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10篇 《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

《山居秋暝》教案10篇 《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09 15:33:30 点击: 来源:yutu

《山居秋暝》教案1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案2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3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4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加深理解。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山居秋暝》教案5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6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案7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8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1)

——《山居秋暝》教案10篇

《山居秋暝》教案1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2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案3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4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5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案6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7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案10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2)

——《山居秋暝》教案10篇

《山居秋暝》教案1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2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3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加深理解。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山居秋暝》教案4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5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6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7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8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9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3)

——山居秋暝教案5篇

山居秋暝教案1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2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案3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4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5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4)

——《秋姑娘的信》教案10篇

《秋姑娘的信》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读好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交流

  3、板书课题7、qiū gūniáng de xìn

  秋 姑娘的信

  4、读题 niang 娘(轻声)

  5、自由提问题,师在题目旁打“?”

  二、初读课文

  1、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

  3、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指读、齐读。

  认识二类字,指读、齐读

  出示词语:秋姑娘 好朋友 写信 小心

  生病 食品 山村 裹上

  全是

  (指读,小组读、齐读)

  4、自由挑小节读,纠正读音。

  5、加强学生之间的评价。

  6、齐读。

  7、标出小节。

  三、学习生字

  ⑴好:读音,组词,认识“”(撇点),怎么记?注意点,书写。

  ⑵友:读音,组词,怎么记?“”下一个“又”。指导书写。

  ⑶生:读音,组词,怎么记?“土”字上面加“ ”,指导书写。

  ⑷村:读音,组词,怎么记?“木”加“村”,指导书写。

  四、课堂练习

  1、生抄写生字

  2、组词

  五、讲读第一段

  1、指读

  2、交流,知道了什么?

  ⑴片片(枫叶很多)

  ⑵小动物(秋姑娘的朋友很多)

  3、指名感情朗读。

  4、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⒉、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后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村、心、生、全、”并口头组词。

  2、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干什么呀?(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内容)

  3、出示词语:好朋友

  读词,说说谁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出示句子填空: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是秋姑娘的好朋友们。

  要求:能在读中体会“们”的用法。

  4、你们想知道秋姑娘信上写了什么吗?

  二、学习第二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两遍

  要求:思考你喜欢读哪封信,把你最喜欢的一封信读给同桌听。

  2、你想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友的信呢?(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说。)

  3、出示第二自然段: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多加小心” 。

  (2)为什么要“多加小心”,说说你的看法。(因为大雁是候鸟,冬天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过冬。长途跋涉,飞行时要注意安全,不掉队,不被猎人射中等等。)

  (3)出示录象:大雁南飞瞧,大雁们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要从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这是多么艰辛的旅程呀!让我们赶快把秋姑娘的祝福带给大雁们。

  (4)指导朗读

  读出大姐姐般亲切、温和的语气。

  过渡:大雁带着秋姑娘的嘱咐飞远了,你还喜欢她写给谁的信呀。

  4、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说 ,交流写给青蛙的信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青蛙图

  看青蛙在睡觉,他会睡上整整一个冬天,不吃也不喝,这就是动物的“冬眠”。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蛇、刺猬、蚯蚓、棕熊)

  (3)小青蛙要冬眠了,你想对它说什么?

  (4)、指导朗读

  秋姑娘对好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照,语速适中。

  5、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说,交流写给松鼠的信。

  (1)秋姑娘在信上说了些什么?

  (2)师圈点“充足的食品”,它会准备哪些食品?(松子、松果、花生)

  这就是“充足的食品”

  (3)看松鼠准备食品的录象。指导读好秋姑娘的`信。

  6、(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说。),交流写给山区孩子的信。

  (1)齐读,信上写了什么?

  (2)师圈点“裹上冬衣”,看图理解,小树身上穿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给它裹上稻草。

  (保暖,好让它来年发芽。)

  (3)秋姑娘想得真周到,请小朋友们把信读好。

  指导朗读。

  7、师引读,秋姑娘写呀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生答:都给秋姑娘写了信。

  8、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呢?

  9、想象训练,好朋友随机组合讨论写信对象及信件内容。

  10、学生交流。

  11、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后,你会怎么做?

  (学生述说各种生物的过冬准备。)

  四、朗读、背诵课文

  1、齐读课文

  2、师生看着课件表演课文内容,加入动作帮助记忆。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好、友,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3、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迅速记住这个字。

  4、学生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采集几种落叶,说说他们的形状和颜色。

  2、在白纸上画下其中一种树叶,并在这片树叶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你的好朋友

《秋姑娘的信》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

  3.让学生在读中认识秋天的特征,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愉悦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记、会写5个生字。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第7课。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

  (1)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那就小火车开起来;

  (2)这儿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一起来;

  (3)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指名

  2.大家真不错!还记得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吗?我们一起听一听。(放课文配乐录音,指名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

  板书:青蛙、大雁、松鼠、山村孩子

  3.信里写了些什么呢?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吧!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P89)

  二、赏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课件动画

  师:大家看!秋风轻轻地吹,一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秋姑娘的信可真多呀!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接着往下读,找一找。(学生自由读书)

