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论文最新7篇(幼儿园教育论文最新7篇怎么写)

幼儿园教育论文最新7篇(幼儿园教育论文最新7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1-06 22:30:33 点击: 来源:yutu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幼儿园教育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幼儿园论文 篇一

科学研究表明,两岁到五岁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口语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让幼儿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语言,表达自己,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都会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者和家长要抓紧这个机会,培养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了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者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等。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承载着幼儿语言学习的不同内容,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语言技巧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是以,教者要努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营造机会,努力发展幼儿语言。

为了使幼儿的语言水平得以提升,教师应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在班上开展了“讲故事”“说广告”“背古诗、儿童诗”等活动。让幼儿复述故事、广告、背诵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现成文学作品的简单模仿,没有创造,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积累许多语言经验。其次,户外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教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通过生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激发幼儿说的愿望,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引导幼儿多阅读,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让幼儿语言在文学的引领中提升。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儿童文学意境奇幻迷离,词句清新明丽,幼儿能够从中吸取丰富的美的滋养,儿童诗欣赏应大力张扬审美性,而降低认知方面的要求。文学欣赏是对作品作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思维,强调感受,意会体悟。欣赏中采用多种活动能有助于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让幼儿结合画面欣赏,闭着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把作品中描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下来。通过电视媒体使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幼儿更能进入艺术境界。请幼儿谈谈通过欣赏自己有什么感受。专门的欣赏活动后,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间,如餐前眠后、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凭自己的智力、趣味、爱好、个性差异、自由的想象、模仿朗诵作品与主人公一起伤心、渴望、爱动物产生共鸣进入角色,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图画读物是幼儿喜欢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国学经典和诗词读本,有空就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受一些熏陶。当孩子很认真地询问教者问题时,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比如有孩子问我:老师,树叶为什么都掉了?我说:秋天到了,树叶宝宝长大了,她就要离开大树妈妈,去远方旅行呢。孩子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接着说:树叶宝宝会对妈妈说:“妈妈,再见,我要去远方旅行啦!”她能模仿着我的语言讲下去了。

当然,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者和家长要努力培养幼儿的读书兴趣。如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

教者也可结合文学故事或者图画读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教幼儿词汇“五颜六色”时,把幼儿带到美丽的花坛前,让他们看看花儿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看边说:“红的、黄的、白的……”再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种颜色。他们边点边数,数出了好几种,教师告诉他们:“花儿真好看,五颜六色真漂亮。”幼儿马上理解了词汇的含意,走到另一个花坛时,幼儿自己就反映出来了:“这五颜六色的花儿多美呀!”

(二)让幼儿语言在倾听中提升。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我们要求幼儿建立主动倾听别人谈话的愿望、态度和习惯。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去听,通过积极主动的倾听去感知、接受别人谈话的信息。幼儿喜欢简单,有趣味的东西。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我们还应该经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让幼儿喜欢去听,在听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说,捉蜻蜓的游戏。后:老师平伸一只手,孩子也伸出一只手,指尖碰到老师的手掌心,老师唱: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蜓。示范之后,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玩,不仅能提高幼儿倾听时的专注力,也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并从中让幼儿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给幼儿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听的环境。幼儿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我们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

语言培养。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语言在多说中提升。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教法。还要克服说得好的让说,说得不好的不让说的做法。鼓励幼儿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助的。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四)让幼儿语言在交流中提升。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又如“老师”幼儿经常说成“老希”,等,凡属幼儿用词不当时,老师就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一)重视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

《纲要》中也提到: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方法,使家长重视,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家长接回家后,可让幼儿重复今天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回忆班里发生的事情,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请求和需要等。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等,多给孩子买一些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形象单一,情节简单,适合小班幼儿观看的幼儿用书。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标准的普通话在意思表达上更准确清楚,也更容易被孩子模仿。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这样就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幼儿园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中提到语言本身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幼儿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才能感到有许多的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对于我们幼儿来说,教会他们正确发音是关键的第一步。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回答,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而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积极的情绪,只有性格开朗的幼儿才会乐说、善说,智力水平也将会不断提高。

1.通过故事激趣,培养语言素养。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就会听得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受教师情绪的影响绘声绘色地表演。

2.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感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充分调动幼儿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教者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重视创设情境,促进语言发展。

