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 张齐华《认识负数》观后感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 张齐华《认识负数》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9:23 点击: 来源:yutu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1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本课的学习,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根据本课概念教学的内容特点肖老师采用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进行教学。

  一、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例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通过几组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利用城市气温这一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感悟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另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到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景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又通过广泛举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处处体现目标意识。

  目标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师,应时时有目标意识,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肖老师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又以学生动态举例的方式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并着重研究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的关系,为下一课认识抽象的数轴和比较大小埋下了伏笔;最后又以分类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完整了所学数的知识网络。

  三、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负数。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肖老师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在观察温度计刻度的基础上,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这里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负数这一新知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四、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中愉悦学习。

  《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肖老师曾三次放主动权,即:课前、课中、课后,使教学内容完整、首尾呼应。有梯度的三次选择多向度的内容放主动权,拓宽了学生获得新知的知识面的同时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概念教学的呈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呢?从肖老师的课堂上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比如本课中温度计的度数、存折上的信息的引用,形象、直观的数学信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概念内化。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课教学中肖老师课前对学过的数的整理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肖老师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比如课中例1到例3的教学中教师有梯度的设计,在逐步的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概念内化。

  四、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课上肖老师把大量材料教给学生,经过学生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正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再经过练习强化,使以内化的概念外化、提升。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想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师,还请批评指正。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2

  《认识负数》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庄立波老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庄立波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庄立波老师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庄立波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面为基准,海*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

  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哪儿见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然后让学生自己写负数,再说说从哪儿看出这全是负数,负数的前面不光有负号,还要比0小。再然后研究五个“-2”的意义,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负数,张齐华老师每一次的课堂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老师信守的行动准则。教学语言的诗意动听,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师生辉映的精彩构成了他课堂亮丽的风景。“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总在你意料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本节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用自己的想法表达对—2的理解,一个练习的拓展,领教了张老师设计的“高”,欣赏了张老师训练思维的“广”!难怪听他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难怪“华粉们”对他的热烈追从。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1)

——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

认识负数评课稿1

  《认识负数》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庄立波老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庄立波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庄立波老师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庄立波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面为基准,海*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认识负数评课稿2

  我选择的观察维度是“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结合观课谈几点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本节课共设四大教学环节:一、创设现实情境,初步认识。二、直观操作,加深理解。三、适时引申,丰富想象。四、抽象数轴,完善认识。五、分层练习,巩固延伸。见下表

  1、从目标达成角度来看,知识是落实的。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教师精炼的语言引导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 2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看,课堂是灵动的。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就如泉水般灵动,再加上教师亲切的教态和语言,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需要注意地方:1、学生举的正、负数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整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可能多数偏向于整数,学生思维的定势也可能喜欢举整数的例子,最好是能够多引导学生举各方面的例子,使知识更完善一点。

  2、如何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性似乎还做得不够。比如在温度中,只是让个别学生上来拨一拨,如果能让学生每人都在纸温度计上先标一标,在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标的,再反馈,可能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3、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辩证,导致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想法。以后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占主体地位的学生,自己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有过于零散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加强。

认识负数评课稿3

  《负数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时的主要内容。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陈老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本节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自然引入新课。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新课伊始,陈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3和-3是两个不同的数,在“3”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3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

  二、鼓励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质疑。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陈老师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他是这样引导的“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面为基准,海*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杨老师此时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小组讨论交流,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三、教学设计密切联系生活,但又高于实际生活。

  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在多个环节都注意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温度计、电梯楼层、山的海拔高度、记录学生身高等,通过多种事例,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即负数是表示相反意思的量。

  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陈老师的设计广泛联系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仅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启示,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2)

——《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

《认识负数》评课稿1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本课的学习,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根据本课概念教学的内容特点肖老师采用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进行教学。

  一、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例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通过几组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利用城市气温这一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感悟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另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到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景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又通过广泛举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处处体现目标意识。

  目标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师,应时时有目标意识,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肖老师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又以学生动态举例的方式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并着重研究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的关系,为下一课认识抽象的数轴和比较大小埋下了伏笔;最后又以分类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完整了所学数的知识网络。

  三、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负数。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肖老师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在观察温度计刻度的基础上,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这里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负数这一新知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四、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中愉悦学习。