  师:找到了吗?把你最喜欢的一封信读给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师:你喜欢哪封信?能读读吗?(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信,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点拨、指导)

  (1)是这封吧!(同时出示课件动画)

  师: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学生发言设想:A、小心掉队了;B、小心撞上了飞机;C、小心被猎人打中)对啊,真是要多加小心,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青蛙的那封信)

  (2)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学生发言设想: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教师带青蛙头饰)师:现在呀,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秋姑娘呢?先准备准备吧。(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师:**同学,你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松鼠的信)

  (3)你为什么喜欢这封信呢?(学生发言设想:松鼠很可爱)是啊,松鼠很可爱,可是很贪玩,连过冬的食品都忘记了准备。幸好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能读出来吗?(指名读)大家都喜欢吧!同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同桌比赛读)你觉得同桌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那你们愿意演给大家看吗?(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师:还有一封信谁喜欢呢?(学生读写给山村孩子的信)

  (4)是这封吧(出示课件动画)?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发言设想: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3.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是那么关心、体贴别人!我们把4封信连起来读,好吗?(全班齐读2—5自然段)

  4.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想看,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学生发言设想:A、一封写给小猴,别太淘气了;B、一封写给可爱的熊猫,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小朋友们,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

  5.你们说得太好了!秋姑娘就是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自己试试(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6.秋姑娘的信多有意思呀,我也想读了。(放音乐,指名师生配合读——师生齐读)

  三、写字

  1.这儿有几个生字(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生字),谁能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2.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结构)怎么记住呢?想想看,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桌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3.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他们,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先来看看“好”字,左边女字旁的第1笔是新笔画——撇点,注意是一笔写成。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看!女字作偏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发言设想:那一横不出头)接下来怎么写呢?看着笔顺图书空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看着笔顺图自由书空)。看懂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写看(师生一起书空)对,一共6笔写成。每一笔在田字格怎么摆呢?看我写。撇点从左上格起笔,靠近竖中线收笔,撇的起笔比第一笔矮,收笔往左边来一点,第三笔横从横中线起笔,往上斜一点,不超过撇。右边是个“子”字,横撇写在右上格,弯钩写下来,最后一横呀,从田字格的中心点起笔,压横中线写。合起来的时候,注意左边窄,右边宽。会写了吗?打开书92页,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好”字。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

  4.后边还有3个字,怎么写呢?先观察书上的笔顺图,再找准田字格中的位置,试着在书上描一个,描的时候想想怎样写才好看。先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小声说给

  同桌听。

  师:这3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指名说)

  (5)你真细心,知道“朋”字的两边的月就像朋友一样靠拢写;月字的第2短横要压横中线。

  (6)眼力不错,“禾”字作偏旁时,很懂得谦让,长长的一捺要变成点。“火”的笔顺要注意。“寸”的一点写在中心点上,“木”字作偏旁时,捺也要变成点。

  同学们很会观察,相信一定能把字写好。打开习字册20页,把这4个字描1个,写1个(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字,并且把“好”字的撇点、“朋”字的两个第2短横、“秋”字的禾字旁的一点、“村”字的木字旁的一点加成红色),一定要注意红色的笔画。写字时,注意:足——安、身——正、肩——*、臂——开(师生配合说)。

  6.评议写字的情况。

  四、小结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评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教材尊重母语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精神。王蓓老师执教的《秋姑娘的信》一课,就是立足于这三个维度,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进行了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尝试。

  1.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得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第一课时里,老师就舍得给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今天上的第二课时,开课时老师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生字的读音,还把“片片枫叶”“好朋友们”“着凉生长病”“充足的食品”“裹上冬衣”等词组挑出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这些都是老师让学生切实过好认读关的具体操作。

  在记生字、写生字的过程当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看笔顺图,动手在田字格里描一描,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今天课堂上安排了12分钟的时间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

  2.体现了语文学习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和说的活动成了课堂的主导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时,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让学生建立起词语、句子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自愿走进课文的情境(如教师问学生秋姑娘在信中会要大雁小心什么,还有师生戴头饰表演等等),读出了形,读出了神,读出了情。这样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读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如读完四封信后,老师问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学生马上想到了给“熊猫”“小白兔”“种子”“小老虎”等等对象写信)。

  这样的读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并初步运用了语言(如学生运用书上四封信的语言形式说出秋姑娘给其他对象写信的内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识字、写字的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上,王蓓老师时时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怎么记住这些字呢?想一想,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同位听”……这些语言以及老师自始至终的那种亲和态度,都体现了老师对激发学生兴趣的高度重视。

《秋姑娘的信》教案3

  一、导入新课

  1、 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吹红了,你看(出示实物),好看吗?闭上眼睛,(

  师拿走树上的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你发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写上拼音)

  2、自己读。你能把这句话说正确,说通顺吗?

  3、指名读,老师随机指导。

  4、范读、自由读、齐读。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树上的枫叶都哪儿去了呢?读读这一段话,你就知道了。)

  1、 读第一段:

  出示: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卡(带拼音):秋姑娘、好朋友、写信

  (说明:秋姑娘的“娘”在这个词中念轻声,它一个人的时候读第二声,你可以给“娘”说个词吗? “好朋友”的“友”,在这个中念轻声,它一个人的时候念第三声,比如“友情”)

  (3)、指名读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4)、指导:秋姑娘给好朋友写信时,也是怎么样的呀?那应该怎么读?

