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地质实习报告通用4篇

地质实习报告通用4篇

更新时间:2023-05-27 06:25:01 点击: 来源:yutu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t7t8美文号为您带来的4篇《地质实习报告》,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地质实习报告 篇一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30日—9月3日

实习地点:

火炉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土木与交通学院学术报告厅、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基坑工地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对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会鉴别基本的矿物岩石及地质构造,分析其成因,通过野外及工程实地勘察,进一步了解不良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特别是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实习内容:

(1)时间:8月30日星期一晴

地点:土木与交通学院学术报告厅

内容:今天举行了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地质实习动员大会,标志着我们为期5天的地质实习正式开始。会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本次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对我们的一些要求。

(2)时间:8月31日星期二晴

地点:火炉山

内容:今天我们集体前往火炉山进行实地勘察。我们班8点30分集中乘车,大约9点15分到达山脚准备上山。上一学期老师跟我们说了,火炉山是一个天然的实习基地,风景也很好。我们班也在火炉山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而此次到火炉山,是带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来到山顶,感受了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之后,我们也开始了真正的实地勘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山顶一路走下山脚,老师也一边为我们介绍沿途的各种地质构造。山顶上是几块巨石,表面浑圆,没有棱角,这就是老师跟我们说的球状风化所造成的。所谓的球状风化就是指由于岩性结构在太阳暴晒和昼夜温差下产生层状物理风化作用,峰顶临空的棱角以及一些块体较小的山石的棱角逐渐消失的一种地质现象。发生球状风化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岩石在内力地质作用下抬升,裸露于土层表面,在太阳,雨水,风,温差的综合作用下表面开裂,形成如龟壳般的节理,如左图所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这种龟裂状的节理,火炉山是花岗岩性山体,在内力作用下台升,随后接受大自然的风化作用,广东地区雨水丰富,流水作用在次地作用明显。这种地貌是内力地质作用与特定的外力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龟裂的岩石在外动力作用(风的吹蚀,流水侵蚀,地球重力作用)下表面一层逐渐剥离,掉落地表形成残积土,或者在流水搬运作用下被移至山脚形成坡积土。余下的岩石继续接受风化作用,此时岩石表面基本光滑而无棱角。如左图所示。

3.岩石表面风化作用进行的同时,岩石与地表接触处的缝隙也逐渐发育,在风化作用下一步步往内扩装,剥离后形成的残积土也在外力搬运下被一点点地移走。在上下两个方向的风化作用下,岩石渐渐脱离基岩而独立成为一整块无棱角的巨岩,形成所谓的“飞来石”。

我们此次上火炉山,主要研究了一路上所见到的岩石的节理构造。岩石受到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其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裂缝或错段,形成断裂构造,而岩体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就称为节理。节理常把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岩块,使得岩块的强度与包含节理的岩体强度明显不同。因此,岩质边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在工程基础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对节理缝隙发育地区,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论证其对工程建筑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对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尤为重要。沿山路往下走,一路上遇到不少节理构造十分奇特的岩石,其中一块岩石的裂隙清晰,看似不久前形成的,周围也没有发现与之产状一致的裂缝出现,因此推测裂缝是此岩石是从山顶上滚落,摔至地面而破碎形成的。除此之外,上还有许多由典型的生物风化形成的破碎岩石,其中有一块巨岩直接被一棵大树的根系劈裂,实在令人感叹生物的力量。

继续往下走,来到溪边,老师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了溪边的一组产状、走向均一致的节理上面。这组节理形成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只要另外在火炉山的其他地方发现与这组节理走向一致的节理,那就能有很大的把握说明火炉山受到过的内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也可以从地表的这些由内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节理推断出地表下岩石节理的发育程度及其密度。在溪边的另外一头,有一块巨岩,其上也有一组节理,其走向与之前的那一组节理大概呈正交关系,但由于那一块岩石在山路旁边,因此老师说不能把此组节理与之前的那一组节理作比较,因为路边的这一块岩石很可能是在修路时被人为的移动,并不能反映出岩石节理最开始的产状。野外考察时,对节理发育地区进行测量统计需寻找的节理应具有代表性,所谓的代表性,必需要保证选择的节理是保持其最初的产状的,否则最后的调查结果会与事实相差很远,影响后面的作业及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之后,我们沿途又发现了石英的岩脉,试着用榔头把岩脉敲开一小块进行更好的观察。来到山脚,老师跟我们介绍了鉴别坡积土与残积土的方法。具体来说,风化以后未经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质,为残积土;而由于重力,雨水或雪水的作用将处于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向下搬运,堆积在平缓斜坡或坡脚处形成的堆积物质称为坡积土。坡积土与残积土的最大一个不同点就是残积土与其下伏母岩的岩性一致,而坡积土则与其下伏岩的岩性不一致。因此可据此来鉴别出坡积土与残积土。火炉山山脚处的坡积土土层较薄,用榔头敲几下就可发现底层的土层与外层的颜色,纹理都不一样,表层的土更为松软,那是因为表层的土是坡积土,而里层的土是残积土的原因。表层的坡积土是从山上搬运堆积在此的,因而与下伏基岩岩性不一致,而里层的残积土则是保持着原来基岩的岩性及其纹理,只是在风化作用下已成为松散的土。

