真谛如何。他们一进公司开始就感到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基于尊重原则,只要他们一有问题,别人再忙也来帮助他们。他们也看到,公司人员是怎样对待顾客的,也亲耳听到顾客对市场代表、系统工程师及服务人员的赞美。他们周围环境的人都在那里努力寻求优异的成绩。有关IBM公司的信念,常在所属公司中定期刊载,有关IBM优异服务之实例亦常在公司训练课程中讲授,在分公司会议中特别提出来,在邀请顾客参加的讨论会中亦提出介绍,主要目的是把公司的理想一再重复,以确保理想生存。

企业文化案例2

  犯的错误愈多,学得就愈快。——戴尔

  1、塑造出戴尔公司文化的一以贯之的要素,许多都是在初期形成的。在发展初期,公司还在风险颇高的阶段,所以戴尔会甄选具有高度冒险性格而又变通能力强的人。戴尔在财务、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当然会延聘专业人士负责,如果聘用了好的人员,他们在有所作为后,会带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戴尔从一开始就以非常务实的方式动作。戴尔常问:“完成这件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如此一来,戴尔杜绝了所有产生官僚体制的可能性,这种作法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把产品卖给大企业与卖给一般消费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所以戴尔聘用了曾经对大企业进行销售的销售人员,其他的销售人员则专门负责销售给联邦*、州*、教育机构、小公司或一般消费者。

  这一切都源自于“消除中间人”的基本设想。

  2、在一次电脑展中,戴尔领悟到产品功能和上市时间的重要性。戴尔自己都还没搞清楚,就已成为众人的焦点,这全是因为戴尔做出创新的机器,一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戴尔从原本可能会被放在《PC周刊》不起眼的第87页,一跃成为封面故事的主角。

  3、库存流通不仅是致胜的策略,更是必要措施,它有助于抵抗原料的快速贬值,而且现金需求较少,风险较低。

  4、不管在哪一个产业,都应该及早找出潜在的问题,然后尽快修正;另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尽早让顾客参与,他们会是你们最棒的意见小组。不但要尽早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且要仔细听。

  5、和竞争对手比较起来,5%的获利其实偏低。但他们的成长率不及戴尔。戴尔觉得,在发展过程的那个阶段,戴尔比较需要的是一个成长策略,而非一个扩大利润的策略。

  6、一旦现金善重新上轨道之后,便可以赚进利润,重新加速成长的脚步。因此,戴尔公司新的营运顺序不再是“成长,成长,再成长”,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流通,获利性,成长”,依次发展。

  一旦建立起明确的制度与评量方式,就能够一眼看出哪一个项目营运不佳,进而视情况需要来改变策略。

  要推动利润和亏损的管理。要求每个营业单位都提出详细的损益表后,戴尔才明白,事实和数据在管理复杂业务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壮大成熟的戴尔公司,成为一家非常重视数据和损益表的公司,而数据和损益表,可说是戴尔进行所有事情的核心。

  7、能从错误中重振旗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沟通。

  8、事情*顺时,没有人会思考:是什么方式让戴尔成功的?为什么会成功?而想要整理出成功事件的因果关系,比分析出失败的原因来得困难。但戴尔必须做到,才能跻身全球获利最高的公司之列。

  9、戴尔以损益表为前提,与拜恩合作,对公司的营业结构做一番细分;依照这项分析,发展出一套评定的公式,判断业务项目的表现,并且加以比较,确认发展潜能,锁定可获利的重点,使之加速成长。一待确定了哪些部分表现不佳,便会在得到足够信息之后,判断该如何改进;如果确定无法改善,便评估是否要降低亏损,予以裁除。

  如同其他许多公司一样,戴尔依照功能来组织公司,分成产品发展、融资、市场行销与产品制造等功能。但戴尔这个功能性的组织,其成长已经远超过先前自设的功能范围,而各项功能已经自行其事了。随着戴尔的长大,渐渐难以一个整合的团队方式来运作,不但没办法以一致的步伐前进,各功能性的部门反倒像战国诸侯般四分五裂了。

  任何一家公司若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发展,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

  10、规模大、成长快的公司,很显然不能采用传统的功能性结构来分工,也不能完全采取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功能性结构往往造成各部门分散运作,责任归属不明;完全分散则又成了共同基金,不再是一家公司了。所以必须既维持功能的优越性,又做到责任分明。为达到上述目标,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

  常有人说,“一军不容二帅”,或“矩阵式管理法行不通”。但事实上,这种双主管制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那是属于他人的职责。戴尔经由正式的工作表现来评估经理人的绩效。

  这其实是一种制衡的系统,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态度,鼓励合作,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通过所谓的“细分化”过程来创造成长。

  11、戴尔在服务器市场的机会,无异于最初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时的情形:经由提供低价位的高效能产品,快速建立市场占有率,同时强迫对手也降低他们服务器的价格,打垮他们的利润空间,让他们没有余力补贴其他产品的亏损。

  12、大家会问戴尔:“你怎么让你的员工愿意用电子邮件?”戴尔回答:“很简单,你只要问他们有没有收到你用电子邮件传过去的通知就行了。”没有人希望自己漏掉信息,对不对?

  13、人人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与数据。

  14、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必须做的事,而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即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戴尔也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中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思考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真的了解今日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戴尔的策略又知道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故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原因是戴尔想知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看法辩护。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并且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觉得必须一味保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的员工。

  15、当事业突飞猛进时,许多新的工作会衍生附加责任,而变得过于庞大与复杂,连最有事业心、最辛勤的人都不得不牺牲个人发展,要精疲力竭才处理得完工作。

  一个让员工愈来愈难以成功的公司结构,完全没有必要固守。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弹性,让员工得以共同演进,而非反而阻碍他们的发展。

  以特定方式划分出不同的事业体、产品组织或功能性组织,让新细分出来的结构更易于管理,更能把重心放在商业契机上。这种做法不但能维持员工的满意程度与成长,也能保持高度的成长率。

  在传统的做法里,责任缩减,象征着降职、不认同、失败。在其他公司,也许依据部属人数的多寡,或为公司赚钱的程度来评估一个员工的表现;而在戴尔公司,成功的宣言是:业务成长太快,所以戴尔把你原先负责的部分减一半。有时侯,即使戴尔把团队分为两到三个新的单位,新单位却可能比原本团队在两年前的规模还大两倍。

  有一个做法能有效克服员工的忧虑,那就是不但要计划未来的组织结构,也必须与整个组织沟通“未来的状况”。这样做,可以不断增加组织性的调整;而组织性的改变是一点一点进行,不是骤然在某一天就完成的。事实证明,及早沟通,可以收鼓励之效,因为员工可以先从个人的工作机会及事业发展上看到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实质改变。

  工作细分化,完全与传统做法背道而驰,但其逻辑绝对合理:戴尔希望优秀人才能茁壮成长,协助公司继续兴盛。戴尔认为,若欲使员工的新工作有意义,并且更适合员工的专才,这是最好的办法。期待任何一个人变成超,是绝对无法产生附加价值的,反倒会招致失败。

  工作细分化也有助于戴尔找出自己的弱点,并因此形成企业的策略。如果戴尔不考虑进行细分,也许根本无法了解公司在财务或行销方面的不足;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或许便会发现戴尔没有足够人力来执行这些新的责任。就一个制衡系统的功能而言,细分化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做法。

  其实,细分化最大的好处是能为员工创造新的机会。当新的事业创立,组织会出现新的空缺,而这能鼓励员工成长。由于做了细分,戴尔得以确定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骄纵自满或无聊怠惰,与他们建立一份更长久,而戴尔也希望是更充实的关系。

  16、有问题产生的时侯,戴尔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也不用指派专人去找出议题所在,因为戴尔手边恒常拥有全部信息,可以立即集合相关的人,做出决议,立即执行,过程非常迅速。不容许浪费时间,在一个决议上踌躇不定。尽管戴尔致力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戴尔相信,甘冒错误的风险而抢得先机,总比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决定,却比别人晚了两年要好多了。然而,若没有数据,不可能做出最快速最正确的决定。信息是任何竞争优势的关键。不过数据不会从天而降,你必须主动搜集。

  17、要深入了解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经由提出问题,可以开户创意的新大门,最终便有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

  戴尔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在全公司各部门询问同样的问题,比较其结果的异同。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团队之下运作,追求相同的目标,所以可借此让全公司各事业单位分享最好的概念。如果其中一个小组在中型企业市场出奇制胜,创下佳绩,戴尔便会把他们的想法传布给全世界的分公司;而另一个小组可能想出了针对大型律师事务所进行销售的方法,戴尔也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经验与整个组织分享。

  18、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时,是非常危险的现象。你可以鼓励公司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公司的业务、所处的产业、顾客等课题。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反应或机会,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得到新的理解或学习。而经由对公司营运的所有层上提出疑问,可以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公司文化中。

  要怎么教导别人,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吗?”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接着,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19、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况,总是试着训练员工,去寻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大型的策略挑战时,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迅即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你必须经常训练员工提问的能力,要他们思考:戴尔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游戏的规则?哪些做法可以让戴尔达到这个目标,而其他人从未想到过?

  如果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以非传统智慧为基础的成功历程,更能激励员工全力以赴。而营造出能敦促员工以老板角度来思考的环境,就能不断发想出新的另类创意,也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鼓励他们冒险。

  20、要鼓励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许多公司说自己乐于见到创新的做法,也期待见到创新,但同时也告诉员工:“只要别搞砸就行了。”然而,所谓失败,有各种定义。

  戴尔的事业本来就充满了创新与实验,因为戴尔所尝试的许多事是前所未见的事物。戴尔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因为找不到相关的经验,所以无法参照前人做法。戴尔的网址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戴尔刚开始通过www.dell.com销售电脑时,必须从头开始建构操作模式,其中包括从公司的不同部门里聚集人员来组成小组,接着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迅速确实地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你认为现状“已经够好”,你便会以如同后视镜一般狭窄的视野来进行管理。而以现在的经济环境来看,你未来铁定会摔得粉身碎骨。光为了要保持竞争性,就必须不断质疑目前的所有作为。

  21、“自我批判”的态度,已深植戴尔公司的文化中,戴尔随时质疑自己,随时寻找改进事物的方法。戴尔试着由上至下建立起这样的行为模式,聘用具有开放观念的人员,并且把他们培育为领导者。这些人在自己犯错的时侯,必须能够接受他人公开的反对或纠正。这样可以促进公开的辩论,鼓励理性的“能人治理制度”。

  戴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

  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存在,也不找借口搪塞。戴尔试着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戴尔遇到问题了,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会。

  戴尔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这话意思是说:“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事情迟早会出现,所以最好直接面对。

  22、戴尔公司不允许信息缓慢到达。由于戴尔处在分秒必争的行业里,因此必须通过会议、电子邮件和公司内部网络,进行及时的“讨论”。早上发生的事情,最迟到下午就必须作出反应。戴尔必须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具备最高的竞争性,否则就会失去主意。立即沟通,以及立即解决问题,是绝对必要的。

  戴尔在开放的企业文化中,大家可以尽情采取直接的渠道,得到所需的信息,电子邮件穿梭在传统的“等级”路线中的情况,在整个组织中随处可见。如果任何人觉得只因为他是副总裁,就应该只跟其他副总裁讲话,戴尔便会打压这类想法。过度僵化的等级制度会限制信息的沟通,对谁都没有好处。

  等级制度不但代表速度慢,也暗喻着信息流通的阻塞;它代表着一层又一层的许可、命令及控制。

  信息在成形的最原始阶段,并不是以很明确清楚的完整面貌呈现,所以公司更必须鼓励信息在各阶层自由流通。戴尔如果发现任何异状,便会立刻询问任何一个可能知道事情原由的人。反之亦然,任何员工有问题时,也会知道公司希望他能把问题提出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会议中提出都可以。

  当然,重点不在于规避管理的责任。相反的,直接的连结有助于提供更多知识,以便能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了解在营运实际发生的状况。

  23、戴尔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拥有公司股权,这是员工认购股权计划、配股奖金还有退休计划的结果。戴尔评估了员工对公司的表现之后,不但以现金奖励,还赠送公司的股票。不过在戴尔公司还有另外一项承诺。要成为公司的老板,你必须以老板的思维来思考。当大家的思考行事都像个老板时,他们所感觉到的个人投资也就会更明显表现在对公司的全心投入。戴尔很惊讶为什么大部分提供股份给员工的公司,没有看出这一项重点。

  要让员工以老板的思维思考,你必须提供他所能够接受的度量方式。戴尔公司每个员工的奖励和奖金制度,都与企业的健全息息相关。而戴尔所学到的评估健全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资资本回报法”。

  听到全公司上下热切讨论盈亏或资产负债表,或讨论和思考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而在决策时也会以其为标准,是很有意思的事。

  24、一家所有员工都是自律的“老板”的公司,在理论上听起来好像很了不起,但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可能会变成一片混乱。这套制度在戴尔公司能行得通,全因为戴尔拥有一贯的策略,以及解释明确的目标:

  把学习视为一种必需品,而非奢侈。

  研究明确的现象,以求得隐而未现解决方案。

  如果失败可以创造学习的机会,就要乐于接受。

  不断提问――即使对看起来没问题的事物也提问。

  与所有人沟通组织目标。

  即使员工实际上尚未拥有股权,也要把所有的员工当成老板。一旦他们真的拥有公司,他们便会开始注意整个大方向的目标。荣誉感一旦能与强烈的个人投资并存,便会产生神奇功效,建立起更大的责任感.

