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5篇 诗经教学设计一等奖

《诗经》教学设计5篇 诗经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3-12 08:31:33 点击: 来源:yutu

《诗经》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教学设计3

  课题:《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诗经》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教学设计5

  课题:《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1)

——诗经教学设计5篇

诗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欣赏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即“国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五经”,而风、雅、颂、赋、比、兴则被称为《诗经》“六义”。

  (二)预习检测

  1.《诗经》,又称为《》、《》,是我国__________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的源头,《__________》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儒家所说的“四书”是指《》、《》、《》和《》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和《》五部作品,再加《》则称为“六经”;《诗经》“六义”指的是、、、、、。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犹可说也(通,)(2)隰则有泮。(通,)

  (3)于嗟鸠兮(通,)(4)无食桑葚(通,)

  (5)匪来贸丝(通,)(6)将子无怒(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泣涟涟涟(古:,今:鼻涕)(2)三岁食贫(古:,今:三岁的年龄)

  (3)子无良媒(古:,今:孩子)(4)将子无怒(古:__________今:将要;将军)

  (5)总角之宴(古:,今:宴会)

  (6)至于顿丘(古:__________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夙兴夜寐 ( )(2)二三其德()3.士贰其行()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

  译文: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6.把你在预习过程中有疑惑的词、句写在下面。

  (三)交流讨论

  1.《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展示)

  方法:

  氓:

  女主人公:

  3.你认为诗中女子是怎样的形象?

  (四)深入探究

  1.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为“负心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五)拓展延伸

  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1.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2.研究本诗中水意象

  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的感情有何不同?“淇水”在诗中有何作用?

  五作业

  背诵全诗,并补写下列句子。

  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4.《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

  5.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

  8.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1.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诗经教学设计2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诗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诗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诗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 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 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 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2)

——《〈诗经〉》教学设计3篇

《〈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3)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 涕,泪。 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温柔 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 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 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 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 ——婚变 ——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4)

——dtnl教学设计5篇

dtnl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能读准音、认清字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d同单韵母u,t、n同单韵母a,l同单韵母i,l同复韵母iu拼音,掌握拼音方法。

  二、本课时重难点:

  1、nl的发音。

  2、dtnl与韵母的拼读。

  三、媒体准备:

  苹果树、苹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导入新课:

  摘苹果:教师把声母b、p、m、f和音节ba、fo、ma、po制成苹果,请学生自己先自由拼读、或请教别人,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苹果摘下来,读给大家听。读正确,再领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举手积极、发言洪亮、拼读正确等方面评价摘苹果的小伙伴。(二)、声母音的教学:

  1、听故事,进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放故事。(2).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引出要学习的声母dtnl,领着学生说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3)我们今天要学的几个拼音娃娃就藏在这首儿歌里面。看看谁找得快。(学生纷纷找出情境图中隐藏的dtnl几个声母。)教师相机结合情境图出示四个声母:dtnl

  2、教学声母d、t、n、l的读法:

  (1)指着d,问:小朋友,你认识它吗?

  课件:d的读法,学生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发音。

  (2)按以上方法教学声母t、n、l,重在示范、体会、模仿。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d、t、n、l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蜗牛爬墙ddd;小伞撑开ttt;一个门洞nnn;一根木棍ll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ddd、用手指摆d的形状;小伞把ttt、倒拄拐棍ttt、t和"七"像;独木桥nnn;l的形状像数字1、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引导学生将d人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u。)

  (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除了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外,还要认识新笔画名称:"c"叫左半圆。)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六)、扩展活动

  1.出示音节和图片,让学生拼一拼,说一说图片上的内容。

  2.你能将这些生母读正确吗:b—pb—dm—np—d

  3、"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遁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七、课后反思:

  快乐学拼音

dtnl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央然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教学要求】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2、练习用"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1、区别"d"与"b"的形,"f"与"t"的形。

  2、"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到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还记得都是谁吗?(点击课件拼音王国,出示"bpmf"),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让我们亲切地与他们打声招呼吧。今天我们再去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他们是谁呢?

  二、学习声母d

  谈话过渡听说拼音乐园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游园活动,让我们去瞧瞧。(课件出现一只小鼓边上竖着鼓捶,小朋友在河边草地上正准备做击鼓传花游戏的情景图)

  1、看图,提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情景告诉大家。敲鼓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听鼓声dedede,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d,就藏在图中,你能找出来吗?(点击小鼓,d从中拖出并闪烁)

  2、教学d的发音。过渡;瞧,多么可爱的拼音朋友,你能向他打个招呼吗?⑴学生尝试发音。

  ⑵教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学生仔细观察。

  ⑶让学生自己感受舌尖的变化。

  ⑷领读,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辨别"d—b"的形。

  过渡:d的好朋友b也来了。(课件出示)

  ⑴看看这两个声母朋友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⑵谁能想想办法记住他们,但是又不会把他们认错。学生自编顺口溜:右

  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课件演示bd是对好兄弟,竖起拇指对面坐,b的半圆朝着右,d的半圆朝着左。)学生拍手念。

  ⑶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摆一摆"。快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这两个拼音朋友摆出来,自己试试吧,一边摆一边读。(教师巡视检查)

  ⑷我们来个比赛吧!准备好了,注意听!老师发出哪个声母的音,你们就摆哪个,准备,看谁听得准、摆得快。"dd"学生摆d的形。(同桌检查)"bb"学生摆b(检查)

  4、指导d的书写

  大家已经认识了d朋友,他邀请咱们到他家去做客呢!让我们去看看他住在四线格的哪几层?点击课件出示四线格,声母的书写顺序。范写一个,学生书写。

  三、教学声母t

  过渡拼音朋友热闹的联欢,引得河里的小鱼也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课件出示小鱼跃出水面图)

  1、让我们一起来为小鱼助助兴吧,拍手喊"小鱼跳跳跳",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声母就藏在小鱼身上呢,找找吧。(点击小鱼,拖出"t",并发音"ttt")2、教学t的发音:

  ⑴学生跟读,感受"t"的发音。

  ⑵辨别"t"与"d"的发音。

  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发t时,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3、指导t的书写:

  ⑴进行t与f的比较。声母"t"与"f"也是一对好兄弟,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区分他们吗?(学生编顺口溜、摆一摆、做手指操)

  拍手念口诀伞柄朝上ttt,伞柄朝下fff。

  ⑵课件演示"t"的书写顺序,你说我写、学生练习。

  四、音节拼读

  过渡认识了拼音朋友"t、d",它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你能拼吗?(课件出示荷花池,花苞上写有"dadedidutetituta"等带调音节)这些音节宝贝就藏在荷花池中,读对了就能开出美丽的荷花。

  自由读。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d,t。

  2、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t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ff"。(复习dt字型)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认识的声母朋友又与我们见面了,小朋友还认识吗?(出示dt)1、读卡片。

  2、做"拼一拼,读一读"游戏出示声母卡片dt,韵母卡片aeiu,让学生动手拼成音节,带小朋友读一读。

  二、教学"n"

  过渡小朋友正坐着小火车穿过山洞来参加拼音朋友的盛会呢?(课件展示情景兔图,点击"山洞",拖出一个闪烁的"n")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n"。1、谁能看图,编个顺口溜,帮助大家记住这个新朋友呢?(一个门洞nnn,茶杯倒放nnn??)

