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策划书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通用7篇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3-11-29 15:00:16 点击: 来源:yutu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校企合作方案范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校企合作方案 篇一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政策和法律保障不够

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比较多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制订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如近期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等,法律机制日益完善,但具体实施的办法和监管力度有限,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1.2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不少地方的“普高热”还制约着职教的发展,上大学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势明显,但有些企业更注重人才的选用而忽视人才培养,社会责任感不强,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不能从人才战略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校企合作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和管理,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质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劳动时间和强度监管不到位,企业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同时,学校也存在实习分布广、监管难度大、双师型指导教师不足等等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了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可能终止。

1.3学分互认有难度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权还在学校,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较大距离,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企业发展。

1.4院校教育改革措施不配套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职业院校的实人才划培养方案只能是培养企业大众化的人才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高精准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与企业后期沟通较少,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监管力度缺乏。

1.5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学院应该鼓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更多保障。实际上现在有诸多因素制约着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出现较大就业困境。未充分挖掘双师型师资力量,更关注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水平的教育,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等。

1.6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合作与否、合作成效好坏与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同有较大关系。合作形式也局限于没有多少法律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对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真正融入办学主体。对校企合作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有机耦合,校企双方本位主义严重,考虑眼前利益多,缺乏长远眼光。笔者曾对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医疗机构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药企管理人员和实习生交流了解到,医疗机构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多源于招聘人员需要。在人员短缺时,校企合作热情高。在人员饱和时,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烈。尤其是当遇到部分难管的学生和问题时,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同时,由于校企双方存在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在处理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时变得过于简单草率。

2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面对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校企合作是一种顺应社会潮流、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办学模式,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途径。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才能充分整合和运用。校企的深度融合对社会而言,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有效地改善了当前的就业困境,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实践证明,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拓宽校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搭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

2.1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加强合作监管力度

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企业双方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引导多扶持多推动多监管,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激励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院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办学特点和专业发展特色,精准进行校企合作定位,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加强校企融通力度,让企业多了解多参与多受益,激发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2.2提高校企双方思想认识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亟待实行新的突破。要真正实现双赢互惠,就应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办学理念,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切实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诚信互惠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校企双方联合制订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生产活动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开发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教材,企业积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和思想政治管理,提高思想水平、理论和技能水平、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工匠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熟悉和接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拓展校企文化、职业道德、岗位素质、技能标准的空间,实现学生由单一理论性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

2.3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注重校企合作、校企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融通,组织专业或管理教师参与行业学习培训或进修,合理外聘企业兼职教师到院校任教,走师资共享、师资互带等多元化教师构成体系。

校企合作 篇二

我院自2002年10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来,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依托陈武彩叶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辐射面积8000余亩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2005年,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在南京江宁区湖熟镇建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宁校区,至此拉开了学院与企业深入融合办学机制与体制的序幕。几年来,我们看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还解决了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态势,结合我院办学模式和管理运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资源互补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企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因此,资源互补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前提。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代表着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高校是教育利益的主体。一般而言,学校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快“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则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靠高等技术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获得优越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高校的长期教育功能的诉求差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不同主体的合作动力,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建立校企联合的动力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利益的共赢。

但是目前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单相思”。首先,合作的内容仍不够宽泛,总是还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如果无法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带来利益,企业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另外,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固定的合作组织、管理部门和交流场所,就无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我院江宁校区的办学经验,我们觉得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这个校企利益共同体应当是一个实体,一个能通过沟通协商制定章程,承载校企融合的组织体系。而在这个共同体中,能感受到真正能学到东西,能体会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此时,企业获得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学校获得的则是深度的、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而这,正是高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诚信和规范

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议关系,因而必须讲究诚信。诚信就是真诚和信用,它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毕业生,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也远远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企业还会和你继续合作吗?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生命线。

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具体操作上,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学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既要确保质量,信守双方协议规定的各项承诺,又要保证学校应有的利益,在合作中,要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法律文件,避免经济纠纷,依法保证双方的责权利得到落实,促进校企合作顺利、长远地开展下去。

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有效的规范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成功保证。利益分配与风险问题在校企合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需要合作各方共同来承担,这时的“诚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和信任的良好关系时,合作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才能更有利于合作过程中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确保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有序、有效开展,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识与双赢。

