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

材料一: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

更新时间:2023-02-12 09:15:08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韵律。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之外,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不是一种顺畅的接引,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换句话说,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这种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涵摄,即内在的一体性,如盐在水,难分彼此。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
(摘编自易冬冬《礼与乐:中国文化内在的一体性》)
材料二: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方式或实践活动,由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仪式最初仅指具有宗教性的实践行为,是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外化的形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信仰与仪式是宗教最基本的两个构成因素,而仪式又是深深植根于信仰之中。格尔茨认为,仪式作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通过符号活动产生、加强以致神圣化为一种“真正的真实感”,通过“一套象征符号,引入一套心境和动机因素(一种气质),并定义一个宇宙秩序的图像(一种世界观)”,使得想象世界变得“真实”起来。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礼乐文化一向是中华文化的元话语。礼乐,不仅是孔子仁政思想的教育方法,也是中国古人的仪式化生活方法。仪式化生活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化,还可促进社会和谐化。儒家礼乐文化以“秩序”为首出的文化模式,可以成为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文化资源。涂尔干认为,仪式就是社会集体用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的一种特殊手段,仪式的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存在与延续,对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予以强化,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用“显功能”和“潜功能”的概念对仪式进行分析,认为通过提供一个定期的机会,使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项共同活动,仪式就会实现加强群体团结的这种潜功能。仪式作为一种公开的文化表演,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礼乐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礼仪制度、礼仪规范、礼仪活动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政治仪式、传统节日仪式、人生仪式、大型纪念活动仪式等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仪式元话语体系。文化仪式对个人而言,是寻求心灵与精神的归属形式;对民族、国家而言,是价值观认同、信仰共享,形成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对国外民众而言,是一场公开的中国文化展演。通过倡导“中华仪式化生活方式”,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重拾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重建中华“礼义之邦”之美誉,让埋藏在历史里和书本上的文化仪式动起来、活起来。
(摘编自陈先红《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旋揖让的礼节中跳动着音乐的韵律,这是传统中国将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并使之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
B.从现代美学角度审视,传统礼乐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呈现美善一体的特征。
C.儒家礼乐文化将“秩序”当作首要输出的文化模式,能为各国人民应对新世纪挑战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D.尽管文化仪式对不同对象的价值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文化仪式上加以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典礼中配乐的演绎过程,不仅要在外在性上配合着礼的践行,同时在乐之内在性中,也要接受礼的理性精神对其渗透与节制。
B.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如果只是像乐那样仅仅被纳入美学领域,那么这种做法对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是远远不够的。
C.格尔茨把仪式视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强调想象世界之所以能够“真实”起来,是由于符号活动、心境动机和宇宙秩序的平衡。
D.默顿区分两种概念来对仪式进行分析,指出后者的实现必须通过定期的机会,让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项共同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刘成纪说:“中国古代的礼乐,不仅是美和艺术问题,也是政治、文化问题。”
C.《乐记·乐施》中提道:“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D.叶朗认为:“今天研究礼乐,尤其应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的精神追求。”
4.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在现代转化时出现了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4分)
5.推崇礼乐文化,倡导“中华仪式化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国有什么价值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1.(3分)A(“周旋捐让的礼节中跳动着音乐的韵律”不是“传统中国将礼乐作为—个整体”的原因,强加因果。)
2.(3分)C(从材料二第—段末句可知,“平衡”错误,于文无据。)
3.(3分)B(A项是说孔子认为礼乐要以“仁”为根基;B项说的是礼乐的艺术化与政治化,与材料—核心观点“传统礼乐的内在—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相似;C项强调的是礼乐的不同特征和各自作用;D项是说礼乐对提升人精神层面的积极作用。故选B。)
4.(4分)①首先指出现代人探究传统礼乐时,往往会忽视礼的艺术性和乐的伦理属性,从而认识有所偏颇。②紧接着阐述—旦出现这种认识上的编颇,会使传统礼乐在向现代转化过程中产生“深深的断裂”。③最后强调传统礼乐的内在—体性被割裂之后的危害,即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将被遮蔽。(每点1分,答满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4分)①礼乐文化—向是中华文化的元话语,以礼乐为核心的仪式化生活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化。② 仪式化生活能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仪式元话语体系。③仪式化生活能激活传统文化仪式,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重拾中华民族的栠体记忆,重建“礼义之邦”的美誉。
(每点2分,答满2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59675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59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