  2、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互读正音。

  3、辨析mn:念一念顺口溜,做一做手指操。

  4、书写指导,示书写顺序,学生观察,练习。

  三、教学"l"

  过渡小朋友正在玩赶小猪的游戏,(课件出示情景图)赶猪时,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lululu)

  1、(点击"小棍",拖出闪烁的"l"),这就是我们新认识的声母"l"。2、教师反复读nl,让学生反复比较口型。

  3、学生尝试发音。学生捏鼻子发n的音,松开鼻子发l的音,体会发nl时,气流不同之处。(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

  4、声母"l"像什么样儿?你能编顺口溜帮大家记住它吗?

  5、指导书写:

  把拼音朋友送回家,让他舒舒服服地住进家,看课件演示,临摹,互评。

  四、拼读音节

  过渡声母nl会和哪些单韵母交上朋友组成音节呢?让我们一起做个"猜,我猜猜猜"的游戏。

  点击课件,让学生猜读可能会出现的由声母nl组成的带调音节。(nanulunvnelelini)

  猜对了就跟着他读一读。

  五、看图认字

  1、点击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图上有些什么小动物啊?2、随机出现"马、兔"的音节,让学生带调拼读。

  3、看图编故事,小马和小兔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4、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大米、土地、马、兔,根据拼音读一读

  5、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6、谁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7、巩固生字,出示与图有关的儿歌,拍手读儿歌:

  "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

  六、拼读儿歌

  过渡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拼音朋友要送给大家一首儿歌。

  1、课件出示儿歌《轻轻地》,在小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拼一拼,读一读,

  找一找新学的声母组成的音节。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儿歌读给好朋友听。

  5、男女生读──齐读──表演读。

  七、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dtnl和它们的拼音。并能拼读词语和儿歌,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课后,小朋友们要多用拼音卡片来练习声母和单韵母的拼音。

  武汉市京汉学校一年组胡莉萍20xx、9

dtnl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2、练习用"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1、区别"d"与"b"的形,"f"与"t"的形。

  2、"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准备】

  一根筷子、投影片、声母卡片、一把雨伞、磁带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到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还记得都是谁吗?(点击课件拼音王国,出示"bpmf"),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让我们亲切地与他们打声招呼吧。今天我们再去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他们是谁呢?

  二、学习声母d

  谈话过渡听说拼音乐园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游园活动,让我们去瞧瞧。(课件出现一只小鼓边上竖着鼓捶,小朋友在河边草地上正准备做击鼓传花游戏的情景图)

  1、看图,提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情景告诉大家。敲鼓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听鼓声dedede,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d,就藏在图中,你能找出来吗?(点击小鼓,d从中拖出并闪烁)

  2、教学d的发音。过渡;瞧,多么可爱的拼音朋友,你能向他打个招呼吗?

  ⑴学生尝试发音。

  ⑵教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学生仔细观察。

  ⑶让学生自己感受舌尖的变化。

  ⑷领读,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辨别"d—b"的形。

  过渡:d的好朋友b也来了。(课件出示)

  ⑴看看这两个声母朋友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⑵谁能想想办法记住他们,但是又不会把他们认错。学生自编顺口溜: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课件演示bd是对好兄弟,竖起拇指对面坐,b的半圆朝着右,d的半圆朝着左。)学生拍手念。

  ⑶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摆一摆"。快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这两个拼音朋友摆出来,自己试试吧,一边摆一边读。(教师巡视检查)

  ⑷我们来个比赛吧!准备好了,注意听!老师发出哪个声母的音,你们就摆哪个,准备,看谁听得准、摆得快。"dd"学生摆d的形。(同桌检查)"bb"学生摆b(检查)

  4、指导d的书写

  大家已经认识了d朋友,他邀请咱们到他家去做客呢!让我们去看看他住在四线格的哪几层?点击课件出示四线格,声母的书写顺序。范写一个,学生书写。

  三、教学声母t

  过渡拼音朋友热闹的联欢,引得河里的小鱼也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课件出示小鱼跃出水面图)

  1、让我们一起来为小鱼助助兴吧,拍手喊"小鱼跳跳跳",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声母就藏在小鱼身上呢,找找吧。(点击小鱼,拖出"t",并发音"ttt")

  2、教学t的发音:

  ⑴学生跟读,感受"t"的发音。

  ⑵辨别"t"与"d"的发音。

  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发t时,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3、指导t的书写:

  ⑴进行t与f的比较。声母"t"与"f"也是一对好兄弟,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区分他们吗?(学生编顺口溜、摆一摆、做手指操)拍手念口诀伞柄朝上ttt,伞柄朝下fff。

  ⑵课件演示"t"的书写顺序,你说我写、学生练习。

  四、音节拼读

  过渡认识了拼音朋友"t、d",它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你能拼吗?(课件出示荷花池,花苞上写有"dadedidutetituta"等带调音节)这些音节宝贝就藏在荷花池中,读对了就能开出美丽的荷花。

  自由读。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d,t。

  2、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t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ff"。(复习dt字型)

  六、小结

dtnl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 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 d、t、n、l 与单韵母的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体验童趣。

  【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 d、t、n、l,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第一幅图是一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 ”提示 d 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 d 的形。第二幅图是一条跳起的鱼,鱼的体态提示 t 的形。第三幅图是一个门洞,门洞的形状提示 n 的形。第四幅图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根小木棍赶猪,小男孩嘴里发出的声音“嘞”提示 l 的音,小男孩手中的木棍儿提示 l 的形。

  第二部分是 d、t、n、l 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 d、t、n、l 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第四部分是带调拼读音节,认识五个生字。配有一幅情境图,蕴含着一个故事情节:一匹马驮着米袋在路上走,路边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米袋不知什么时候漏了,小马却没有发觉,小兔子飞快地追上来告诉它:你的米袋漏了。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

  【教学重点】

  声母 d、t、n、l 的发音及 d、t、n、l 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 的发音及 n、l 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 d、t、n、l 发音的录音带;d、t、n、l 的字母卡片;d、t、n、l 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b、p、m、f 和六个单韵母

  二、教学声母 d

  1、看图,出示声母 d 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它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教师示范发音引导学生读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发音:

  利用图画,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 d 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 d 的形。以说话助发音,借助“得”发准 d 的音。

  教师注意:

  ⑴ 发 d 时,舌尖抵住上牙床(上齿龈),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

  ⑵ 学生练习发 d 的音,体会发音要领。教学 d 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 d 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⑶ 教学 d 的字形:

  ① 看图,d 像马蹄印子。

  ② 读顺口溜“左下半圆 d d d ”。

  与字母 b 进行比较。

  三、按以上方法教学声母 t、n、l

  注意:

  1、发 t 时,发音动作和 d 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口腔送出的气流比较强。发 n 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出来。发 l 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2、方法同上,着重区别 n 和 l 的发音。教学 n、l 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 l 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 n 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3、d、t、n、l 的发音部位都在舌尖和上齿龈,叫舌尖音。

  4、教学 d、t、n、l 的形,可以结合看图,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队鼓鼓锤 d d d,鱼儿跳舞 t t t,一个门洞 n n n,小木棍儿 l l l”。

