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

材料一: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

更新时间:2023-04-16 12:56:01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几乎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而且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构建现实世界一虚拟世界映射;数字编辑能力,打通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交互通道;数字创作能力,从数据理解走向数据创作。
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如果进行一场考试,在某些领域,ChatGPT的“实力”相当于211高校中等偏上的本科生水平。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
无论教育者做出什么反应,教育与Al的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了。
实际上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匪夷所思的技术被发明出来,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
如果说无人工厂、无人驾驶实现了程序性智能控制,元宇宙开启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数字世界,那么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
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更是被逼入墙角。
一方面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而且能因材施教,那我们的教师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既然这些知识可以如此方便地获取,那我们的孩子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去做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孩子最迫切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面对ChatGPT挑战,教育该怎么办?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都分是你无法取代的?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存在以下局限性,因此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无法表现出人类的情感,无法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2.人际互动:我无法模拟人类教师的人际互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3.灵活应变:我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作的,无法灵活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4.教学体验:我无法提供人类教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
因此,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我只能作为他们的补充,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多资源。
小编与ChatGPT关于教师作用的对话。
但是,技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会有重大的调整。ChatGPT出现,应该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因为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来维持下去的。
教育改革急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重大调整。
一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其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
三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真正好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一个人真正能够成功,靠的是学习的专注力,能够从兴趣上升到志趣,并成为充满个性特质不一样的人;靠的是责任心和韧性,碰到困难不屈不挠、坚持不懈;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在关键时能够得到团队的支撑和帮助。
这些学习品质,从来和技术无关,当然也和这个突然跑进瓷器店横冲直撞的公牛——ChatGPT毫无关系。
如果一个教育人理解这个道理,那么也就知道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教育定力,坚持改革方向,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提供适切、有意义的教育。
(摘编自《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教师博览》2023年2月15日)
材料二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在近日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节选自演讲: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1月15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内,全球变暖、逆全球化、经济衰退、地区冲突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减贫进程严重受挫,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回荡全球。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不少国家应时而动,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的有效行动,必将使“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在数字时代更加厚实有力、顶天立地。
(摘编自《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教师博览》2023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是一款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总和的聊天机器人工具。
B.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变革期内,教育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C.虽然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但实际上它仍属于新技术的应用。
D.若各国都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假设论证、比较论证等手法,既提出了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给出了教育改革的建议。
B.材料二大处落笔,先指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出数字教育的话题。
C.材料一说,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还能因材施教,这可算作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
D.材料一的标题用了设问,还包含悬念,与材料二直接表明观点的标题相比,能吸引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挑战教育的“实力”的一项是( )
A.ChatGPT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能力。
B.分析式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来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
C.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D.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5.材料二中怀部长在演讲中提到“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数字时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总和的聊天机器人工具”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拥有了几乎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选项略去限制词“几乎”,表述过于绝对。
B.“教育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选项偷换概念。
D.“若各国都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数字教育是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2.D .“材料一的标题用了设问”错误。从标题“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来看,“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不是对“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的回答,不能满足设问“自问自答”的条件,故不是设问。
3.D.说的是新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属于AI挑战教育的“实力”。
4.①“突然跑进”说明ChatGPT的出现让人们始料未及且发展迅速;
②“ 横冲直撞的公牛”说明ChatGPT让人们恐惧、暂时无法应对;
③“瓷器店”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抵御或驾驭的能力还很脆弱。
5.(1)教师要发挥在情感交流、人际互动、灵活应变、教学体验方面的优势;
(2)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从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
①明确教育目标: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
②改变教育方式:如利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③关注学习品质:求慢,求难,求少,求拙,培养专注力、责任心、韧性和团队精神。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41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