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八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1 21:48:36 点击: 来源:yutu

八年级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地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xx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八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八年级地理教案4

  (板书)一、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二、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八年级地理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矿产资源的分类,了解矿产资源的主要用途及世界上煤、铁、石油的分布。并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状况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在学习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矿产资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爱惜各种用品和积极回收废旧物资的品德和习惯。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难点是世界煤、铁、石油的分布。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①《世界主要铁矿的分布》;

  ②《世界主要煤田的分布》;

  ③《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如果没有教学挂图,也可用自制的'投影片代替)。

  矿物标本:煤、铁矿石、石油。

  教学提纲:

  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的用途

  二、矿产的概念和分类

  1.矿产资源的概念

  2.矿产资源的分类

  三、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

  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矿物标本]煤、石油、铁矿石。同学们来确认一下,这些矿产是什么?煤、石油、铁矿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用途的矿产资源。

  第四节 矿产资源(板书)

  一、矿产资源的用途(板书)

  [提问]你知道煤、石油、铁矿石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煤——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生活中的燃料。石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及化工原料。铁矿石——冶炼钢铁。)

  [提问]说一说你家的厨房用具分别需要哪些矿产资源才能做成?(如饭锅——铝,炒菜锅——铁,碗——瓷土等。)

  [阅读课文]请同学读教材第81页“读一读”,并回答瑙鲁这个小国是怎样变富的?(是因为有丰富的磷酸盐矿石资源。)

  [教师总结]可见,矿产资源的用途是广泛的,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矿产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矿产呢?

  二、矿产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板书)

  1.矿产资源的概念

  [教师讲述]矿产资源是指大量的埋藏在地下或露出在地表的,并能被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

  [提问]请判断下列物质是不是矿产?煤(是),大气(不是),盐(是),钢材(不是)。

  2.矿产资源的分类(板书)

  [教师讲述]按照矿产资源的质地,我们把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按照金属的色泽,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提问]判断下列矿产中,哪些是黑色金属?哪些是有色金属?哪些是非金属?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列表回答如下:

  过渡在所有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化生活和生产,关系特别重要。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

  三、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主要铁矿的分布。

  [提问]请在图上指出,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原苏联、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七国。这七国的铁矿储量约占世界铁矿储量的90%。)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主要煤田的分布图》。

  [提问]请注意读图,指出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国家?(世界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产量居前三位的是中国、美国和原苏联。)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

  [提问]①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最大的地区在哪里?(中东地区即西亚。)②除中东地区石油产量较大外,还有哪些国家的石油产量也较大?(原苏联、美国、墨西哥、英国、中国。)③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石油主要来自哪个地区?(中东地区。)④美国石油产量很多,为什么还大量进口石油?(工业发达,石油消耗量大。)

  过渡

  [提问]像煤、铁、石油等这些矿产属于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为什么?(不可更新资源。因为它们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一般要经过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远远超出了我们人类的历史。)

  既然矿产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其储量随着人类的开采而不断减少,与森林资源、水资源相比,就更应该合理利用。

  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阅读课文]读教科书第84页第3段—第85页第2段(“现在,……要进行树木复植或复垦。)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

  ①目前在开采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现象?

  ②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和办法?

  [讨论]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我们中学生在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宣传矿产资源法,爱惜各种物资,积极回收各种废旧物质等等。)

  布置作业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标出世界主要的石油、煤、铁的生产国(地区)。

八年级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生活动)

  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

  ——做第2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

  (总结)

  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学生活动)

  利用空白纸描画中国四大区域图,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读图册中的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

  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八年级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势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地形复杂多样”就顺利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第二框来讲,充分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2、结构特点:

  这一节是在学习地势特点之后进行研究学习的。是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三个小标题中的第二个,三个标题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表面上平行的3个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关系。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地形,学生对陆地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2、困难:由于繁多的地理名词定位和较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可能对知识却反感性认识而降低学习兴趣,故教师宜设置“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名称和位置。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6、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3、认识不同种类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有较深刻印象。

  3、注重地图教学。

八年级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八年级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 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时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面积大小与人口构成情况;香港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出口加工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澳门的重要经济来源。

  2、理解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意义;香港在国际交通、贸易、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香港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产业的变化;祖国大陆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比较香港和澳门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2、会举例说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

  3、能在填充图上准确填出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珠江口的位置。

  三 思想教育目标

  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香港、澳门的思想感情;树立为国家强盛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原则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祖国是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靠山。

  2.香港的海上交通地位和对外贸易,澳门经济部门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读图、讲述方法进行。

  教学过程中建议掌握

  1.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2.香港港口的重要地位。港澳旅游业、加工工业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

  1.从居民讲起 香港人口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8%,澳门中国血统居民占95%以上。

  2.从历史上讲 由于不平等条约,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英、葡侵占。

  3.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讲 两地回归祖国,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我国有能力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一步得到繁荣发展。

  二 香港

  1.读香港略图 明确位置、组成。

  2.挂“亚洲图” 说明香港优越的地位位置:北靠祖国大陆,腹地宽广;南近东南亚,对外联系方便;而且正当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要冲地带,可直通各个大洲。另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3.香港港口的重要作用 看香港海运图,要求学生把下列四句课文用笔划出来:(1)香港是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有人把这条运输路线称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2)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海港之一,(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4)世界上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划完后,分别作简要介绍。