  四、书写指导

  除了讲清 d、t、n、l 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外,还要提醒学生将 d、t、n 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 d—b,d—p,t—f,n—m。笔画名称:“ ”叫左半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d、t、n、l 的发音和写法

  1、自己练习读。

  2、互相读。

  3、指名读。

  4、抽卡片读。

  二、指导拼音

  1、教学声母 d、t、n、l 和单韵母拼读音节,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拼音方法反复练习,熟练拼音。

  2、教师以 d—e→de 为例,边示范拼读,边讲解拼音方法。

  3、学生反复练习拼音之后,教师出示音节 da、di、du 供学生巩固。

  4、教学 n、l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 n、l 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

  5、通过带调拼读,联系口语帮助学生分辨、记忆,如,n—ù→nù 是发怒的“怒”,l—ù→lù 是马路的“路”;n—ǚ→nǚ 是女同学的“女”,l—ǚ→lǚ 是旅游的“旅”。

  三、反复练习,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复习声母 d、t、n、l 和单韵母拼读音节

  二、书写指导

  1、讲清 d、t、n、l 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

  2、提醒学生将 d、t、n 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

  如 d—b,d—p,t—f,n—m。笔画名称:“d”左边叫左半圆。

  三、认读字词,读儿歌

  1、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一匹马驮着袋大米在路上走,路边有大片土地。不知什么时候米袋漏了,小马没觉察,是小兔追上来告诉了他。

  2、带调拼读音节,读出词语,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知道路边的田地就是“土地”。

  3、巩固认读,用“大、土、地、马”口头组词,巩固记忆生字。

  4、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

  注意:课文中的儿歌,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

  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教师不必讲解,也不要求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

  四、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

  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 t 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 f f”。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拼读下面的音节:

  ná nǚ lù lǘ dǎ dú tǎ tù

  4、做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和相应的音节卡片分发给10位学生,由拿音节卡片的同学一个一个寻找,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应的生字卡片的同学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并排站在一起领读生字。

  五、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学生

dtnl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央然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二、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 d t 两个声母,会正确书写。会正确拼读音节。认识5个生字。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复习 6个单韵母及y w b p m f 6个声母。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到果园里去摘苹果,好吗?(出示一棵苹果树,

  树上结着6只单韵母苹果和6只声母苹果。)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苹果分别叫什么?自己轻声读一读。

  (2)、请小朋友上来,把这些苹果摘下来,分成两盆(出示两只有编号的空果盆图),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3)、开小火车读1号果盆里的单韵母苹果。

  (4)、2号果盆里是声母苹果,想一想,读声母时要注意什么?指名读声母。

  2、揭示新课

  声母是个大家庭,它们共有23个兄弟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第4课中的2个声母d t 。

  (二)借助插图,学习新知

  1、 教学声母d

  (1)出示课文 d 的插图:图上画着什么?

  (2)出示实物鼓和鼓锤,请小朋友上来敲鼓。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这个“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 d 。(板书 d )

  (4)教师示范发 d 音,学生看老师舌尖位置。

  (5)学生自己模仿读。多种形式正确认读声母 d 。

  (6)你看看,d 像什么?还像什么?(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此设计不局限于“唯一”“统一”,引导学生编出多种顺口溜,注重鼓励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

  (7) d 的家住在哪里?引导学生看书上四线格 d 的位置,当堂指导正确书写

  2、 教学声母 t

  (1)出示课文 t 的插图:图上画着什么?

  (2)(板书 t ),这个跟这条跳起的鱼儿很像的声母读什么呢?

  (3)教师示范读 t (注意区别 t 和 d 的发音)。

  (4)学生模仿读 t ,多种形式读准声母 t 。

  (5)你还看到过什么东西很像 t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顺口溜)

  (6) t的家在哪里?学生自己看书找准位置,正确书写。教师为有困难的学生服务。

  3、 拼拼音节

  (1)教师在1号果盆里取出e 贴在d 的旁边d—e—de 。请小朋友试着拼拼。教师提示拼读音节时要注意: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教师又取出 a i u,贴在 d 的下面,生生合作,自由拼读,然后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拼读 t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4、 课中操(师生一起拍拍手,加动作,念拼音儿歌。儿歌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合作拼读,自主识字

  1、同桌或小组合作,看课文插图,编小故事,拼读图旁的音节。

  2、反馈。

  (1)指名看图讲小故事。

  (2)随机出示:马、兔、大米、土地。这些生字中,你会读哪个?怎么学会的?

  (以上设计充分发挥教材把意境优美的情景图与学习本课生字有效整合的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识字,渗透识字方法,而且也是学生早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初学语文的成就感。)

  3、拓展训练

  游戏:摘苹果

  (出示苹果树,树上结了生字苹果:弟、读、塔、提、不、他、图等。)

  苹果树上又结了许多又红又大的生字苹果,小朋友自己拼拼音节认认字,然后上来把你认识的生字苹果摘下来。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最多。

  三、小结。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不但学会了2个声母,还自己拼拼音节认识了5个生字呢!学习拼音用处真大呀!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5)

——《恐龙》教学设计5篇

《恐龙》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首先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接着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外形特点,然后又介绍了恐龙所吃的食物,再介绍恐龙的生殖特点,最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人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恐龙问什么会突然灭绝?引人思考,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

  这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恐龙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动物的知识,而且会激发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龙、亿、翔、站、部、移、秘。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图片等方法理解本课“漫游、遍及、鞭长莫及、庞然大物”等词语。

  3、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版块---人类的朋友这组课文。那么首先和我们见面的朋友大约生活在距今两亿年以前,他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人,可在6500万年以前,他们却神秘地消失了,猜到他们是谁了吗?板书“恐龙”学习“龙”(龙的第四笔撇过竖弯钩)

  二、读文悟段,学习字词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小黑板或词语卡片)

  2、自由读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读不准的词句多读两遍。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习“亿”,注意亿右边乙写法,。通过查字典理解“漫游”的含义,书写“遍”字,形近字有编,扁)

  4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这一段向我们介绍的恐龙的种类。

  每一种恐龙都有不同的特点,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特点,课文插图中有好几种恐龙,你能能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找到相应的四种恐龙吗?(同桌合作完成)

  5、说出你命名的理由(学生说特点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翔、站、部、移”四个重点字的学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四种恐龙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庞然大物,联系下文理解。鱼龙,看海豚图片理解。翼:本意是翅膀)

  6、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7、齐读第3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恐龙的生活习性,介绍了霸王龙的样子)

  8 、指导读说明文。说明文的朗读,重点是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停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三、练习

  完成课后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卡

  2、读课后读一读中的词语

  二、学习4、5 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书写“蛋”字

  2、恐龙在地球到底生活了多久呢?默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什么?这段中有一个问句,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恐龙消失了呢?(推测有三种原因,教参94页)

  3、书写:像----象袋(带、代)秘(注意右边笔顺)

  三、拓展延伸

  通过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四、练习:区别字组词

  像()部()遍()象()陪()扁()秘()必()