校企合作模式 篇三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形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平台。

它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传统办学模式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一)构成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合作是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 - 行业 - 学校- 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实施校企一体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学校就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面的多种意见。参与企业涵盖了众多领域的不同人士,因此,其在决策上更有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成员的意见,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

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校企合作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大多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手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己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实习期间发生的物耗能耗问题、企业商业秘密、核心技术问题、实习学生生产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等,这些校企合作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提升。

(二)合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在中国,管教育与管行业企业的机构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项目合作的管理载体。在少数地区,部分学校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创建了相关制度,基本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但在大部分地区,多数学校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独立自主、形式多样、浅表松散型的状态,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院校内部系统支撑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由原来中专职高转型而来,尽管近年来大量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一职,但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有两种极端,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因校企合作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实习时间,制度上也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等。

而对这些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①是机制体制的完善问题,高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产业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建立灵活的结合机制。②是组织绩效问题,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应当是利益组织,就应当考虑是何种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绩效的问题,而这一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③校企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黑龙江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

学院建立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坚持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会原则,制定理事会章程,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责与运行办法,加强理事会组织机构的能力建设。

为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学院依托哈南产教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重点专业,完成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靠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二)以制度为支撑,形成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利用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分别承担了省职教集团化办学项目、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等项目。学院出台了《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各专业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合作企业有权选择毕业生。

同时,学院完善了专业建设系列制度,修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及时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以《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情况考核与评价指标》为标准,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评价。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成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社会团体等。职教集团以集团章程为总的指导原则,各成员遵循“共建公用、共有共享、共生共荣”的原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订单教育、举行职业技能鉴定、行业培训等。

2.形成了“政府牵头、校企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区域合作委员会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域委员会以政府牵头,区域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汇集区域内资源,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战略,共同参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

3.形成了“融入园区、共享资源、双元育人、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进园区模式。学院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通过“办学进园区、专业进企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岗位”的途径,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员工与学生、课题与岗位、学习与实践”的双元一体,形成了政府统筹、学院和园区主导、企业承接的办学机制,破解了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难题。

4.形成了“股份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强师育人服务三位一体”的董事会模式。学院成立了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防治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龙职宠物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股份制公司、是实体性企业,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公司员工主体是学院骨干教师和专业能手。公司在保证社会服务质量的同时,接纳学生轮岗实习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培养、学生实习、社会服务三功能一体化。

5.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学院的培训中心为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组织酒店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工厂”工作学习。专业学生通过考核成为中心工作人员。中心管理人员为二级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规定培养内容。

6.形成了“店面营销、店后生产、在店顶岗、在厂培养”的前店后厂模式。学院创办了龙飞焊接设备技术服务中心、“啡尝不可”饮品店、中铁快运代办处等多个“前店后厂”模式的实训基地。基地兼具生产和实训两大功能,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和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形成了“校企共建、产学同步、教学做合一”的校中厂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哈南工业新城管委会、学院、企业等共建“哈南工业新城现代制造技术产教园”。在产教园内校企共建“校中厂”和企业专家工作站,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支撑有力的合作新载体。

校企合作 篇四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变革、生产工艺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环境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负载着极其神圣的使命。被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的,因而必须采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多,主要关于合作教育的起源、定义与内涵,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征和现状,以及中国职业院校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现状,本文试图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梳理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

校企合作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的逐步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这就是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萌芽[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教授莱尔曼。施奈德开创了“学工交替”教育,首次推出了校企合作教育[3]。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4]。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5]。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6]。

我国最早使用的校企合作概念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合作教育的英文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7]。“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8]。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提高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具有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学生实践情境的真实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人才通道的直接性等特点[9]。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实行的半工半读、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都涉及合作教育的成分,可谓校企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严格地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5年的“引入”阶段[10]。在此期间,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标志着我国进入“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则以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探索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实验走向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表明产学合作教育已纳入我国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11]。中国校企合作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企业办职业教育、发展期――由企校分离走向引企入校、紧密期――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目前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校企一体化发展[12]。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曾提出手脑并用的思想,后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但因战争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与世界广泛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试点,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始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当中[13]。

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我国企业界和教育界主要实施的是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种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种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高职、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14]。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部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5]。广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则是指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合作[16]。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广度不断地延伸,各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8]。