  让你的员工拥有知识、能力及权限,可以放手去做他们最在行的事,将其带到“公司属于员工”的最高境地。戴尔发现,这个方式为公司带来的成就,超过其他任何的方法。这是戴尔到目前为止的心得。

  25、戴尔公司最著名的一点,就是与顾客的亲密关系。公司初创时,这种“直接连结”让戴尔不但在众多竞争者当中鹤立鸡群,还使得戴尔有效分配资源,以提供最高科技、最新产品与最大价值。

  把重点放速度与服务的完整顾客体验,是企业竞争的下一道战线。

  这种趋势现在就看得出来了。除了争取顾客和满足顾客之外,你还得次又一次让他们高兴,这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和持续公司发展。

  戴尔发现,要抓住顾客需求及维持他们满意度的最好方法,是建立一种互惠的对话在关系。你不但能知道哪些事行得通,也能明白为什么行得通。如此一来,那些耗资千万、用才无数的新的创意,便可以在这些顾客中试销,还能通过他们的回馈,来了解整个运作是不是方向正确。

  26、针对顾客需求来设计产品或服务方式,不只是找到顾客要什么,也不只是提供合理价格与高性能产品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比顾客自己更早知道他们的需求。

  怎么做才能提早知道顾客的需求呢?

  想得到答案,你只需要开口问就行了。

  27、顾客们最在意的其实是戴尔征询他们意见的诚意。能与制造商有直接的对话,要比被迫向别的商家购物更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顾客回馈还能帮助你由整个市场的创意中获益。电脑业有成千上万家公司,如果某家公司有任何好的创意,消费者很快就会采用。他们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像某某公司那样做?”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没有人能独占所有的'好创意,因此,学习与执行创意的速度便是关键。重点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能以多开放的方式和多快的速度,来学习新创意。与顾客建立直接关系后,除非你对他们的意见充耳不闻,否则你一定可以得到市场上的最佳信息。

  28、不过戴尔的做法远超越一般人所认识的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戴尔提供内部发展的种种技术支援工具,顾客要求的任何服务,都可以在特殊的电脑系统中取得信息。

  比如说,顾客可以直接与产品制造部门连线,了解他们订货的进度如何。通过“顶级网页”,他们也能和隔夜快递连线,确实知道产品是不是已经寄送出来了。

  戴尔在公司的网站上增加一种自戴尔诊断的功能,涵盖了数百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以互动方式引导顾客解决常见问题。由于戴尔网络上技术支援的比率渐高,顾客们也逐渐由电话求援转为在网上求助。因此,戴尔的技术人员便可投注在较高价值的工作上。在销售与技术支援这两方面,每五次网上服务可抵一次电话服务,每少通一次电话戴尔*均节省八美元。

  关键是在尽可能没有品质落差的前提下,缩减服务顾客需求的时间与资源。这有两条路可行:一是建立电子信息的双向道,另一则是与顾客面对面沟通。

  29、你应该了解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再试着把他们的需求纳入公司的策略。你愈能与他们连结,你的服务与产品就愈能被顾客采用。

  在任何情况下戴尔绝不会出售顾客名单。有些公司在出售名单前会先取得顾客同意,戴尔的做法则非常简单:绝不出售。

  30、花费时间亲自探访顾客实际营运的地点后所得到的概念,远胜过邀请他们到“你”的业务范围。你可以体会到他们每天在营运上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也能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服务他们自己的顾客时,你的产品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制造和产品发展的策略,应该基于顾客意见而调整,这概念对戴尔而言似乎是再清楚不过了;但对这个产业内的其他公司而言,看来并无太大功效。戴尔的顾客常在与戴尔谈话时,告诉戴尔其他竞争的电脑公司的典型反应:“谢谢你们的建议。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修正,但等到下次我们修正产品时,会试着做到这些。”而这一等,通常就是一二年。相反的,戴尔几乎是立即回应这些建议,并融入戴尔的策略当中。

  31、产品和服务变得更有价值。这代表戴尔不再只是他们的个人电脑供应者,戴尔成为顾客的信息工程小组的一部分。

  32、理论上,一些很棒的创意,但并不值得去追求,因为顾客不感兴趣。

  33、戴尔当然会犯错,也还真犯下不少错。当戴尔犯下任何错误时,至少可以因为戴尔的顾客反应比较迅速,能因快速修正而得到好处。戴尔通常不会让所发现的损失恶化为更大的问题。而戴尔之所以知道要快刀斩乱麻,则仰赖于顾客所给的诸多宝贵建议。

  戴尔也会尝试以下的做法:

  着眼于整体大局。

  以顾客所提供的建议来经营公司。

  永远想到结果。

  更要扮演顾问的角色。

  以学生自居。

  34、与较少供应商建立较紧密的关系,是降低成本和更进一步加速产品问市速度的绝佳办法。

  戴尔想出“培养亲近关系,必获利”这句话,把投资资本回报(ROIC)这套衡量标准推用每一零部件和每一供应商。一旦能计算出,向不同供应商购买某零部件能为股东带来的实际回报,就会很明白,工厂距离戴尔较近的供应商,为戴尔带来的ROIC高于工厂距离较远的厂商。很显然,如果供应商离戴尔比较近,运输成本便较低。但由于零部件价值*均每星期降低0.5到1个百分点,与供应商保持亲近关系,不但代表戴尔可以尽快拿到所需的产品,也可以充分运用零部件成本降低的好处。

  戴尔向地区性供应商说明:“戴尔有全球性的业务,也希望你们能成为全球性的供应商,供货给戴尔全世界的工厂。但要做到这样,你们必须能发展出足以服务全球戴尔公司的产能。”

  果然有效!有家厂商一开始在爱尔兰和戴尔合作,后来知道戴尔要到马来西亚建立一个制造中心,便在戴尔位于槟榔屿的工厂旁也设立了一个工厂。接着又在戴尔在*的工厂附近开厂。戴尔最近决定要拓展得克萨斯州的业务项目,这家公司又在当地增加了一个工厂。下一步:巴西。

  一旦你与全球性的供应商合作,那么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对服务和品质的期待不同所造成的不一致,就会大幅消失。这种简化的过程,减少了内部的迷惑,缩短了生产程序的时间,也为顾客降低成本。

  35、为了打造和供应商的强势结盟,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开发专家的才能,加以投资。公司应该想办法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至于其他部分,就去找杰出的合作对象,由他们来负责。

  保持单纯。供应商的数目愈少,代表错误愈少、成本愈低、困惑愈少,而一致性愈高。

  维系亲密的友谊,以及更紧密的供应关系。把供应商导入自己的业务体系,是虚拟整合的标志。若能保持与他们在地理上或联络上的紧密关系,会引导出更好的服务、升级的沟通、较低的成本,以及更快的问市速度。

  为双方共同的成功做投资。

  保持明确而客观的态度。在合作关系中,必须订出公司的品质标准和瑕疵容忍度,明确且举细靡遗,并且贯彻执行。使用具体的衡量标准,以判断供应商在达到标准和自我评量的制衡系统上,表现如何。

  这些关系的建立,是公司成功的基本要素;但要如何运用这些关系,使其成为竞争优势的源头,则又是另一桩全新的课题。

  36、当了解减少存货的重要性之后,首要之务,便是让供应商摆脱以往只考虑要运送多少存货的观念。要反过来鼓励他们思考,从他们的生产线,经过自己的制造线,再到上市销售,这整个流程的速度该多快。简单地说,焦点必须由“依计划来购买”,改变为“依(实际顾客)订货量来决定存货量”。传统上依供给来决定需求的模式,必须改变为依需求来决定供给量。

  关键在于要让供应商取得他需要的正确信息,帮助他们做决定。要做到这点,必须与供应商无私地分享你公司的策略与目标。

  “以信息代替存货”

  供应商了解你这样做的理由后,他们的工作得以大大简化。

  37、由于戴尔的制造量是依顾客需求而定,前置期通常在五天以内。戴尔手边现有的原料只有几天的存货量,有的甚至只有几小时的存量。戴尔与供应商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让他们知道戴尔的存货状况与补货需求,与有些厂商甚至几小时就联络一次,让他们精确知道戴尔的需要。

  但戴尔不只是注意提高存货流通的速度而已,戴尔出向价值链的下游发展,帮助供应商提高他们的速率。

  确实了解价值从何而来,如何取得,才能正确判断何时是与他人结盟的时机,自己又该在何时投入。

  由于戴尔与顾客关系紧密,供应商能获知其他渠道很难取得的信息。

  但如果你与供应商成为科技合作伙伴,对他们的设计提供有意义的意见,你们便能建立强而有力的关系。要达成以上目标的做法如下:

  不可低估信息的价值。

  与决策者直接沟通。

  反转供需的模式。

  立即思考。

  研究开发经费要用得其所。

  连上因特网。

  38、自从戴尔公司成为电脑产业里认真争取市场占有率的重量级战士之后,很多人都问戴尔,如何处理竞争局面。对此问题,简单的答案是:“当你只拥有个位数的市场占有率,而竞争对象都是大哥级的人物时,你只能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否则就任人宰割。”

  39、许多公司都太在意竞争对手的作为,因而受牵制;花太多时间在别人身后努力追赶,却没时间往前看。把全副精力拿来注意竞争对手的作为,只会让自己忽略了自己最大竞争优势的根源,也就是顾客。今日成功的公司――或希望能在明日致胜的公司,是那些最接近顾客需求的公司。

  40、要想在任何产业中功无不克,首先必须了解其基本的经济结构,以觅得新的顾客机会、新产品和服务。如果要创业或经营,而把经济状况留到最后才考虑,一定无法发展出不可或缺的顾客和产品策略。戴尔把这些成功要素定义为市场占有率的成长(或说收入)、获利率、资产流动性(或说资金流通)。

  了解产业内的利润集中区,也就是竞争对手实际赚钱的范围,这可以开阔视野,看到新的机会。先想出哪一个对手拥有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在市场某特定区块获利极高;再想想,如何把对手这项优势当作弱点。通常,在面对猛烈的攻势时,必得大幅降低利润,否则无力招架。

  戴尔把这种做法称为“和对手玩柔道。”

  1996年9月,戴尔公司以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器。整个市场为之震惊。这项野心勃勃的行动,重新建立了戴尔在服务器市场的地位,而戴尔现在已是全美第二大的服务器供应商,占有20%的市场。戴尔经由掏空竞争者的利润来源,削弱了他们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市场上以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戴尔对抗的能力。

  事实上,戴尔七年前就曾在台式电脑的市场用过这个策略。

  41、其他人以为是缺点的地方,往往是利润所在。

  42、对于戴尔公司的许多人员来说,戴尔关于执行方式的领悟,来自于公司草创初期举办的“顾客权益推广会议。”在这些会议中,销售人员成为他们顾客的“权益说客”,而这些顾客经由与公司内不同部门的众多员工分享议题,与戴尔公司产生关连。戴尔在会中当场决定要修正任何可能影响顾客满意度的程序。