教者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幼儿园要布置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品德,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结合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幼儿争看同一类书籍而发生的争抢现象,教者要通过语言引导,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在阅读后,教者可以通过班级故事演讲会,或者我的阅读我来说等形式让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从图书中获得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

4. 鼓励大胆交流,丰富孩子语言。

幼儿园论文 篇二

(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薄弱

首先,很多幼儿园教师固守于传统语言教育习惯,没有创新教育模式,喜欢对幼儿开展统一讲授教学。例如,教师在上语言课《袋鼠妈妈》中,教师反复读儿歌,幼儿只是机械地跟读,没有采用任何音乐,视频,甚至图片,也没有让幼儿发散思维去说,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自身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没有为幼儿创设互相交流的良好情境,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通过与幼儿园老师的谈话交流发现教师普遍排斥新的教学观念,认同前人的教学经验,对于网络资源的认识比较薄弱,不习惯也不愿利用网络资源,这样会不利于语言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彻底

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只会在公开课中采用电教设备,搜索网络资源。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彻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局限。教师认为利用网络资源就是在网络中寻找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语音故事,而忽略了其他资源:如视频、音频或语言教育网站。幼儿喜欢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语言课经常让他们听故事或是看图画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其二,教师对已选择的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教师选择了网络图片和语音故事,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借助图片进行教学,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内容,或者是比较图片之间的异同,这两种活动都比较死板,没有活力。在语音故事上,教师也只是单纯地放送。教师在利用图片或者语音故事等资源时忽视了资源的衍生物。比如利用图片说故事,可以衍生为根据故事绘画图片;反复听取语音故事可以衍生为故事连连看等。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设置多样化、游戏化和情景化的环节以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网络资源

幼儿园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还存在滥用网络资源的问题。通过调查,有的教师认为,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实施语言教育活动。因此无论是谈话活动、故事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讲述等形式,教师都寻找大量网络资源。比如在谈话活动“我的夏天怎么过”中,教师首先给幼儿欣赏了大量与夏天相关的图片,从游泳到夏令食物,从北国之春到炎热海南。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夏天是什么样的谈话。接着教师又播放了幼儿游泳、吃西瓜的视频,此时幼儿非常兴奋热衷于分享自己的夏天经历,导致全场失控。可见,网络资源虽然能有效吸引幼儿的兴趣,但是大量无序的图片和视频给幼儿带来过度的刺激,同时偏离了教学目的。其实谈话活动是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通过教师提问的艺术鼓励幼儿勇于表达的活动。因此在这类语言活动中,网络资源可以作为线索穿插在整个活动中,但是过量的网络素材只会喧宾夺主。

二、网络资源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当前幼儿园中可以应用的网络资源主要是一些幼儿教育网站,主要包括中国幼儿网,中国儿童资源网,中国学前教育网等,这些教育网站为幼儿教师提供大量的绘本课件、音乐视频资源、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以及在线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开展生动有趣的语言教育活动。

(一)利用网络资源准备语言教育活动

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切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注意,使其产生浓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因此在准备教学活动时,要体现新。教师首先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下载相关的视频,音频,文本等内容。其次在幼儿园所建的网络平台上,同幼儿园里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备课任务。最后是教师将备课结果存于幼儿园的资源库,以便所有教师随时使用。例如,在绘本教学《老鼠娶新娘》中,老师备课时就根据故事内容先查找已知的站点,利用关键词老鼠、风、墙、猫等查找资料,并采用正确的方法,上网下载图片、风声等背景音乐或者视频,选好相关的材料。然后在幼儿园博客上与小班的老师一起分享资料,一起讨论如何在课件中插入这些资料,最后可以将共同合作完成的课件展示在幼儿园的主页上。

(二)巧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教育活动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听结合的整体特点,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融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语言活动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王飞云,2013)。比如,在语言故事教学《没有牙齿的老虎》中,老师初次欣赏时只展现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配以老虎的吼声,瞬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在分段学习时,先让幼儿观察图片,根据图片说故事,而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再进行纠正,点击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分析。当幼儿表达不清时,将屏幕内容重复演示,从而更好地让幼儿理解整个故事,做出推理判断,得到保护牙齿的主旨,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在活动最后阶段,幼儿的注意力没有刚开始那么集中,老师此时可以播放从网络上下载的有对话声效和动态画面的多媒体课件(贺芬芳,2011),这样既可以再次激发幼儿的热情和关注,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语言教育活动