  五、作业

  1、收集其他种类恐龙的图片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 特点

  鱼龙 象鱼 能潜水

  翼龙 长翅膀 能飞翔

  雷龙 庞然大物

  梁龙 体长 走路像吊桥

  霸王龙 食肉 凶猛

《恐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⒈会认7个生字,学会13个生字,理解形态各异,繁衍,茹毛饮血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文中正确生动的语言,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板书课题。

  ⒉学生质疑: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是指哪些恐龙。

  大家心中的问题,只有仔细读书才能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⒈读书要求:①读准生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过渡:是啊,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向我们提出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一假说,他们在大量化石显示中发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板书:漫长的演化)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写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中(第四自然段)

  你是根据哪一自然段知道的(读好第三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精读第四自然段

  ⒈请几个学生朗读,默读,想想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

  ⒉出示文本交流:

  ⑴文本一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这句话,你知道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

  ⑵文本二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读,理解繁衍茹毛饮血的意思

  ②写了哪些类型的恐龙(大小行走方式性情)能不能把分号改成逗号

  ③用什么方法写的

  过渡各种各样的恐龙奔跑的,行走的,笨重的,小巧的,温顺的,凶猛的这真可以算是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④读出情感

  ⑶文本三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①课文是怎样介绍猎食性恐龙的,与鸟儿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读文后填空

  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_________体表__________有一些转移到_______在树木间________具备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_________,在_________学会了飞翔。

  ③引读师:正因为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

  生:逐渐变小,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

  师:科学家觉得他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

  生: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了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师:有些科学家推测

  生: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④换词读:所以,不管怎样毋庸置疑(不用怀疑肯定有理由相信)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⑤播放恐龙演变鸟的短片

  ⑥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既有知识性又有科学性。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恐龙演化成鸟类的知识,现在来看看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准确。比如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这里大约两亿三千万年前写出了恐龙出现的时间,大约表示不确定的数。

  学生寻找:(逐渐其中一些可能慢慢推测……)

  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⒊作者在写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儿的过程,说说是按什么顺序介绍

  过渡:是啊,这个演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两亿三千万年前的第一种恐龙到数千万年繁衍成的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一些种类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变成了鸟类,在亿万年前飞向了蓝天。

  生齐读课: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⒋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师: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指名答。

  师总结:同学们对未来寄予了厚望,你们说得好,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的发现,给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他们不断探索,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恐龙生活的画面,演化的过程,灭绝的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恐龙世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吧。

《恐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词语练习,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词语:小鸟 蓝天 恐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指名生读)

  2、师:谁能任意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句子呢?

  3、师:在人们的脑海中,恐龙体骼庞大,小鸟娇小轻盈,它们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却有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多媒体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全班齐读句子。

  4、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呢?(鼓励学生质疑)

  5、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合作学习一篇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二、 认读生字,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2、 (大屏幕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3、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互助理解,相机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解答质疑,理解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读了课文后,课前的疑问有答案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谁先来说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科学家们找到的依据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 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理解“欣喜若狂”“点睛之笔”)

  (2) 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证实了恐龙的一支最终演化成了鸟儿,那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飞向蓝天的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征,用笔在书上划一划。(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

  3、全班交流:

  (1)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完成表格)

  (2)你觉得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有趣吗?那现在就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时期练习读一读,待会请你读给大家听。(学生练读,展示朗读)

  (3)学生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语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演化的过程说一说。

  (4)师:课后把这个有趣的演化过程说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吧!

  4、师: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多媒体出示,全班齐读: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师:老师想把这句话这样改一改,行不行?(多媒体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师:课文中还有不少这样语句表达准确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5、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师总结全文。

《恐龙》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教学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要让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知识的,以实现言语和知识在学生心理上的建构,把学得的言语、知识转化为新的言语,提高学生言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4、乐于拓宽知识面,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感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恐龙电影片、图片、生字词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让我们乘坐时光列车驶向6500万年以前,看看那时的地球上的生物。(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师旁白:在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恐龙》。板书:恐龙

  [设计意图:以录象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恐龙的外形、种类]

  二、读通课文 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师:我们的课本上画了几种恐龙的图片,你认识它们吗?课文中有没有介绍它们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吧!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1)指生读 (2)齐读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1)指生读 (2)齐读

  [设计意图:在词中认识生字,加这刚刚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会不自觉地与文中语句联系起来。]

  4、自由朗读课文

  师:要想学得好,读书少不了!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想想各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 掌握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相机指导。

  (2)思考:你听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以“我从……看出……”的句式)

  [设计意图:把书本上的言语变成自己的言行,实现新言语的建构。]

  2、学习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思考:恐龙离我们年代久远,它的名字是后人起的,是科学家根据资料,大胆猜测,根据恐龙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而起的名字,这一点,你注意到了吗?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

  ②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称。

  过渡:了解了恐龙的名字与它的外形有很重要的联系,我们再来认识恐龙的亲戚。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①你又能从哪儿感受到恐龙名字特点?

  ②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称。

  过渡:这么多形态千奇百怪的恐龙,我们不禁想问:它们吃什么?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二、三、四、五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哪些恐龙?你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喜欢它?你愿意向同学们介绍吗?(用上“这几段介绍了……恐龙,我喜欢……恐龙,因为它……”句式。课件出示)

  过渡:这么多种类的恐龙,它们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

  (4)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你知道恐龙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与我们见过的哪些动物相似呢?

  (5)延伸资料

  课件出示其它恐龙的图片。

  师:其实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是有根据的,还有很多种,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名字。我们一同来看一看。

  3、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当今的地球上有没有恐龙呢?如果有,它们在哪里?如果没有,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读明白了吗?恐龙哪儿去了?

  师:恐龙这个大家族在地球生活着,繁衍着,它们统治了地球了地球1.7亿年之久,直到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呢?至今仍是个谜。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开始研究,将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设计意图: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探索恐龙的去向,从而去查找资料,更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启迪,从而实现有现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在课外无限的发展服务这一目的。]

  四、课文范读、整体回归

  听录音,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出示课文朗读,配以图片的课件)

  [设计意图:把课文内容与图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既留下恐龙的外形特点,更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特点。]

  五、精读课文 自主探究

  1、指生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二、三两自然段

  过渡:恐龙世界值得探索,下面我们先来探索恐龙的种类。

  (1)请同学自读课文2、3自然段

  讨论问题:

  ①文章第2、3两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你了解哪几种恐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②课文是怎样来具体介绍这些恐龙的?

  [设计意图:同学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2)交流解决第一题

  ①第2、3两自然段是围绕“恐龙的种类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来写。

  ②学生对照图片讲述自己了解的恐龙。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眼前一亮,把各种恐龙的模样牢记在心中。]

  (3)交流解决第二题

  ①出示第一组句子

  A)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B)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

  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体会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龙是庞然大物。

  ②出示第二组句子

  c) 梁龙的身体很长。

  d) 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体会哪些地方能看出梁龙的长。

  (4)自己找出哪些句子是这样用数字、比喻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妙用。

  (5)用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句例,引导学生体会说明的方法,直观、明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动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恐龙千奇百怪,这么庞大,它们吃什么,怎样繁殖呢?

