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3篇

更新时间:2023-02-09 01:18:01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整理分享了13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注意“甚”、“沮”、“丧”的写法,“陪”与“倍”,“坦”与“但”两组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情感的变化及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知道爸爸怎么和我一起做音箱。

(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调动兴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这浓浓的父爱之情。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用心血培育着儿女。每当孩子向他提出要求时,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昨天我们初读了《父爱深深》这篇课文,初步体会了作者父亲对孩子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片真爱吧!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重点,研读变化。

1、师:爸爸自信的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可是我却满心疑惑却又别无选择。那么爸爸是怎样做音箱的呢?听老师读读第6自然段,哪些句子表明了爸爸陪我做音箱的经历?

2、指名说。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点明“日复一日”、“所有”、“都”、“一起”、“甚至”,朗读体会。

3、师:终于音箱做好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个疑惑挥之不去,指明说。

师:当这个音箱被同学们看到时,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自读7—10自然段找出“我”心情随着同学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句子。

窘——出乎意料——羞愧烟消云散——自豪幸福

a、刚开始“我”疑惑什么?

b、同学们一问,“我”怎么窘得无言以对?理解后随机朗读。

c、分角色朗读。

d、指名朗读我感到自豪的这几句话,体会这份父爱。

三、精读感悟,背诵积累。

2、自由读11—12自然段,爸爸为什么要用同样的'钱陪我做音箱呢?

3、交流感悟。

4、小结:是呀,只为我的一个心愿,父亲竟牺牲他所有的闲暇时间,我怎能不感动呢?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一部分。

5、默读最后一段,体会“我”对深深父爱的怀念,提升情感。

四、让爱延伸,真情告白。

1、孩子们,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你们能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吗?谁来说说?

2、指名说后,再读课题。

3、真情告白: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吗?

4、齐读课文。

五、激情总结,布置作业。

师: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让我们用心体会这份爱,珍惜这用金钱难以替代的真爱吧!理解、尊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9、父爱深深

不买音箱→自做音箱

心理变化:失望→满心疑惑→窘迫羞愧→自豪幸福

“金钱难以替代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五副对联。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卷”,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门好学问。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背诵文中对联。

教学难点:

理解对联的意思,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感受对联的对仗、音律美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目标: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春佳节,万象更新,人人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同学们说一说,人们都用哪些举动来迎接这欢乐祥和的节日呢?

……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想大意。

3、理解词语,不理解地方作好记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及时正音“卷”

2、讨论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祥和

3、分自然段读课文。

4、听录音读课文,想想课文大意。

四、梳理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大意。

2、出示长句子,指名读好停顿。

3、梳理课文大意:哪里是写春联内容的?哪里是写春联的形式?

相互讨论,交流。

五、指导写字

1、自由读生字,想想怎样写这些字?

2、指名说一说

3、师重点指导“祥”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

搜集两三副对联,准备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背诵文中五副对联,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及时评议

2、读课文中你喜欢的对联。

二、精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细读“春联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标上句序,想想每句讲什么意思

(2)指名读,齐读第一局,注意读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3)指名读,指导读出“漫游“的喜悦心情。

(4)指名读第三句,投影出示这副对联,引导思考:这副对联是怎样描绘美丽风光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反复读这副对联,体会意境

(7)指名背诵这副对联

(8)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三句对联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师引导。

(9)指名读第七句,引导说出本段的结构段式

(10)小结:这一部分举例了春联的主要内容。

3、学习“春联的形式特点”

(1)字读,画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投影出示:

绿柳梳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说一说这副春联的意思。

(3)齐读,背诵

(4)以此联为例,讨论春联的特点。

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声律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5)复诵前面四副春联,体会春联特点。

(6)引导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7)齐读。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告诉我们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四、朗读课文

五、迁移练习

1、四人一小组,交流搜集的春联。

2、按组进行班级交流,让学生记录自己喜欢的春联。

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五副对联

2、用“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写一段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2、在参与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回味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把过程写具体,把感受写深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例文,领悟写法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例文《护蛋》,活动体验一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呢?先写什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小作者先写了活动的起因,然后写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哪一个部分是作者详细描写的呀?