  4.香港发达的经济 加工工业、对外贸易(经济的支柱)、旅游业(购物者的天堂)。结合“读一读”香港工业产品图,看一看前面香港鸟瞰彩图。

  5.祖国大陆与香港的经济联系 (1)重复讲述上文中的香港是大陆进出口商品的转口港,(2)读“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图,以较重的语调,说明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靠山。

  三 澳门

  1.读“澳门略图” 明确位置、组成。

  2.简述澳门港的历史变迁 渔港——帆船运输时代是对外贸易港——现代海轮运输时代,港口地位衰落。

  3.旅游业(赌场吸引游客)和加工工业 简单说明即可。重点讲澳门经济的发展,与祖国大陆的支持和香港的联系有着密切关系。

八年级地理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图表、对比等方式说明了土地资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是为了建立一种评价、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农业大国来说,更应该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造福人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8人,对地理学习有较高兴趣的有10人;对地理知识理解较好的有17人;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按时完成的有18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1,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主观,2,教师基本上是非专业(客观)。

  由于初二学生在开始时依然是以形象思维、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掌握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知识目标)

  2,掌握认识资源的过程和方法;(能力目标)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2,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学难点: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大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并提供以下资料:(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问题投影呈现: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媒体呈现)引导生阅读: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同学生一起阅读投影的三大林区录相和下面的五幅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课本中“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示意图、课本彩图18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课本彩图19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同时出示投影片)。

  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呈现)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从录像中可发现:东北林区具有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下面资料所说:投影呈现,生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以上。

  (2)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大。

  (3)我国的草场过度放牧问题十分严重,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4)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出示投影片:漫画《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讲授】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启发】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持土地资源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你能将这些措施的含义概括为一句话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以形成共识。

  【教师小结】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在发展经济建设我们的家园时,一方面应从我国有12亿的人口出发,要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如限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农村建房时应将住宅建在荒坡上,平房应改为楼房以减少占用耕地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为保护草场应建立人工草场。我们还应在“土地日”(6月25日)时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调查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 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广州最长,武汉次之,北京和哈尔滨最短。

  教师:请大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

  每年冬季,我国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因此,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师: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夏季风的运动过程来了解。

  夏季风进入陆地后,与陆地气团相互作用,它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5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力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5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6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9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大陆,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示意图

  学生:掌握我国夏季风运动过程。

  教师: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年份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出示我国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时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这时容易引发旱灾。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讲授新课——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特征及分布

  教师: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地区水分的多少并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看一下。(展示蒸发量动画)大家说,还有哪个因素影响了区域的水分的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蒸发。

  教师:当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比较湿润,反之则气候比较干燥,据此我们将全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请大家对照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找到每个地区对应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预设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教师:其中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线的意义。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主要为水田;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主要为旱地。

八年级地理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八年级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 在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了哪几个分区?谁能概括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从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特点等角度引导。)

  [展示图片] 西北地区景观图。

  [提问] 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

  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展示地图] 西北地区图。

  [提问] 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归纳]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 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 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提问] 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讲述] 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码干沙漠,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

  [提问] 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找新疆境内的主要山脉、盆地,说说新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板图] 新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画)。

  [指图讲解] 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结构特点,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

  [出示投影片] 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 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 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图讲述]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读图] 在“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 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提问] 有人说,在西北地区水贵于金子,你同意吗?为什么?

  [讲述] 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农业来说,水源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提问] 请问西北地区主要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呢?(畜牧业)

  [板书]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提问] 假如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农场主,要建个畜牧业基地,你觉得建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能在图上画出来吗?

  还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业基地呢?

  [展示投影] 由山麓到山顶植被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场还是夏季牧场?为什么?

  这就是新疆天山山地牧场,因水热条件引起牧场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提问] 除了发展畜牧业,在西北地区还可适当发展什么农业?(种植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在西北,大气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从何而来呢?请你帮助找水,并设想一下种植农业区可能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 略

  [讲述] 对,大家的眼光不错,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这里因为有了水,而发展成为物产富饶的绿地,因而被誉为“塞外江南”。

  [提问] 还有哪儿可发展农业?怎样解决水的问题?

  [讲述] 夏季,因为夏季时气温高,冰雪融化。

  [提问] 那么,怎样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 介绍坎儿井原理。

  [讲述] 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处好方式。

  [小结] 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必须要有水灌溉,那么这种农业,我们叫做“灌溉农业”。

  [承转] 西北地区流行一句话:麻雀、孔雀东南飞,这话什么意思呢?

  [讲述] 要想发展西北就必须有世界眼光,而世界发展的出路无非是工业化问题,怎样才能迈上工业化的道路呢?让我们找找西北地区发展的优势。

  [展示]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图,请完成课本P.17活动1.

  [提问] 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西北的交通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利用本区资源和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相关工业,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示图片] 有关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动物遭杀的图片。

  [承转] 但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在资源开发中必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 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知识] 了解历史古城——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并且完成书本JP.17活动2。

  [板书] 生态环境脆弱。

  板书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ongzuojihua/67571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jihua/67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