火炉山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公园,广东省正尝试将其变为一个森林公园,因此派出了队伍来火炉山进行岩性取样研究。我们路上就经过了一个编号为23的钻孔。工作人员从钻孔中取样,分析计算各层岩石的RQD值及岩心采取率,并对个岩层及地下水位进行标高。标高时采用海拔高度值或相对高度值,为避免地面进行了开挖以后所导致的岩层及地下水埋深变化而产生误差,一般不用埋深来表示。

从火炉山回来以后,仍然对那里的风景与在那边所上的第一节实习课感慨良多,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好多随处可挖掘出的地质构造痕迹,只要用心观察,学会给自己提问、找寻资料、细细分析,最后面也能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3)时间:9月1日星期三晴

地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内容:今天进行了实习的第二个项目,一大早乘车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到了里面的那个地质博物馆参观。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几个独立的展柜里面放置的是几种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龙蛋化石、角石群化石以及三叶虫群体化石。我也对古生物化石比较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被此吸引住了。其中三叶虫活动于寒武纪到二叠纪,而角石则是奥陶纪的代表生物,中国最大的恐龙蛋化石群位于河南南阳。古生物化石只出现在沉积岩或由沉积岩变成的变质岩中,在不同的地质年代沉积的岩层中,都含有着和地质年代相对应的古生物化石群。因此,可根据沉积岩中所含的某种古生物化石群体来判断出沉积岩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此为岩层地质年代鉴别的古生物化石法。由于岩浆岩中不含古生物化石,因此其地质年代鉴别方法不能用此方法,一般采用同位素法来测定。

除了古生物化石,地质博物馆里更多的是矿物及岩石标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左图所示的“沙漠玫瑰”。沙漠玫瑰又称“戈壁石”、“风雕石”,主要产于浩瀚戈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细石经风吹雨打后形成的类似玫瑰般的结晶石,因为沙漠的特殊地质条件,形成了千姿百态,瑰丽神奇的石中之花。这种岩石的形状与玫瑰相似,故被称为“沙漠玫瑰”。该种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场上占有特殊地位,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展示在我眼前的沙漠玫瑰,让我再一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天然的红宝石以及蓝宝石,没有专业的眼光根本难以发现它们,平常人看到的只是镶嵌在普通岩石中的一小块颜色较深的石头。鉴别矿物是一项非常不简单的工作,鉴别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不放过任何细微东西的细心,这也是我们以后需要锻炼出来的能力。

老师本来打算如果时间充足,我们还会去珠江新城的广东博物馆去认识更多的矿物岩石以及其他地质标本,但时间原因而没有去。因此,我和另外几个同学一同去了那里参观。那里的地质展厅确实要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大,标本分类以及数量都较为齐全,典型。虽然老师不在身边指导,但我们几个各抒己见,分析看到的一个个矿物标本,并通过博物馆中详细的介绍,也获益良多。到博物馆以及地化所参观的经历,让我对岩石矿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从先前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升华。

(4)时间:9月2日星期四晴

地点:土木与交通学院学术报告厅

内容:今天进行了实习周的第三个项目,在学院学术报告厅里,主讲教授贾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最近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为话题的精彩讲座。中国近几年来频频发生各种大型的自然灾害,从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到今年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大,就数今年,大型自然灾害已有5起,其中包括:1月3日的内蒙古大雪、受灾6130.6万人,经济损失238.6亿元的西南大旱、4.14玉树地震、6.25南方十省洪涝灾害以及最近发生的8.8舟曲特大泥石流。“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化的时候来临。”天灾何时会来临我们并不能确定,但我们需要有防灾的意识,同时做好防灾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我们的存有的淡化天灾,缺乏防灾意识的思想让天灾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经历。