  齐读。

  2、 那么秋姑娘到底给那些好朋友写信了呢?她的信又是则呢么写的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出示课题。)齐读。

  三、听范读,了解大意。

  1、范读课文。

  提醒:仔细听,你听到秋姑娘给谁写信了?

  2、 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的图。

  (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

  3、 秋姑娘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呢?它们就藏在89页的课文中呢!请大家赶紧轻轻找到它,仔细读读吧!

  4、 出示词语,检查。

  多加小心 (追问:*时谁对你说过多加小心呢?你感觉怎么样?)

  大雁(南去的大雁) 松鼠(贪玩的松鼠) 山村(山村孩子) 食品(充足的食品) 着凉生病(别着凉生病) 裹上

  (括号中的词语反复让学生读准。)

  全(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 让

  5、 你想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

  (学生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 的信。”来说话。)

  老师相机出示有关的段落。

  第一封信,写给大雁。

  (1)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2)读了这封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静静地听一听,你还听到了什么?

  板书:南去

  (3)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了,一路上说不定会遇上什么危险和困难呢,所以秋姑娘让他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那你能把秋姑娘对大雁的关心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指名读——范读——齐读。

  第二封信,写给青蛙。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读了这封信,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冬眠

  (3)、看书上的图:是呀,冬天到了,青蛙就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呀?(刺猬、蛇、蛤蟆、蚯蚓)等等。

  (4)、青蛙在洞里睡得多甜呀,那你想秋姑娘会怎样和他说话才不会吵醒他呀?

  你能读吗?试试?

  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封信,写给松鼠。

  (1)、指名读,评价。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准备食品

  追问:松鼠可能会准备那些食品。(松子、松果、花生~~~~)

  这些食品够小松鼠吃一个冬天的了。

  (3)、你觉得秋姑娘会怎么对小松鼠说,你就怎么读,好吗?

  指名读——小组读。

  第四封信,写给山村的孩子。

  (1)、指名读,评价指导。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 裹上冬衣。

  看图理解。

  你想小树裹上冬衣,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6、 齐读课文。

  机动:你想,秋姑娘还可能给那些好朋友写信?(也可作为作业。)

《秋姑娘的信》教案4

  教学设想:

  《秋姑娘的信》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猜、想、读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自己最爱读哪封信。在分段学习时,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句子,并通过读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心。同时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1、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积累。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冬眠”、“充足”等,通过看图理解,想象说话,提供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2、在背诵中积累。学完四封信后,让学生看着图,用上“一封写给()。”的句式,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和起来,练习背诵,从背一句到背几句,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积累语言。3、在拓展说话中强化积累。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的句式说一说。设计这一练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完两封信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剩下的两封信,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读懂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尝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方式上,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目的是激励和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出示实物枫叶图)秋天到了,枫树上的叶子都红了,美吗?闭上眼睛(师拿走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睁开眼睛,你发现了什么?你会怎么问呢?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咦”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

  4、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课伊始,就有意识地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

  二、自我质疑,揭示课题

  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4、反馈交流:“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

  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自我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策。】

  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三、品读结合,积累语言

  1、(播放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相机贴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

  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大雁小心青蛙被子着凉生病

  松鼠准备充足食品山村裹

  5、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你愿意为大家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秋姑娘让它们()。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相机板书:南去

  3、师: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5、指导朗读: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发展了语言能力。】

  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

  理解:冬眠

  (出示图)瞧,冬天到了,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这些动物都要“冬眠”。齐读:冬眠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教给学生正确的概念是双学的基础要求。结合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较直观形象,学生易懂。】

  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秋姑娘让它()。

  4、指导朗读: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过渡:其余两封信分小小组学习、交流。

  反馈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板书:准备食品

  3、理解:充足

  想想小松鼠会准备哪些食品呢?(松子、松果、花生……)这些食品够小松鼠吃整整一个冬天了。齐读:充足

  4、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

  反馈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质疑:(出示“哭”树、“笑”树)猜一猜,哪一棵树已经“裹上了冬衣”?为什么?“笑”树会怎么说?

  3、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四、指导背诵,内化积累

  1、看着图,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信。

  2、指名背诵,能记住几封信就背几封。

  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熟读成诵”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见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五、拓展说话,内化语言

  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

  2、小组练说——指名说,奖励“枫叶”。

  3、是呀,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齐读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指导“读帖”。

  4、示范指点,生按笔顺描红,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附板书:

  秋姑娘的信

  (图)大雁

  南去

  (图)松鼠

  要冬眠

  (图)青蛙

  准备食品

  (图)山村孩子

  给小树裹“冬衣”

  一封写给(谁),(怎么样)。

《秋姑娘的信》教案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懂课文,了解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的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

  3、激励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相互关心的人文品格。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准、读好课文。

  资源利用:

  有关课件、录音机、词卡等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3、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

  1、[多媒体出示]一片枫叶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这是老师刚刚收到的信。

  2、指导读准:信

  3、师:老师看得出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里都画着一个问号,说吧,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

  4、[多媒体出示]秋姑娘图

  指导读准:秋姑娘

  5、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信里说了些什么呢?咱们一起看课文。

  <板书课题> 秋姑娘的信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看秋姑娘都给谁写了信,用铅笔把它给圈出来。

  2、交流,相机指导读准:好朋友们、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多媒体出示]风伯伯把信送到了大雁的手中,大雁左看右看,急得直嚷嚷:我怎么看不懂啊!

