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

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

更新时间:2023-04-16 19:32:02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把握儒家“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精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探究以儒学“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理论与制度创新”等为内容的使命践行路径及保障体系。
儒学为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以“尊仁”“崇德”“尚和”为特征的儒家学说,蕴含着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儒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的“德行伦理”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有机联结,其本质是将个人与国家、伦理与政治相联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儒学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儒家坚持以“仁”为基点的“天下”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滋养。儒家“仁者爱人”等思想,成为“世界大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因。儒家“天下为公”“和为贵”等理念,以及和谐要高于冲突,国家要优先于个人等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自身国家发展中。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些方面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但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儒家思想。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儒学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新时代同行,就能顺应历史潮流。
B. “尊仁”“崇德”“尚和”是儒家学说的特征,有助于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等问题。
C. 新时代的儒学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时,并不排斥西方先进文化思想,而是勇于学习和借鉴。
D. 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其中“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核“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学助力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难题,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蕴含特定的国际视野。
B. 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中,前一句是讲儒家修身之道,后一句讲儒家为政之道,共同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C. 儒家认为,“修己”是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最终实现以德治国的前提条件。儒家的一些君臣关系理论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D. 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儒家注重“德礼兼治”并举,即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做到德礼兼治。
B.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
C. 《论语·泰伯》中有句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
D. 儒家“民本”观中蕴含“人民为大”的治理理念,《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的思想。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5. 《荀子》中说:“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句话给予当代的启示。


1.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逻辑失当,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而非先“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儒学与新时代同行”,就能“顺应历史潮流”。
B.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可知,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的是儒学的“尚和”思想,根据“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可知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是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
C.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不是“新时代的儒学”,而是“传统儒家思想”。
故选D。
2. B .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可知,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
3. C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的是儒家对百姓的轻视,在新时代应该摈弃。
材料一论述的是“儒学的当代使命”,ABD三项的观点均适用当代社会,所以都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 ①论证结构相同:都是总分总结构,分别围绕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儒学给人的智慧和启迪展开论证。②论证方法相同:都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述观点。
5. ①“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修礼”“为政”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以德治国理念。②儒家强调民为邦本,治理国家当采取安民政策,切忌横征暴敛,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459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