救灾就得快,不如防灾防得好。做好“预防、预测、救灾、重建”这四道自然灾害防线,坚持“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应对自然灾害方针极其重要。

在众多的灾害当中,地震是其中最难预测,破快力也最强的灾害。2002年12月在全国地震大形势判定会上,内蒙古地震局副局长孙加林提出,大陆百年尺度新一轮8级特大地震开始。之后,08年的汶川地震到今年的玉树地震似乎应验了这一说法。中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以及东南亚板块四大板块交界处,内力构造运动活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区。自1900年到08年的汶川地震,中国在地震中的死亡人数为614522人,远远超过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其他地震多发国家,占世界地震死亡人口的百分之33.20。而中国也有一个地震活跃地带,就是汶川、玉树所处的“龙门山地震带”。此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活跃起来的,早在汶川地震以前,此地带已发生过不少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1950年西藏察隅8.5级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7.6级地震。地震在这些地方造成伤害如此巨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地的屋舍结构不牢固,不符合基本防震要求或其本身所处的地方就是断裂,褶皱等不稳定地质构造发育区。另外,老师也跟我们说过,突发性地质灾害,如这次的舟曲特大泥石流,是汶川地震的诱发灾害,外面的许多专家并没有考虑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灾后重建,违背事实去重修那些会引起更大地质灾害的工程,只会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灾难。“一般研究自然科学的都不尊重历史,不懂得历史”,这句话就是要提醒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历史,前车可鉴,不能让悲剧一次次重演。

大自然正慢慢报复人类,人类向自然索取过量资源的同时,也一步步把大自然变得面目全非。舟曲以前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到67%,但在人类活动下这个数字变成了现在的20%。的确,有些天灾是无法避免,无法预料的,但也有很多一部分天灾是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人类违背大自然的一个小小举动,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一场大灾难,这就是“蝴蝶效应”。我们今天在为灾区遇难同胞默哀的同时,也应该好好回顾历史,自我反省。

(5)时间:9月3日星期五雨

地点: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基坑工地

内容: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到了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基坑工地佛山官窑地段。天下着雨,我们四个班一起人也比较多,乘车到了工地处,本来冷清的工地也变得热闹起来。首先,我们在会议室听了此工程的概况及施工过程的介绍。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是广佛同城化建设的市政重点示范工程,项目采用盾构法施工,施工范围是K26+470至K28+190,总长1720m,主要包括盾构始发井、盾构吊出井、单线盾构隧洞及二个明挖段和全线路的管道安装与敷设。工程施工步骤为:盾构始发井场地土石方回填平整、盾构始发井旋喷桩及连续墙施工、始发井连续墙钢筋笼安装和吊装及连续墙混凝土浇筑、始发井两道支撑施工及其底板施工,然后继续完成与始发井施工步骤基本一致的吊出井的施工,接着盾构施工开掘隧道,运输并焊接钢管,最后泵送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遇到的难点主要有:1.盾构始发和吊出井在全断面30多米厚的富水砂层中开挖,局部出现沙砾石地层,连续墙成槽、土方开挖等施工风险较大;2.盾构掘进地层条件差,建筑物和管线较多,盾构施工风险大;3.钢管运输隧道净空为5.4m,而钢管的外径(4.84m)加上加肋板的宽度(150mm),达到了4.99m,隧道与钢管之间的间隙只有20.5cm,特别是还要经过转弯段(R=300m),使得运输更加困难,且由于隧道单边最大长度达到810m,混凝土经过长距离的输送后,会发生离析,泌水现象,造成堵管。虽然时间紧迫,但施工队伍还是解决了许多困难,工程也顺利进行着。听完报告以后,我们撑着伞到外面的工地观看施工,并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由于施工的隧道长度长,在盾构机施工的同时,已经挖掘的部分需同时修建支撑构件以防止隧道坍塌。

需然天下着雨,实习现场的同学也比较多,但总算有所收获,不负此行。

实习收获:为期一周的实习结束了,虽然时间不多,也由于专业人数比较多的原因而比较难展开,但我也从这短短几天实习时间里面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自己上一学期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一次升华。我在这次实习中对岩石及矿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会了去从岩石的产状去分析其成因,也学会了判断一些简单的矿物。除此之外,我对地质灾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地质灾害方面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我们不能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经济建设不能违背大自然客观事实进行,不然最后吃亏的只是人类自己。这似乎是从小到现在都一直听的道理,但是试问这种违背大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何时停止过呢?

