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更新时间:2022-12-29 14:32:02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把握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逐渐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4万亿元……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当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邢国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话语是一种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语符形式,具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话语是一种能致使交际双方实现共情的重要路径,亲属隐喻是一种共情话语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方式,属于修辞学研究范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隐喻”,在其所著《诗学》中表示,隐喻是基于类比原则所做的隐性比较。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是修饰性语言,仅适用于表达感情,不宜使用隐喻进行政治辩论和科学论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认知加工活动,其工作机制为借用相对熟悉、具体的源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抽象、具有相似性的目标概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一种认知加工活动,还是一种共情话语实践。话语是一种语言与非语言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符号形态,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共情话语实践是以实现共情为目的、旨在让话语客体对主体的情感、认知和境遇感同身受的话语活动,是一项通过语言符号打通话语客体心理世界、拉近与话语客体心理距离的言语行为。共情话语实践既需要交际主体拥有高超的话语技巧,还需要交际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认知和境遇具备精准的研判能力。共情话语实践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收获怜悯,其目的在于让交际一方设身处地体验和感受另一方的情感、认知和境遇,帮助交际一方更好包容和理解另一方。
亲属隐喻是隐喻的一个次类,是一种能有效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致使交际双方彼此共情的话语策略。亲属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不少人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会主动结合对方性别、年纪等因素,称呼对方“老兄”“老弟”“大姐”等,相比直呼其名,这种称呼方式更亲切温暖,更容易增强彼此好感,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的交际环境。此外,亲属隐喻还是一种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话语实践,其基本工作原理为:使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建构现实中的“非亲属”关系网络,即将非亲属“亲属化”,让交际双方“血亲化”,致力于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例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曲《爱我中华》的话语主体即词作者通过亲属隐喻,视五十六个民族为兄弟姐妹,即将“亲属”关系网络中“亲近”“和谐”“友好”等元素映射至“五十六个民族”关系网络,造成后者上述元素的显现。歌词有效拉近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彼此的亲密度,营造了和谐友好的高质量交际环境。
(摘编自尹铂淳《亲属隐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话语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价值引导,又是文化信仰,是民族团结的根本。
B.要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途径。
C.亲属隐喻作为共情话语实践,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D.柏拉图认为隐喻是修饰性语言,仅适用于表达感情,这实质上已经触及到隐喻的共情话语实践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过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通过列数字,旨在证明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真正摆脱了整体贫困。
C.认知语言学的“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大致与“喻体”和“本体”相对应。
D.虽然共情话语实践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和怜悯,但客观上也往往产生这种效果。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况:“民齐者强。”
B.拉封丹:“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C.伊索:“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D.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4.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给“亲属隐喻”下一个宽泛的定义。(4分)
5.中国援外抗疫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带给了异国友人温暖和感动。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寄语是如何产生“共情”效果的。(4分)


1.C(无中生有,亲属隐喻不能构成必要条件)
2.B(列数字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作用)
3.D(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亲属隐喻是借隐喻修辞(1分)用相对熟悉、具体且能表达亲属关系的源概念阐释相对陌生、抽象、具有相似性的目标概念(1分),让交际双方“血亲化”,以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1分)的一种共情话语实践。(每点1分,定义格式1分,共4分)
5.①我们同在相连的青山,若有困难,我们就风雨同舟共同承担。(1分)②其运用隐喻,把抽象的疫情“风雨化”,把情感的守护“青山化”,(1分)③通过“青山”和“风雨”等语言符号打通了话语主客体心理世界,营造出感同身受共情的效果。(2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241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