  (1)指名读

  (2)播放霸王龙捕食的录像,小恐龙从蛋壳中爬出来的场景。

  (3)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更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六、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熟读课文。

  2、路标引路,复述课文:恐龙的生活年代――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恐龙的食物――恐龙的消失

  3、课堂延伸,展示激趣

  过渡:恐龙是这样有趣,这样神奇,你们还了解恐龙的其它知识吗?请学生上台当一回小老师,介绍有关恐龙的知识。(可带模型、图片等)

  [设计意图: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限的,激发学生探索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综合实践能力。]

《恐龙》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初步掌握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4、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学、作比较。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几张恐龙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恐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

  板书课题:恐龙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恐龙的知识?指名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

  大家了解的知识真不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找工具书解决。

  3、学习生字。强调“占”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zhān”。

  4、读词语,理解意思。(完成课后练习1)

  漫游 锋利 遍及 占领 凶猛 鞭长莫及

  栋梁 脑袋 部分 移动 神秘 庞然大物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

  指名读课文,思考:每一段都介绍了恐龙的什么?指名回答。

  四、自主合作,理解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结合“到处漫游”“遍及”来理解“主人”一词。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本段介绍的四种恐龙,观察:了解它们的名称及每一种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书中哪一段介绍了这些内容?(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书中介绍的和我们说的一样吗?师课件出示书后第二题的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前四种恐龙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的特点读给小组中的人听。

  (3)、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答案。

  (4)、师结合句子来说明介绍每种恐龙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鱼龙和雷龙是作比较;翼龙是打比方;梁龙是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

  (5)、齐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第三自然段。

  除了第二自然段介绍的这四种恐龙,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恐龙?(霸王龙),那么霸王龙有什么特点?自学第三自然段,指名汇报,师课件出示学生概括出的霸王龙的特点,并强调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我们了解了各种恐龙的特点,你能在书中找到它们吗?快把它们的名字写在图片中的空白处。

  4、理解第四自然段。

  恐龙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指名回答。

  5、理解第五自然段。

  雄霸地球的恐龙约在6500万年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请学生谈谈自己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这些原因只是人类猜测的结果,真正的原因,就在留给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做出答案。

  板书设计:

  鱼龙:像海豚,入水找食物

  翼龙:长翅膀,像飞机飞翔

  恐龙 雷龙:庞然大物

  梁龙:身体很长

  霸王龙:食肉,脑大身短牙锋利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6)

——《电压》教学设计5篇

《电压》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电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说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复述电压的单位并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通过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的电池组的电压和每节电池的电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亮度的变化来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实验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电压应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电压的作用

  难点: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课程导入

  导入方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头脑风暴,列举事实 请同学列举家中的家用电器,然后引导出"电压"。 把自己所知道的电器名称做一罗列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电压"吗? 把自己在生活中对电压的了解做一汇报

  以史为戒,引出话题 教师使用多媒体结合投影设备呈现一些学生放风筝被电击的图片或视频 静静观看

  设置疑团,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触电是怎么回事吗?

  触电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或遭受雷击时,受到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身体损伤。

  可是为什么我们触摸干电池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那?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触电情况。

  老师提的问题和前面的触电形成反问关系,致使学生处于"悱"的地步。

  (二)什么是电压

  使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做图6、1—2的实验。

  首先,让学生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小灯泡的两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其次,使用一节电池作为电源,给小灯泡供电,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最后,使用两节电池作为电源,给小灯泡供电,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三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电压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做到以下两点:

  1、科学解释"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根据电池量的增加小灯泡的亮度就会增加的事实向学生说明"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会越亮"。

  (三)电压的单位、换算及常见电压值

  1、电压的单位

  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和电流对应,给出电压的表示 回顾知识,引出电压的单位:教师先提问学生如下信息

  电流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和其对应的给出电压的表示:

  电压用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回答问题,接受新知识。

  讲述科学史,引出电压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伏特的简历,进而引出电压的表示 阅读文本资源,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电压的换算

  电压的换算应该和其他的一些单位相对应引入。例如:

  千 毫

  长度 KM MM

  电压 KV MV

  引入电压的换算关系后教师随意给出一些练习题目加以巩固应用。例如:

  220V= kV= mV;

  100kV= V= mV。

  3、 常见电压值

  在记忆的基础上老师布置今天的第一个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搜集自己家用电器的说明书,找出至少三种家用电器的电压值。

  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直接给出,引导思考 课本中列出了常见的10种电压,在讲解本部分时,教师可以抽出重点要学生记忆的三种电压值:干电池、家庭电路和对人体的安全电压。 识记三种常见电压值,解开为什么人触摸干电池不会有触电的感觉之迷。

  提供多媒体资源,开阔视野 教师给出一些电鳗、电鳐的图片或课件,在观赏精美鱼类的同时讲述关于它们和电的故事 欣赏多媒体资源,感触海底世界的美丽

  (四)电压表的使用

  本部分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前给学生提供如下使用规则:

  使用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要:

  1、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两看清:

  1、读数时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

  2、看清电压表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在明晰使用规则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小组自主探究式实验,由于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不能很完整、很透彻地说明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要加强引导。实验的目的是要得出:电池组串联时的电压和每节电池的电压的关系。

  如果有时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测试一下电池组并联时的电压和每节电池的电压的关系。

  练习反馈:

  在一次用0~3V和0~15V两个量程的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的"+"接线柱已接入电路,在用0~15V量程试触时,指针位置如下图所示,则下一步操作中正确的是( D )

  A、接入电压表的c接线柱再读数 B、断开开关,接入电压表的c接线柱,闭合开关后读数

  C、接入电压表的b接线柱再读数 D、断开开关,接入电压表的b接线柱,闭合开关后读。

《电压》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凸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移动实验室”来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有关,从实际中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电压的单位、常见的电压值,初步掌握电压表的连接方法、读数方法及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物理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压表的连接和读数。

  

【教具与学具

  学生自己准备“移动实验室”: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老师

提供)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感受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电压”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学生(踊跃地交流着自己的生活感受):雷电很厉害,可以击死人和牲畜;高压危险,不能靠近;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秋冬的晚上脱毛衣时可摩擦生电;有些生物体内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生物电;自然课中,我们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

  教师:非常不错。看来,学习“电压”之前,大家就具备了相关知识。其实,很多电现象,都是电压在起作用。

  二、探究灯珠发光分析原因

  教师:你们能猜猜,一节干电池和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一样吗?

  学生:肯定不一样,当然是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要亮。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家里有一手电筒,用三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非常亮,只用2节时,灯泡要暗一些。我经常用,体会太深了。

  教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教师:搬出我们的“移动实验室”试一试。

  学生:进行不完全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教师:大家通过实验发现:连入2节干电池时比连入1节干电池时要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教师: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

提供电压。

  1.电压:(板书)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

  1A

  =1×103mA,1mA=1×103mA)

  三、阅读说明用书学用电压表

  教师:电压的大小如何测量呢?请同学们带着教材P5的4个问题去阅读P6的电压表说明书。并在“使用”中找出关键词:______。

  2.怎样连接电压表。(板书)

  学生: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近、负极;③量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板书。)

  教师:与电流表的连接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呢?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板书)

  教师:大家回顾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学生:(学生叙述,老师板书)。①明确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②确定电流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

  教师: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怎样的呢?

