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阅读答案-王向远

《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阅读答案-王向远

更新时间:2022-12-31 10:33:08 点击: 来源:yutu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概念,并做了解释。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它与西方社会中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存的经济发展类型。但与此不同的是,193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这种观点成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官方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完全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整理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的”的看法,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所以就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来解释“亚细亚的”的性质及东方社会。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个阶段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缺陷”,就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1920年代后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理论界关于“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基本上是在苏联人的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例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奴隶制以前的一个阶段的命名”。他把“亚细亚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并把它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的头三段加以对位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论”的固定思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基本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并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它在政治上是相互分散、割据的,而非东方式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自觉“东方学”的理论不足,未能从东方学、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认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照性。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从“理论东方学”及“东方学”学术理论史的层面检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启发我国今后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 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C.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以澄清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澄清后的观念与普列汉诺夫的相关阐释相近。
D. 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 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相关观念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 文章末段意在总结前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联人的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片面认识,使我国在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上走了一些弯路。
B. 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
C. 有学者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其言论的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 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C、D、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帅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根据原文可知,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都立足于苏联人的思路,即使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B.“有了……就能……”说法绝对,从原文中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也可以看出。D.“不存在共通规律”错,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只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解答】
D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有误。文章末段意在承接前文引出“东方学”,为最后提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张本,而非简单地确认和强调前文观点。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B项,“亚细亚的”并不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根据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可知,“亚细亚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故选B。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6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