丰富多样、快捷方便的网络资源可以在课后拓展幼儿语言学习空间。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搜集并筛选出优质资源,上传到班级交流群供家长选用。比如绘本故事教学《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中,教师可以将绘本制作成PPT幻灯片或者PDF文件上传到网络上供家长下载阅读。同时也可以将故事发散内容如游戏《一二三,木头人》和音乐《熊和木头人》上传到网络。这样家长既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带领幼儿边读边游戏边听音乐,已达到巩固并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设语言资料库,将自己在网络平台上搜集的资料上传,同时发动幼儿家长进行资源搜集,以达到丰富资料库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资源实施有效语言教育活动的注意事项

网络资源在幼儿园中应用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教学。为了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李季湄和冯晓霞,2013),在网络资源运用中,教师也要注意一些事项。

(一)注重网络资源筛选,避免信息超载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资源库,教师可以随时搜索并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李季湄和冯晓霞,2013),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虽然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自由选择图片、音视频文件、优秀课件等教学资源,但是面对庞大的网络资源,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不能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要学会对大量原始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筛选,排除不需要的资源,以精简网络资源的使用量(白利霞和张海静,2009)。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选择网络资源,避免资源超载或信息不足。如绘本课程《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择了绘本音频、反映母爱的视频等,较多的音频视频反而会模糊课程重点,削弱教师影响力,分散幼儿注意力。教师只需选择PPT绘本课件以及朗读伴奏音乐。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以及适时的发散扩展足以打动幼儿。除此之外,教师要学会借助搜索引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提高搜索效率。

(二)体现因“文”施教,注意量度适中

网络为幼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提高活动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当的网络资源,则会适得其反。例如,在语言课《鼻子先生去散步》这一课中,很多教师会上网查找一些图片,利用这些图片进行教学。但是有时候,采用过多图片则会影响幼儿。首先,幼儿会被过多图片所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无法继续进行语言教育活动;其次,过多图片会限制幼儿思维的发散,从而失去想象的机会,这样反而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网络资源的运用要因“文”施教,根据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不同来寻找契合点(胡芳,2012),适时适度,不宜过量。

(三)发挥幼儿主动性,重视思维发散

幼儿园论文 篇三

虽然,幼儿园的课程在不断更新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在应用时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应用。

余姚——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地处浙东,位于东海之滨,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周边区都有许多小镇小乡,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农产品、土特产相继上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各种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也是幼儿喜欢的,正符合了张雪门老师所写到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看一样喜欢一样,喜欢一样便学一样,才会去探索。使得孩子们的兴趣、话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开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课程资源。如:夏季是杨梅上市,我们组织各班开展有关“杨梅”的主题活动:小班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吃吃,发展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积极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中班开设以杨梅的系列区域活动,既丰富了对杨梅的认识,又发展了孩子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班可开展“开心杨梅节”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山林亲自采摘杨梅,来到农家观摩劳动的全过程,鼓励孩子向梅农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制作杨梅酒等……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体验着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如秋季,黄花梨、桔子等农产品相继上市,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梨园、桔园,让孩子参加采摘、装运,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了解有关梨和桔子的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我们生成了音乐活动“梨头丰收”,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编舞蹈动作,在音乐中艺术地再现劳动的场景。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民俗节日的补充。比如端午节,本地这里没有赛龙舟,就要指出哪里才有赛龙舟,不然很抽象,要突出本地的民俗,比如端午会吃粽子和蛋,有的妈妈奶奶还会给蛋编个网袋给小朋友挂。还可以学习本土特有风景名胜,如河姆渡遗址,是远近闻名,许多专家都来考察,怎能不让幼儿来了解呢。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个历史悠久文明而美丽的家园。自己所知了,才能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城市家园。把好的东西推出去。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内容与本地实际情况的不相符,比如:因着气候的不同,原有课程文本中讲到秋天到了,叶子黄了;冬天到了,下雪了。而对于南方的天气来讲,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秋天的月份到了叶子未必黄,冬天到了,江浙是很少下雪的。把这些叶子黄了,下大雪了讲给孩子们听,就变得很抽象并且没有学习的真实性。特别是托班中有节课是雪中找脚印,江浙地区近些年几乎没下雪,更何况是能印出有脚印的雪呢。所以在安排课程时也要注意到本地气候情况。当然也是要了解其它地区四季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有趣的事情,但在教程中希望有配套的影像课件。

