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优秀7篇(初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优秀7篇(初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3-03-02 22:52:47 点击: 来源:yutu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为您带来了7篇《初三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本届初三毕业班的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复习(2月中旬~一模)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12)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中考红皮书》。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有《全国各地市模拟试题》、《历年安徽省中考题(_~_年)》。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12

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4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试卷一般需要6节课的讲评时间。

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1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行全面总复习,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好掌握知识,以十足的把握迎战中考,现特做计划如下:

一、复习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代数部分,二是几何部分。代数部分内容包括:实数、整式、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与图象、统计初步九部分内容。几何部分包括:平面几何基础知识、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六部分内容。

二、复习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与图象、圆三部分内容

三、复习难点

圆与抛物线结合的类型题、几何综合问题、代数综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方案等实际应用类型题。

四、教学措施

实行分轮复习

第一轮重点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以课本基本知识为依据,列出每章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化,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试题辅以练习,强化训练,加深印象。

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分项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类型题的复习,包括几何应用、代数应用、几何综合、代数综合等方面的综合练习。

第三轮主要是做中考模拟试题,让学生熟悉考试类型题,同时提高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

最后阶段,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五、教学基本用书

(一)各年级的课本

(二)《世纪金榜》、《中考夺冠》

(三)初中毕业总复习能力培养系列从书—数学

(四)2009版中考模拟试题

(五)近几年的中考模拟试题

六、时间安排

3月10日——4月中旬复习基础知识

4月中旬——5月上旬分项训练

5月上旬——5月底综合训练做模拟试题

5月底到最后根据情况查漏补缺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三),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是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是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的重点是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是

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难点是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三年级数学,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七章:

第22章:二次根式;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4章:图形的相似;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笫27章:二次函数;笫28章:圆。

四、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0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五、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六、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初三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4、初步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有关的知识。

5、能灵活应用有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6、掌握圆的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措施:

1、开展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增加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3、加强实习作业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教学进度:

1、解一元二次方程 27课时

2、解直角三角形 0课时

3、函数及其图像 3课时

4、圆的有关概念 20课时

合 计 30课时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整式方程?_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指出下列方程那些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3x十2=5x-3

(2) x2=4

(3) (x十3)(3xo4)=(x十2)2;

(4) (x-1)(x-2)=x2十8;

以上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为: ___________ 以上是 一元一次方程的为________

二、

探究新知[一]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 0 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各是什么?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探究新知(二)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 2十3x十2=O ___________

(2)x 2-3x十4=0; __________

(3)3x 2-5=0 ____________

(4)4x 2十3x-2=0; _________

(5)3x 2-5=0; ________

(6)6x 2-x=0. _______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 -2=3-7x; (2)3x(x-1)=2(x十2)-4;

(3) (3x十2) 2=4(x-3) 2

[学以致用:]

强化概念:

1. 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______

(2)x2-3x十4=0;_______

(3) 3x2-5=0 _____________

(4)4x2十3x-2=0;____________

(5)3x2-5=0______________

(6)6x2-x=0________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2)3x(x-1)=2(x十2)-4

(3)(3x十2)2=4(x-3)2

[知识总结:]

(1)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满足哪几个条件?

(2) 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几项、其中( )可以不出现、但( )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 );

(3) 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如:(3x十2) 2=4(x-3)____________

诊断检测题一: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其中_____是二次项,____是一次项,_______是常数项。

2、方程(3x-7)(2x+4)=4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为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

3、方程mx2+5x+n=0一定是( )。

A.一元二次方程 B.一元一次方程

C.整式方程 D.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4、关于x的方程(m+1)x2+2mx-3=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任意实数 B. m≠-1 C. m>1 D. m>0

5、方程:3X-1=0;3X2-1=0;2X2-1=(X-1)(X-2);

3X2+Y=2X那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6、把下列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且指出其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

(1)2x(x-5)=3-x (2) (2x-1)(x+5)=6x

诊断检测题二:

1、方程 的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2、把一元二次方程 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零的一般式是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的系数是 ,常数项是 ;

3、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是3,则 ;

4. 是实数,且 ,则 的值是 .

5、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6、方程:① ② ③ ④ 中一元二次程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③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②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2、能力目标:

①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定义和性质进行简单的位似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教学方法: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准备:

刻度尺、为每个小组准备好打印的五幅位似图形、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说明:

1、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2、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观察大屏幕有五个图形,每个图形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1b1c1d1 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着五个图形,你发现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总结得出:)

特点:(1)两个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页,掌握什么叫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如果两个相似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两个相似图形的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议一议 观察上图中的五个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各图形中,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与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位置关系? (2) 在各图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什么关系?再换一对对应点试一试。(每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位似图形通过观察、测量试验和计算得出:)

位似图形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由此得出:

位似图形的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三、指导应用 深化理解

(同学们观察大屏幕出示的问题)

例1如图d,e分别是ab,ac上的点。(1)如果de∥bc,那么△ade和△abc位似图形吗?为什么?(2)如果△ade和△abc是位似图形,那么de∥bc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如何解这道题:问题1,证位似图形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几个条件?

根据是位似图形的定义。

需要两个条件:

!、△ade和△abc相似;

2、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问题2:已知△ade和△abc是位似图形,我们根据什么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

1、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2、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一生口述师板书:)

解:(1)△ade和△abc是位似图形。理由是:

∵de∥bc

∴∠aed=∠b, ∠aed=∠c.

∵△ade∽△abc.

又∵点a是△ade和△abc的公共点,点d和点b是对应点,点e和点c是对应点,直线bd与ce交于点a,

∴△ade和△abc是位似图形。

(2)de∥bc.理由是:

∵△ade和△abc是位似图形

∴△ade∽△abc.

∴∠ade=∠b,

∴de∥bc.

四、继续观察 拓展提高

(同学们继续观察屏幕展示的图形)在图(1)——(5)中,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ab与a1b1是否平行?bc与b1c1,cd与c1d1,ad与a1d1是否平行?为什么?

同桌观察探究并发言:对应边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出示课件:展示一组位似图形,动画闪动图形的对应边,直观展示位似图形的对应边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挑战自我:

1、下面每组图形中都有两个图形。

(1)哪一组中的每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

(2)作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2、如图ab,cd相交于点e,ac∥db. △ace与△bde是位似图形吗?为什么?

(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以备面对全体矫正)

六、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位似图形,知道了什么叫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性质?我们可以利用定义来证明位似图形,已知位似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性质得到有关结论。观察并判断位似图形的方法是,一要看是否相似,二要看对应边是否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七、自我评价 检测新知

1、如果两个位似图形的每组________所在的直线都_________,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________,这时的相似比又叫做________。

2、位似图形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位似图形的对应角__________,对应线段__________(填:“相等”、“平行”、“相交”

、“在一条直线上”等)

3、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有的在对应点连线上,有的在___________的延长线上。

4、如果两个位似图形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__________(填“一定”、“不”或“可能”等)

5、下列每组图形是由两个相似图形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中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最后公布答案,教师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八、课后延伸 探索创新

在如图所示的图案中,最外圈的8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和次外圈的8个红色三角形组成的图形是位似图形吗?如果是,为似比是多少?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7篇《初三数学教学计划》,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ongzuojihua/66877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jihua/66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