  43、要考虑现存的所有变数,包括顾客购买行为、科技、现存竞争状况、潜在竞争对手等改变,而最根本的考虑,是能不能以不一样的方式运作。

  44、强化自己的竞争极限的方法:

  想着顾客,而非顾着竞争

  维持一种健康程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把对手最大的长处转变为缺点。研究竞争对手的游戏规则,揭示对方最大的长处来利用其弱点。

  见机行事,保持快速

  当一个猎人,而不是猎物

  45、戴尔认为库存价值已被信息价值取代,实体资产也已由智慧资产取而代之。任何一家小公司,都可以备有个人电脑,连上网络,因而具备如同大企业一般的营运工具。

  46、以下各项战略,在很多方面造就戴尔的成功。若以这些战略为基础,也能为你带来网络经济之中的成功。

  期待改变,并且预作计划。

  发展因特网。

  重定事情的优先顺序。

  刻意追求成长。

  以虚拟方式整合业务。

企业文化案例3

  松下电器公司是全世界有名的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是该公司的创办人和领导人。松下是日本第一家用文字明确表达企业精神或精神价值观的企业。松下精神,是松下及其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松下精神的形成和内容

  松下精神并不是公司创办之日一下子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松下有两个纪念日;一个是1918年3月7日,这天松下幸之助和他的夫人与内弟一起,开始制造电器双插座;另一个是1932年5月,他开始理解到自己的创业使命,所以把这一年称为“创业使命第一年”,并定为正式的“创业纪念日”。两个纪念日表明,松下公司的经营观、思想方法是在创办企业后的一段时间才形成。直到1932年5月。在第一次创业纪念仪式上,松下电器公司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与目标,井以此激发职工奋斗的热情与干劲。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在思想意志方面,有容易动摇的弱点。为了使松下人为公司的使命和目标而奋斗的热情与干劲能持续下去,应制定一些诫条,以时时提醒和警诫自己。于是,松下电器公司首先于1933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五条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议定附加了两条,形成了松下七条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

  二、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教育训练的方式可以做如下的概括:

  一是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幸之助相信,把公司的目标、使命、精神和文化,让职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是把它铭记在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87000名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其用意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使松下精神持久地发扬下去。

  二是所有工作团体成员,每一个人每隔1个月至少要在他所属的团体中,进行10分钟的演讲,说明公司的精神和公司与社会的关系。松下认为,说服别人是说服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在解释松下精神时,松下有一名言:如果你犯了一个城实的错误,公司非常宽大,把错误当作训练费用,从中学习,但是你如果违反公司的基本原则,就会受到了严重的处罚——解雇。

  三是隆重举行新产品的出厂仪式。松下认为,当某个集团完成一项重大任务的时候,每个集团成员都会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从中他们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这时便是对他们进行团结一致教育的良好时机。所以每年正月,松下电器公司都要隆重举行新产品的出厂庆祝仪式。这一天,职工身着印有公司名称字样的衣服大清早来到集合地点,作为公司领导人的松下幸之助,常常即兴挥毫书写清晰而明快的文告,如:“新年伊始举行隆重而意义深远的庆祝活动,是本年度我们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象征。”在松下向全体职工发表热情的演讲后,职工分乘各自分派的卡车,满载着新出厂的产品,分赴各地有交易关系的商店,商店热情地欢迎和接收公司新产品,公司职工拱手祝愿该店繁荣,最后,职工返回公司,举杯庆祝新产品出厂活动的结束。松下相信,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发扬松下精神,统一职工的意志和步伐。

  四是“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为了增强员工的适应性,也为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松下精神,新员工往往被轮换分派到许多不同性质的岗位上工作,所有专业人员,都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至少用3-6个月时间在装配线或零售店工作。

  五是管理人员的教育指导。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材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与众不同的是,松下有自己的“哲学”并且十分重视这种“哲学”的作用。松下哲学既为松下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又不断丰富松下精神的内容。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最为尊贵的人,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土石,每个人都具有优秀的素质,要从*凡人身上发掘不*凡的品质。

  松下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认为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这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为了用松下精神培养这支骨干力量,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干部学习会,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勤勉律己。松下公司以总裁与部门经理通话或面谈而闻名,总裁随时会接触到部门的重大难题,但并不代替部门作决定,也不会压抑部门管理的积极性。

  六是自我教育。松下公司强调,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经营者要具备对他人的信赖之心。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很多,然而首要一条,则是经营者要给职工以信赖,人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勤奋地工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公司把在职工中培育松下精神的基点放在自我教育上,认为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上司要求下属要根据松下精神自我剖析,确定目标。每个松下人必须提出并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缺点?”“我在学习什么?”“我真正想做什么?”等等,从而设置自己的目标,拟定自我发展计划。有了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计划,职工就能在工作中自我激励,思考如何创新,在空余时间自我反省,自觉学习。为了便于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公司成立了研究俱乐部、学习俱乐部、读书会、领导会等业余学习组织。在这些组织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学习体会和工作经验,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奋发向上的松下精神。

  三、松下精神——公司的内在力量

  日本1984年经济白皮书写道:“在当前*为建立日本产业所做的努力中,应该把哪些条件列为首要的呢?可能既不是资本,也不是法律和规章,因为这二者本身都是死的东酉,是完全无效的。使资本和法规运转起来的是精神……因此,如果就有效性来确定这三个因素的份量,则精神应占十分之五,法规占十分之四,而资本只占十分之一。”

  松下精神,作为使设备、技术、结构和制度运转起来的科学研究的因素,在松下公司的成长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培育强化,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松下公司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它是松下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与强化公司成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企业整体精神和热爱企业的情感,可以强化和再生公司成员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如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主动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小组活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谅互让;礼貌待人,对顾客热情服务;干部早上班或晚下班,为下属做好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或处理好善后事项等。

企业文化案例4

  三洋公司创建于1950年,它的前身是三洋电机制作所,1971年井植薰任社长。经过50年的发展,三洋目前已经是一家拥有45000多名员工,在世界各地拥有101家分公司和营业所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年销售总额均超出15000亿日元(约110亿美元),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特别是在锂电池技术、大阳能光电技术、冷冻储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1999《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行榜上,三洋公司排名第277位,营业收入 147.27亿美元,利润2.02亿美元,资产额224.79亿美元。

  环境保护和环境伦理是21世纪企业的主题

  三洋公司的决策层认为,向企业员工进行环境童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作为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的生命。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施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洋公司提出“热爱地球和人类”的企业口号,将人类生活的“舒适”、“温暖”、“美好”作为企业发展的远大理想,基于这种理想,公司启动了以“存在舒适空间”为主题的无污染能源事业和以“度过丰富多彩的人生”为主题的多媒体事业,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基本理念,把“共存”作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他们的“共存”包括“经济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共存”、“与世界各国的共存”、“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存”。为了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共存”,三洋公司正在大力开发无氟空调机、太阳能电池、大型吸收式冷冻机等环保产晶。他们还集中公司的科技力量,设立氟利昂对策委员会、节能委员会,切实保障环境、企业、技术的和谐发展。

  利用清洁能源:“大阳能之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洋公司前社长井植薫是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利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开创了“太阳能之家”的新构想并把它付之于实施。井植薰旧居建于战争期间。房子很狭小,结构很简单,住了10年已是破旧不堪。他经常自嘲说,要是遇上地震或其他灾害,最早倒塌的恐怕就是我家这幢房子了。后来,他当上了三洋电机的总经理,曾经盘算过重新建房的事情。他设想有一个宽畅的客厅、一个舒适的饭厅,还需要有一个书房及所有同他身份相符的设备。按理说,处在公司总经理的地位,建造这样一幢住宅不十分困难。但是,他又想到,有了房产就意味着留有可被继承产业,儿女们很可能因为争夺遗产的份额而伤了和气。因此,尽管他的住房既陈旧又简陋,已经不能适应他的工作,但仍然下不了盖新房的决心。到了19鼬年,出于环境保护和开发太阳能技术的设想,他突然决定把原来的旧房全部拆掉,在原址上建造一处别出心裁的“太阳能之家”。这是一件既同公司发展有关,又属家庭私事的大事,有必要同妻子商量一下,他对妻子说:“这世界上,恐怕只有你最了解我了。你说,咱俩结婚数十年的时间,我做事处世是不是一向规规矩矩的?”妻子诧异地看着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那好,现在我想做一件有生以来第一次出格的事,你不怪吧?”这么一说,妻子显得有点吃惊!她说:·什么?这么大了,你还想干啥?”“你让我走一次极端吧……”话还没讲完,就见妻子脸色陡变,一面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来,井植薰原本只想开个玩笑,没想到弄出了这样的结果。于是,他解释说,所谓的“走极端”只是拆旧房造新居的事。不过,盏新房,并不是贪图享受,而是想搞个环境保护的试验。在新盖的房子里不打算使用电、煤气等的传统能源,而是全部使用太阳能来做饭甚至送冷气。听他这样一解释,妻子才恍然大悟。她完全同意的这项实验,还打算一起承担失败的风险。在她的支持下,“太阳能之家”很快就从图纸变成了实物。三洋电机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方面,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是不断地开发、生产支撑企业未来前途的新产品。公司在太阳能系统产品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投下了巨额资金。其中,太阳能聚热器、太阳能吸收式热水器以及太阳能冷气机等产品已经趋于成熟。而且.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智能源上,三洋电机的科研和生产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

  三洋电机开发太阳能系境产品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自从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事件以后,石油价格猛然间上涨4--5倍涨势一直未见丝毫回落。这种现象表明,能源危机迟早要威胁人类。非石油生产国已经不能毫无节制地使用廉价的能源。而且,储藏在地壳里的石油终究要被用光,节省石油能源势在必行。进一步说,节能也仅仅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从长期战略的眼光看,过度强调节省就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的衰退。因此,节能的同时必须倾注全力来开发新的能源。井植薰仔细做了分析,在新能源方面,不易受枯竭和污染威胁的是水电。但是,日本国内的水力资源非常贫乏,上帝没有恩赐给日本人这种取之不尽的源泉。如暴不跳出电的框子,那么发电还可以用煤。但是,埋在地下的煤同石油一样,总有一天也会被人挖光。同水力资源一样,日本国的煤炭同样少得可怜。至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之类的设想,受环境变化的制约太大,技术上很难保证稳定的生产规模,同样属于一种前途暗淡的能源。还有就是原子能核电站。这东西好处倒是不少,但一旦污染起环境来则足以致人死命。因此,不仅是深受原子弹爆炸之苦的日本人强烈反对建造核电站,其他国家的人也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持反对的态度。太阳能之大从理论上说是尤法估量的。据说,目前全世界非太阳能的能源全年消耗的总量只相当于太阳20到30分钟发出的能量。换句话说,如果能把太阳发出的能量全部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只需采集20—30分钟,就可以满足全世界一年所需的全部能源。不过,遗憾的是人类对于这种取之不尽,又纯属“绿色”的能源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利用方法。从当前很不成熟的技术上看,所谓利用太阳能,实际上还只是擦了一下太阳能的边。所以,企业要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太阳能的开发上,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只要太阳能的利用率稍有提高,人们就不再会担心石油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从这层意义上说,利用太阳能是一项世界和*的事业。

  石油枯竭的事最近还不会发生,估计这一代人不会摊上。但是,现在的世界可谓风云莫测。即使石油没被用光,但要是发生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日本这个能源完全依靠进口的国家,得不到别人的石油,又没有其他能源可资利用,那么老百姓家的电灯、冰箱、电视机、收音机、空调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就一概成为废物,这种专门生产电器产品的厂商就成了废品生产者。甚至失去了能源,连废品生产者也当不上。这样一想的话,开发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环境保护就成了当务之急。

