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28 18:13:33 点击: 来源:yutu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扇形统计图和“练一练”。

教学准备:两幅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计算百分数;

② 计算圆心角;

③ 画出圆和扇形;

④ 标明百分数。

(2)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 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 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 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 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 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场景:六(1)班同学正在体育活动,他们做什么?你知道他们班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2.这是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表,从这个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总结: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让学生计算出最喜欢的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可用计算器计算)。

问:“刚才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计算出了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这样的信息你能从条形统计图直接看出吗?”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引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出示扇形统计图。

师:这个圆表示全班同学的人数,(教师分步出示各扇形)我们把代替全班人数的圆*均分成100个小扇形,那么其中这样的2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20% ,3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30%……,

教师指名几个项目,让学生看图说说最喜欢这些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问题:你们能说说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它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让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 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每100克牛奶所含营养成分如下图所示,每天喝一袋 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多少克?

学生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说明:本题的扇形统计图各扇形代表的项目是用图例的方式标明,这和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相同,不同颜色的扇形表示不同的项目,如这里黄色表示水分,占100g牛奶的87%,红色表示蛋白质,占100g牛奶的3.3%。

三、课堂小结:

1.请同学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2.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和桥村20xx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84公顷

  棉花24公顷

  油料作物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xx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xx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

  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四、课堂作业

  设计

  1.(1)乒乓球;(2)足球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2500x18%=450(只)

  鸭:2500x30%=750(只);

  鸡:2500x52%二1300(只)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xx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xx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xx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百分比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3. 情感目标:体验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激发制作的扇形统计图的兴趣。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百分比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空白的等待完善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表,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教学信息

  李庄共有400公顷耕地,秋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二、学生自主填表

  让学生自主计算各种农作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并填表。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抽生汇报计算结果

  玉米:200÷400×100℅=50%

  谷子:40÷400×100%=10%

  大豆:50÷400×100%=12.5%

  棉花:100÷400×100%=25%

  其他:10÷400×100%=2.5%

  过渡语: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三、出示扇形图

  出示没有农作物的及百分数的扇形图,师生共同把李庄秋季各种作物及各种农作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四、讨论思考

  圆表示什么?每个扇形表示什么?

  让学生了解:圆表示李庄的400公顷耕地这个整体,每个扇形表示相应的秋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好的空白的、等待完善的扇形统计图,思考如何将各个数据合理的填入该扇形统计图中,并尝试填写。

  请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数据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

  六、教材分析

  在认识了扇形统计图之后,教材有创设了一个情景,学习如何将李庄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本教材要求学生现在能达到的标准,只是能将数据准确的填入已经画好的空白的扇形图里,并不要求从头到尾都由学生单独完成,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要求。

  七、教学设想

  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根据数据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完善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清个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准确选择合适的扇形。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2)

——《扇形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案3篇

《扇形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数学元素,既扩宽了学生收集数据的渠道,又凸显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教材才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学习扇形统计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形成知识的生成点。

  2、在前面的统计知识中,学生已经有了运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读懂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

《扇形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四、整理归纳,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P55-P56条形统计图。

  2、学材分析:

  在第八册教材中,已经教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习过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编制复式统计表、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认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学过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受到国情教育。

  本单元先说明统计数据经过分类整理以后,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以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通过让学生看表(或看图)回答问题,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知道制作统计图的方法,还说明了制作各种统计图的步骤。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直接基础,同时,这节课中对统计图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材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编写思路,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并能预测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制作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2、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条形统计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简单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加以交流,在学习中受到国情、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探究和合作活动,发展自主和创新能力。

  4、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读图练习。

  5、教学难点:

  1、根据作业本的大小确定所画条形统计图的位置和大小。

  2、恰当确定纵轴上的单位刻度的大小。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尝试教学法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理性)——尝试动手制作(感性)——掌握规律(理性)——运用规律(实践)的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与学习的全过程,采用观察、动手制作等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能根据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总体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创设情景,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入新授,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感知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依照图例,根据提示步骤尝试制作,让学生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并通过师生的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强调突出重点、难点。从而进一步再次尝试并设计制作,这一次要求学生在相互协作与老师引导的基础上,能够突破难点。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有了理性知识与感性体验,这时通过师生交流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到此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便结束。接下去的环节是实践应用、巩固拓展深化,在这个环节中的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事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数据,并运用到课堂中,这样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四、教学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透析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1、多媒体播放08奥运申请成功时刻的录像