  学生:基本一致。

  教师:如果教材上图6.1-6接“-”和“3”两个接线柱,请问表盘上的读数应是多少?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1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0.65V。

  教师:对。如果接“-”和“15”两个接线柱读数是多少呢?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5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3.25V。

  教师:不错。请大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分别把读数用铅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答案。

  四、探究电池组测量总电压

  教师:请大家拿出“移动实验室”探究电池组的电压规律。

  学生:实验得出,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交流、

小结与延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在实验中我们探究到了串联电池组中,各节电池组的电压等于组成电池组的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学生2:我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连接导线过程中,应将线头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上,否则,越旋越松。

  教师:看来,你从实验探究中学到了书中学不到的实验操作技巧,你很有实践经验,不错。

  学生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与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先弄清楚所接量程,再看一小格表示多少,最后读数。

  学生4: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学生5:我觉得,有些知识其实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然后对比电流表的操作方法去掌握,不需老师讲解。

  教师:是的,大家已经长大了,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学生6:在不知道被测电压值的情况下,先用大量程去试触,如果指针偏转较太小,就换用小量程。

  教师:大家的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现在完成教材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和第4题。

  教师结束语:导电的盐水溶液也是电池。教材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就是介绍的这种电池,大家可回家去试一试。西红柿等一些水果也可形成水果电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

网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电压

  1.电压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电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这节课在本章及整个电学部分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其它物理概念(如电阻、电功)的基础,是掌握电学中的物理规律(如欧姆定律等)、认识电学中的物理现象必不可少的知识;本节课的学生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实验中关于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是进行电路分析的基本根据。可见,本节在整个电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本节课的目标有两个: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练习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3)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规范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四、教学资源

  本节课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每组的器材有: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2.5V和3.8V小灯泡各一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桔子1个、铜片、锌片(铝片)各一片。

  教师演示用的器材: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实物投影及配套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不同规格)的电路连接方式有多少种?请画出它们的电路图。

  若闭合开关,两灯都能发光吗?发光亮度一样吗?

  师闭合开关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灯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灯的发光情况会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灯泡的亮度不同可能与电压有关,引出本节实验要探究的

  问题:串联、并联电路电压会有什么关系?

  引入科学探究的七步骤。

  学生回顾电路相关知识,复习串、并联电路特点,将电路图画在练习本上。

  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会想到可能是电压不同的缘故。

  复习巩固科学探究过程

  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不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灯泡的亮度可能电压有关,进而引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物理过程的理解

  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请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鼓励并肯定学生的猜想。

  3.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讨论,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然后再画出实验电路图。

  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

  4.进行实验

  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

  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5.分析与论证

  请几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起观察思考。

  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表扬学生总结出的结论。

  6.评估与交流

  师:能否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为什么?

  师:你打算如何再测?

  师:除了多测几组数据,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灯泡、电源)再进行测量。

  猜想1:各部分的电压可能是相等的。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猜想2:灯泡亮的地方电压大,灯泡暗的地方电压就小。

  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猜想3: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因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

  猜想4……

  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

  学生想好后回答:可以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AB两点、BC两点、AC两点,测量电压值。正确叙述电压表使用方法。

  学生参考课本实验记录表格

  生答:连接实物过程中开关要断开,检查好电路再进行实验。

  学生做实验,将记录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

  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

  (1)总电压大于部分电路电压。

  (2)部分电路电压之和约等于总电压。

  (3)部分电路电压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4)亮的灯泡电压大,较暗的灯泡电压小。

  生:不能。数据太少了。

  生:多次测量。

  学生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电源,灯泡),进行实验。

  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U=U1+U2。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

  教师的示范操作很重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

  提醒学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原始数据,不要凑“数据”。

  搜集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得一般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以小组为单位,资源共享,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

  通过刚刚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同学们现在来猜猜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样规律?

  2.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电压表要测出哪些数据?

  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3.分析与论证

  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想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说明实验时测出AB两点、CD两点、EF两点的电压。

  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

  实验完毕归整器材。

  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

  培养学生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

  教师可以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

  拓展提升

  (1)让学生们总结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2)两灯电压相等时,两灯一定是并联吗?

  (3)利用电压表测水果电池的电压。

  教师介绍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学生总结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能马上想出答案并起来交流。

  学生会为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兴奋不已,开心地测量水果电池电压。

  应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的知识点。

  补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练习

  (1)小结。

  (2)练习电压表的读数。

  (3)利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计算电压值。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本节课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等等。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电压》教学设计4

  【目标导学】

  导学前测:

  1、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2、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3、如何使用电流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2、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3、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4、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难点】

  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互动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各小组按照图片所示进行实验,看看你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学习知识

  1.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

  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4—5页电压部分相关知识,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展示:①我知道了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

  ②电源的作用电压的作用

  ③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单位以及单位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电压呢?

  学生:A、阅读教材及资料学习电压的相关知识

  B、将自己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交给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解答问题

  C、小组代表发言为全班同学解答问题

  D、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提出来,其它小组答疑(如果没有则该步骤不用进行)

  教师:A、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

  B、板书电压相关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

  A、观察电压表

  教师:测量电压用电压表,现在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看谁能说出它由那些部分构成的呢?

  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

  B、连接电压表

  教师:同学们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

  ④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学生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并纠正学生表达过程的错误和不足。

  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那谁知道如何进行读数呢?

  学生:学生自愿回答

  (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读数)

  教师:选小组代表回答如何进行读数。

  教师:现在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下面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伏?看那一组做的最好?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呢?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呢?

  【学后反思】

  【当堂检测】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形成了电流。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②。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4.电压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5.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一节蓄电池家庭电压安全电压

  6、电压测量:

  (1).仪器:符号:

  (2).读数时,看清

  7.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流入,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8、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

《电压》教学设计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变换。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三)教具

  U形管连通器一个,干电池一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入新课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3.进行新课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不断地流动?

  (利用投影幻灯片或电脑设计程序表现出连通器水流的动态过程,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和连通器底部液片受到的压强变化的情况。见图2所示。)

  可见,水位差(又叫水压)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如图3所示的复合投影幻灯片(或用电脑设计程序表示出它的动态过程)。

  甲图中A处的水位高于B处的水位,打开阀门,管中的水从A处通过涡轮向B处流动,水的流动使涡轮转动。A处的水面下降,B处的水面上升,当A、B两处水面相*时,水位相同,水停止流动,涡轮不再转动,幻灯片要显示上述过程。可见,水位差(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

  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处抽到A处(如图3乙所示,将抽水机置入,同时表现出抽水的动态情况)、使A处的水总比B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的水流。

  下面我们来看看图4所示的电路(示数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

  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使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或者使负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于是在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可见,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板书:<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u表示>

  在图3所示装置中,不同的抽水机可以在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位差,即大小不同的水压。同理,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V)、毫伏(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图。

  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

  一节干电池电压:1.5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练习题: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____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220伏=______千伏=______毫伏。

  4.小结

  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四)说明

  1.“电压”这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易被学生掌握。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和电压的单位。至于电压的定义、公式和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物理意义留待高中再讲,在这节课内不要出现这些内容,否则因难度过大使学生不能接受。

  2.用水流作比喻来讲电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利用水压引出电压,从而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3.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讲水流的形成时,最好用复合幻灯片模拟出它的动态过程。有条件的,用电脑设计出程序,将有更好的效果。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7)