  话说回来,虽然靠目前的技术,只能极为有限地利用太阳能,但在这个“太阳能之家”里,却确确实实地在用太阳能供应做饭,还能提供足够舒适的暖气和冷气。 1981年春天,“太阳能之家”调试成功。首次使用时,他的妻于还一本正经地问他:“喂,是真的用太阳能吗?”这个“太阳能之家”有两种利用太阳能的方法。第一种只通过太阳能电池蓄电,第二种是直接的阳光发电站。这座名为“井植太阳光电站”的发电设备,功率为2KW,恐怕是全世界可称为发电站的最小的一个。可别小瞧了它,它确是地地道遭地经过通产大臣批准的发电站。一般来说,冬季晴天的情况下,这套设备可提供印度左右的热水和房间里的基本采暖。在夏季晴多条件下,则可提供接近100度的热水和室内的全部冷气。只是在梅雨季节及其他长时间五日厢的情况下,“太阳能之家”才有点名不副实,还需要借用石油作辅助能源。虽然“太阳能化”在不断扩展,但光依靠现有的技术,太阳能利用远远达不到昔及的程度。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生产成本过离。例如,一个昔通家庭日常所用的热水,如都由太阳能提供,那么设备的基本费用约为50万到印万日元。假如冬季的暖气也由太阳能供应,其费用就是热水装置的3倍。如果再进步,夏天的冷气也采用太阳能技术,那么全套太阳能制冷装置的成本约为450万--600万日元。就日本目前的收入水*来看,一般的家庭是无法承受的。因此,三洋电机已将太阳能利用工业化的课题列入重点的攻关项目,力争降低成本,完成“一般职工都能买得起”的价格控制目标,尽快把产品推进市场。

  通常,利用凸镜聚光产热的办法来发电,其设备成本很高;商品化的可能性很小。利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直接发电,从目前的情况看,前途比较广阔。三洋电机在1979年已经实霜了用非晶硅代替单晶硅的技术突破,成功地迈出了大阳能直接置电技术工业化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每瓦/时为5000日元,是水力发电的10倍左右。而非晶硅大阳能电池的产生成本则同水力发电萋本持*,即每瓦/时为5健日元。在这技术领域内,三洋电机拥有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同真正能够以商品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的目标相比,这项技术仍然需要再作深入的改进。

  三洋电机对于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公司一贯倡导的企业精神。井植薰说,如果能把他家里进行的大阳能利用的探索、实验能够成为太阳能昔及运用的一个开端,那么“井植太阳光电站”就意味着日本太阳能利用史上的里程碑。它是公司不断开拓新技术,不断苦苦追求的企业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人类环境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

  企业生命论

  三洋的企业生命论最早来源于三洋的创始人和前任社长井植薰,三洋的环保产品,如锂电池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先后都卖给了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德国的伐特公司、瑞士手表制造商及电池厂商。环保产品的开发需要人才,任何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人才,三洋公司的创业史、成长史每一步都印证了这个道理。所以井植薰把人才看作企业的生命。

  把人才看成是企业的生命,是三洋公司前社长井植薰坚持了印余年的一条管理准则。人才需要培养,更需要使用得当。他说,那种认为找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企业就能万事大吉的想法并不完全对头。说得准确一点,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培养人才,更善于爱护和使用人才,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这是每一级管理干部都应具有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拥有正确的人才观念,而企业中的每一个职工应该具备“自我培养”的人才童识。现在的年轻人,通常要经过12年的学校教育。如果再加上读大学,那么有些职工就具有16年以上的学历。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使得现在的职工郝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基础,这是我们这些自小当学徒的人所望尘莫及的。然而.读书多了也会养成一种只听别人怎么说,自己不再多动脑筋的习惯。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公司,就变成了一种唯唯诺诺、只按上级指办事的工作作风。唯命是从并不是坏事,但却不能让人发挥出全部的能力。年轻人要学会既按上级指示办事,又能发挥个人的本领。例如,当你接受了一项工作,你能够对上级说出“我想这样干,可能效果更好”之类的话,那么至少你对工作已经能够加上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自己培养自己的好方法。作为一名称职的职工,还要不断地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有一次,井檀薰问一个搬进公司宿舍已有一年多时间的职工,现在所住的房子屋顶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职工想了半天说不知道。井植麓对他说,如果这房子是你自己的,你一定就很清楚。因为现在你住的是公司的房子,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所以对一切也就不闻不问。这就说明,观察事物的能力需要时时注意培养。反过来,这个例子又说明,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你就不应事无巨细,全都包办。要给职工留下…个发挥自己能力、培养自己能力的余地。在欢迎女职工进公司的会上,井植薰爱同姑娘们谈论珍珠。他对她们说,上乘的珍珠必须具备五大特点,即一大、二圆、三白、四亮、五无暇。实际上,他这是在以物喻人。他对姑娘们说,有些人长得矮小,皮肤又黑,自卑感很强。其实,完全投有必要这样去想,人只要思想境界宽广,具有良好的品德,人格上无瑕疵,工作努力,要求上进,那就是一名合格的职工,大可不必自甘低微。

  珍珠的价值在它本身,而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能力。世界上有些人生来残缺,但他自强不息,这就比那些四肢齐全而不求上进的人要强得多。人只要有了上进心,遇事就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做事就会多想几个怎么办。例如,听人讲演爱打磕睡,你就会问为什么,结果你就会明白通宵打麻将的坏处。但是,你又确实喜欢打麻将,那么你就再想个怎么办。结果你就会发现,*时少打麻将,周未来个通宵达旦是一种量好的办法。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评,甚至是训斥,你也应当先问个为什么,等到把原因找到后,你再多想想如何去改正的“怎么办”。要是能坚持这样做,那么你就能有效地避免再挨批评,你就能在这过程中成熟进步。每个职工都有进步,企业就能发展。从这一点上说,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都应关心的一件大事。

  说、教、做:企业伦理三宇洛

  1981年11月,井植薰因白内障手术住进了东京的红十字医院,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突然*了这么一段悠闲的住院生活,给他提供了一个认真思考一些问题的机会。他想到,三洋在国内的职工就有 35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不认识,任何一名三洋的职工都会知道有个叫井檀薰总经理。也就是说,至少有7万只眼睛时常在盯着他,注意他的一言一行。这么一想,他就非得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切,容不得半点失误。这里说的不允许失误,并不是指经营决策方面的错误,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竞争又那么激烈,企业经营中出点判断上的问题很难避免的。不允许失误,说到底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差错。他经常说,企业就是人,但人不可能长生不老,职工还有个退休制度。所以,企业要想长久地繁荣,就得无时无刻不忘下一代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培养人才、培养和选拔总经理是一切企业首脑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一家大规模的企业内,适合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人才有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或者是在攻克某种重大的经营难题时,具有一定才华的人才更能在非同寻常的工作中崭露头角。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决不能把它看成是主要的方法。在公司的人才培养上,三洋公司采取的是“水涨船高”的办法。“水”就是全体公司职工,首先是把“水位”提高都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船”是浮在水面上的出色人才,水涨高了,“船”才能更高。这样的干部比起“水落石出”中表现出来的干部,在能力、管理思想以及工作热情上都要高出一筹。“水落石出”是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无所作为的一种结果。对职工的教育放任自流,水流干丁,露出来的几位“突出”人才,充其量只能是一般的肯干的干部。“水涨船高”是积极的、有意识地培养干部的途径,它需要整个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措施。在三洋电机公司内,选拔、考核、提升干部都有一整套的制度,并且都由董事会直接掌管。然而,制度总是条条框框,是一种被动的东西。实际上,更加重视的是在*时工作中通过“说、教、做”的三字法末发现培养人才,主动地去贯彻人才就是企业生命的原则。

  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处理上下关系、人际关系的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如何培养、发现人才。把一项工作计划或者一项研究任务明确地交代给自己的下属,这就叫做“说”。说得大多太细,就叫包办代替,接受任务的下属就会产生依赖性。说得太粗太笼统,又往往会使听的人不了解你的真正目的,无所适从。所以,在向下属交代任务时,一般只强调目的,说清楚最终考核或者检查的内容。至于究竟怎样做,采取什么具体办法措施,一般不要多加干涉。听明白了,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种人可以称他为“天赠予的人才”。但是,这种老天爷的恩赐往住十分有限,一家企业中难得见到几位。于是,“说,再加教”就成了企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先把目的讲清楚,然后再加上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就叫做“教”。教育者自己先得过硬,这是霞的关键。“教”过了头,就成了训斥。训斥多了,人家见了你衄会敬而远之。时间一长,训斥他人的人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教要有个度,把握好这个度就需要有幽默感。“做”,就是亲自动手去做,起到带头作用。

  1.三洋公司在新世纪启动了以“存在舒适空间”为主题的无污染能源事业和以“度过丰富多彩的人生”为主题的多媒体事业,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基本理念,把“共存”作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他们在实施“共存”、“经济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共存”、“与世界各国的共存”、‘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存”中,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共存”的理念。三洋公司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无氟空调机、太阳能电池、大型吸收式冷冻机等环保产品。他们还集中公司的科技力量,设立氟利昂对策委员会、节能委员会.切实保障环境、企业、技术的和谐发展。这种企业精神和三洋前社长井植薰的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企业伦理精神是一以惯之的。他本人就是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利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开创了“太阳能之家”的新构想并把它付之于实施。他认为,企业要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太阳能的开发上,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只要太阳能的利用率稍有提高,人们就不再会担心石油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从这层意义上说,利用太阳能是一项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一项世界和*的事业。三洋公司对于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公司一贯倡导的企业精神。井植薰说,如果能把他家里进行的太阳能利用的探索、实验能够成为太阳能苦及运用的一个开端,那么“井植太阳光电站”就章蛛着日本太阳能利用史上的里程碑。它是公司不断开拓新技术、不断苦苦追求的企业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人类环境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

  2.三洋公司倡导一种身体力行的企业伦理精神,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前三洋社长井檀薰身上。他的企业生命论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把人才看成是企业的生命,并督促三洋公司的所有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把爱护人才、尊重人才作为公司干部的一条管理准则。他经常告诫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非但需要具备物色人才的“慧眼”,更加需要具备爱护、使用人才的“诀窍”。俗话说,“得才不易,用才更难”。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辛辛苦苦地从一所名牌大学里“挖”来了一名很有才华的毕业生,把他安排到三洋电机一家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厂去锻炼。但是,一年之后,这家工厂的厂长特意来找他说:’你要来的那个年轻人,原来大家都认为他不错。但事实上他根本不行,什么事都干不了,是否能把他调到其他部门去?”他听了厂长的话后就问,工厂是怎样安排他工作的?厂长说他不清楚,是技术部门安排的。他又问厂长,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不行呢?厂长这时吱吱唔唔起来。于是,他就接着对厂长说: “要调动他是不可能的。原先招他进厂的时候,他是被公司录用的一批人中最出色的一个。其他同时进来的人现在都干得很好,为什么唯独他到了你的厂里就不行? 我说这是你的失误。要调动的话.我先把你调走。”无论怎样优秀的人才,只要他的上级不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指导、培养和监督的措施,那么纵使他有天大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嗜才如命”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生命就会慢慢枯竭。还有一次,一家工厂的技术人员在公司的升级考试中“全军覆没”,一个也没有及格。这家工厂的厂长也来找井植薰,他像是诉苦那样,总是说员工不好,结果也是给批评了一顿。

  3.发挥好每一个知识人才的作用,这是三洋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井植薰说,10多年前的美国,在通用电器、商业机器这样的大公司里,知识人才大部分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日本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东京大学、早稻田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被大壹业及著名研究机关所垄断,近年来,美国的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批学有所长的技术人员不愿再去大公司服务。他们热衷于创办自己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甘愿承担失败、破产甚至于失业的风险。原先,刚听到这类消息的时候,总感到很难理解。从日本的情况来看,越是大的企业研究条件就越完备,研究经费就越充足。大企业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也比其他部门要高得多。直到现在,日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依然是想尽办法投靠一家著名的大公司.以期在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的同时获取更高的工薪报酬。后来才明白,美国的产业界存在着一种神秘的“风险资本”。这种资本的所有人一般都是非常精明的企业家。由于“风险资本”大多屑于一种多人合伙的集资,所以资本额非常大。这些风险资本的拥有者,只要发现某种可能有发展前途的开发项目,或者干脆只是一种设想,他们就会慷慨地予以资助。有了这样一种“风险资本”做后盾,那些在大学里攻读学位时已经崭露头角的高材生就会断然拒绝哪怕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的邀请。