  【这一环节是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骄傲自豪感。】

  2、出示我国往届奥运金牌数的比较调查统计,看看能发现一些什么信息?【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描述数据,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3、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与前一统计表相对应的条形统计图。

  (2)比较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优缺点,并做出选择。

  (3)提示课题。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入新授,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从直观感性上感知条形统计图。】

  (二)观察探究、积极思考、尝试制作

  1、谈话引入:大家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你还想学习它哪些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可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再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选出一到两个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研究的问题,学生当然很有兴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2、出示xxxx年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总数前5名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看懂什么?

  3、要把这么漂亮的统计图画出来,你觉得该怎么画?(先观察再同桌合作交流)

  【由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幕前”到“幕后”,做一个导演。主要是安排好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旁听者”转变成实际参与者。】

  4、师课件展示制图过程。

  5、现场调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制成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小组合作完成。

  【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索。在实际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和直 接经验。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不再是静止的、被动的,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资料,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2、展示各小组的统计图,学生读图、获取相关信息,并作出评价。

  【进一步再次尝试并设计制作,这一次要求学生在相互协作与老师引导的基础上,能够突破难点。】

  (四)拓展开放,课件演示几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说说认识、体会或建议。

  【这个环节中的相关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事例,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六、开放小结

  1、引:课要结束了,老师想问你们对自己这堂课学习满意吗?

  2、调查统计,课外完成制作统计图。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移点B和点C,得出*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__池)一个圆形__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这些内容过去是安排在小学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中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传统的算术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只强调比的一种情况,即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即不同类量的比,所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这样,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质量和体积的比等。当然,不同类的量相比,有关联的才行。这时,比的结果产生了新的量,例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就形成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就形成密度。

  本节教材分成三段。

  (1)教学比的意义。

  教材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情节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非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及其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2)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比的化简。例1有两道题。第(1)题,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第(2)题,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或者把前、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位数,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化简方法,由于化简的目的都是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前后项都是整数,公约数只有1。所以,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里,教材安排了练习十一,主要练习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比,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

  (3)教学比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比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内容,即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由于比例尺与比例的联系更多一些,且《标准》把比例尺归入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中,因此留在后面教学,这里只教学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比分配。显然,*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还有按正比例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按比例分配的名称由此而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比例,且教材避开了比例方法,所以教学中不必出现“按比例分配”这一名称。

  教材通过例2,以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为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进而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三部分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联系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部分内容中,因为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比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例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2. 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看清并理解相关知识的联系,知道它们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不宜求全、深究。因为在小学阶段,很多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讲深讲透。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 比的意义。

  编写意图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材精心选择了*人民引以为豪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一内容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应用情况。教材先介绍飞船里的两面长方形小旗,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然后再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进而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实例,概括比的意义。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并由比值计算的实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具体说明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最后,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一道是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练习,用以巩固比的概念;另一道是求未知的前项或后项的练习,旨在通过求比的未知项,从另一侧面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建议

  (1)教学比的意义前,可以先复习一些除法的应用,如:

  ①某班统计会骑车的人数,男生有18人,女生有12人。会骑自行车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②路程÷时间=()

  总价÷数量=()

  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先扼要介绍*首次载人航天成功的大致情况,然后出示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展示联合*和我国*的照片,引出两面旗,给出它们的长和宽,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15÷10=1.5,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

  10÷15=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由此引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教师还可以说明,不论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接着,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由此引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然后通过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使学生知道两个不同类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教师还可以指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表示速度。

  进一步就可以概括出比的意义,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然后,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通过交流,搞清楚以下几点:

  ①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读作几比几)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怎样求比值?

  ④比值可以怎样表示?(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能除尽时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能整除时就用整数表示)

  ⑤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个问题是个难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者的联系在于,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而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表示。

  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比和比值的表示形式完全相同,什么情况下它们的表示形式有区别?