  师:小朋友们,想帮大雁看懂这封信吗?讲给大雁听,你就得讲清楚,让他听明白。大家先把这段话读一读,待会儿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就让他代表小朋友们去告诉大雁。

  [多媒体出示]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生练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小心及整个句子。

  齐读。

  师:秋姑娘为什么让大雁路上多小心?

  3、谁来把秋姑娘的话说给大雁听?

  说的时候,应带着什么样的表情?

  [多媒体出示]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

  师:瞧,大雁们听了秋姑娘的话,排的队伍多整齐呀!它们一定会一 路顺风的。

  4、[多媒体出示]青蛙、松鼠、山村孩子

  配音:快,快,看看秋姑娘给我们的信里说了些什么?

  师:小朋友们,那咱们快把三段话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在小小组里练说,待会儿讲给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听。

  (生以小小组为单位,自学三、四、五小节,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

  (1)重点指导读准:生病、食品、裹上

  (2)读准句子。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指名学生分别把秋姑娘的话讲给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听。

  (4)相机讨论:

  秋姑娘为什么让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秋姑娘为什么让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让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呢?

  6、激情想象

  (1)小朋友们,秋姑娘还会写信给谁呢?写些什么呢?小小组里说一说。

  (2)全班交流。

  7、秋姑娘在秋风里,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多媒体出示]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

  四、指导读全文

  1、小朋友们喜欢秋姑娘吗?为什么?

  2、那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爱表现出来。

  小朋友们可以一个人读,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读,还可以边读边表演,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练习,待会儿比赛。

  3、赛读,评议、颁奖。

  五、指导写字

  1、学写秋。

  2、还想写哪两个字?自己学写两个字。

  3、小小组内互相评议。

  六、课外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春、夏、冬景色图及春姑娘、夏姑娘、冬姑娘。

  师:秋姑娘写完了信,冬姑娘就来了,跟着春姑娘来了,然后夏姑娘也来了。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冬姑娘、春姑娘、夏姑娘她们用什么写信呢,又会写给谁呢?写些什么呢?

  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可以把你想到的像课文里一样讲出来,还可以把你想到的给画出来。

《秋姑娘的信》教案6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老师先给大家看个漂亮的字儿。(出示:秋)看到这个字儿,你想到了哪些词儿呢?

  生:秋天。

  生:秋姑娘。

  生:春夏秋冬。

  师:小朋友积累的词真多!你的小脑袋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到处是金黄色的。

  生:我好像看到金色的海洋。

  生:秋天,树上的叶子满天飞舞呢!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提到秋姑娘,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秋姑娘的课文,题目就是:秋姑娘的信。(补充板书:姑娘的信)齐读。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秋姑娘的信是写给谁的。

  生:信上写了些什么?

  【评:导入部分,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话题情境,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揭题后,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围绕课题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产生了走向文本的欲望。】

  片段二:

  师:你最喜欢秋姑娘写给谁的信呀?

  生:大雁。

  师:秋姑娘给大雁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句子)你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段?你也来读!(生读)

  师:秋姑娘为什么要写信给大雁呢?

  生:秋姑娘提醒他们要多加小心!

  生:秋姑娘怕他们路上遇到危险。

  师:是啊!秋姑娘可关心大雁了,让我们读出对大雁的关心。(生读)

  师: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的妈妈对我们说路上小心是怎么说的?

  生:孩子,要多加小心啊!

  生:孩子,路上注意安全。

  师:那谁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关心一下大雁?(生读)

  师:多加小心!(抚摸一学生的头)谁能比他更关心点儿?(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很关心大雁呢!咱们一起来!(生齐读)

  师:还有小朋友喜欢其它内容的吧!

  生:我喜欢秋姑娘写给青蛙的信。

  师:那你也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

  师:嘘!小青蛙在冬眠呢,我们可要轻轻的,不要吵醒它。(生齐读)

  师:你们真是善解人意,让青蛙好好冬眠呢!

  师:还有贪玩的小松鼠,谁喜欢的?

  (生纷纷举起小手)

  师:那么多!好,喜欢的小朋友一起读。(出示句子)(生读)

  师:小朋友,你们看,小松鼠窜来窜去,可贪玩了。秋姑娘可着急了,小松鼠呀,别贪玩了,快准备好食物呀!谁再来读?(生读)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同意吗?(师范读)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

  师:好样儿的!你看,小松鼠收到秋姑娘的信已经在忙着准备食品啦!(出示图片)还有小朋友喜欢吗?

