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创业指南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创业项目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创业项目有哪些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创业项目 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创业项目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3-02 03:30:02 点击: 来源:yutu
1、以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得醉乌程”团队重定义“新三白酒”

乌村,位于嘉兴市乌镇,是一个保留江南原有农村风情元素的新型“休闲旅游度假村落”。疫情环境下,当地旅游业受严重影响,当地三白酒行业亦随之滞销。三白酒作为江南传统白酒,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但其行业仍呈现出“散、小、弱”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得醉乌程”团队,借助于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契机,立足于乌镇三白酒产业生态单一、品牌知名度低、营销渠道狭窄等痛点,从“非遗传承”“产品打造”“产业推广”三个方面着手,寻求以非遗产品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团队赴乌村实地调研,通过拜访乌镇三白酒的非遗传人徐自强先生,和在古糟坊内体酿酒全过程等形式,了解三白酒的非遗内涵。此外,团队还采访了多位乌村内的三白酒商铺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取了之一手产销数据。

为进一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团队在乌镇西栅景区内举办了以“乌镇三白酒非遗文化科普”为主题的路演活动,既向往来游客传播了文化内涵,又拓宽了线下营销渠道。

2、贵州:“好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从未接触过手工艺的彭乾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布依族非遗——枫香染结缘。

2017年,易地搬迁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后,彭乾香经过一个多月的就业技能培训,顺利在车间上岗。她说:“现在不仅学到了手艺,一个月还可以拿2000多块的工资,既顾家又赚钱。”

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挖掘整理乡村“好手艺”、提升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 旅游 等举措,让文化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不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乡村经济也更加繁荣。

大山深处有条“非遗走廊”

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村,坐落在苗岭深处的山脊上,都柳江在山脚下缓缓流过。封闭的环境曾让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52.56%。

2019年年底,一支“文军”加入了大歹村的脱贫攻坚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组建了专门工作小组,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大歹村进行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仅有2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除此之外,附近的小村寨也有不少非遗项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回忆。

工作小组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促进大歹村乡村振兴的保护思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的保护理念渐渐清晰起来。通过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文化 旅游 “非遗走廊”。

2020年4月,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厅组织专家到大歹村,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

“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就转化为订单。”龙佑铭说。

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贵州已建立3个非遗小镇、10个非遗村落和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成为非遗传承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洪江村里的艺术家

“回到唐代,和李白喝酒,再去宋代,找东坡散步,不去别的地方,邀他们来荔波洪江……”

这是诗人雁西在诗歌《洪江的夏天》里发出的邀请。诗中的“洪江”位于被誉为“地球绿宝石”的黔南州荔波县。这里曾是一个人口大量外流的“空心村”、深度贫困村,如今却已成为人们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

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洪江村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政策,引进了各地艺术家来到洪江,将废旧老房进行艺术工作坊兼居室改造,全面激活闲置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洪江村目前已有60余栋由艺术家投资的建筑陆续修复和建成,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画家等艺术家先后入驻。

2017年,艺术家李向明怀着“如何将语言回归泥土”的创作思考,从北京南下洪江村,雇佣本地村民将废弃的破旧干栏式老民房进行改造,并将这个全新的建筑空间命名为“土语南居”。

在老房修复与日常交往中,李向明直观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变化:当他之一次到洪江村时,村民老远就躲进家里,眼神大多是木讷;现在,村民都很热情,眼里闪烁出光芒。

在洪江,诗人雁西在修缮后的老房子里教孩子们读诗、写诗;有过职业足球运动生涯的画家李慧熙和策展人徐涛夫妇在村里成立了儿童足球队,带领孩子们踢球、参加比赛;还有村民在艺术家和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回村开设了陶艺馆……

“‘振兴’二字,振的是精神世界,兴的是产业发展。”李向明表示,希望通过艺术家与村民的合作,将新的理念注入乡村,让村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变化,激发出大家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洪江村正在 探索 走出一条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2019年以来,洪江村外出务工回流就近就业500余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洪江村“艺旅融合 探索 乡村扶贫新路径”案例入选《2021世界 旅游 联盟—— 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苗绣闯市场,手艺显活力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姊妹街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里,各种样式的苗绣成品琳琅满目,还有一面墙壁挂满了荣誉证书和荣誉牌匾。

博物馆的主人叫石传英,她从小跟随母亲走村入寨收集刺绣,再拿去周边城镇摆地摊。她一直有一个愿望:让苗绣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和苗族文化。从2000年开始,她带着绣娘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外面的市场更广!”石传英说。2016年,她决定返乡注册成立公司,将传统苗族破线绣技艺与现代工艺和服饰文化元素相融合,并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苗绣工艺包、围巾、抱枕等系列产品。

2019年,石传英又与意大利OTB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苗绣 时尚 产品。开发推广阶段的120万元订单完成后,参加项目的260名绣娘收到了27.6万元工资,也让石传英的苗绣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为拓宽苗族文化产品销售渠道,自2019年5月开始,杭州市余杭区先后投入300万元帮扶资金,为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先后与多家线上平台开展合作,实现500名以上贫困绣娘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

今年以来,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在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中,也将符合条件的苗绣企业纳入培育范围,同时投入资金590万元用于支持苗绣、贵银、蜡染等民族手工艺培训项目,投入资金390万元支持苗绣等特色 旅游 商品项目。

3、非遗+文创+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能够可持续吗?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与困难?

非遗+文创+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是能够可持续的。未来会面临挑战与困难主要在于这个乡村振兴以后来老百姓怎么更多的参与其中。

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4、如何看待非遗IP助力乡村脱贫致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有效途径。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为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合作社”积极邀请苗绣传承人开展苗绣培训班,帮助当地妇女学习苗绣技艺,开发苗绣门帘、围巾、屏风等文创产品。不仅如此,十八洞村还将苗绣、乡村游、猕猴桃种植等产业整合起来发展旅游,让游客们体验苗寨风情、重温红色文化、欣赏非遗展演,沉浸式融入当地古朴纯真的人文自然风情之中,创下每年4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农副产品等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创脱贫致富之路,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可以看出,以整合地方非遗IP品牌资源为抓手,强强联手,抱团取暖,打造好区域文旅IP,是促进非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方式。想了解更多非遗文化助力地区产业发展的实例,参观即将于11月18日-21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展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是个不错的方式,展会里的产业成果馆设“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展区,内容涵盖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成果、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文旅融合项目等特色文化资源活态展示等。相信在展会上一定能了解到许多成功实例,具体参展方式可以去展会官网了解一下!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创业项目和非遗保护促进乡村振兴文件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版权声明: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chuangye/65394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chuangye/65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