  这样,在美国这种充分自由的国家里,出类拔萃的人才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流向。一种是流人诸如“硅谷”这类无与佗比的大规模研究机构;另一种则被一批专事收罗人才的团体接纳,形成了一.大批小型精干的民间研究组织。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这种人才流向两极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有将尖端人才一分为二的趋势。相比之下,日本的企业就幸运得多。在日本,除了少量必须的基础研究机构夺走了一部分高级人才之外,绝大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都在生产企业的第一线服务。在大企业内从事发展研究,一般都不愁资金、设备的来源。而——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那就立即会被一大批投资所包围。所以说,在当今以技术为先导的企业经营之中,人才成了企业的生命。在日本,三洋公司之类的信誉卓越的跨国集团企业,在向银行申请新产品的开发贷款时,银行仍然要对你的技术能力进行必要的审核。目的就在于防止那种人才基础弱,但想一哄而上、争夺时间的不良倾向。日立和松下等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被美*威的企业定级机构评定为评价最高的 “3A”级,除了这些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成绩斐然之外,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这些企业都拥有当今最为出色的技术人才和研究开发能力。实际上,像日立公司这样的企业,其自有资金占总资本颧的比例在电机行业中并不算太高。但他们能够非常有效地运用贷款,借来的钱在企业资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日立公刚非常舍得在技术开发上下本钱,并且一贯以重视人才而闻名于世。目前,日立公司在职的技术人员中有894人具有博士学位。而具有硕土学位或者是大学毕业学历的人则根本无法计算。1985年,日立公司花在技术研究上的费用高达2550亿日元,等于三洋公司的1967年销售总额的两倍。同日立公司这类全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相比.三洋公司在技术投资、网罗人才等方面只有自叹弗如。但是,如果按照企业大小宋衡量,那么三洋电机就并不显得怎样落后,1985年的技术研究经费为500亿日元。全年招收的富有才华的技术人员也大大超过往年。企业技术水*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企业拥有的人才和管理水*。

企业文化案例5

  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职尽责”

  说到做到:做事--慎承诺,重兑现,“服务客户”、 “精准求实”;遵守联想企业文化的要求,比如“做事三准则”。

  尽职尽责:做人--对企业忠诚、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诚信共享”、 “创业创新”。

  1种文化:“以人为本,客户至上”

  联想文化的核心理念:“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

  (1)员工个人的追求要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对企业忠诚、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才可能得到实现;

  (2)企业发展了势必会给员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3)联想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等的发展机会,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每位联想员工都有相

  当的舞台,每个人都有成功机会,员工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成功。

  2种意识:“客户意识” “经营意识”

  联想客户意识的含义:“客户至上,诚信为本”

  联想客户意识的三个方面,三个措施,三个标准

  对待客户--措施:积极主动地征询客户的需求;标准:服务上更方便客户,让客户满意。

  对待部门间的合作--措施:站位要高,克服本位主义;标准:让服务的对象感到满意。

  对待领导与员工的关系--措施:认识到领导员工是互为客户的关系;标准:双方易于接受的管理与被管理。

  经营意识:就是能做到会当家、能理财,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投入与产出之比,时刻讲求效益。

  经营意识两方面:“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利用资源与优势去拓展业务,赚更多的钱;节流就是节省开支。

  3个“三”:“管理三要素” “做事三准则” “处理投诉三原则”

  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做事三准则:

  第一条,“如果有规定,坚决按规定办”;

  第二条,“如果规定有不合理处,先按规定办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条,“如果没有规定,在请示的同时按照联想文化的价值标准制定或建议制定相应的规定”。

  处理投诉三原则:

  第一步,是“首先处理好与用户的界面,给用户一个满意的处理”;

  第二步,是“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并分析问题的性质,进行批评和处罚”;

  第三步,是“触类旁通分析问题的根源,制定改进的措施”。

  4个“四”:

  “联想精神四个字” “联想员工四天条” “联想风格四要求” “问题沟通四步骤”

  联想精神四个字:“求实进取”;达到“每一天、每一年我们都在进步”的创新境界

  联想员工四天条:诚信为本,“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红包”、“不从事第二职业”、“工薪保密”

  联想风格四要求:“认真”、“严格”、“主动”、“高效”。

  问题沟通四步骤:

  第一步,是“找到责任岗位直接去沟通”;

  第二步,是“找该岗位的直接上级沟通”;

  第三步,是“报告自己上级去帮助沟通”;

  第四步,是“找到双方共同上级去解决”。

  5个转变:

  “以目标为导向,主动获取和组织多方资源,对目标负责到底”的观念和意识。

  1、由被动工作向主动工作转变:即由过去按照上级指令被动工作,转变为以目标为导向主动推进工作;

  2、由对人负责向对事负责转变:即由过去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负责;

  3、由单向负责向多向负责转变:即由过去只对直接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广义“客户”(内、外)负责;

  4、由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变:即由过去以部门为界限进行行政管理,转变为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资源协调管理;

  5、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即由过去不规范的随机管理转变为进行目标、考核、流程的精细化地定量管理。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2)

——企业文化案例故事3篇

企业文化案例故事1

  1 海尔的经营模式 服务和质量为主 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企业在世界的代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现象”的 解释只有四个字:速度、创新。 2005 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是海尔战略的第四个转折点,但在海尔 选择了新一轮的进攻之后,它的创新之路却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就像杰弗里·摩尔所说,大公司并非不创新,相反,大公司里进行的创新数量有时多得惊人, 但它们未必和经济目的直接挂钩。 目前海尔*均每天申报 1.8 个专利, 天出一个新产品, 1.5 创新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六大白电制造商。 但种种迹象表明, 以白色家电起家并始终将白电作 为重心的海尔集团,正在被对手所赶超。 在 2006 *科技百强榜单中,海尔名列第 89 位,较上一年下降了 61 位。2005 年,海尔 的主营业务收入为 165.09 亿元,而市场上另两大家电巨头格力为 182.48 亿元,美的为 213.13 亿元; 净利润方面,海尔为 2.39 亿元, 格力和美的则分别为 5.08 亿元和 3.82 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相差更为悬殊,海尔为 3.5%,格力和美的分别为 18.72%和 12.48%。 同时,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像预计中的那么迅速,海尔的目标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 市场取得成功,而这三大市场分别注重的是渠道、设计和质量,海尔能否顺利破局目前还看 不到迹象。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克服了人的惰性, 但现在, 海尔能否克服其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惰性, 顺利升级到“国际版”?

  2 联想的经营模式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联想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 竞争力,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管理真经。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大谬不然。 “2 小时之内走人” 初春 3 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联想员工却要以一场规模浩大的裁员,来具体展示“联想 的新动力”。许多忠诚的联想员工,没想到被邀入谈话室的同时,身上所有与联想有关的 IC 卡已经作废,而且必须“在 2 小时之内走人”!一个员工发出“联想不是家”的哀叹,提出一个 很尖锐的问题:“领导者战略上犯的错,却要员工承担”。联想高层保持着沉默,任由媒体评 说。

  柳传志终于在 4 月中旬站到了前台,他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联想确实有 一些战略上的失误由员工承担。企业要诚恳地对员工说对不起。”“裁员的责任确实归结于领 导”。但是话锋一转,则说出另一番道理:做企业不可能不裁员,必须有淘汰才能保证企业 正常发展。柳传志说,“联想作为一个年营业额 30 亿美元的*企业,属于国际上的中型企 业,必须坚定地

  向国际大型企业的目标前进。尽管在 2001 年至 2003 年,杨元庆领导的联 想在向预定目标迈进时受到挫折, 但董事会认为, 在业务多元化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都进行 了突破性的尝试,对制订新的 3 年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付出的代价并不大。” 这样,一个事关几千人人生选择的问题,被一句轻描淡写的“代价并不大”就盖过去了。一 个 3 年规划,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领域,在第一年、第二年都会有一些情势显现,是不 是对路,是不是继续往前走,可是联想管理团队偏偏要等到 3 年期结束以后,才来盖棺定 论, 裁掉一大批茫然的员工。 为什么联想公司不能早一点发现偏离了目标而早一点纠正呢? 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有朋友给我讲述另一个故事来解惑。 几年前的一天,神州数码的高层,有点洋洋自得。对一个管理实战专家,里里外外介绍一 番,请他谈一下观感,期待着对方褒奖溢美的悦耳话语。专家一摇头说,“神州数码是个 10 亿美元的小公司,这个公司不具备一个现代公司的起码纠错机制。手机业务亏损 1000 万元 时没有人在意,亏损 5000 万元、1 亿元时还没有人在意,直到亏损 1.4 亿元时,各个方面 都熬不下去了,才有人叫停。这很不正常。”专家的话,让人不舒服,也没有人被当回事。 结果,同样的故事又不断在联想系重新上演。 大规模裁员是这种演绎的一个最新版本,也揭示了更多的问题。 核心竞争力是管理? 我现下关心的问题是,2001 年、2002 年就已经发现这个目标,依据联想的管理团队和公 司基础已经不可能实现, 为什么没有及时修订?以管理见长的联想, 怎么非要等计划期结束, 才草草地说一通一般公司都会对目标做出调整之类的话?一个大的战略问题都不能使他们 早一点理清楚, 还有什么事会让他们往心里去?一个负责任的经营团队, 一个负责任的董事 会, 怎么可以不管不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在拖什么?他们在跟谁较劲?难道等待中还有 什么政治目的要实现?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联想管理经验。联想 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听起来头头是 道。同样的话重复几遍,自己也就信以为真了。柳传志多次在公司内外豪迈地表 示: “联想有的是经验、 资金, 再花上十多年时间, 就能培养出几个小联想来。 ” 定战略,这是柳传志要拍板的。

企业文化案例故事2

  1 海尔的经营模式 服务和质量为主 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企业在世界的代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现象”的 解释只有四个字:速度、创新。 2005 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是海尔战略的第四个转折点,但在海尔 选择了新一轮的进攻之后,它的创新之路却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就像杰弗里·摩尔所说,大公司并非不创新,相反,大公司里进行的创新数量有时多得惊人, 但它们未必和经济目的直接挂钩。 目前海尔*均每天申报 1.8 个专利, 天出一个新产品, 1.5 创新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六大白电制造商。 但种种迹象表明, 以白色家电起家并始终将白电作 为重心的海尔集团,正在被对手所赶超。 在 2006 *科技百强榜单中,海尔名列第 89 位,较上一年下降了 61 位。2005 年,海尔 的主营业务收入为 165.09 亿元,而市场上另两大家电巨头格力为 182.48 亿元,美的为 213.13 亿元; 净利润方面,海尔为 2.39 亿元, 格力和美的则分别为 5.08 亿元和 3.82 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相差更为悬殊,海尔为 3.5%,格力和美的分别为 18.72%和 12.48%。 同时,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像预计中的那么迅速,海尔的目标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 市场取得成功,而这三大市场分别注重的是渠道、设计和质量,海尔能否顺利破局目前还看 不到迹象。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克服了人的惰性, 但现在, 海尔能否克服其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惰性, 顺利升级到“国际版”?