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1、前言

实习的目的、意义

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 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

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

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 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 余平方公里,县辖7 镇5 乡, 202 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 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1)煤z 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 个层位。

2) 金与金银矿z 县内产地有4 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 铁矿z 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 处,品位稳定。

1 -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 县内有温泉点1 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 0 水的总硬度为15.14 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 , pH 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 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

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 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 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 万千瓦,年发电量1.8 亿度。

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流量0.lm3f秒以上的有37 处。

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己用于水力发电。

其余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活用水。

全县耕地面积2.39 万公顷,多以荒坡谷地为主。

农业以多种经营、农林、果、蔬并举。

农特资源丰富各样,盛产柑桔、橙、茶叶、烤烟、板栗等,其中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气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耕归以良好的形象对外开放,吸引大量产业和旅游者前往,大大促进了县城经济。

正在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旅游名县,库区经济富县"的宏伟目标。

实习区工程概况

Fds水利水电工程

秭归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除长江外,县境内有10 条河流,水能蕴藏量17.77 万千瓦,全县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8 .4万千瓦,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 设试点县。

三峡工程

稀归县境内的主要水利工程为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 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 公里处。

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

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8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 公里处的跨江大桥一一西陵长江大桥。

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

坝区己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 ,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

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 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太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

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米,总库容393 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 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 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兰大部分组成。

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2、地理背景条件

气象水文 气候、降水量、蒸发量、水文特征

地形地貌 秭归县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阶段,境内山脉为大巴山、巫山余脉 …

构造地质背景 褶皱构造(黄陵背斜、秭归向斜、仙女山向斜)、区域性大断裂(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太阳坪断裂、水田坝断裂)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地壳隆升运动、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

3、地层岩性

岩层分布情况

岩性特征:类型,成分,结构,构造

接触关系: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断层接触?假整合接触?

产状特征 岩层的厚度 风化情况

4、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倒转向斜、平卧褶皱、褶皱要素、形成机理

断裂构造 各岩性层中的节理发育特征:发育有几组?产状?形成机理? 断层:断层性质?特征?形成机制?产状?

5、河流地貌

地貌描述:泗溪、牛肝马肺峡、五叠水

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物质组成、特征、分选性、磨圆度、物质来源、水动

力条件、照片)、瀑布 瀑布

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

组成

造瀑层,河床中的陡坡地段 瀑下深潭 潭前峡谷

6、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特征

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 含水层、隔水层

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7、水文地质分析

泉的分布 泉的形成条件 泉的含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泉。

泉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下水有关。

泉水按承压和无压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类。

泉水从泉口垂直往上冒的

叫上升泉,从泉口往下淌的叫下降泉。

泉的形成应具备三个条件:

7、地层条件。

地层包括成层的岩石、土层以及土层中夹有的砂砾石层。

有裂隙的岩层

和有孔隙的砂砾石层,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称“含水层”。

裂而无隙的岩层和孔隙度极差的粘土层,几乎不含流动的地下水,称“隔水层”。

“含水层”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条件。

地质构造条件。

如地震或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变动(造山运动),使沉积岩层断裂错位,或产生褶曲。

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地形条件。

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

8、地质灾害分析

以沿途看见的地质灾害现象为研究对象 地貌特征、岩性特征、构造特征

危岩体形成的边界条件(临空面、切割面、底滑面)、破坏模式、监测、加

固措施

滑坡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条件

9、结语

收获 感言 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 篇三

1序言

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1.1.1交通位置

工区为四川江油市马角镇,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马角坝地区交通方便,宝成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区,国道108线从东南缘穿过,北经广元出川,南经江油、绵阳可达成都。区内有公路,北通雁门坝,西至澄水,南达文胜等乡镇。山区有矿山公路和山间大道通行。附马角坝交通位置图1-1