  生:我喜欢写给山村孩子的信。(生读)

  师:多亲切啊!我们小朋友的冬衣是厚厚的羽绒服,那么小树的冬衣是什么呢?(出示图片)

  生:绳子。

  师:有了这件暖和的冬衣,再冷的天,小树也不怕!小朋友再来读!(生齐读)

  【评:品读文本部分,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充满诗意的情境,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读成果,并在关键处给以启发、点拨。在引导学生欣赏品读文本时,教师的朗读指导巧妙、到位,既有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拨,又有教师的朗读示范,还有同伴之间的朗读启发,在指导的同时,又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片段三:

  师:小朋友,秋天的枫叶不停地飘呀,落呀,咦?还有的枫叶飘到哪儿去了?(师四处张望)小朋友们找找看。

  生:在这里!在这里!(学生接二连三找到枫叶,兴奋地举着枫叶)

  师:啊,秋姑娘把信悄悄藏在我们身边呢!(微笑地)还等什么,赶快好好读读吧!(教师巡视)

  师:所有的小青蛙,把你们的信读一读。

  师:小松鼠呢?也来读!(生读)小松鼠,收到秋姑娘的信,有什么感受呀?

  生:很高兴。

  生:我觉得好幸福呀!(众笑)

  师:还有秋姑娘写给大雁的.信呢?一起来。(生读信)秋姑娘要走了,你想对她说--?

  生:秋姑娘,我会好好记住你的。

  生:秋姑娘,我们后会有期!

  生:秋姑娘,下一年秋天,我们还会见面的。

  生:秋姑娘,我们会报答你的。

  生:秋姑娘,我是你的好朋友,明年你还要来的。

  师: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呢?一起读。(生齐读)

  师:小朋友读的时候,脸上笑眯眯的,可幸福啦!多好的信啊,让我们悄悄地把它藏起来!

  师:咦?你们看,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屏显光秃秃的树干,问号)

  生: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师:(出示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读起来可有意思啦!小朋友想想怎么读才能把它读好。自己练练。谁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

  生:我看到第一句,后面是个问号,所以我用疑问的语气读。第二句话,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是感叹号,所以我读得高兴点。

  师: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咱们也来学学他。(生读)

  师: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小朋友读这句话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我很开心,因为秋姑娘是用枫叶写信的。

  生:我也想尝尝秋姑娘用枫叶给我写信的滋味。

  师:咱们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读。(生读)

  【评:教师既要教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这部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将文本内容还原为书信,既增添了情趣,又渗透了对书信的感性认识;既巩固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片段四:

  师:树上的枫叶全被秋姑娘写了信,秋姑娘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生:燕子。

  师:那秋姑娘会跟燕子说什么呢?

  生:会叫它快飞到南方去,天气冷了。

  师:你能照着这个样子说说吗?(出示书信格式)

  生:小燕子,天气冷了,快飞到南方去吧,别冻着了。

  师:说得真棒!秋姑娘就这么几个好朋友吗?还有--?

  生:(蚂蚁,大公鸡,蝈蝈,企鹅,老虎)

  师:那么多!那秋姑娘会跟它们说什么呢?和同桌讨论讨论,互相说一说。(师巡视)哪个小朋友说给大家听?

  生:可爱的小熊,别贪玩了,快准备好要吃的食物。

  生:小猴弟弟,冬天来了,你可要多运动哟,要不然就没那么灵活了。

  师:小朋友说得多好呀,你们和秋姑娘一样会关心人。(学生脸上洋溢着欣喜)回家后呀,咱们可以上网查阅有关动物、植物冬眠的资料,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这些可爱的动物、植物们写封信!

  【评: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一环节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反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及至语文教学的价值得以无限延伸。】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专家认为,从学生表现看,课上学生要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亮;从教师的教学组织看,课要上出文化,上出智慧,上出情趣,上出美感,教师心中要有人、有情、有疑、有智、有本。从叶老师的这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体现出一堂好课:

  1.创设情境,情趣盎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枫叶书信、音乐、语言等中介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主体性得到调动,并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2.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朗读是学生增强语感、丰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重要途径。课上是否书声朗朗、学生是否读出情感已成为评价语文课的主要标准。本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读,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通过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以读代讲,读中求悟,读中见悟。

  3.语言实践,内化迁移。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生成的。本课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一次是接到信后,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属于口语交际训练,一次是秋姑娘还给哪些朋友写了信,属于举一反三的投入运用。

《秋姑娘的信》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

  2、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 卧勾 ”。

  3、体会秋姑娘对朋友的关怀与体贴,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卧勾”。

  教学准备:

  生字卡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信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这就是信纸。人们经常用这些信纸给亲人、朋友写信,以书信的方式问候、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每年秋天,天气渐渐变凉,秋姑娘就会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那么,秋姑娘是用什么作为信纸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的呢?

  2、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7读一读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7 秋姑娘的信

  3、指名读课题,师正音,姑娘的“娘”为轻声,单独读这个字为第二声,“信”为前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也可以小声地跟读,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开火车读。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过渡: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呢?秋姑娘给谁写信?请读第一自然段就知道了。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2、指名说一说: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枫叶)

  3、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指名读,相互评价。

  4、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5、反馈交流:

  (1)“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课件出示)比较“一片枫叶”与“片片枫叶”的区别。

  (2)“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的好朋友很多。相机出示“好”“友”字,运用字理解析。

  6、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怎样才算是好朋友?