  前者如:8∶3=8/3,8/3既可以看作比,又可以看作比值。

  后者如:8∶4=2,2是比值。

  8∶4=2/1,2/1是比。

  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本上小精灵提出的两个问题。关于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或者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

  a∶b=a÷b=a/b(b≠0)

  关于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学生只要知道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一般学生都能回答。事实上,在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就能捎带解决这个问题。

  (2)“做一做”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书上。因为还没有学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所以第1题中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写成6∶8就可以了,这里不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花的钱数之比也是如此。交流、校对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两人买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和所花钱数之比,它们的比值相等。这是因为单价相同,买的本数越多,花的钱数也越多,所以本数的倍数关系与总价的倍数关系相同。

  如果有学生写出的比,前后项互换了位置,可以通过质疑,使学生明白:交换了比的前、后项,比的具体含义就变了,由小敏是小亮的几分之几,变成了小亮是小敏的几倍。(实际上得到了一个新的比,叫做原来的比的反比,这个概念不必教给学生。)

  第2题则可以让学生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的。

  2. 比的基本性质。

  编写意图

  (1)教材首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进而按照将比与除法、分数类比的思路,举出例子,并先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对实例加以研究,再让学生自己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作为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例1教学怎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题由两道题组成。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但讨论的是两面一大一小的联合*。题目告诉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留空让学生自己完成。这里的两个答案相同,实际上渗透了两面旗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变换思想,同时也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数量关系更加简单明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教材精心选取的这一内容载体,既有思想性和趣味性,又有数学内涵,而且数据真实,适合教学的需要。

  第(2)题也有两个比,比中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思考化简过程的问题,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完成。

  (3)第46页上的“做一做”,安排了化简比的练习。其中有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还有一道小数和分数组成的比。通过练习,使学生接触到化简比的各种基本情况,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或者通过填空题帮助学生再现这些知识。如:

  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

  也可以先举例试探,再总结规律。如果学生独立试探有困难,教师可以先给出例子,并加以提示,如:

  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来研究:

  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来研究:

  再由学生自己补充举例,然后总结、归纳。

  还可以在复习后,给出“6∶8”和“3∶4”,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再启发学生依据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它们是相等的。

  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规律时都应强调,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0除外”,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2)教学例1前,可以先做一些分数除法与约分的口算练习。

  出示例题时,教师可以简要说明课本插图是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左二)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移交“神舟”五号所搭载的联合*(大的那一面)的照片。

  然后让学生写出一小一大两面联合*长和宽的比,15∶10和180∶120。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悬念: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化简后再来看。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或者说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学生只要搞清了最简单整数比的要求(前、后项的公约数只有1),就容易想到化简的方法及其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根据例题的提示完成填空。

  然后进行交流。通常,会有学生想到把比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特别是新授前复习了约分的口算后,就更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各种化简过程。或者将不同的方法与书上例题的化简过程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书上虚线框内说明了化简的方法与过程,熟练以后可以不写出来。因此,直接同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它与写成分数形式约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

  这里,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比化简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初步体会两面旗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3)教学例1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第(2)题与第(1)题的区别,看清第(1)题的两个比都是整数,第(2)题的两个比里有分数、小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或者组织小组讨论,再交流各自是怎样化简的。也可以启发学生明确化简的基本思路: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再尝试。

  如果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则可以在交流后再小结化简分数比、小数比的思路和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因为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3/4就是3∶4。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教师就不必介绍了。因为这种方法只适合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了。

  (4)第46页的“做一做”共6小题,可以在完成例1的教学之后进行练习。也可以在完成例1的第(1)题后练习前两小题,学完例1的第(2)题后练习后四小题。最后,在校对、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进行小结。

  3. 关于练习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学习“比的意义”的练习题。

  第1题创设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比较人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按比较的要求写出人数比。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看清楚条件,根据要求写出比,前后项不能颠倒。

  第2题,要求学生利用方格纸找出三面长方形红旗中哪面红旗的长宽之比是3∶2。可以让学生看图口答。

  第3题是求比值的练习题。四小题的数据各异,有整数、小数、分数,也有小数与分数混合,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比值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又练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除法。

  第4题共3小题,要求把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练习时,可以先观察后项乘上或除以多少才是100,然后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前项也乘上或除以这个数。其中前两小题很容易观察找出这个数,第(3)小题稍难些,如有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提示,先去掉相同的单位“万”,也就是同时除以10000,再观察寻找。本题可要求学生书写化简的过程,如:

  275万∶250万=275∶250=(275÷2.5)∶(250÷2.5)=110: 100

  第6题以比较身高为题材,通过对话形式引出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前后项是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样化简。可要求学生写出化简的过程:

  150 cm∶1 m=150∶100=3∶2

  第7*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解答时可以这样想: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比是2∶3,说明它们相差“1份”,由第二个已知条件可知,这两个数相差2。所以1份是2,2份是4,3份是6,这个两位数是46。

  最后一题是思考题,解法多样。可以这样想:重叠部分占大长方形面积的1/6,说明大长方形面积含6个重叠部分;同理,小长方形面积含4个重叠部分,所以大、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6∶4=3∶2。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画图依靠直观进行比较,如右图,教师可以肯定。

  4. 比的应用。

  编写意图

  (1)例2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清洁剂浓缩液的问题情境。教材首先通过一段文字说明稀释瓶上用不同颜色条形标明的比的含义,使学生了解按比配制的实际意义。然后通过三个人物的对话插图,由阿姨说明稀释的配制要求,并提出问题,再由两个同学讨论算法,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例题设计,较传统形式的应用题,更具可读性与启发性。例2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转化为整数的除法、乘法来解决。另一种是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例题的解答过程,作了一些留白处理。

  (2)第49页上的“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题。第1题与例2相仿,要求把303按51∶50分成两部分。第2题略有变化,一是把70棵树按要求分成三部分,二是要求“按3个班的人数分配”,已知的是三个班的人数,而不是三个班人数的比。由于情节内容贴近学校生活,题意明显,所以这些变化一般不会构成练习时的困难。

  教学建议

  (1)教学例2前,可以先练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如六(1)班40名学生参加大扫除,其中3/8的同学打扫教室,5/8的同学打扫操场。

  ①打扫教室、操场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②写出打扫教室、操场的人数比。

  练习后可作出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由此引出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例2时,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制?通过同学或老师的补充,使大家明白家庭使用的清洁剂稀释液是用浓缩液和水配制而成。现在的要求是按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1∶4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然后看看课本是怎样解决的。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留出的空白填补完整。

  这里,还应引导学生对得数进行检验。完整的检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浓缩剂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 ml,二是把两种液体的比化简,看是不是等于1∶4。

  小结时,应当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前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解决问题,后一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2)完成第49页上的“做一做”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允许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解法。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对得数进行检验,做完后交流各自的解法与检验方式。

  5. 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十二的第1~6题都是配合例2的练习题。

  第1~4题是比较基本的问题,第5、6题则稍有变化和综合。

  第1题涉及空气的成分。为了简化问题,题目只给出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对此,如有学生提出疑问,如:空气中还有一氧化碳等。教师可做解释: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很复杂,但由于自然界各种变化的相互补偿,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使得空气中比较固定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其他成分在这里就忽略不计了。

  第2题的特点是用份数代替了比作为已知条件。

  第3题则用每个橡皮艇上两种人员的人数代替比。学生如用整数乘除法分步列式,要注意56÷8得到的是橡皮艇的个数,而不是人数。

  第4题中出现了由3个数组成的比2∶3∶5,叫做连比(不必对学生讲这个名词),读作2比3比5。练习时不必刻意去教、去讲,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比中三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和理解了。

  第5题综合了长方体的棱的知识。根据题意,120 cm是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为了求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把12条棱*均分成4组,每组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条高组成。即120÷4 得到一组长、宽、高的总和,再按比分。

  第6题综合了分数乘法的问题,根据题意是800 m2菜地种了一些西红柿,剩下的面积按2∶1分,所以要先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按比分。

  第7*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选做,试探解决。学生可能有多种解法。

  如:假设甲数是20,则根据甲、乙两数的比2∶3推算出乙数是30,再根据乙、丙两数的比4∶5,推算出丙数是30÷4×5=37.5,然后写出甲、丙两数的比是20∶37.5=200∶375=8∶15。

  又如:注意到前一个比中乙数是3,后一个比中乙数是4,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把前一个比改写成2∶3=8∶12,把后一个比改写成4∶5=12∶15。同样可得甲、丙两数的比是8∶15。教师可让个别想到这种解法的学生说说其中的算理。浅显地说,把乙数看作12份,作为标准,则甲数相当于这样的8份,丙数相当于这样的15份,这时的12份、8份、15份,每一份都是相等的。