1.1.2自然地理

马角坝地区位于龙门山系的前山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中山区,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区,海拔<1000m。工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马角镇海拔640m,切割一般为300-400m,属于浅切割区。工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山间有马角坝、魏家坝等河谷平原。工区河流属涪江水系,马角坝河自北向南流经工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注入梓潼江。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河流的特点。工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255ml,其中7-8月280ml,12月10ml。日照充足,无霜期211天。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4-7o,夏天25o左右。最低气温-3o,最高气温34.5o。10月份降雨量74ml,气温8-25o,11月份降雨量25ml,气温2-21o。

1.1.3经济地理

马角镇面积146.56km2,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1万。农业耕地1.18万亩,播种面积2.22万亩。主要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蔬菜,年产粮食5300吨,农业总产值791万元。马角镇以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马角镇有省、市属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230多个,其中以水泥厂为主,还有锅厂、钢铁厂、磷肥厂、电石厂、砂厂等,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其中双马矿山是区内最大的企业,年产水泥100多万吨,双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产品。马角镇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生产。

1.2地质研究简史

龙门山区地质调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1872年德国人创立“广元煤系”。1879年匈牙利人发现广元等地的海相中三叠统。本世纪20年代以来,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对龙门山区进行过调查。赵亚曾(1929)首创“飞仙关页岩”、“昭化灰岩”。赵亚曾和黄汲清(1931)将三叠系划分为“飞仙关页岩”和“嘉陵江灰岩”;将“广元煤系”更名为“须家河煤系”;建立了“平驿铺砂岩”、“白石铺灰岩”和“唐山寨灰岩”。朱森、叶连俊等(1942)将“白石铺灰岩”进一步划分为“养马坝系”和“观雾山系”。朱森(1942)首次在马角坝地区发现下石炭统地层,称“总长沟系”;并在嘉陵江灰岩之上划分出“天井山灰岩”。解放后,西南石油地质处对唐王寨、仰天窝向斜两翼的系统研究;北京地质学院在江油地区测制的石炭系剖面。60 年代,四川省地质局对龙门山区开展1∶20 万区域地质测量。90 年代初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编制出版《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并开展1∶5 万区域地质调查,马角坝属龙门山北段片区。

1.3工作概况

作为石油地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

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应该进行一次较完善的野外实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剖面的测制,化石、岩石标本的野外采集和观察研究,各种构造观测以及填制地质图工作,编制一些基本地质图件,掌握区域地质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实测地质剖面,明白如何进行地质点的观察、描述以及如何进行地质填图。本次实习工作主要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野外踏勘,实测地层剖面,野外自由填图,室内资料整理和作图、编写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安排合理,除去因天气、计算机考试原因稍有耽搁,工作进展还算顺利,各阶段填图任务基本完成。

2地层

2.1概述

马角坝地区地层属扬子区龙门山分区,其东南紧邻四川盆地分区,该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广泛发育为特征,第四系以碎屑岩松散沉积为主。由于工区内发育F1-F7及F2’北东-南西走向的逆断层,所以除石炭系地层较全外,其余地层皆出露不全。工区地层基本为北东-南西走向,地层倾向基本为北西向。碳酸盐岩地层在工区广泛出露,从志留系到三叠系,除志留系韩家店组(S1-2h),石炭系总长沟群(C1-2z)部分岩层,二叠系梁山组(P2l),三叠系飞仙关组二段(T1f2)和嘉陵江组二段(T1j2)、四段(T1j4)之外,几乎都为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系在工区只出露了韩家店组紫红色泥岩地层,与二叠系栖霞组为断层接触。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由底到顶出露了观雾山组、沙窝子组和茅坝组地层,底部中泥盆统观雾山地层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地层为断层接触;石炭系地层由底到顶分为总长沟群和黄龙组,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地层,总长沟群底部为含鲕状赤铁矿紫红色泥岩;二叠系由底到顶出露的依次为黄龙组、梁山组、栖霞组和吴家坪组地层,其中吴家坪组与飞仙关组为断层接触关系,黄龙组与梁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系从底到顶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飞仙关组二段与嘉陵江组五段为断层接触。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进行了实测。在实测中,我们发现飞一段中基本为灰岩,但是地层在岩石构造和结构方面变化颇多。通过细致的划分,在构造变化上,我们能够观察到从纹层-厚层的灰岩;在结构变化上,我们见到了圆柱状灰岩、核形石灰岩、蠕虫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含膏溶孔微晶灰岩;飞二段基本为泥岩、钙质泥岩,其中夹一定数量的灰岩条带,可见克氏蛤化石。

2.2地层分述

2.2.1志留系(S)