  《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肖老师曾三次放主动权,即:课前、课中、课后,使教学内容完整、首尾呼应。有梯度的三次选择多向度的内容放主动权,拓宽了学生获得新知的知识面的同时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概念教学的呈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呢?从肖老师的课堂上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比如本课中温度计的度数、存折上的信息的引用,形象、直观的数学信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概念内化。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课教学中肖老师课前对学过的数的整理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肖老师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比如课中例1到例3的教学中教师有梯度的设计,在逐步的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概念内化。

  四、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课上肖老师把大量材料教给学生,经过学生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正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再经过练习强化,使以内化的概念外化、提升。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想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师,还请批评指正。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3)

——数学《认识负数》的评课稿 (菁选3篇)

数学《认识负数》的评课稿1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己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接着追问:“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层、 -5℃ 、 -185米 ,当写到-50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够了,刚才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 -5℃ 、 -185米 、-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线。老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一定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 -2厘米 。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终于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 。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老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善于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数学《认识负数》的评课稿2

  《负数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时的主要内容。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陈老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本节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自然引入新课。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新课伊始,陈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3和-3是两个不同的数,在“3”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3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

  二、鼓励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质疑。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陈老师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他是这样引导的“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面为基准,海*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杨老师此时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小组讨论交流,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三、教学设计密切联系生活,但又高于实际生活。

  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在多个环节都注意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温度计、电梯楼层、山的海拔高度、记录学生身高等,通过多种事例,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即负数是表示相反意思的量。

  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陈老师的设计广泛联系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仅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启示,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认识负数》的评课稿3

  我选择的观察维度是“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结合观课谈几点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本节课共设四大教学环节:一、创设现实情境,初步认识。二、直观操作,加深理解。三、适时引申,丰富想象。四、抽象数轴,完善认识。五、分层练习,巩固延伸。

  1、从目标达成角度来看,知识是落实的。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教师精炼的语言引导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 2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看,课堂是灵动的。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就如泉水般灵动,再加上教师亲切的教态和语言,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需要注意地方:1、学生举的正、负数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整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可能多数偏向于整数,学生思维的定势也可能喜欢举整数的例子,最好是能够多引导学生举各方面的例子,使知识更完善一点。

  2、如何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性似乎还做得不够。比如在温度中,只是让个别学生上来拨一拨,如果能让学生每人都在纸温度计上先标一标,在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标的,再反馈,可能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3、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辩证,导致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想法。以后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占主体地位的学生,自己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有过于零散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加强。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4)

——《算盘认识》评课稿3篇

《算盘认识》评课稿1

  我们的“相约课堂,共同成长”教研活动截至本周已画上圆满的句号。在此衷心的感谢周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认识算盘!周老师的教学风格一直是条理清晰,语言凝练,不急不缓,清新自然。而昨天早晨的示范课周老师更好的向大家展示了她的教学特点和个人风采,完美地诠释了汉小教师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

  昨天那节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猜谜引出课题到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倾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学生学得收获满满,我们听得专注投入。在此,我就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浅见,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亮点一: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轻松自如。

  纵观周老师整节课,从猜谜导入到展示课题,从认识算盘的结构到学习拨数认数,从强调指法到巩固练习,每个环节过渡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亮点二:有效把握知识重点,逐个突破教学难点。

  周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算盘的结构和组成,并能在算盘上准确的拨出指定的数。为了使学生明白算盘上任意一档都可以作为个位,拨数时要认清个位在哪儿?课中通过出示一个弄乱算珠的算盘,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再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上珠靠上框,下珠靠下框,使学生深刻记住拨珠计数前要整理算盘。接下来通过师问生答的形式探究出“算盘上哪个档都可以做个位”为了顺利解决本课的难点:正确拨出数字“1—10”。周老师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动手尝试,最后汇报讨论,学生不仅感到新鲜而且可以亲自体验拨数的过程和方法,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老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亮点三:应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相结合,实现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本课周老师通过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表示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拨珠,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数位图的表象,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深入浅出,进而强化了直观感知的数和抽象的数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亮点四:问题设置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周老师是一个思维敏捷,条理清晰的人,她的课堂没有多余的废话,她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问题设置尤其指向明确,针对性强。如,为了引导学生区分5珠算盘和7珠算盘,周老师问道“请学生们仔细观察两种算盘有什么不同?”,为理解上珠与下珠的不同含义,问道“上珠和下珠被什么隔开?上珠和下珠各表示什么?”为理解算盘上各位的定位,问道“你知道算盘上的各位是哪个档吗?为什么最好选最右边的档做个位?”。周老师每个问题设置都指向明确,言简意赅,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使得整个课堂结构也完整流畅。