  2 联想的经营模式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联想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 竞争力,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管理真经。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大谬不然。 “2 小时之内走人” 初春 3 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联想员工却要以一场规模浩大的裁员,来具体展示“联想 的新动力”。许多忠诚的联想员工,没想到被邀入谈话室的同时,身上所有与联想有关的 IC 卡已经作废,而且必须“在 2 小时之内走人”!一个员工发出“联想不是家”的哀叹,提出一个 很尖锐的问题:“领导者战略上犯的错,却要员工承担”。联想高层保持着沉默,任由媒体评 说。

  柳传志终于在 4 月中旬站到了前台,他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联想确实有 一些战略上的失误由员工承担。企业要诚恳地对员工说对不起。”“裁员的责任确实归结于领 导”。但是话锋一转,则说出另一番道理:做企业不可能不裁员,必须有淘汰才能保证企业 正常发展。柳传志说,“联想作为一个年营业额 30 亿美元的*企业,属于国际上的中型企 业,必须坚定地

  向国际大型企业的目标前进。尽管在 2001 年至 2003 年,杨元庆领导的联 想在向预定目标迈进时受到挫折, 但董事会认为, 在业务多元化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都进行 了突破性的尝试,对制订新的 3 年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付出的代价并不大。” 这样,一个事关几千人人生选择的问题,被一句轻描淡写的“代价并不大”就盖过去了。一 个 3 年规划,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领域,在第一年、第二年都会有一些情势显现,是不 是对路,是不是继续往前走,可是联想管理团队偏偏要等到 3 年期结束以后,才来盖棺定 论, 裁掉一大批茫然的员工。 为什么联想公司不能早一点发现偏离了目标而早一点纠正呢? 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有朋友给我讲述另一个故事来解惑。 几年前的一天,神州数码的高层,有点洋洋自得。对一个管理实战专家,里里外外介绍一 番,请他谈一下观感,期待着对方褒奖溢美的悦耳话语。专家一摇头说,“神州数码是个 10 亿美元的小公司,这个公司不具备一个现代公司的起码纠错机制。手机业务亏损 1000 万元 时没有人在意,亏损 5000 万元、1 亿元时还没有人在意,直到亏损 1.4 亿元时,各个方面 都熬不下去了,才有人叫停。这很不正常。”专家的话,让人不舒服,也没有人被当回事。 结果,同样的故事又不断在联想系重新上演。 大规模裁员是这种演绎的一个最新版本,也揭示了更多的问题。 核心竞争力是管理? 我现下关心的问题是,2001 年、2002 年就已经发现这个目标,依据联想的`管理团队和公 司基础已经不可能实现, 为什么没有及时修订?以管理见长的联想, 怎么非要等计划期结束, 才草草地说一通一般公司都会对目标做出调整之类的话?一个大的战略问题都不能使他们 早一点理清楚, 还有什么事会让他们往心里去?一个负责任的经营团队, 一个负责任的董事 会, 怎么可以不管不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在拖什么?他们在跟谁较劲?难道等待中还有 什么政治目的要实现?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联想管理经验。联想 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听起来头头是 道。同样的话重复几遍,自己也就信以为真了。柳传志多次在公司内外豪迈地表 示: “联想有的是经验、 资金, 再花上十多年时间, 就能培养出几个小联想来。 ” 定战略,这是柳传志要拍板的。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3)

——日本企业文化的案例分析 (菁选2篇)

日本企业文化的案例分析1

  索尼公司是60年代崛起的企业,至今已经成为全球知名企业。索尼对于日本商业的意义,在于让“日本制造”由“山寨”的代名词变成了“东方精品”的代名词。

  索尼最早被称作东通电会社,第一件产品就是当时看来特别科幻的电饭锅,而因为东通电生产的该产品过于简陋,最终沦为失败作。

  当时欧美最为流行的电器制品是收音机,当时日本处于战后百废待兴的时期,民众的工作压力以及民族信心的溃败,需要直接的信息和娱乐去调和。于是日本开始瞄准国内的收音机空白。开始大规模仿制电子管收音机,在三菱、住友、三井三大财团的联合压制下,总算存活下来。

  基于东通电汇集了旧军人里面的技术工,很快,他们制造出了更为轻便的单晶管收音机,并将其作为拳头产品,在日本国内打响了名堂。

  日本东通电(索尼)的成功,成为了日本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模板,从纺织业到印刷业,购买欧美技术,并将其投入应用,大量生产,成了当时日本企业的群像。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将对方最成功的技术学过来,并用于己身。

  在日本的*安时代,兼好法师所著之《方丈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某位双六(日本的一种棋)高手,他的秘诀是“欲胜缓败”,即为,将最容易输的方法想出来,并弃用之,先让自己存活下来,再慢慢寻求胜机。

  存活二字,秘诀就在于“模仿”,模仿的方向,自然就是当时最畅销的产品。这一点,我国的“山寨风潮”即与当时日本中小企业如出一辙。

日本企业文化的案例分析2

  战后日本在短短30年时间里就使自己从一个被战争催毁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经济大国。令世界惊叹。人们不禁要问,日本究竟靠什么手段实现经济腾飞的?在诸多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日本企业没有将获取最大利润作为首要目标。相反,他提出产业报国,以社会为己任的口号。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国家乃至全人类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下面日本知名企业的社训即可看出这一点。松下电器:“产业报国”。丰田公司:“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京瓷社训:“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日本TDK公司:“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

  日本企业都把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尽忠放在了首位。究其原因,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观是一致的。3世纪后期,中国的儒学经朝鲜传入日本。儒学传入日本后,其核心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国儒学特别重视“仁”,而日本的儒学特别强调“忠”。在封建时代对主君尽忠,明治维新后尽忠的对象从主君转移到了对天皇尽忠。尤其是对天皇尽忠被看作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对主君对天皇尽忠的儒学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内化为日本人的内在思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天皇从“神”变成了人,而对天皇尽忠的思想就内化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尽职尽忠。也就是说,国家观念是日本国民道德的核心。

  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商”一向被视为民之末而受到鄙视。据说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刚刚进入商界时内心也非常矛盾,不知应该有怎样的操守。于是他想起了曾学过的论语。《论语》中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也就是说富贵是人人都追求的,但是不仁不义的富贵应该抛弃;如果是仁而义的富觉,谁都可以去追求。从这里涩泽荣一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工商人士找到了追求利润的合理动机,破除了日本人耻言富贵的传统观念。同时涩泽荣一根据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思想提出不仅要富民,而且富民的最终目的是强国。也就是说办企业经商的目的国家利益才是惟一的目的。这样,国家观念不仅是日本国民道德的核心也成了日本经济道德的核心。他的这种理论也就是他提出的有名的,〈论语〉算盘说。〈论语〉算盘说为后来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独特的企业制度――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

  每年大企业通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面试,选择录用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最初几年,他们受到全面培训,或担负各种工作,扩大他们关于公司的知识。最有前途的人可能被授予最有挑战性的职务。被认为无能的人,通常也不会被解雇,因为公司要严格遵守终身雇佣的原则。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密切相关。它根据职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年数、学历等确定其工资和职务的制度。企业内工会指企业内部的工会,它只限于企业内部,不分工种。成员只限于科长以下的员工。企业内工会成为员工与雇主之间交涉的主要角色,它缓和了雇主与员工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三项制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终身雇佣制可以使职员产生归属意识和效忠精神,年功序列制可以使有才能者发挥实际作用,同时也可以从公司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企业内工会可使职工参与决策,成为公司助手。

  日本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曾发表了《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她认为日本社会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纵式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集团要求个人必须全面参与,即个人一旦加入某个集团便只能属于某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纵式”人际关系,人们排列出序列(等级)。例如传统的日本家庭中本家和分家的关系,本家即父母,长兄等,分家即兄弟、孩子、家臣等,本家的权利至高无上,对分家有绝对的控制权。并对分家的生活安全负有责任,分家有尽忠于本家的义务。这是“纵式社会”中最典型的形式。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企业文化的形成等都根源于此。

  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以“和”为代表的团队精神和以“勤”为代表的进取精神。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国家,灾难大多来源于天灾而非人祸。日本处于太*洋火山地震带,所以火山、地震、和海啸十分频繁。为了从灾害中求生存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团结一致。日本地形中*原仅占15%,而且很多在斜坡上,为了完成水稻的精耕细作,必须依靠人和人之间村和村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艰苦的自然条件培养了日本人团结协作和勤劳的品质。这种品质流传下来,便形成了日本企业中的“和”与“勤”的精神。例如: 在日本企业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有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并且经常加班到很晚。被人们称之为勤劳的工蜂,这正是和与勤精神的体现。

  纵上所述,日本企业文化的产生是在自己民族底蕴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显示出本国文化的特点。随着世界国际化信息化的加速,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拉近。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将发展前进,拥有自己的百年、千年企业。也必将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希望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要迷失自己,而应该充分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4)

——企业文化3篇

企业文化1

  七月十四号,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的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湛江。这个坐落在我国西南出海口的城市,有着他独特的魅力,他就像一个每天在海浪里拼搏的渔夫,粗犷而富有力量,睿智而胸怀宽广。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激昂的情感,渐渐的,初临异地的那丝忐忑与胆怯悄然消逝。心中的热情与激情却更加洋溢,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们,就是一群雏鹰,正准备张开翅膀,向着我们的梦想,向着那苍穹,翱翔!

  七月二十一号,我们来到了二分公司,开始了岗前培训。经过一系列全面的培训,我们开始真正了解到未来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给我们这群刚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当头棒喝。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那份失落与沮丧,然而,黄*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当你没有更好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的时候,收起你的野心,沉下来,在这里好好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职业人生的第一段路,为以后不管是留在公司继续发展,还是向外寻求机遇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句话在提醒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沉淀自己,充实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艰苦的工作环境,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我们更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需要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的,而工作经验,恰恰是我们最缺少的。如果当别人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的时候,你还在自怨自艾,那么你终将被淘汰,不管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进则退!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

  七月二十八号,依照公司的安排,我们来到了轮岗的第一站——流机队。负责带我们的是这里的技术员孙仲荣孙师傅,在来之前,我们被告知,好好向孙师傅学习,相信在离开流机队的时候,一定会有所收获。那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孙师傅,黝黑的皮肤,脸上挂着笑容,眼神带着几分坚毅和几分疲倦。"欢迎欢迎,终于把你们盼来了",孙师傅一边笑着,一边起身蹒跚的`向我们走来。"孙师傅,你的脚伤了?怎么不休息呀?"我不禁好奇的问道。"没事的,我不能休息啊,这里还有一堆的事要做呢,你们过来了,我就轻松多了".顿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情绪在酝酿。不久后,孙师傅亲身给我们上了一课,课程内容就是洗钩机。不要小看洗钩机这件事,机身和油管,关节处残留的油泥混合物会对钩机造成损坏,为安全作业带来隐患,同时还影响码头的简洁形象。因为太脏,所以需要用到水枪先冲洗,这是个力气活,高压水枪有很强的后坐力,而孙师傅身先士卒,直接抱起水枪,前后站立,把重心放在没有受伤的脚上,稳稳的控制好水流的方向,说实话,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尤其是后来当我抱着水枪,发现后坐力是如此之强的时候,我更是由衷的敬佩孙师傅。

  是什么让他不顾脚伤,继续工作?又是什么让他身先士卒,事必躬亲?许久,我得到了答案:是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责任,是内心的那份职业操守,是蕴藏在身上专属于我们湛江港人的"缆桩"精神!正是那份责任与"缆桩"精神,让孙师傅一如既往的坚持在工作岗位,同样也正是因为有着如孙师傅一样的老湛江港人,我们的湛江港才一步一步的,坚实的迈上发展之路!

  老湛江港人,见证了湛江港从辉煌走向困境,从困境走向复兴,他们是真正的做到和湛江港休戚与共。而现在,他们也将期待看到湛江港从复兴走上再次辉煌甚至超越的景象!而这个景象,就是我们,新一代的湛江港人,毕生努力的目标,我们,将和湛江港一起成长,一起走向辉煌!我们,要像雏鹰一样,哪怕一次次从悬崖上摔下,折断翅膀,也绝不放弃,绝不气馁,因为我们知道,每摔断一次翅膀,我们离天空就越近一分,当有一天,我们撑着强有力的翅膀,漂浮在空中,那一刻,就是我们翱翔九天的时候!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抛掉一切的杂念和顾虑,像雏鹰一样,向着我们梦想的天空,翱翔吧!