工区仅出露一组志留系地层——韩家店组(S1-2h),岩性以暗紫红色页岩为主,夹泥岩、粉砂质泥岩及;可见三叶虫、笔石等化石;中统顶部不全,未见顶底,工区可见厚度大于100米,分布于工区西北角,工区内与二叠系栖霞组为断层接触。该组为一套陆棚相-浅海台地相的页岩,岩相稳定,厚度变化不大。附韩家店组与栖霞组断层接触。

2.2.2泥盆系(S)

实习工区可见三个组,岩性总体上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工区中部

及东北部。中上部为浅海相, 底部为滨海相。这一时期随着川中古陆扩大,扬子准地台四川部分几乎都隆起为陆,但是属于龙门山前山带的工区依然为海盆,总体上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2.2.2.1观雾山组(D2-3gw)

厚度大于100米,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顶部以豹斑灰岩为分层标志。发育礁灰岩并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工区东北-西南,与三叠系飞仙关组断层接触。附观雾山组顶部豹斑灰岩图2-2以及图2-3生物化石-层孔虫。

2.2.2.2沙窝子组(D3s)

沙窝子组按其岩性变化可划分为三段:

沙一段( D3s1 ),厚度约100米。岩性以灰、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夹有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西南,与观雾山组整合接触,以豹斑灰岩为分界标志。

沙二段( D3s2 ),厚度约100米。 岩性以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底部有约1米厚瘤状灰岩为分界标志;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一段整合接触。附图2-4瘤状灰岩

沙三段( D3s3 ),厚度约120米,岩性以灰、灰黄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刀砍纹明显,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二段整合接触,二者岩性区别明显。附图2-5白云岩刀砍纹

2.2.2.3茅坝组(D3m)

厚度为50米,岩性为浅灰、灰白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球粒灰岩、粒屑灰岩。本组岩性较纯,化石较少。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窝子组整合接触,与沙三段白云岩区别明显。

工区内泥盆系地层的岩性为较纯的碳酸盐岩,且含有的生物碎屑较少(本次实习在泥盆系地层中未找到化石),表明在地层沉积时期,沉积水体不深,水循环受到限制,氧化作用不明显,盐度较大,为潮间带—潮下带泻湖环境的中—低能带。综合其他时期工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水体的变化,在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马角坝地区皆位于半封闭的泻湖-滨海环境中,其沉积环境是稳定的,主要处于潮间带-潮下带之间,局部发育泻湖沉积。在局部环境中主要受蒸发作用、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控制,形成了一套以潮上蒸发坪白云岩和开阔台地灰岩为特征的岩相组合。

2.3石炭系(C)

工区石炭系分为2个组,以灰岩为主,含有白云岩、泥岩,岩石类型多样。由于水泥厂的开发,石炭系地层在工区矿山梁~张一沟之间露头较好,分布于工区西北部。该地层几乎为浅海台地相。

2.2.3.1总长沟群(C1-2z)

厚度100米,岩性多样,底部为紫红色泥岩,含鲕状赤铁矿,地层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之上为似瘤状灰岩,含珊瑚化石;中上部由砾屑灰岩、介壳灰岩组成互层,推测为风暴岩序列。该地层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下伏茅坝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为紫红色泥岩。附图2-6总长沟群底部含鲕状赤铁矿的紫红色泥岩,及图2-7珊瑚化石

2.2.3.2黄龙组(C2~P1h)

厚度150米,岩性复杂,底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砾屑灰岩;中下部为鲕粒、球粒、微晶、砾屑灰岩、砂屑灰岩;中上部为豆粒灰岩,蜓类化石丰富;顶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总长沟群整合接触,二者的分层标志为浅紫红色砾屑灰岩。

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总长沟群底部的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岩需要说明一下: 含鲕状赤铁矿泥岩为晚泥盆世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上升的产物。其核心主要由赤铁矿构成,部分为较大的石英颗粒或赤铁矿和石英颗粒包裹体,未见生物碎屑。铁质来源应为大陆风化的产物,铁质鲕粒生成时应为半封闭环境,当三价铁离子达到饱和后,在适当的情况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转动形成胶体沉积。圈层呈同心状,整体呈胶体状态,未见到由于藻类生长造成的明暗分明的纹层。说明当时的环境为浅水动荡环境,水动力较强,且鲕粒形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总体而言,铁质鲕粒的主要成因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末大规模海退造成暴露环境,之后海平面开始上升,形成浅水的氧化环境,来源于大陆风化的铁质和陆源石英碎屑在半封闭海湾中聚集,当三价铁离子浓度达到饱和后,在适当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转动形成胶体沉积鲕粒。附石炭纪古地理背景图2-8