  周老师本节课是一节极其精彩的数学课,本节课亮点很多,大家都各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但是做为教学研讨,本人感觉本节课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

  1、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是中华文化的一项瑰宝,后面在介绍算盘历史及用途时稍显粗略,如果将这部分知识放在导入部分,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了解*的灿烂文化。

  2、学习在算盘上拨数时,要引导学生区分“7珠算盘”和“5珠算盘”的不同。强调7珠算盘最上和最下面两颗珠子不动。

  3、在算盘上拨数用时较多,但是学生在算盘上认数练习不足。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探究完“1——10”的表示法后,在算盘上快速拨出不同的数字,让学生竞赛认读,可能为学生下一步正确拨三位数,多位数做好铺垫。

  4、在强调拨珠时的指法和坐姿时,如果能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可能会更直观,跟便于学生学习。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谅解。总之感谢周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示范课,让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期待下学期周老师更精彩的展现。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5)

——《认识圆》评课稿3篇

《认识圆》评课稿1

  今天有幸听了王雅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圆》,感觉收获挺大。“圆上”指什么?就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上,以这条封闭曲线为界,曲线以里叫圆内,曲线以外叫圆外。步步夯实,才能得到清晰准确的直径与半径的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王老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王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教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数学《认识负数》评课稿3篇(扩展6)

——倍的认识评课稿3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1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十分抽象。这节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倍是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谈谈李老师的“倍的认识”这节课。

  一、 微课新授,新颖有趣

  现在科技发达,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多的改变。在这节课中,李老师用微课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微课视频中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倍?以及几倍的含义?看完微课后,问学生你知道了哪些关于倍的知识?在学生不断说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倍的认识。

  二、注意数形结合,理解“倍”的概念。

  在课上李老师非常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例如: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数水果,摆水果,圈水果,把“倍”的认识转化成几种水果的关系,使“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的个数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接着李老师又让学生圈一圈三种颜色的圆片,从实物转化成寻找图形之间的关系,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这样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高效。

  三、重视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探究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李老师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安排了有目的的操作,从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有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后抽象出概念、从而理解了“倍”的算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完整地建构“倍”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用迁移,验证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等各种能力。

倍的认识评课稿2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王老师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这些摆一摆、画一画环节中,我想在学生独自操作过程中,老师最好能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两行图形的左端最好能对齐,画出的倍数关系要分明等,为今后线段图的学习作好准备。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基于这种考虑,王老师把述说解题思路作为本节课解决问题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说一说吗?”等等,指名说,自己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在阐述中检索自己的思考过程。

  再来说说王老师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活动。创设的猜年龄练习,起先只告知学生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倍数,学生答案挺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条件猜,是5的倍数,不但让学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据的,而且要符合实际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巧妙的对有关倍的知识进行了练习,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踢毽子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多个信息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从而进行区分解决,这一练习开放性强,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间,使所学的知识向纵深发展。在解决的过程中,建议王老师让学生把选择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会更明确,也不致于一些中差生无从下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估算,并且在各个学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内容,但我们都知道,估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在本节课的最后,出示“小芳跳的大约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几下?”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学生稍一思考就说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没有了其他答案,由于下课铃声已响,王老师直接带领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并告诉学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应该说王老师的这种渗透思想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另外,在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说——是——的几倍,依旧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学生说: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从这一回答可以了解到学生知道6和3是属于倍数关系,但究竟哪个是1份,还没更好的理清,建议王老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再深化、强化一些。

倍的认识评课稿3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十分抽象。这节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倍是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谈谈李老师的“倍的认识”这节课。

  一、 微课新授,新颖有趣

  现在科技发达,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多的改变。在这节课中,李老师用微课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微课视频中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倍?以及几倍的含义?看完微课后,问学生你知道了哪些关于倍的知识?在学生不断说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倍的认识。

  二、注意数形结合,理解“倍”的概念。

  在课上李老师非常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例如: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数水果,摆水果,圈水果,把“倍”的认识转化成几种水果的关系,使“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的个数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接着李老师又让学生圈一圈三种颜色的圆片,从实物转化成寻找图形之间的关系,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这样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高效。

  三、重视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探究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李老师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安排了有目的的操作,从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有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后抽象出概念、从而理解了“倍”的算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完整地建构“倍”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用迁移,验证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等各种能力。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8813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8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