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

材料一∶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

更新时间:2022-12-30 17:20:02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理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3分)
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王利发是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4分)



1.A(3分)(A项“出色的完成”说法有误,原文认为其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2.D(3分)(A项古典美学会“破例”使用一些心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是否“率先”使用,文中并无体现;B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时间一长"不是产生疲劳的原因;C项根据材料内容,康德论述的是"喜剧”,而不是“悲剧”)
3.D(3分)(D项“娜拉毅然离家出走”是必然性情节)
4.(4分)①引用论证,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观点来证明古典美学对悲剧美和喜剧美会破例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2分)
②举例论证,如举生活中“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的例子,阐释“必然悲剧”的内涵。(2分)
(注意仅罗列手法而无说明不得分)
5.(4分)
①性格特点∶王利发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性;(1分)
②深层原因∶其生活的时代的黑暗注定悲剧的发生;(1分)
③思想意义∶借王利发的悲惨人生,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1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1分)。(答案分析∶依据材料中“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等)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34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