从整个石炭系地层岩性的变化来看,底部出现的几层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岩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氧化、半封闭的浅水环境,常产于局限台地浅滩,相对能量较低的搅动环境。向上有似瘤状灰岩的出现,其瘤状为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出现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的环境,由局限台地相岩石到有生物化石出现的岩层,表明短期内海平面上升。之所以会形成似瘤状灰岩而没有形成国内珊瑚礁,是由于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垮塌作用而形成。地层中上部出现介壳灰岩与砾屑灰岩的互层。其中,砾屑灰岩的出现,表明沉积环境演变成了斜坡相,之前的碎屑沉积物垮塌后的砾屑与后来的碳酸盐岩同时沉积,形成了砾屑灰岩。同时,出现的介壳灰岩,也可以认为是台地边缘的浅滩相形成的。结合其他岩

性的沉积环境,砾屑灰岩沉积时的斜坡应为较缓的斜坡。黄龙组的紫红色砾屑灰岩表明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氧化环境,含有铁质胶结物,因此,作为与总长沟群的分界标志,比较可靠。黄龙组中上部发育一大段质地较纯的灰白色灰岩,在结构上有一定变化,总体上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黄龙组上部可见豆粒灰岩以及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可见,在开阔台地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出现了浅滩动荡环境、以及蒸发环境。总体而言,石炭系沉积环境是在水体较浅的台地边缘、斜坡、浅滩相下的较小幅度的水体深浅变化引起了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和水体能量由弱—中到较强水体能量的变化。

2.2.4二叠系(P)

由于断层错动, 二叠系地层出露不全, 在工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北部, 主要为浅海相,期间海平面有一定的变化。早中二叠世,川中古陆经历了一次广泛海侵,海水几乎淹没整个扬子准地台,工区海水变深,代表性地层为中二叠世栖霞组,前人称为“阳新海侵”。

2.2.4.1梁山组(P2 l)

厚度小于10米。岩性主要为浅黄色铝土质粘土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见图2-9梁山组铝土质粘土岩

2.2.4.2栖霞组(P2q)

厚度约30米,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梁山组整合接触。其上与志留系韩家店组断层接触。

2.2.4.3吴家坪组(P3w)

厚度小于10米,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含古蜓化石,分布于工区东北和西南部,与下伏地层断层接触。

二叠系地层由于其本身厚度不大,再加上断层作用的错断,使得其沉积环境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总的来看,由于二叠系地层较其石炭系地层的泥质含量明显增多,说明水体的深度明显增大,沉积环境已变为台地前缘斜坡相。而其上岩性转变为灰岩,表明水体再度为较浅的状态,且由于栖霞组和吴家坪组地层中生物化石的出现,充分证明当时的沉积环境已为台地边缘浅滩。

2.2.5三叠系(T)

工区内可见到的三叠系地层共有3组10段,广泛出露于工区,主要分布在工区西南部、东南部、东北部。早中三叠世,飞仙关组多紫红色页岩、灰白色灰岩,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主要由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构成,内含膏盐,预示海侵即将终结。

2.2.5.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一段(T1f1):厚约120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类型较多,有圆珠状灰岩、微晶灰岩、蠕虫状灰岩、纹层状灰岩、核形石灰岩、细晶灰岩、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含膏溶孔灰岩; 由于断层的作用,可见到揉皱现象,见图2-10。

飞仙关组二段(T1f2):厚约130米,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部分层位为钙质泥岩,并夹有灰岩条带,其底部有5、6层泥灰岩与泥岩的互层,化石有克氏蛤。从上述岩性特征看,显然本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相,飞二段为泥岩相,代表较典型的浅海潮坪潮间沉积环境。

飞仙关组地层在工区刺林包出露良好,从龙宫寺至庙子梁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剖面实测,实际分为41个小层。详见下表2-2

2.2.5.2嘉陵江组(T1j)

主要分布于工区东南部天平山~娃娃岩一带,与下覆地层整合接触。

地质类实习报告 篇四

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20xx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到20xx年7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地质实习报告》,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t7t8美文号的价值所在。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zongjie/82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