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更新时间:2023-01-21 12:51:17 点击: 来源:yutu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整理的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 ≈ 240(元)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 × 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 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 8=16(元)16元>10元30× 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 8,把29看作30,30× 8=240,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www.haozuowen.net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 篇七

教案:年、月、日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和乐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1993年到20xx年的年历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 引出新知

1、欣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好吗?会的同学可以跟到一起唱。(媒体播放《生日歌》,师生共同欣赏)

2、提问激趣

⑴、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年、月、日)

⑵、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

[评析:欣赏熟悉的歌曲,说说自己的生日,即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设疑揭题

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个同学们的年龄和过的生日的个数是一样。但是有个同学却说:(媒体播放)“哈哈,我今年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相信学完之后就会更加明白。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巧妙引用“过生日”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

二、观察 探索新知

1、认识年历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表(年历表为1993年至20xx年各年的,每一小组是不同年份的一张),教师介绍年历表:

醒目的大字,表示的是这张年历的年份。

年份下面的每一小块表示的是这一年中的每一个月。

每个月中,记载着这一个月的每一天。

想想做做:

1、我们小组观察的是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2、观察年历表。学生四人一组,共同合作,认真观察年历表,然后完成年历表下面的的“想想做做”。

[评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交流 整理新知

1、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选取分别代表平年、闰年的小组在实物操作台中展示观察结果。

2、整理板书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并板书。

[评析: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认知体系的构建,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3、区分大小月

⑴、(结合板书)看着我们的观察结果,你想说些什么?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人们通常把31天的月叫大月,把30天的月叫小月,把2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教师接着上述板书在对应位置板书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⑶、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儿童节”,用铅笔把它圈起来,并说说“儿童节”所在的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⑷、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各自的生日,用铅笔圈起来,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小月。

[评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新的知识点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生日的查找,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年历表中有着丰富的数学。]

4、判断平闰年

⑴、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年有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⑵、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出“根据2月份的天数,如果2月份是28天,这一年就是平年。2月份是29天,这一年就是闰年”时,教师继续问:如果我们手中没有年历表,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课本82页,自学中间一段话,并把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通常每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

⑷、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xx年 1996年

1998年 1900年

⑸、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当学生回答到1900年,意见出现分歧时,再次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评析:从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到自学理解、应用判断,再到深入学习、统一认识,不仅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教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讨论 深化新知

1、熟记大小月。

教师提问:月有大小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

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说出自己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的方法。

[评析: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计算全年天数。

要求学生计算出全年天数。

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讨论怎样计算更简便。

明确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评析:计算全年天数、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避免了机械的记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优化。]

五、应用 拓展新知

1、填空

⑴、一年有个月,31天的月有月,30天的有月。

⑵、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

⑶、今年的一、二月一共有天。

⑷、去年的二月有天,全年共有天。

2、判断

⑴、每年都是366天。

⑵、20xx年是闰年。

⑶、一年里有连续三个月是大月。

⑷、4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3、讨论

我今年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既提高学生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首尾照应,让学生感悟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总结 梳理新知

1、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束全课。

[评析: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新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系统化。]

[总评:整节课堂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使新课程体系走进完美状态。]

上面内容就是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52316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52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