  7、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看着课文第一段,指名读——相互评价、分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过渡: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并用笔划出。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雁 青蛙 松鼠 乡下孩子

  3、出示课件“秋姑娘给_、_、_和_写了信。”指导学生说一句话。

  4、秋姑娘写给大雁的信上说了些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5、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说一说:信上说了些什么呢?“它们”在这里指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多加小心。

  7、相机出示“心”字,运用字理解析。

  8、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9、你能学秋姑娘的语气对大雁说这些话吗?(指名读,师指导,齐读)

  10、秋姑娘对朋友可真关心、真体贴呀!有这样的朋友真幸福啊!你*时得到谁的关心了吗?他是怎样关心你的?或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吗?你是怎样关心你的朋友的?(指名说)

  11、小结:是呀!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五、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书空。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学生跟老师书空。

  3、学生描红、仿写。

  教学板书:

  7 秋姑娘的信(枫叶)

  大雁 多加小心

  青蛙

  松鼠

  山村孩子

《秋姑娘的信》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按笔顺写美观。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枫叶若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信件)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学生猜,板书:信)

  2.这是秋姑娘写给任老师的信。(板书:秋姑娘提醒“娘”读轻声,齐读)

  3.秋姑娘不光给任老师写了信,还给他的好朋友写了信呢!你们想收到秋姑娘的信吗?(想!)

  4.只要你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秋姑娘一定会给你写信的。

  5.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说的?(生答)

  二、感知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是啊,我也急着想知道答案。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吧!(多媒体出示课文情景,听课文录音。)

  2.瞧,播音员阿姨读得多好。想和她读得一样好吗?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生字卡。(开火车,指名读)

  4.生字读准了,相信大家整篇课文就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想:秋姑娘的好朋友都有谁?(根据回答出示相应的动物)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好朋友

  指名读。提醒:“朋友”一起时“友”读轻声,单独时候读第三声。

  2.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秋姑娘要写的信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片片枫叶)

  3.指导朗读好“片片枫叶”,指名读,齐读。

  4.读好整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第五自然段

  1.秋姑娘给好朋友写些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一封信,你就把那封信多读几遍马等下我们来看看谁读得最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信。

  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一起站起来读。(配上音乐)

  3.第二自然段

  谁来跟老师比赛读这小节?

  学生评价。

  我读好这节有个小秘密,想知道吗?就是抓住了“多加小心”来,用上我的秘密试试看,这回能赛过老师吗?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我就是秋姑娘,你(任选一同学)是大雁。我要对你说:“秋天快要过去了,冬天就会来到,你路上要多加小心啊!”

  生:谢谢你,秋姑娘。

  4.学着我的样子做秋姑娘,选好一只大雁,你还会说些什么?

  5.照这个方法学习3、4、5自然段。

  6.爱读书的孩子是老师最最喜欢的。看来你们都很喜欢秋姑娘写的信,那么我们连起来把它读读。

  7.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懂得关心朋友,关心别人,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

  三、教学生字

  (一)教写“秋”

  1.读“秋”。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2.观察多媒体演示“秋”的写法,用眼睛说话。提问: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3.齐书空,描红。

  (二)教写“心”

  1.读“心”

  2.教学新笔画“卧钩”

  3.观察多媒体演示“秋”的写法,用眼睛说话。提问: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4.齐书空,描红。

  (三)自学“好”、“朋”、“友”

  (四)书写生字,教师巡视写字姿势。

《秋姑娘的信》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种笔画。

  3.解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激励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相互关心的人文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2.揭示课题,板书,点名读,齐读。小结。

  二、初读指导

  1.看图听课文朗读录音。

  2.交流,相机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略)

  3.信上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读情况。

  1)同桌试读,互相帮助。

  2)点名分节读自然段,相机正音。

  3)小黑板出示词语。开火车读,强调读准前后鼻音。

  三、指导识记和书写生字

  1.指名读。

  2.看课文后笔顺提示,集体书空,教学笔画卧钩。

  3.教师范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笔画安排。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复习笔画卧钩。

  二、精读训练

  1、听课文朗读录音。

  说说秋姑娘的好朋友都有谁?

  2、点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好朋友

  点名读,注意读准字音。“友”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读第三声。

  3、秋姑娘给好朋友们写的什么?自由读第二至五自然段。

  4、她给大雁写的什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明白信里说的话吗?启发:你们出过远门吗?临走大人们吩咐什么?

  2) 小结。

  3)指导朗读。

  试读,体会秋姑娘对大雁的关心和爱护。

  点名读。

  5、秋姑娘给其他好朋友写的什么?