企业文化2

  企业的经营理念本来就是企业文化战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环节,应该是变革文化观念,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没有选进的文化观念做指导,没有进步的文化氛围为条件,就不会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们的产生,也不会形成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而更不会有先进的管理行为和改革措施,以及自觉的创新行为和改革精神。

  文化是一件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的一切能力、习惯。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种群体就有其特定的群体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反映本企业特色的基本假设和信念,是企业在外部环境寻求生存的竞争问题和内部结合问题的反映。企业文化由四个层次构成,由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十分有序结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构成企业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文化是一种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企业文化软性外壳;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企业硬软件外壳的支撑;而精神文化则是观念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反过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主导着企业的共性与特性,主导着企业文化的发展范式。具体化说,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之具有本企业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本企业的实物外貌,并从实物外貌中同样反映本企业的核心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一般是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逐渐建立起来的,表现为企业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及企业全体员工对共同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以企业精神的形式反映出来,是企业文化中经营哲学、价值观、经营宗旨等内容的凝结和提炼。建立企业群体文化共识、理想认同和行为规范上的企业经营理念,对外能够昭示企业所确立的社会身份、精神面貌和经营风格;对内能成为全体员工的统一意志,唤起员工的巨大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是无形,一个好的企业要有稳定的核心理念,它在员工心目中要像教义在教徒心中的地位一样。一个可以发展几十年一百年的公司,企业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认识企业文化中的品牌文化,这对我们企业的经营战略起着明确方向的作用。企业品牌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综合性反映出了企业的精神,确立了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因为品牌自身就是企业文化的凝聚表现物,具有多种企业文化的蕴涵,还因为品牌形象就是一种信用,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消费者之所以信赖品优的品牌,就在于该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理、行为上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沉定和思维定势;也因为品牌形象传播的文化韵味浓郁,让消费者易于接受,使品牌形象融入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恒久、生动,在购买产品时获得的更是情感、信誉、骄傲和自豪感等,这就是美的经营和哲学经营所昭示的魅力。所以说,品牌凝聚着企业的形象,品牌标志着企业竞争的地位。

  谈到企业品牌经营,就自然就想起六年前我在广州某一化妆品公司任企划工作的那一段时间,留给我一些深刻的现象,使自己对行业的酷爱和新认识,这无凝是我步入企划新起点的里程。面对这样传统观念的企业,产品投放市场已经十多年的时间,还没有建立起企业的品牌,实令人叹惜与遗憾,甚至连以何种营销的模式进入市场也搞不清楚。对我们企划部而言,心里非常清楚我们面临一个辣手和艰巨的且肩负重任。

  我们知道身为企划人先要练出一副铁脚板,到市场中去找答案,没有市场的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企划人一直奉行真正的策划来自于市场。经过一个月的来对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查,特别是我们对广州终端市场的调查,当市场一组组浮出水面的问题时,我们不禁瞪大了眼睛……在对企业进行营销诊断时,我发现了企业的营运观念、组织、战略、模式和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这有待计划地改良,最迫切解决的是该企业品牌的核心概念和VI视觉形象识别。

  该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多年来的主导产品,虽然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企业营销模式组织的失误,使企业形象、品牌在市场传播中缺乏知名度,在营运过程中失去品牌,这是企业的巨大损失。尽管该企业主导产品的功效性能是可信的,且有一定区域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当时化妆品市场销售额的增长明显大于经济增长。还因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门坎低毛利却不低,国内化妆品人均消费水*几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35~100美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化妆品行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非常大,并不是该企业的品牌拉动销售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企业都应明白,没有品牌等于失去市场,品牌是产品畅销的关键。

  一个企业品牌战略含糊不清与混淆,究竟以何种营运模式进入市场,是以企业形象营运组织进入市场,还是以产品作为品牌营运组织进入市场,或者是企业/品牌一体化的营运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经营定位,这将影响到企业营运过程中所有环节,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传播、品牌组合扩展、品牌保护和品牌管理等。没有整合的品牌经营理念,没有标准、规范的品牌识别,没有真正认识到品牌是市场竞争力的载体,也没有意识到品牌是消费者唯一识别企业的标签。甚至认为只做销量不做品牌,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销量是靠什么来拉动。现代市场资讯的泛滥,迫使消费者广泛采用标签简化市场资讯,标签已经成为品牌在市场沟通的重要和常识的方式。难怪营销专家将企业品牌形象地比喻为消费者心灵中的挂钩,通品牌这个挂钩,使企业进入消费者的心灵。

  企业无论它的大小,在经营中应朝着一个明确战略目标发展,坚决贯彻到底,坚忍不拔地沿着这个目标走。一个企业连“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搞不清楚,就忙于做市场,忙于传播形象,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为此,如果不能建立清晰的品牌识别,在传播过程中就易于散神,甚至产生反效果。

  我曾建议该企业进行观念变革,建立品牌,树立形象,在此基础上开拓市场;提高员工的品牌识别,把品牌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的`经营理念,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的领导下展开产品开发设计、广告设计、通路促销以及价格制订等所有活动。并建议在张艺谋主导的《幸福时光》演出期间,借助该片女主角董洁(曾为该企业品牌广告代言形象)形象传播品牌整合的新概念,引导目标消费群一种清新时尚文化概念的消费潮流,并带动品牌的市场效应。为企业的长期营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来是该企业一个绝好的品牌整合推出市场的好机会。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企业观念陈旧,未能大胆变革如愿的实施,这也是我在营销企划中最叹惜的一个绝好案例。企业只有变革,才能推进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进行文变革,将涉及到一些人切身利益,该企业领导观念扭转不过来,认为国有企业只能通过慢慢来改变。品牌经营意识的淡薄,加上关系复杂、专制官僚、任人惟亲家族式管制的国有企业,组织设计保持机械、保守,缺乏改革意识,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规范化管理,如何面对现代变幻莫测的市场,如何在新的市场中打一场漂亮的营销战,如何创建企业品牌文化经营战略的制高点。

  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缺乏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拥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真正成为百年老店。我在上海遇到一家比较注重文化的企业,主要从事儿童用品行业,从品牌的定位与品牌文化上都体现出浓厚文化氛围,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只是一个分装的企业,上游下游市场都控制别人的手里,产品质量不稳定和价格体系难以规范,一直以来都支撑不住这品牌的价值来,缺乏系统的品牌文化资源的整合。尽管该企业老板是一个很精明注重企业文化的经营者,但始终跳不出产品基础建设起着决定支撑品牌的作用,仅靠文化表象来装点企业采用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已经是时代落后经营思维了。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一个没有质量信誉可讲的企业终究是被市场淘汰的,尤其是面对当今缺乏信用感的社会,无疑是对企业品牌致命的打击。前段时间齐齐哈尔药二厂和最近华源集团下属的安徽药厂不就是因其产品质量出现人命关天的事件吗,使企业的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感,甚至出现停产边缘,给社会和*造成了极大的信誉负面影响。所以说,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唯一前提条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唯有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认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执行,才是产品整合的生命灵魂,才是品牌注入文化的前提。

  看看浙商人是怎么说的。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并且把维护个人和企业信誉视若生命。有时候,从人品就能看出,你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许多浙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是一种自发的诚信行为和强烈的品牌意识。锦天集团董事长卢志红这样说过:“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以后,重要的是打造企业品牌;企业不具备规模时,重要的是打造产品品牌,产品都还没有人认识时,那么就只有树立个人的品牌了!”

  力帆老总尹明善说:“做企业就是做人,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德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我就很早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外的百年老店,卖的就是一种道德,靠雷打不动的质量与信誉立足,知识经济说白了就是文化经济,是道德经济。”

企业文化3

  七月十四号,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的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湛江。这个坐落在我国西南出海口的城市,有着他独特的魅力,他就像一个每天在海浪里拼搏的渔夫,粗犷而富有力量,睿智而胸怀宽广。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激昂的情感,渐渐的,初临异地的那丝忐忑与胆怯悄然消逝。心中的热情与激情却更加洋溢,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们,就是一群雏鹰,正准备张开翅膀,向着我们的梦想,向着那苍穹,翱翔!

  七月二十一号,我们来到了二分公司,开始了岗前培训。经过一系列全面的培训,我们开始真正了解到未来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给我们这群刚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当头棒喝。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那份失落与沮丧,然而,黄*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当你没有更好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的时候,收起你的野心,沉下来,在这里好好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职业人生的第一段路,为以后不管是留在公司继续发展,还是向外寻求机遇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句话在提醒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沉淀自己,充实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艰苦的工作环境,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我们更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需要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的,而工作经验,恰恰是我们最缺少的。如果当别人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的时候,你还在自怨自艾,那么你终将被淘汰,不管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进则退!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

  七月二十八号,依照公司的安排,我们来到了轮岗的第一站——流机队。负责带我们的是这里的技术员孙仲荣孙师傅,在来之前,我们被告知,好好向孙师傅学习,相信在离开流机队的时候,一定会有所收获。那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孙师傅,黝黑的皮肤,脸上挂着笑容,眼神带着几分坚毅和几分疲倦。"欢迎欢迎,终于把你们盼来了",孙师傅一边笑着,一边起身蹒跚的向我们走来。"孙师傅,你的脚伤了?怎么不休息呀?"我不禁好奇的问道。"没事的,我不能休息啊,这里还有一堆的事要做呢,你们过来了,我就轻松多了".顿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情绪在酝酿。不久后,孙师傅亲身给我们上了一课,课程内容就是洗钩机。不要小看洗钩机这件事,机身和油管,关节处残留的油泥混合物会对钩机造成损坏,为安全作业带来隐患,同时还影响码头的简洁形象。因为太脏,所以需要用到水枪先冲洗,这是个力气活,高压水枪有很强的后坐力,而孙师傅身先士卒,直接抱起水枪,前后站立,把重心放在没有受伤的脚上,稳稳的控制好水流的方向,说实话,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尤其是后来当我抱着水枪,发现后坐力是如此之强的时候,我更是由衷的敬佩孙师傅。

  是什么让他不顾脚伤,继续工作?又是什么让他身先士卒,事必躬亲?许久,我得到了答案:是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责任,是内心的那份职业操守,是蕴藏在身上专属于我们湛江港人的"缆桩"精神!正是那份责任与"缆桩"精神,让孙师傅一如既往的坚持在工作岗位,同样也正是因为有着如孙师傅一样的老湛江港人,我们的湛江港才一步一步的,坚实的迈上发展之路!

  老湛江港人,见证了湛江港从辉煌走向困境,从困境走向复兴,他们是真正的做到和湛江港休戚与共。而现在,他们也将期待看到湛江港从复兴走上再次辉煌甚至超越的景象!而这个景象,就是我们,新一代的湛江港人,毕生努力的目标,我们,将和湛江港一起成长,一起走向辉煌!我们,要像雏鹰一样,哪怕一次次从悬崖上摔下,折断翅膀,也绝不放弃,绝不气馁,因为我们知道,每摔断一次翅膀,我们离天空就越近一分,当有一天,我们撑着强有力的翅膀,漂浮在空中,那一刻,就是我们翱翔九天的时候!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抛掉一切的杂念和顾虑,像雏鹰一样,向着我们梦想的天空,翱翔吧!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5)

——企业文化的分析模型是什么3篇

企业文化的分析模型是什么1

  1、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

  2、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模型

  3、弗恩斯·特朗皮纳斯的组织文化模型

  4、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5、Chatman的组织文化剖面图(OCP)

  6、沙因的评测模式

  7、郑伯埙的VOCS量表

  8、周华——5D企业文化模型

  5D企业文化模型,根据内倾—外倾、感性—理性两个维度将企业文化分为五个类型,分别为金文化、火文化、木文化、水文化、土文化。

  参考权威量表OCAI所使用的六个方面,5D企业文化量表也从主导特征、领导风格、员工管理、组织凝聚、战略重点、成功准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测试。

  在每个方面,每类企业文化用两个四字词进行归纳,既每类企业文化用12个四字词描述其文化特征,如下表: 主导特征火 充满活力、激情四射金  强调竞争、目标导向木控制严格、层级分明水强调学习、鼓励进步土树立信仰、包容大气领导风格火开拓创新、感情丰富金精力充沛、自信心强木循序渐进、循规蹈矩水指导培养、条理清晰土包容体谅、鼓励协作员工管理火鼓励创新、自由开放金提倡竞争、授权管理木无微不至、纪律严明水奖惩分明、教练指导土团队合作、沟通顺畅组织凝聚火推陈出新、文体活动金自由发挥、公*竞争木共同指标、规章制度水集思广益、自我管理土相互信任、共同信仰战略重点火获取资源、寻找机遇金参与竞争、外部合作木稳步经营、完善制度水关注发展、重视效率土制定目标、引导思想成功准则火业绩导向、技术革新金品牌价值、高竞争力木团队合作、员工忠诚水强调效率、长远发展土坚定信念、*衡关系安全企业文化重要性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一家钾盐矿72名矿工因发生火灾而被困井下一天多,30日全部获救。这个圆满的结局让人深感欣慰。而从事故发生后的营救过程看,这起事故能有这样一个值得庆幸的结局绝非偶然。正如该矿井发言人汉密尔顿在宣布营救成功时不无骄傲地说:“安全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

  这次被困矿工之所以毫发未损,很大程度上与加拿大*部门和矿主拥有高度责任感、完备的安全生产法规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加拿大矿业长期坚持“安全至上”的理念和把安全视为企业文化核心的结果。

  为着力打造安全是企业文化核心,多年来,加拿大人力资源部门和职业安全与健康中心等机构一直大力推动各级*立法,不断完善矿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改善采矿环境和安全生产。

