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及现象最新3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及现象最新3篇讲解)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及现象最新3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及现象最新3篇讲解)

更新时间:2023-07-01 19:28:37 点击: 来源:yutu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 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 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 (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灭火条件?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

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 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 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 、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

5 P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 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 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

4 二氧化碳----CO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m.xiaozongshi.com 。 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 篇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点燃加热尾气的酒精灯。

4、通入CO,排除串联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5、加热CuO。

6、停止加热CuO。

7、通入CO,排净残留在串联装置中的空气。

8、停止点燃尾气。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其现象 篇三

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酸的溶解性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及现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zongjie/86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