二、结合实践,将幼儿园的课程园本化

任何一个幼儿园课程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开放的实践系统。而我们选择一个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课程,需要我们与它产生交互,从而使这个课程越来越适合我们的孩子,这个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实践、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主要是替换。即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对一些不适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替换。如《我周围的房子》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活动《认识小区标记》。在农村,我们并不是以“社区”的概念来划分居住区的,因此,孩子对小区不了解,更没见过“小区标记”,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活动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并不合适。于是我们认真分析它的目标(幼儿认识住宅楼的各种标记,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我们发现它的重点是认识各种标记及指示牌,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设计了另一活动《认识公园里标记》进行替换,带领孩子来到幼儿园旁边的公园、楼道甚至住房区,对涉及到的指示牌一一认识。最终达成了目标,只是组织地点、组织形式不一样。

当然,课程是行动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

三、特色化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对当前幼教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农村,开展种植认识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方面可以突出并特色加强。在城区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交通安全方面可以突出并加强,这也是张雪门老师所说须适合孩子所需要的。

幼儿园都有小小的实验田,可以开设特色种植课程,如没有实验田也有去户外找块小基地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良好的家园合作,一方面使教育的合力与一致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亲子互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为我园种植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种植特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要、明确:我们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承担着创造、整合、调整、平衡课程内容的任务,有了这个自,要敢说敢做,从而使我们在实施中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我园种植课程的活动或主题,虽然这些主题不能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但这些资料经验是保贵的,将会一届一届的流传。也是自己园中的特色教材,老师也可根据经验的提升将主题年年更新。园本化特色课程也是个动态的、灵活的、开放的,是师生、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共建的。

参考文献:

1、《纲要》

2、《幼儿园的课程》

3、《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

幼儿园论文 篇四

摘 要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建立幼儿秩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更加重要。在幼儿发育初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发展,更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秩序感、道德观、与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方式。

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至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性格特点。而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他们这些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但是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还如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还有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还有专为幼儿跳跃设计的“摘苹果”游戏,苹果充分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至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运鱼》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头饰、筐2个、小鱼图片若干。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身体协调的走和跑,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自己的尝试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游戏“小猫运鱼”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我将参与到游戏中,因为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会很高兴,他们会模仿老师做动作。可见,教师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二、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体育游戏《吹泡泡》、《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吹泡泡》中,创编了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吹高了,泡泡吹低了,泡泡吹破了,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孩子们跟着儿歌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幼儿很自然的有了规则意识,不用教师整理秩序,不用教师组织纪律,幼儿在很快乐的氛

围中得到了锻炼。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木头人》,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开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三、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论文 篇五

一、幼儿园课程面临的问题: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文化断裂

应该说,“一部世界课程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旧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断被创造的历史”。

〔1〕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流,使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问题。进入幼儿园,墙上贴的英语单词、走廊里挂的英语卡片随处可见,孩子用的图书上,西方的卡通和儿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课程中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常常被忽视,孩子们过的却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美术、歌谣、故事和传统民间游戏在课程内容中似乎不多见。另外,我国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大量引入国外的幼教课程和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前瞻课程等。这些课程和理论一方面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实践层面中,这些幼教课程理论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几起几落而难以推行,有的虽被保持下来,但走了样,变了味。难怪有专家发出了“近来,断章取义,不明其源地讲别人东西的现象比较多”的叹息。

〔2〕以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课程为例,在有关论文格式文章中谈得最多的是其规则意识或教具操作,而其强调关注儿童的一面却被淡化了,很多幼儿园用满屋子的蒙台梭利教具代替了蒙台梭利课程。我们并没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忙于引进并用其来指导幼教课程改革。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脚的根,始终漂浮于幼教本土课程的实践之外。幼儿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但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该播什么样的“种子”,确实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因为对幼儿而言,正如洛克所说“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面对这些“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在“领略多元文化风情”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对轰轰烈烈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真的应该沉静下来认真思考:国外的幼教课程在我国的文化适宜性如何?适宜本土课程的土壤在哪里?我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土壤里绽放?