  同时,这些部门为强化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每年都举办职业安全与健康周活动。还在典型事故发生地设立纪念碑或展览馆,怀念遇难工人,并告诫雇主和雇员要重视安全生产。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企业全体员工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作风及企业的宗旨等。如果说各种规章制度、服务守则等是规范员工行为的 “有形准则”,企业文化则作为一种“无形准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如同我们社会道德一样约束着员工的精神。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所有动力及凝聚力不是来自资源和技术,而是企业文化。综观世界500强,那一家企业没有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如微软、惠普、IBM、 GE等公司的成功都是源自其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分析模型是什么2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品牌功能

  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6)

——企业文化的口号3篇

企业文化的口号1

  1、一个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

  2、仪器设备勤保养,生产自然更顺畅。

  3、制造须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

  4、自检互检,确保产品零缺点。

  5、重视品质要付出代价,不重视品质代价更高。

  6、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客户。

  7、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8、全员参与,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

  9、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10、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首先要遵守作业标准。

  11、细心、精心、用心,品质永远保证称心。

  12、品质是最好的推销员。

  13、作业标准能遵守,品质效率不用愁。

  14、文件受控易管理,贯彻执行要落实。

  15、预防保养及时做,生产顺畅不会错。

  16、正视危机、增强信心、艰苦奋斗、再创辉煌。

  17、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18、创新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务实是宗旨,效益是目标。

  19、贯彻ISO系列标准,树立企业新形象良品,不交付不良品。

  20、ISO品质管理标准化,ISO成功靠大家。

  21、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22、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顾客。

  23、增强紧迫感、加强责任心、全力抢市场、打好翻身仗。

  24、光靠记忆不可靠,标准作业最重要。

  25、ISO9000,企业打开全球化市场的金钥匙。

  26、不制造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不传递不。

  27、老毛病,要根治;小问题,要重视。

  28、把生命注入到产品中去,产品就会在市场上活起来。

  29、每天自我检讨,品质自然更好。

  30、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

企业文化的口号2

  1、口号:诚信立足,创新致远。

  2、要想不被淘汰,只有跑在前面。

  3、创优质品牌,铸一流形象。

  4、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5、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6、同心才能走的更远、同德才能走的更近。

  7、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8、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9、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10、质量是帆,企业是船,帆落船停帆鼓船进。

  11、乱丢乱吐,文明全无;废物入箱,才合规章。

  12、团结拼搏,高效创收。

  13、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

  14、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15、五湖四海聚一厂,情同手足友谊长。

  16、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17、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18、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失意时你会需要他们。

  19、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遵守厂规厂纪,争当优秀员工。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7)

——企业文化论文-企业文化论文3篇

企业文化论文-企业文化论文1

  一、在理念识别系统的侵蚀中强化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做好安全工作是企业永恒的重大课题。安全无小事,必须防微杜渐,从一点一滴做起,安全无空档,必须落实到每时每刻,把从“满意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出的“遵纪守法、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深得人心。因此,应从“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角度提高安全意识,深层次影响人的意识,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

  二、在行为规范系统的落实中强化安全理念

  一般来讲影响交通安全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和一些客观因素,人的因素是主观包括人的情绪行为以及心理的变化导致的安全隐患,因为客观因素的发生的概率较小,所以把控好人的主观因素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前期的强制约束,另一方面是*时的习惯养成,这就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推进过程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整体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抓安全薄弱的环节,而且还应该注重整体的安全教育,从而使得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是受众者,也都是传播者,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因为安全教育的群里各有不同,其性格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也要针对不同的岗位以及不同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样对于一些在安全运营第一线的员工的安全教育也要注意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因为其岗位关于到安全运营的特殊性,其教育也要因人而异的进行,根据每一个员工的性格进行行为规范系统等相关的安全教育,只有把整个教育与差异化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使安全教育的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注重疏导式教育和学习性教育的工作原则

  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其他的原因,有时候员工的安全意识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在给其压力,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疏导式的教育,积极的为企业员工排忧解难,在开导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而学习性的教育就是要更好的引导企业员工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服务和保障安全运营。

  三、在形象识别系统的渗透中强化安全理念

  形象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以及由企业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决定的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目标。企业行为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行为表现,包括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把企业的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中,就必须要从企业的理念、行为、视觉等方面做到安全教育的渗透,把安全教育和理念写到企业文化理念里,同样也要把教育安全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及安全案例分析进行宣传和比较,强化安全意识和和行为规范。要让职工喜闻乐见、甘心情愿地接受安全教育,如何让员工规范操作,确保安全,企业文化在安全工作上要以人为本,提倡生活化,人性化,入情入理,润物无声。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中,时间与空间上的天然优势决定了形象识别系统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空间及时间,把形象识别灌输到安全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生产流程的每一个步骤。

  四、结语

  安全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把职工的工作状态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安全工作更上一层楼,使企业文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把安全管理理念灌输到具体的职工生活和安全生产的每一个步骤,增强企业文化的及时有效性

企业文化论文-企业文化论文2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对于企业文化来讲,进行全面的宣传与实践是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知名度与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断地对企业文化进行规范管理、实践与宣传是有效措施。在文化宣传上,企业可以通过广播、字报、标语等形式进行文化的宣传,让企业文化深系在企业员工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目前,很多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杂志、期刊、网页等形式,将企业文化向外界宣传,让更多人、更多对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对企业产生信任与支持。当外界对企业进行充分了解下,可以将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形成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理念。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建立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原则。企业在对文化进行建设时,要坚决坚持以人为本,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企业中的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主人翁的效果,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与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不断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在经济与知识发展的今天,对企业的发展要求更高,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于企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否对战略进行不断地创新,也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应该根据现实的人才结构与人力资源状况,科学且合理的进行现有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引进,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与目标,使得企业中的员工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与激发,不断地进行员工培训与学习,挖掘其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让企业中的员工充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领袖作用。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来讲,其实就是企业价值体系以及精神底蕴的自我塑造过程,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企业领导者,是企业中的主要领军人物,这一部分人物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完成自己的使命,担负起企业文化的精神领袖的重任。他们不仅要作为企业文化的组织人物、设计人物、创新人物、领导人物,还要不断地对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进行倡导,并要忠实于企业文化,以身作则,将企业文化落实。领导人员的带头作用,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实的有效措施之一,起到有效的标靶作用。最后,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此文化理念逐渐社会化的渐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是企业文化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而从主观上来讲,是通过管理与指导这个过程,让企业文化理念逐渐成为自觉的培育过程。而在这一自觉过程中,海尔集团的管理三部曲做的很有指导意义。此管理模式是提出价值观与理念;并推出具有这种价值观与理念的代表人物与事件;在价值观与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树立的典型事件与人物,涌现出相应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从而促使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的认识与形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讲,不是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图纸,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企业的一个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应该企业不断地发展中,对其进行创新与完善,从而使得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提供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8)

——企业文化的经典标语3篇

企业文化的经典标语1

  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失意时你会需要他们

  2、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让企业文化生生不息

  3、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地提高

  4、企业以人为本,员工以厂为荣

  5、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飞越颠峰

  6、爱护公物,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共同发展

  7、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8、为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9、以厂为校,以厂为家;互相学习,互相关怀

  10、生活因拼搏而存在,拼搏因生活而永恒

  11、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

  12、心态正,事业成,不成也成

  13、因为有缘我们相聚,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14、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15、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16、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

  17、保持环境清洁,做位可爱的人

  18、遵守厂规厂纪,争当优秀员工

  19、主动出击,抢得先机,活动有序,提高效率

  20、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每一位员工的付出

  21、争做一流员工,共造一流产品,同创一流企业

  22、今天付出,明天收获,全力以赴,事业辉煌

  23、在工作中有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

  24、要有好的灌溉,才有好的成果

  25、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26、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

  27、持续改善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28、成功决不容易,还要加倍努力

  29、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

  30、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

企业文化的经典标语2

  1. 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以服务为宗旨。

  2. 市场练兵;心里有底,团结拼搏,勇争第一

  3. 相互扶持才能克服挑战,无往不胜。

  4. “一个基础,两个实现,三个提高”:以网络为基础;实现企业业务量目标,实现企业人均产值目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效应,提高员工待遇

  5. 追求卓越,挑战自我全力以赴,目标达成

  6. 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以服务为宗旨

  7. 创新创业创辉煌

  8. 用咱们行动连接你我他

  9. 不是网络众多,不足以体现*电信

  10. 有条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

  11. 三心二意,扬鞭奋蹄,四面出击,勇争第一

  12. 知道是知识,做到才智慧,多做少多说。

  13. 讲团结,发扬团队精神;重科技,以科技促发展;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14. 看得更多看得更广看得更远—*宽带网

  15. 本周举绩,皆大欢喜,职域行销,划片经营

  16. 顾客是咱们的上帝,品质是上帝的需求

  17. 爱整洁:穿着整齐,岗位清洁。

企业文化的经典标语3

  1.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

  2.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

  3.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4.技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

  5.讲究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6.今天的付出,明天的回报。

  7.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8.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9.决心决定成功。要成功,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10.没有执着力,就没有竞争力。

  11.梅花香自苦寒来,熬头喜在汗水中。

  12.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

  13.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

  14.宁可因高目标而脖子硬,也不要为低目标而驼背。

  15.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企业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3篇(扩展9)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3篇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1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智力支持与基础保证。面对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不断巩固和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为企业的科学健康运行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保障。

  首先,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特别“煤炭经济寒潮”来袭,给煤炭企业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让企业摆脱困境、如何更好地推动企业稳中求进……,这一系列难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通过为职工构建自由、开放的创新发展氛围和环境,从根本上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真正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根据发展需求,科学引导职工进行创新,坚决摒弃对创新活动冷嘲热讽、求全责备的现象,让职工乐于、敢于创新,并在职工创新活动遇到困难或瓶颈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其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要融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相关内容。面对当前“双创”带来的大好政策环境,我们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推动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此同时,还要把企业的文化创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把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与难点,作为创新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使职工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事半功倍;并将创新业绩与薪酬管理挂钩,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干部职工要在福利待遇、岗位竞聘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再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本理念,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每一名职工心中、脑中,并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切实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劳动,充分考虑其切身利益,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二是要关注职工的健康安全问题,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为职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三是要加大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四是要重视职工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台,拓展职工的职业生涯;五是要利用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载体,营造和谐氛围和人文环境,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提高职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使职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大局中。

  最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指引企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工作热情,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们一是要通过组织职工学习、发放资料、外聘教授、讨论座谈等方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帮助职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凝聚和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使广大职工焕发出创新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二是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行为准则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职工的日常言行中,帮助职工培养积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三是要通过节日文化活动、职工文艺演出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职工的思想中,增强广大职工国爱企的热情,为企业发展构筑温馨愉悦的文化发展空间。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推动,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职工的支持和创造。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不断创新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以文化促发展,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科学、健康、和谐。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要融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给创新人才创造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空间,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要把企业的文化创新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坚守诚信底线、坚持质量标准、坚持品牌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安全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品质、诚信、责任赢得顾客,赢得市场,从而赢得未来。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2

  1.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人本理念,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切实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充分考虑其切身利益,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要关注员工的健康安全,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要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要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发展舞台和升职空间,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

  2.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构建广大员工共同认同、遵循的价值观,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形成休戚与共、相互包容的命运共同体。企业要牢固树立劳动关系和谐、员工企业共赢的思想,切实关心员工、爱护员工,为员工成长着想,不断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通过企业的发展来满足员工的需求。要利用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载体,营造和谐氛围和人文环境,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要形成员工与企业相互理解支持的环境,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拼搏奋斗。

  3.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推进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措施。要大力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在尊重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让员工了解企业、关心企业、体谅企业,共同为企业出谋划策。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依法治企的氛围,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双方责任和权益,用制度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制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4.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企业的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工作热情,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支撑,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5.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文化富有生命力,文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彰显价值意义。要实现*企业的伟大梦想,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要务,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攻难克险、砥砺奋进、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上的引领,舆论上的引导,离不开精神上的激励,行动上的鼓劲。这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行动方向。我们要在继承发扬、持续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公*正义,坚持企业为重,坚持责任为重,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企业精神,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践行企业理念,为企业和谐发展营造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环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572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