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

材料一:“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

更新时间:2023-01-21 05:33:28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的一种艺术观,以及倡导艺术创新的至理名言。然而,笔墨如何随时代?随什么样的时代?这“笔墨”是指狭义的中国画技法与形式,还是泛指中国画的精神与内涵?不同的解读使得中国画的面貌与走向居然大相径庭。我这里当然不是要谈中国画,而是想把石涛的绘画观念移植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来。
文学与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文学与时代在思想与精神上并不是一种同构与同质的关系。文学既有可能与时代同步,也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还有可能是落后甚至悖谬于时代。文学有先进与堕落之分,时代亦有光明与黑暗之别。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不能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简单地理解为“跟随”时代,介入时代、表现时代以至于引领时代或许更接近石涛之本义。因此,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与时代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文学而在时代精神上凌空蹈虚,亦不能够囿于文学而置时代精神于不顾,文学批评的艰难与复杂状态由此而生。
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很多批评家是食西方20 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而不化,导致与文学创作不同程度的错位。换言之,很多批评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文学创作的进程中来。我理解的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理论与超然客公众号 文学史的一种更富于文学本体意味的文体,它的位置是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进程,当然,它会给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依据与互动的动力。20 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方法所达到的高度是应当承认的,但一些批评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的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让近 20 余年的许多中国文学创作没能真正吸收它的非凡成果。这样讲并不是排斥对西方 20 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借鉴,而是说,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
石涛的另一句话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进一步延伸说,思想、精神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文学批评置作家鲜活的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于不顾,而是囿于学术体制与学术规范,或沉浸在某一套理论批评体系与话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批评如何称得上“随时代”?
哈罗德·布鲁姆说,“想象性的文学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这就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阔的阐释空间。所谓“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够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不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这样的文学批评肯定不是好的文学批评,更遑论伟大的文学批评。
(摘编自傅逸尘《“新笔记体批评”:“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必须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文学批评区别于.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之所在。这一功能在文学批评的诸多维度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将它称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或“基石”也不为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对 20 世纪 80 年代批评家来说,“现实/时代的'吸引’”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直接动因,“而们的研究,也成为对现实/时代的话语介入”。朦胧诗的批评实践在这一诗歌潮流的成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不仅对诗歌美学逐层阐解,也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的变化;现代派文学的美学观是在批评探讨中逐渐成熟的,在黄子平、许子东、李劼、李洁非的批评文本中,现代主义、现代意识、当代城市青年的精神轨迹被一一勾勒出来;先锋文学则在文学批评中棋逢对手,获得了比文本表层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阐解,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以智性和才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铭刻下了20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批评实践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升降处进行了标本式的勘察与处理,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面相。
但是,在当下,我们却离文学批评的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远。我们今天面临的精神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当今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急剧转型的“大时代”。这个时代的触角全面地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产机制,文学批评却反向地呈现出了失语的状态,或者至少没有达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那种有效性和深入性。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热闹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
(摘编自曹霞《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批评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文学批评既要立足于作家、作品本身,也要彰显出时代精神。
B.文学批评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既可以引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C.成功的文学批评,往往融入了作者对于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够引领文学思潮,促进文学发展,丰富文学的美学内涵。
D.文学批评处在文学创作最前沿,并直接参与文学创作进程,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但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不尽相同。
B.文学批评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个人文学作品的创作,又能影响到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读者对文学的鉴赏。
C.时代精神的日趋复杂化,以及不断显现的文学批评生态的多元化、活跃性等,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
D.文学批评者传递、弘扬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融入作品,挖掘其先进精神因子。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大旗,倡导“新乐府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
B.胡适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比如先秦时期的代表是诸子散文,唐宋时期代表则是唐诗宋词,明清时期却是小说戏曲。
C.鲁迅先生主张的“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思想,成为当时进步文艺青年的座右铭,其作品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蒙。
D.别林斯基在《致果戈理的信》中,批评果戈理的错误立场,抨击沙俄时代的黑暗现实,致使果戈理将其《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如何让文学批评彰显或引领时代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1.(3分)D(“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错。)
2.(3分)C(“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于文无据。)
3.(3分)B
4.(4 分)首先由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引出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论题;(1分)接着阐述文学批评要正确处理好跟文学与时代的关系;(1分)然后批判文学批评生搬硬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而不随时代的错误做法;(1分)最后点明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价值和意义。(1分)
5.(4分)①拒绝生搬硬套文艺理论,文学批评要关注作家创作、读者参与和时代发展。
②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万动中建构代表著补会前讲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或:文学批评要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③深入有效地为时代画像(或:担当起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责任),为读者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
(每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52049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52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