  1)点名读第三自然段。

  点名读,了解什么叫“冬眠”。联系生活,激*感,练习朗读。

  自由试读,男女生赛读。

  2)指导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指名对图上的小松鼠说话。

  点名读,男生读,注意语速应稍快。

  3)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看图,这两个小孩在干什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

  指名读,女生读。

  6、引读第六、七自然段。

  1)同桌一问一答,师生问答。

  2) 小结。

  三、指导背诵课文

  1、依次看图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师生看图听配乐试背全文。

  四、指导写字

  出示:好朋友

  点名读,教学笔画撇点。

  根据笔顺提示书空。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

  五、布置作业

  采集几种落叶,说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主要板书计划:

  7 、秋姑娘的信

  大雁图:多加小心

  青蛙图:盖好被子

  松鼠图:准备食品

  孩子图:保护小树

《秋姑娘的信》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1、 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吹红了,你看(出示实物),好看吗?闭上眼睛,(

  师拿走树上的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你发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写上拼音)

  2、自己读。你能把这句话说正确,说通顺吗?

  3、指名读,老师随机指导。

  4、范读、自由读、齐读。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树上的枫叶都哪儿去了呢?读读这一段话,你就知道了。)

  1、 读第一段:

  出示: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卡(带拼音):秋姑娘、好朋友、写信

  (说明:秋姑娘的“娘”在这个词中念轻声,它一个人的时候读第二声,你可以给“娘”说个词吗? “好朋友”的“友”,在这个中念轻声,它一个人的时候念第三声,比如“友情”)

  (3)、指名读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4)、指导:秋姑娘给好朋友写信时,也是怎么样的呀?那应该怎么读?

  齐读。

  2、 那么秋姑娘到底给那些好朋友写信了呢?她的信又是则呢么写的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出示课题。)齐读。

  三、听范读,了解大意。

  1、范读课文。

  提醒:仔细听,你听到秋姑娘给谁写信了?

  2、 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的图。

  (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

  3、 秋姑娘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呢?它们就藏在89页的课文中呢!请大家赶紧轻轻找到它,仔细读读吧!

  4、 出示词语,检查。

  多加小心 (追问:*时谁对你说过多加小心呢?你感觉怎么样?)

  大雁(南去的大雁) 松鼠(贪玩的松鼠) 山村(山村孩子) 食品(充足的食品) 着凉生病(别着凉生病) 裹上

  (括号中的词语反复让学生读准。)

  全(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 让

  5、 你想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

  (学生用:“我想读秋姑娘写给 的信。”来说话。)

  老师相机出示有关的段落。

  第一封信,写给大雁。

  (1)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2)读了这封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静静地听一听,你还听到了什么?

  板书:南去

  (3)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了,一路上说不定会遇上什么危险和困难呢,所以秋姑娘让他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那你能把秋姑娘对大雁的关心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指名读——范读——齐读。

  第二封信,写给青蛙。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读了这封信,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冬眠

  (3)、看书上的图:是呀,冬天到了,青蛙就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呀?(刺猬、蛇、蛤蟆、蚯蚓)等等。

  (4)、青蛙在洞里睡得多甜呀,那你想秋姑娘会怎样和他说话才不会吵醒他呀?

  你能读吗?试试?

  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封信,写给松鼠。

  (1)、指名读,评价。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准备食品

  追问:松鼠可能会准备那些食品。(松子、松果、花生~~~~)

  这些食品够小松鼠吃一个冬天的了。

  (3)、你觉得秋姑娘会怎么对小松鼠说,你就怎么读,好吗?

  指名读——小组读。

  第四封信,写给山村的孩子。

  (1)、指名读,评价指导。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 裹上冬衣。

  看图理解。

  你想小树裹上冬衣,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6、 齐读课文。

  机动:你想,秋姑娘还可能给那些好朋友写信?(也可作为作业。)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5)

——山居秋暝改写5篇

山居秋暝改写1

  空幽的山刚沐浴完新雨,走在湿漉漉的小道上,几粒雨珠从嫩嫩绿的叶子上流下;小溪因降雨而水位上涨,哗啦啦地流着;朝前望去,水雾还未散去,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

  深吸一口气,闻到那潮湿的雾气;闻到那花木的清香;还闻到那泥土的芬芳。皎洁的月光拨开松树林,把光影斑斑驳驳地撒在大地上,月光把清泉水染成了银白色,缓缓地在石上流淌。从远处去传来女子的嘻笑声,想必是那群洗衣服的女子在那嬉欢打闹呢。

  美丽的荷花舞动着曼妙的身姿,在小溪里,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罢了!就任凭那春天的芳菲随它消歇吧!我宁愿选择那空幽的春天,也不选择那眼花撩乱的春天。难道这单纯的秋日之月、秋月之山,秋日之林、秋日之泉不比那万紫干红的春天好吗?

