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

材料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

更新时间:2023-04-25 15:48:03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习近平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蒋述卓《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材料二:
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等经典概念,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例如王安忆、陈忠实、阎连科等,一直在探索着人物、典型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不管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现实主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规律。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研究,就会带动整个人物理论的复兴,自然也会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王一川指出,2021年是“典型”理论范畴进入中国的100周年,在通向新百年的路途上,“典型”理论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探讨。首先要把“典型”理论放到整个中国文艺理论的语境中去考察,兼顾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理论,从而发现典型理论的新价值。他提到,从个性化、普遍性、永久的魅力等几个方面去理解和界定“典型”范畴的内涵,虽然稳妥,但仍有追问的余地;为什么一定要个性化?除了个性化特征这个外在表现之外,还需要探寻更深层次的内部缘由。其次,从具体的艺术门类现象来看,以现实题材电视剧为例,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典型化迹象,涌现了境缘式典型化、地缘式典型化、家缘式典型化、法缘式典型化等若干路径。需要思考的是,“典型”范畴的规定性已经和正在出现哪些新内涵。一是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性。典型人物一定遭遇到社会生活情境中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困境,正是这些矛盾因境凸显出社会生活中的紧张关系。二是来自观众层面的强烈的求解欲望。这可能是典型范畴中蕴藏的真正的“元叙事”。这种“元叙事”指的是观众中蕴藏的而又被艺术家强烈地领悟到的一种求真、求实、求是的呼唤。观众一定是有一种强烈的诉求,就是感觉整个国家和世界的真相都被掩藏起来了,例如鲁迅说的“瞒和骗”,因此迫切需要借助艺术的强光,冲破重重阻碍去重新探寻真理或真相。这就有满足观众的强烈的求解愿望的问题。今天回看典型,一定不能只从学术角度去平静地理解,而需要看到它背后强烈而巨大的社会冲动根源。三是公平正义性。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演变,社会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也同时在发生演变,艺术中典型形象的命运也会遭遇变故。如果说,百年前典型理论面临的是异常重要的寻找社会真理或人生真理的难题,那么,在新的百年开启之际,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典型理论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例如能否引领我们寻找社会公平正义。在观众想要的地方,“典型”就可能赫然出现。
(摘编自吴昱苇《重访与重构:通向新百年的核心理论范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这一理念在当今文艺界仍有较大影响。
B.习近平高度肯定了典型人物的价值,认为典型人物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如果塑造的人物不典型,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C.王一川并不赞同从个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界定“典型”范畴的内涵,认为个性化限制了对更深层次内涵的探寻。
D.观众对真相有强烈的求解欲望,当这种欲望被艺术家捕捉到时,就有可能成为典型范畴中蕴藏的真正的“元叙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典型理论,前者侧重于论述典型人物的塑造,后者侧重于对典型理论的探讨。
B.重启现实主义的典型论,目的在于遏制当今文艺创作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类型化和同质化现象。
C. 荷花淀派孙犁塑造了“水生嫂”,山药蛋派赵树理塑造了“小二黑”,表明不同流派都可塑造出典型人物。
D.发现“典型”理论的新价值,挖掘“典型”范畴的新内涵,有助于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
B.《水浒传》写了很多急性子,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但都“一毫不差,半点不混”。
C.抗日剧《一个鬼子都不留》中,主角们用弹弓、杀猪刀、飞针、石块等将敌人打倒。
D.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熔教授为原型,塑造了农林专家凌一农的形象。
4.为何要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和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二,从“典型”范畴的规定性的角度分析电视剧《狂飙》走红的原因。(4分)
《狂飙》以近年来扫黑除恶常态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政策背景,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狼狈为奸等敏感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讨。作品通过讲述以一线刑警安欣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与以高启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展开长达二十年生死搏斗的故事,将人性的复杂多面、扫黑除恶任务的艰巨和社会现实的严峻表现得深刻宏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注热点、反思现实、展望未来的舆论热潮。


1.C【解析】错在“并不赞同”,文中认为是“稳妥”的,但还要进一步探索。
2.B【解析】目的在于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
3.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是“典型人物”要能代表时代高度,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风貌,塑造典型人物要源于生活。A 项为塑造人物的方法;B 项为典型人物要凸显个性;C 项塑造典型人物时脱离生活实际。
4.(1)重视典型人物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需要;(2)重视典型人物的创作,有助于提升作品艺术高度;(3)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人物理论的复兴、文学创作的发展。(1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
5.(1)满足了观众求真、求实、求是的呼唤(强烈的求解欲望),对社会贪腐黑暗的敏感话题进行探讨,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揭露。(2)满足观众寻找公平与正义的需求,以安欣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与黑恶势力二十年生死搏斗的故事,引领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从揭示“社会的深刻矛盾”角度分析也可得分)(1 点 2 分,2 点 4 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5697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5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