而在我国,自80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三种模式;第二,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式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收录了我国各高职院校九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20]。同时,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表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等特点[21]。其现存模式也可分为三类:(1)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2)按照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3)按照校企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4)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型式[22]。

综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历程,有关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开创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从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的兴起,过渡到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得到了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 (12)

[3][9]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5

[5][6]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杨晴。商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6)

[10][11]黄沪琳。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个案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

[13]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19]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16]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李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黄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0]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1][2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作者简介:

有关校企合作报告 篇五

甲方(学校):

乙方(企业):xxxx集团有限公司

为全面实施长沙市政府关于教育强市的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经校企双方协商,就建立“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达成合作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接轨。根据乙方要求,甲方开办个人左右的“威胜班”,学制3年(2+1模式),电子相关专业,实施订单式教育,根据乙方岗位技能要求,针对性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爱岗敬业、操作规范的技能型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2、甲方负责“威胜班”招生工作,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威胜班”生源质量,但不能以乙方名义对外招生,甲方对外招收“威胜班”的正式宣传资料必须经过乙方同意。

3、甲方所招“威胜班”学员的实习安排必须经乙方同意,须优先满足乙方对实习生的需求。甲方“威胜班”学员经考核合格毕业后应首先安排乙方依法进行优先录用。

4、“威胜班”必须保证每届80人以上人员至威胜公司实习就业,实习期由甲方协助管理,每缺少一人向乙方支付违约金200元整。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积极为甲方传递行业信息,搜集教学素材,并参与乙方“威胜班”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办学便利,积极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乙方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担任专业兼职教师,甲方可派专业教师到乙方企业挂职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生教育教学考核由甲乙双方共同实施,实习考核由乙方实施。

3、乙方为“威胜班”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配备优秀指导师傅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

4、为冠名班学生,甲乙双方共同在甲方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5、乙方在甲方设立“威胜奖、助学金”,以鼓励学生更好的学好专业技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资助学校“威胜班”每班每年1万元办班经费。

三、本协议书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本合作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长沙市教育局备案一份,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附件具有同等效力,争议由乙方所在地法院管辖。

甲方: 授权代表人:

年 月 日

乙方:xxxx集团有限公司 授权代表人:

年 月 日

有关校企合作报告 篇六

甲 方:北京洪恩成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安阳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甲方”)

地 址:安阳市安漳路与东风路交叉口东北角

联 系 人:

乙 方: (以下简称“乙方”)

地 址:

联 系 人: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就甲方授权乙方在协议校区内使用其产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条款,以资共同信守:

甲方责任

1、甲方授权乙方使用产品名称:《洪恩波噜噜国际幼儿英语》。

2、甲方授权乙方在 (学校)开展并使用此课程。

3、甲方授权学校所在周边位置 区域内独家使用权保护。

4、此协议生效后,甲方有义务为乙方提供后期教学服务,服务费用由乙方承担(每次培训费用根据当时价位为标准)。

5、甲方为乙方无条件退还已打开包装的残次产品,甲方为乙方提供调换其他级别的同类产品,非残次品的包装打开或包装损坏的产品不予与调换,所有产品一经售出,不予退货。

乙方责任

1、乙方使用甲方授权产品名称:《洪恩波噜噜国际幼儿英语》。

2、乙方使用权资格确认:乙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须向甲方提供办学许可证或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3、乙方须向甲方每年缴纳区域独家授权费用合计人民币 元(大写)。

4、乙方不得向协议区域以外地区(包括分校)使用和推广本产品,一经发现,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协议。

5、乙方不得向协议区域以内其他学校(包括分校)使用和推广本产品,一经发现,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协议。

6、乙方有义务配合并实施甲方制定的系统性培训。

7、乙方有义务配合甲方组织参加北京公司总部组织的全国性和在当地组织的一系列成果展示活动。

付款方式、使用数量及折扣界定的标准:

1、在协议区域内独家使用教材需现款进货。

2、产品价格:68元/册(根据北京洪恩公司产品价格的变更而调整)。 使用产品首批进货500套或以上,直接给与折扣90%优惠,在同一学期累计进货按相应优惠。首批进货低于500套,无折扣优惠,同一学期进货不累计计算。

3、教师用产品无折扣优惠。

协议期限:

此协议有效期为一年,自协议签定之日 年 月 日始至 年 月 日止。

1、甲方和乙方均有义务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者透露有关本协议内容项下的任何信息。

争议解决:

凡因协议所发生的一切争执,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协商不成时,由提出争议一方向本协议签订地法院提起诉讼。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视作本协议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经双方盖章或授权代表签字后即告生效。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及本协议期内的产品征订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北京洪恩成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安阳发展中心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校企合作 篇七

【关键词】 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实训校区 双导师制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也是目前改革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是利益的主体。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完善的设施和生产环境,培养出等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借助学校学生自愿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一方面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参与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张平(2010)等将校企合作模式类型分为以下几类:模块型委托培养模式;校企互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教学见实模式等。邓志新(2012)把校企合作类型分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无论如何划分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学校的积极性高,但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一是学校谈到校企合作时,总是希望企业给予经费或者设备上的无偿支持,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愿意做短期没有收益的事情;二是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也发生变化,过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校企合作方式,而且会因为人事的变动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有效衔接的桥梁。

分析企业合作的热情不足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投入成本大,但是收入少。要解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中,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聘任和学生就业等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减少企业的成本。

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对现代金融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该院的金融专业为了适应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军人类人才的需求,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化校企合作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需要切合区域经济特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区域经济特点,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选择长江证券有限公司、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等作为合作对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学研的合作,我们采用2.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前面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第六个学期学生开始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金融专业在实践中摸索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时间教学体系及素质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吴耀伟(2010)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学校层面上看,主要有: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包括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开发满足不了职业岗位需求、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实训条件和场地不足等);传统的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需要等;从企业层面上看,主要有: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企业合作动力和能力不足等;从政府层面上看,主要有:缺乏法律支持;缺少宏观调控等。高职教学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以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为手段,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本质。当前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的需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正尝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的校企合作道路。

1、校企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校企合作还可以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使学校企业两者融为一体。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金融专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与广州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成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松散的管理,而是在2012年开始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独立组班,企业派遣专业老师,针对企业的独特需求,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企业专家的意见,企业参与到制定一些教学的管理制度,共同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环节,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共同开发教材等,合作院校式订单班成为校企合作的稳固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学院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兼职教师,使师资队伍的实力增强,同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金融专业以技术交流为辐射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合作院校式的订单班的建立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企业可以培养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把合作的院校当做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可以客服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

学校引企业进校共建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等。企业负责设备投资、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他们在课余、课内等阶段性进行实训。依据协议,学院向企业提供学生和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共建“实训校区”,学院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中,让企业感受到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营销专业就建立了“实训校区”,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金融专业建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现阶段“金融服务中心”只是本专业的老师在操作,下一步将要与企业共同建设,将“金融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扩大化,更加正式化,让老师、学生和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进去,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3、校企共建“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指的是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配备两个导师,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两个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能力素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的训练。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和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促使“双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学院构建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机制。

一是互惠互利激励。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展工学交替、产学研究。二是学生跟踪管理。构建学院、老师、企业的三方管理机制。校内导师需要不定期到企业走访学生、探访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校外导师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经常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组织纪律、行为表现、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安全问题、生活和健康状况。三是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项目成果为依据,突出社会价值。主要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完成业务的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

“双导师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的选取。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要求导师有良好的师德和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校外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中业务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与校外导师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使得“双导师制”顺利进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机制,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但是在探索中,我们也发现校企合作还存在相当的问题。第一,政府角色的缺位。校企合作的保障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时间长短和合作的深度取决于校企之间的情感,因此合作的稳定性较差,常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政府虽然表示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政府在立法、财政等方面也未能给予支持和引导。第二,合作机制不规范。由于政府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监督与约束。学校与企业基于双方的利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利益的去向和短期行为,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建设长期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三,教学机制不完善。学校和企业确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院对教学机会的限定和企业培训的灵活性两者有时难以协调,因此会采取一些变通方式,但是结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给予直接引导,甚至是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确立专门的法规保护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而学院也将继续完善教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抚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职教通讯,2012(2).

[3] 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4] 吴耀伟: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0(11).

[5] 张平、周遐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措施[J].中国培训,2010(2).

以上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提供的7篇《校企合作方案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cehuashu/91133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cehuashu/91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