山居秋暝改写2

  小雨过后,天气一片晴朗,终南山的空气清新如洗。天色将晚,我站在屋前,注视着美好的秋景。微微拂袖,一席凉风从耳畔吹过,感到十分舒适。我抬头一望,不禁发现那皎洁的月亮在片片竹叶间若隐若现,投下许多束月光,透过松树冠,只留下些斑驳的月影,柔和极了。穿过棵棵松树,听闻见经久不息的“哗啦啦”声。寻觅而去,只见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形态各异的青石块缓缓流淌着,十分清澈。

  这大山上一片金灿灿,时而听到动听的鸟啼声。但此时已是将接近万籁俱寂的时分,傍晚。

  忽听到那密密层层的竹林中阵阵骚动,深处传来女子细细碎碎的说笑声,显出一派和睦热闹的气氛。我便知道那群洗衣的浣女已劳作完了,正要回家呢。

  步行至河边欣赏着一片浮萍间长着的莲叶,这片绿色摇晃不定间渔舟划过,尾随一道水纹。我心想:大概渔民们也满载而归了吧!即使没有春天的芳菲,我也同样愿意隐居于此。说罢,我拂袖扬长而去………

山居秋暝改写3

  徘徊于空旷幽静的深山中,四周还残留着斑驳的雨迹,像上天倾尽它一生的泪水,讲一切嘈杂埋入秋土,只为装点这如画的美丽。万物都披上一层“雪纱”,像待嫁的新娘,倾城容颜,无与伦比,深邃双眸,惹人疼惜……

  不知不觉之间,秋天的薄暮已经悄悄地附着在我周围,苍穹当空那一轮皓月在松涛里静静地撒下一丝惬意,若隐若现,亦真亦幻。耳边回荡的,皆是清泉滑过溪石清脆的声响,宛如铃兰摇曳,摇碎了一世迷离。

  静美,秋瞑。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宛如倩女洁白的素练轻盈地抖落开来,随风飘舞,在月光下蒸腾起氤氲如梦的薄雾。

  直到不远处的竹林里响起阵阵温婉的喧嚣,曲径通幽,才见浣纱女子披着一身细碎如玉的星光笑逐归来。美得莲花也不禁抖动,田田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掀开,掀起一片璀璨。莲花嫣然摇动,像女子舞动在这清波之中,薄雾萦绕,红袖飘飘,露水四溅,涟漪荡漾,点缀起这片荷塘月色,这里风景独好!

  荷叶摇动着尽显君子的洒脱,才见渔舟滑过,打破了这份宁静,却也带来无限生机。

  这秋的翩翩脚步啊,踏碎了我的`心,山中之景如此明净,看似喧嚣,实是恬静,看似恬静,如此生机!怎不让我流连,怎不让我置身其中。

  任由春花落,待看秋静美。

  自可留于此山中,效仿五柳先生,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春花虽落,秋美更值得期待,春花虽艳,秋韵更值得品味。这秋色,丝毫不乏自然,质朴。

  携着一颗归隐的心置身于此,是享受。我,只愿长久在此松间月下自醉流连,迟迟不忍归去……

山居秋暝改写4

  枫叶满天的季节里,我来到这空旷的山野之中。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小雨荡涤去尘埃,并把万物打扮得像一个个俊俏的小姑娘,这些景象使我忘却了在京城的劳碌奔波和一切烦人的俗事,让我心境变得空灵悠远……

  这初秋的傍晚,天气凉爽,很适合散步。我信步走在乡间小道上,心绪宁静。只见皓月当空,在松林间洒下皎洁的月光,像洒落一地碎银。这银辉为松林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走近看,树干上月光斑驳,恰似无数个淘气的小雪籽。“叮咚叮咚……”这美妙的声音促使我加快了脚步,只见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在山石间,欢快地弹着竖琴,犹如京城大街上马车车轮压在石板上的声音……一切在城里毫不起眼的事物,在大自然的衬托、渲染下,显得那样光彩夺目。

  竹林这传来喧闹声,原来是一群洗衣姑娘们有说有笑地走来。欢声笑语回响在寂静的山谷中,寂静中又增添了几分生机。哟!是谁家的小渔船缓缓地划过*静的、铺满荷叶的小荷塘啊?小船划过水面,泛起涟漪,惊动了一池的鱼儿……

  春天的芳菲不妨随它消歇,我愿永久留在这儿不被世俗玷污!

  诗情画意山水中,世外桃源心宁静。我多想提起手中的画笔,画下这山水秀丽的秋晚乡趣……

山居秋暝改写5

  空无一人的高山刚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变得更加澄澈清爽。一阵秋风吹过,树叶落下发出“簌簌”的声音,是它告诉了我秋天到来了。

  那玉盘似的月亮照耀着那挺立着的青松,仿佛给松树披上了一层洁白朦胧的纱衣,不禁让我赞叹。清澈的河水从石头上面流了过去,奏响了叮叮咚咚的乐曲,不禁让人陶醉这美妙的声音中。

  忽然竹林传来一阵阵喧闹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回来了。青青的荷叶和粉红色的莲花忽然动了一动,原来是打鱼的渔民坐着小船回来了。只见渔船上满载着鱼儿,渔民大声唱着山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这里的景色依然很美,仿佛春天还没有离去。贵族子弟们都很喜欢这里。王维挥笔写下了一首小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教案10篇(扩展6)

——《山居秋暝》导学案3篇

《山居秋暝》导学案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定义:

  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南北朝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 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二、示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探究与发现:

  请结合以上诗歌,归纳出山水田园诗的相关规律。 ★常描绘的景物: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 禽雀、蚕、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 古寺、暮钟、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 ★常出现的人物:五柳、伯夷、叔齐、接舆、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冷清荒僻。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8927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8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