  第51页上的“你知道吗?”介绍了“黄金比”的小知识,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

  整理和复习

  (第52~54页)

  这部分内容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因此,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过程。

  教材通过四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归纳为概念、计算和应用三方面。第1题复习概念,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第2题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第3题复习比的有关知识,第4题复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应用。这四个问题,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而且非常清晰地沟通了有关内容间的联系。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两个数的比(第1题),分数的应用问题与比的应用问题(第4题)。这就为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整理思路和复习素材。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 复习概念。

  第1题,复习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再完成第1题的填空。然后由学生说说四个算式的含义,教师可以加以板书:

  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复习计算。

  第2题,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可以先由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三道计算,再说一说根据以往的计算经验,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如除转化为乘以后再约分,能约分的尽量约分,等等。当然也可以先完成计算,再来总结。

  第3题,复习比的化简。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化简第3题的三个比。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常用的化简方法加以总结。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求比值用除法,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例如:

  18÷3=6/1或18∶3= 6∶1,写成18∶3=6,就不是化简比,而是求比值了。

  3. 复习应用。

  第4题复习运用分数除法与比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第(1)题用两条线段表示鸭、鹅的只数:

  再列出三题的方程或算式,然后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加以比较:

  (1)鸭的只数×2/5 =鹅的只数

  (2)鸭的只数-鹅比鸭少的只数=鹅的只数

  (3)鸭与鹅的总只数×5/7=鸭的只数

  鸭与鹅的总只数×2/7=鹅的只数

  使学生看清这三题都反映了鸭、鹅只数5∶2的关系,区别只是5∶2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已知数与未知数有所交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上面的数据编出其他的分数乘、除法问题。如:

  ①张大爷养了500只鸭,200只鹅。

  a. 鸭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

  b.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c. 写出鸭与鹅的只数比。

  d.写出鸭与总只数的比。

  e. 写出鹅与总只数的比。

  ②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2/5,养了多少只鹅?

  ③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3/5,养了多少只鹅?

  ④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5/2,养了多少只鸭?

  ⑤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比鹅多3/2,养了多少只鸭?

  ⑥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是鹅的5/2,养了多少只鹅?

  ⑦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比鹅多3/2,养了多少只鹅?

  实际复习时,应适当控制编题数量,不要求全,否则基础较差的学生会适得其反。部分同学有兴趣,可以课后继续改编。

  4. 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 题,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判断。练习后,应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如:

  第(1)题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的。

  第(2)题已知a÷b=1/3,那么b÷a=3a,所以是对的。

  第(3)题3∶5是a与b的份数关系,每一份不一定是1,所以是错的。

  第(4)题可以这样思考,走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而不是相反,所以是错的。

  事实上,从学校走到电影院,小明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全程的18;小红用了10分钟,每分钟走全程的1/10,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1/8∶1/10=5∶4 。这一速度比的正确答案,不是一般要求,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第2题,可以先计算出得数再连线,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连线。

  第3题,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通过交流了解其他算法。其中乘除和连除运算,可以统一转化为乘法,再一起约分。两个分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分配律计算。如:

  第4题,可以把冰的体积看作单位“1”,设为x dm3,列方程得(10/11)x=30。也可以把分数看成比,即水与冰的体积比是10∶11,已知10份是30 dm3,求11份,算式是30÷10×11。

  第5题,同第4题类似。

  第 6题,是分数乘除法的综合应用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列出一个方程。如:设猫每分钟跳x次,依题意得方程16x=500×(2/25)。

  第7题,是有关比的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题综合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第(2)题综合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以及两个数的比。第(3)题综合了质量单位的`改写与比的化简。

  练习后,应酌情作出针对性的分析讲评。

  第8题,是把24小时按5∶3分,其中24小时是一个隐蔽条件。

  第9题,要求学生写出3个吨数的比并化简。化简时,可以把每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15,答案是10∶4∶1。

  第10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比。如:我和爸爸岁数的比;爸爸和妈妈年工资的比;爸爸和妈妈月工资的比。这里交换前后项也是可以的,只要写清楚是什么和什么的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信息。教师可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比在全班交流,共享信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描述,在*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习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方米=()*方分米