——女孩诗经取名5篇

女孩诗经取名1

  纯熙

  名字出自诗经: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穆清

  名字出自诗经: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静姝

  名字出自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燕飞

  名字出自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柔桑

  名字出自诗经: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予月

  名字出自诗经: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柔嘉

  名字出自诗经: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炜彤

  名字出自诗经: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冉冉

  名字出自诗经: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朱丹

  名字出自诗经: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露斯

  名字出自诗经: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尔昭

  名字出自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灵雨

  名字出自诗经: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説于桑田。

  采苓

  名字出自诗经: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文茵

  名字出自诗经: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洵美

  名字出自诗经: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孩诗经取名2

  维夏

  ——《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署。

  此句是指人间四月开始初夏好时节,进入六月酷暑炎天就到来。其中维夏就是夏天开始,也就是立夏,用来给女生取名,十分活泼好听。

  宛央

  ——《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寓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提取宛央一名,寓意婉转、温婉、柔和的意思,还有温婉和顺、落落大方之意。

  美清

  ——《诗经·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其中美清二字就是指的美丽,而又清秀的意思,十分小清新的女生名字。

  荟蔚

  ——《诗经·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此句是指云蒸雾罩浓又密,南山早晨云雾多。其中荟字读作huì,是指草木繁盛的意思,蔚字是指茂盛、盛大之意,荟蔚二字是指云起蔽日,阴暗昏沉貌。用于人名寓指清新文雅。

  柔嘉

  ——《诗经·大雅·荡之什》: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句是指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柔字从木,矛声,本义指树木可曲可直,那里指柔和、柔美之意;嘉字是指善、优的意思,柔嘉一名寓意柔和美善。

  予月

  ——《国风·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

  此句是指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月指代月亮,也代表温和完美,予字是指给,也指我;予月一名清新好听。

女孩诗经取名3

  选取诗经中的.色彩字,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把色彩字融入女孩的名字也是十分巧妙的,色彩字也会让女孩的名字更加的闪亮,五光十色。

  菀青

  ——名字中的色彩字“青”取自诗经《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指深绿色或浅蓝色,喻年少、青春、青出于蓝的样貌。例如女演员叶青的名字,就是以色彩字“青”为名,来与她本人的青春活力相匹配,生活中的叶青也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女孩,近日叶青出演的电视剧[漂洋过海来看你]正在播出,叶青在剧中扮演随性洒脱,敢直言追爱的脱线大明星唐果果,气质古灵精怪、成为剧中的“笑果”担当,并演唱了量身歌曲《敲喜欢你》。此外叶青还加盟[深夜食堂]趁机从高雄吃到台北。

  绿竹

  ——名字中的色彩字“绿”取自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指绿色,新生的气息,形容女孩子青春、清新、文静的特质。

  渥丹

  ——名字中的色彩字“丹”取自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指红色,形容色彩绚丽,用在女孩的名字里带有幸福吉祥的寓意。