板书:详写活动经过。

习作7重点要写出活动经历和感受

2、在描写“护蛋”活动过程时作者只描写了“送语文本”和“说话时”这两个瞬间,为什么只选取“送语文本”和“说话时”这两个片段来描写?(因为这两个瞬间是“护蛋”最紧张、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护蛋”活动的高潮,最精彩的瞬间。)板书:精彩瞬间

3、要写得精彩写得具体,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抓住动作、心理、语言方面来描写,把活动最精彩的瞬间展现给读者。)

过渡:我们在描写活动瞬间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来再现当时的精彩场面,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昨天的活动。板书:抓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二、回忆体验

1、出示捕捉到的画面,口述活动的瞬间。师:昨天活动的名字你们还记得吗?板书:瓶中取球

生成稿

在开展活动时,老师抓拍住了同学们活动的几个瞬间,请同学们观察第一张照片,四人小组分配好任务,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说说照片中的精彩瞬间?

2、出示习作要求,生齐读。

3、老师还拍了几张同学们活动时的瞬间,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瞬间,从动作、心理、神态某一个方面进行描写。

三、书写体验,师巡视指导。

四、分享体验

1、你选择了那个画面来写,请你把你写的场面上台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抓住人物的什么?

2、同学们他写的活动瞬间好不好,好在哪里?

小结:这节课我们只是写了活动经过的精彩瞬间,回去以后请同学们完整的把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重点是要描写活动经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材解读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创意着眼点:

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释题导入: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 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 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 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 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 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的音乐之美。

3、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圣殿的向往。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感受维也纳的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维也纳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音乐,看你是否能说出这些名曲的名字或创作者。

(出示:《命运交响曲》、《月光曲》……)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勾画下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句子。

(5)思考《音乐之乡》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学习词语,积累好词

1、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恬静而神秘 动人的旋律 悠扬的乐声

郁郁葱葱的森林 蜿蜒 多姿的多瑙河

2、勾画出你自己找到的好词佳句,小组交流。

3、将收集到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集”中。

四、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讨论: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乡”?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5)比赛读。

2、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小组交流反馈,同学互相补充、解决。

五、记忆背诵,感悟积累

1、再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背背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指名背诵。

六、拓展迁移,热情献艺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推荐一人上台表演。

2、想对“音乐之乡”说点什么?

七、总结

师: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这音乐的圣殿中去演奏出你们的精彩!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的运用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常见的、最新鲜的和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用具:

洗衣粉包装袋、“美乐多”瓶、胡豆简介、广告语、警示语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让你去背诵圆周率,你们会背吗?可是,有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会背。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学会背诵的吗?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天不物正业,就喜欢到山上去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都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明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颠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哭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乐尔乐(626)

先生一回来,大家都会背诵了。

由此,可见语文学得好,对数学也大有帮助的。不单如此,在生活当中,处处可见语文的影子。

二、收集,观察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电视、广告、校园横幅、对联。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简介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知识。

广告:某石灰广告——白手起家

某化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对联: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条狗在河边啃骨头,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东坡诗(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广告、食品简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对自己的'期望。

飘柔、立白、美乐多、雪碧等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它们的广告语。

横幅:学校挂的、街道写的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广告语或者是横幅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知识问题。例如我曾见到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到: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让学生修改这则简介。

三、交流介绍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语文现象。

你们收集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你们能举其他的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语文现象吗?你可以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或者,你能说说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说一说。

四、布置作文。

范文讲解,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看到别人这么写,自己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写继续收集资料,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题,写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1)记者: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旅游,你不怕遇到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担心吧?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

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4)你也像乌塔学习,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家长爱孩子,应该怎么爱?我们这样说:爱孩子,就给(让)他们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的童年更有乐趣。

4、总结:两次的争论乌塔都发表了跟作者不同的见解,但是乌塔都说得更有道理。从中你发现了乌塔什么特点?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

独立自主

思想上

很有主见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 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 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己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这13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是来自于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116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1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