  500*方厘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方法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3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习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习巩固:

  1、练习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习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习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4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习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5

  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6)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3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书本p105页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能根据结果做出判断和预测。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和判断。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车吗?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汽车?星期天,我们的学习伙伴聪聪去做社会调查,他去了两个停车场,了解了车辆的停放情况。

  2、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种

  类

  数

  量

  /

  辆

  停

  车

  场

  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货车

  甲

  28

  12

  6

  4

  乙

  24

  10

  7

  3

  师:这个表是复式统计表,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复习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电脑出示甲乙两个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统计图。

  师:这幅图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形式的统计图?它的横轴和竖轴各代表着什么?我们要读出每种车有多少辆时要怎么看?

  生先观察读图,后个别提问。

  4、师:看来大家对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都掌握的不错。其实,我们在统计时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1、出示未完成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生观察,后提问:这就是一副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它和我们学过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重点引导生发现数轴所代表意义的不同。

  2、师:根据刚才那张甲乙两地车辆停放情况统计表,你们能尝试着把这幅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3、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提问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4、生独立完成,画前师说明要求:用直尺画,先画出横条的形状再根据图例的颜色涂色。师巡视,个别辅导。

  5、展示、分析统计图:

  (1)师: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指名)

  生展示台展示,展示的同时说明每个横条表示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2)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展示作品,交流看法。

  师:这个横条为什么画到这边?可以延长吗?看数值的时候怎么看?

  (3)开放性的提问、寻找信息。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从这两个停车场的停放情况,你能预测其他停车场停车的数量吗?

  6、师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数学信息,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从这份统计图统计的车辆停放情况,我们还对其他停车场的停车情况做出了预测。这就是统计的一个重要的作用,统计者的正确统计对于决策者的决定起着引导作用。

  (三)巩固新知

  1、书本p107页,练习二十第一题。

  (1)生自读统计图,个别提问:体重在35千克以上的共有多少人?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结合题目进行健康教育。

  2、练习二十第二题。

  (1)生自读统计图。个别提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结合进行热爱生活教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运用课件、展示台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次分明。由复式统计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复习导入,进而探究学习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再做读图练习巩固新知,形成了一个教完整的学习体系。但仍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在引入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可对比参照纵向条形统计图,让生体会我们采用横向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复习复式统计图和纵向复式统计图时的时间还可以再压缩精简;

  3、讨论的目的性要明确,学生讨论完后,要及时反馈讨论的结果;

  4、根据统计图读信息、提问题时要让学生多说,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课本121页至123页中的“课堂活动”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

  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师总结: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种(或几种)人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

  五、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孩子们想一想当统计什么对象的时候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

  师:总结:当统计对象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别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2)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

  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图。如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3)师:请看这幅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一格代表5毫米。

  生:在东部,7、8、9月份降水量最高。

  生:在()部,()季度降水量最低。

  1、纠错练习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的统计图,请孩子们观察这幅统计图。

  这是小明画的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师:

  ①五年级的男生比四年级的男生?)。

  生:......

  ②()

  生:......

  ③()

  生:......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8)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整理和复习》3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整理和复习》1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习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9)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 (菁选3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1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2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见过*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丢下一颗小石子,你们会发现什么?

  生:水纹是圆形的。

  师: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随处可见(播放课件),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入圆的世界。

  二、操作画圆

  师:要想认识圆首先就得会画圆,同学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画的圆不是很圆,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边说边演示并总结出圆的画法。

  三、认识圆

  师:把你手中的圆自由的对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集中在了一点上。

  师:这一点在什么位置?

  生:圆的中心。

  师:圆中心的一点也就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用字母r表示半径,用字母d表示直径。

  师:还有什么其它发现吗?

  生:所有折痕都通过圆心。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一条折痕把它画下来。再仔细观察一下圆内的这条线段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象这样的一条线段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直径。用字母表示。

  师:自己圆上画一条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有关直径和半径的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并且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课件出示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无数条、都相等、

  如果学生没说同一个圆里,老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说同一个圆里。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3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呢过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案3篇(扩展10)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的。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 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 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 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 (块)

用乘法算: (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

2.练习一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7182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7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