女孩诗经取名4

  1、寄凡,凡松,幼柏,彦蓉,家颖,泓瑾

  2、翠容,凝阳,莉涛,夏萱,远蓉,昭梦

  3、寒珊,南莲,迎蓉,思琦,佩妤,盈芹

  4、雁枫,翠安,凝芙,雅靖,美瑛,美瑞

  5、晓绿,天亦,丽娇,含烟,婉玉,晨风

  6、晓槐,映梦,敏凡,怡熹,佳琦,晴芳

  7、夜白,半雪,佳涵,绿真,恨天,晶珊

  8、乐之,如天,念烟,芸雅,星文,家颖

  9、冬云,盼香,敏轩,盼儿,津媛,玉丽

  10、初蝶,妙海,香菱,雯安,亦婷,丛菲

  11、小凡,*夏,问雁,明一,佳雪,雯梦

  12、映波,怜寒,半安,佳晨,海瑶,佳雪

  13、曼柔,紫槐,访琴,姝慧,松妍,文彤

  14、夜安,春梅,奕然,婷方,雅欣,荣丽

  15、水绿,凌雪,白山,天佳,佳晔,奕凤

  16、代亦,凌旋,妙春,胜玉,姣瑾,亦婷

  17、含卉,雪萍,雯珊,雁玉,雅蕊,晴芙

  18、寒凡,访风,云菲,琳琳,棋思,以彤

  19、迎曼,又晴,曼香,碧凡,怀蝶,佩宁

  20、醉薇,靖易,盼山,冰兰,涵双,娜霞

  21、元珊,白薇,若烟,雅绿,紫山,扬茜

  22、笑珊,代云,尔芙,可涵,家维,星文

  23、青筠,采文,笑白,梦如,梦颖,南蓉

  24、盼夏,飞绿,傲之,*蝶,新波,灵倩

  25、水云,友易,代真,芷蕾,半梦,芳雯

  26、梦露,孤丝,海冬,嘉鑫,泓瑾,奕可

  27、谷南,寻南,念寒,妍彤,晨静,初夏

  28、访云,映容,美娅,璐瑶,禹彤,风丽

  29、紫青,采绿,千凝,雯钰,明梦,畅荏

  30、小萱,凌珍,妙柏,俊颖,雅菲,文丹

  31、友儿,冬灵,靖儿,华馨,芷菡,万青

  32、访枫,小霜,宝萱,乐瑶,丛菲,南文

  33、友蕊,向萍,*春,纯雨,美瑞,姣瑾

  34、觅海,雪旋,青秋,雪菲,亭清,娜蔓

  35、幻波,梦菡,千兰,念露,晓霜,雪妮

  36、灵竹,谷雪,灵薇,含蕾,以亦,晨暮

  37、元瑶,如波,傲芙,千琴,绿春,欣源

  38、怜蕾,青丝,秋灵,薇岚,奕凤,海瑶

  39、曼荷,绮菱,从灵,丽蒨,晓懿,美瑛

  40、雅山,安雁,宁致,盈婷,卓尔,晴山

  41、语蝶,幻柏,谷波,珂嘉,曼云,昭丹

  42、夏岚,香薇,翠芙,惠宁,佳妮,含樱

  43、妙菱,天春,小珍,冬琼,沛玲,畅骊

  44、慕儿,春文,翠绿,永君,芳蓓,妙芬

  45、含玉,觅风,雪华,静曼,艺歆,畅慕

  46、冬寒,沛文,雪枫,永怡,奕雯,晶蔓

  47、璐萱,紫霜,冬亦,丽婷,奕可,奕然

  48、问安,盼海,泓锦,佳琪,璟雯,妍彤

  49、冷安,山柳,娅瑶,新蕾,夏菡,桃丽

  50、以菱,*绿,思涵,冷卉,诗嘉,灵珊

女孩诗经取名5

  1、玉瑶,恨风,秋莲,曼荷,雅新,玟心

  2、娉婷,千凡,雁桃,莺蕾,菲燕,艺歆

  3、富霞,凌香,谷蓝,韵虹,虞灵,芳蓓

  4、绪婷,以冬,青柏,静枫,妙彤,卓尔

  5、倩成,千萍,曼青,云露,妮嫣,佳妮

  6、旦娅,向雪,傲白,凡柔,晴琪,宇怡

  7、思念,冰露,傲菡,紫安,秋华,佳晔

  8、思思,紫雪,觅双,尔曼,紫南,莉莉

  9、东玲,沛珊,谷芹,靖珊,自怡,松妍

  10、若瑶,雪枫,凝琴,夏彤,欣雅,倩儿

  11、媛雪,如天,思枫,飞兰,韵冰,彦玉

  12、雪儿,醉易,初兰,晓琦,翠彤,津媛

  13、昕妍,以寒,之云,南松,甜夏,振洋

  14、冰莹,惜寒,代巧,梦桐,婕珍,禹彤

  15、婷丽,海云,笑槐,韵倩,菲乐,沛玲

  16、莉娜,紫寒,沛凝,佩玲,若彤,奕雯

  17、玉妍,凝云,元瑶,芳青,妮萍,远蓉

  18、欣瑶,初夏,从筠,若敏,菲珠,雅菲

  19、燕齐,妙晴,怜翠,芷蕊,涵蕾,家格

  20、秋艳,寻春,曼凡,沛文,向萍,家维

  21、宝琳,怀蝶,绿蕊,忆翠,珊漫,希悦

  22、束芳,映容,从菡,访曼,琼瑶,婷娜

  23、彩红,元瑶,问蕊,凌文,虞姿,欣暄

  24、泓茹,绿春,青易,柏珊,秋昕,晨静

  25、纪颖,访蕊,新竹,春迪,菲霞,亭清

  26、爱琴,觅柔,傲松,之山,婉泽,景羡

  27、佳洁,寻云,凡灵,蕾芊,瑶艺,棋思

  28、羽洁,紫蓝,沛柔,幼蓉,夏蓉,晓懿

  29、巧娜,从寒,代秋,如凤,仙缦,曼云

  30、美芳,梦露,雅柔,慕卉,婷玉,彦茹

  31、鸾瑶,寻南,翠霜,梦菡,明曦,方文

  32、玲丽,盼香,夜玉,翠绿,雪蕾,怡敏

  33、维娟,友蕊,半青,采绿,静琪,淇玉

  34、苏娟,念真,忆雪,听白,舒馨,怡宇

  35、专霞,傲珊,元蝶,纹萱,纹昕,佳琦

  36、欢欢,水云,春枫,迎蓉,乐珍,秀芳

  37、莉轩,元菱,青梦,元柏,紫芹,璐梅

  38、建颖,代曼,乐蓉,靖易,如曼,佩妤

  39、巧茹,元霜,初晴,静幻,紫薇,惠宁

  40、思娜,问安,幼萱,山柳,歆翠,秀丽

  41、紫霞,含莲,芷烟,欣琴,珊娜,婉玉

  42、子婧,凡霜,幻翠,寒凡,莉梨,文瑄

  43、曦秀,又菱,念梦,茜琼,依英,明梦

  44、诗茹,向彤,冬莲,凌娇,雅灵,芷菡

  45、有芳,海露,绿竹,艺颖,仙曼,璟雯

  46、淑琳,问雁,之槐,含玉,华琪,怡臣

  47、雨茹,千柔,秋灵,依芳,听蝶,诗嘉

  48、蓓莉,谷雪,半双,恬冰,巧婉,雅欣

  49、嘉洁,夜安,亦旋,尔烟,琼燕,宇涵

  50、佳艳,山柏,静柏,紫真,冰翠,梦颖


《诗经》教学设计5篇(扩展8)

——诗经全文注释5篇

诗经全文注释1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全文注释2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纭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四篇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祈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诗经全文注释3

  [先秦]诗经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1】青蝇:苍蝇,比喻谗人。

  【2】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

  【3】止:停下。

  【4】樊:篱笆。

  【5】岂弟:同“恺悌”,*和有礼,*易近人。

  【6】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7】棘:酸枣树。

  【8】罔极:指行为不轨,没有标准。

  【9】交:都。

  【10】乱:搅乱、破坏。

  【11】榛:榛树,一种灌木,果实名榛子,可食。

  【12】构:播弄、陷害,指离间。

  作品赏析:

  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谴责诗,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斥责谗人害人祸国。它的鲜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劝说斥责感情痛切。

  首先,把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这是十分贴切的。苍蝇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昆虫,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等习性,而这些习性与人间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者如出一辙。因此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这本身已是一个极大的成功;更遑论此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取喻起兴,把它四处飞舞、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三章前两句仅以更换末一字的形式重复出现,似拙实巧,令人不由对苍蝇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樊”“棘”“榛”三字一义,其实都指篱笆而言,但每一次变化,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义反覆,而是隐含了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这三章诗的后两句也逐章递进,层层见意。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去听信谗言,语言直白如话,是全诗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那就是搅乱四邻各国间的关系,即所谓祸国殃民。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这两种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为人处世没有一定的准则,阳奉阴违有之,出尔反尔有之,翻云覆雨、颠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从全诗来看,它的特点既包括取喻确切传神,同时也包括对谗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无信谗言”的规劝和警示显得充分有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讽刺、谴责的力度。

诗经全文注释4

  [先秦]诗经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2】斯:语助词,犹“之”。

  【3】干:通“涧”。山间流水。

  【4】幽幽:深远的样子。

  【5】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6】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

  【7】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8】式:语助词,无实义。

  【9】好:友好和睦。

  【10】犹:欺诈。

  【11】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

  【12】妣(bǐ)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13】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14】户:门。

  【15】爰(yuán):于是。

  【16】约:用绳索捆扎。

  【17】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8】椓(zhuó):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tuó)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9】攸:乃。

  【20】芋:鲁诗作“宇”,居住。

  【21】跂(qǐ):踮起脚跟站立。

  【22】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23】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

  【24】革:翅膀。

  【25】翚(huī):野鸡。

  【26】跻(jī):登。

  【27】殖殖:*正的样子。

  【28】庭:庭院。

  【29】有:语助词,无实义。

  【30】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

  【31】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32】哙(kuài)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

  【33】正:向阳的正厅。

  【34】哕(huì)哕:同“煟(wèi)煟”,光明的样子。

  【35】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36】宁:安。指安居。

  【37】莞(guān):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

  【38】簟(diàn):竹席。

  【39】寝:睡觉。

  【40】兴:起床。

  【41】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42】维何:是什么。维:是。

  【43】罴(pí):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44】虺(huǐ):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45】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46】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47】乃:如果。

  【48】载:则、就。

  【49】衣:穿衣。

  【50】裳:下裙,此指衣服。

  【51】璋:玉器。

  【52】喤(huáng)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53】朱芾(fú):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54】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

  【55】君王:指诸侯、天子。

  【56】载寝之地:男寝于床,女寝于地,有阳上阴下之义。

  【57】裼(tì):婴儿用的褓衣。

  【58】瓦:陶制的纺线锤。

  【59】无非无仪:指女人不要议论家中的是非,说长道短。非:错误。仪:通“议”。

  【60】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61】诒(yí):同“贻”,给与。

  【62】罹(lí):忧愁。

  作品赏析: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绘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绘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诗经全文注释5

  [先秦]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2】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3】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4】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5】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9】子:贤者。

  【10】畀(bì):给,予。

  【11】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2】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组:编织,束丝之法。

  【14】予:给予。

  【15】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6】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7】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45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