二、幼儿园课程问题的成因:忽视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

可以说,造成当前幼儿园课程文化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现实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更新提供了视野和转机;另一方面,这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冲突,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最具体的原因是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文化缺乏对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的关注。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源和发展,也是一种历史自觉与主动的历史精神之唤起。文化自觉还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3〕文化自觉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它化,而是适应新的历史来调整自身的文化,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心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为中外文化的关系问题所困扰,要么是“中体西用”的文化保守主义,要么是“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不断地从钟摆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说到底就是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正如教育文化学家费曼所说的:“任何强调文化一致性的假定,都是站不住脚的。”课程不是传递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传递文化中建构文化。如果课程对社会文化只认同、服从,不批判、反思,课程就不是文化,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加强课程文化的自觉性,在多元课程文化的激荡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吸收鲜活的内容。另外,幼儿园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同一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实践和理解,而该实践和理解的意义获得以适宜于其所处文化为首要前提。面对多元文化下的课程改革,形形色色的国外幼教课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迷失了主体意识,模仿着所谓的优质课程,进行着一波一波的实践,而忽视了课程对文化适宜的关注。就学习“瑞吉欧”来说,西方人为什么倡导“瑞吉欧”?其文化历史背景怎样?我们似乎并不重视,只是一味引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瑞吉欧”真正倡导的做法,每个人只能按自己原有的课程和教育经验来理解“瑞吉欧”,自然也就产生了误解,使“瑞吉欧”带上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但这绝不是本土化)。置自己的国情、区情、园情于不顾的情况也不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常常跟在别人后面走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却不肯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常常是削足适履,企图根据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课程现状,迷失自我生长的方向,使课程远离自我实践的家园。可见,我们难以超越具体文化背景去确立最终的完美范型,也难以用惟一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多元的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解,或脱离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简单移植。我们在解释和借鉴国外幼儿教育课程、构建适宜本国的幼儿园课程时,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自省能力,审慎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可能提供的支持系统,进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什么以及如何借鉴。乌申斯基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写道:教育可以始终凭借的、人所共有的先天趋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所讲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要保持文化自觉,对所处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向;同时应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能将陌生变为熟悉,能在比较中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然后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分辨、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的基础上,建构适宜中国历史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在文化变迁中获得自主地位。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社会文化是其生成发生的背景。幼儿园课程犹如一粒种子,其生根、发芽、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支持系统作为土壤。为此,笔者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为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提出以下粗略看法。

(一)加强与多元文化的对话和理解时至今日,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不管多元文化带来多少利和弊,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它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能考虑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计局势,正确地做出回应。在这样一个回应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对话。在对话与理解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今天,建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封闭自守,一概地排斥国外的课程文化。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课程实践模式,排斥和逃避、全盘接受论文格式都不是良策,文化理解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异域文化的交流和结合不是照搬,而是一种选择;不是叠加,而是一种重构;不是焊接,而是熔铸;不是同化,而是内化;不是改造,而是创新。〔4〕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有了理解才会知彼此短长,有了理解才能意义共享,才能真正地进行平等的课程文化对话。

(二)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课程任何国家的课程体系与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人文背景,不具有普适性。“努力使幼儿公共教育本土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奠定了我国一百年来幼儿教育的主旋律。”〔5〕就我国当前的幼教课程而言,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在引进他人经验和继承已有文化时,必须立足于幼教课程实践的需要,关键是要建构起与本民族文化相契合的课程。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建设是课程文化自觉核心价值的体现。任何课程都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最能适应幼儿与教师,因为师生们是本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同时,“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体和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为前提”。〔6〕也只有在本土文化谱系的特定土壤中,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才能获得自身的生长与发展,反过来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与促进本土文化的螺旋上升。面对多元文化课程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要在本土文化中科学地选择跨文化交流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容点和互补点,其核心问题就是异域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生长点。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体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被接受下来,融合进来,成为本土文化的新营养和有机成分。如果没有本土的特色课程理论,就不可能与国际同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为对话必须是基于各自独特性的双向交流,而在迎合与附和中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建树和超越。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不仅指内容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方法上表现出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相对于异域文化的先进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西方模式,或沉溺于传统方式。

(三)重建课程多元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为生态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和批判教育理论的冲击,人们普遍认同多元的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不同的文化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都应获得保存和延续在课程中。应尊重和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个性、历史经验、传统价值等文化诉求,正视和尊重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和差导,认同文化的主体性、相对性及互补性,发挥课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功能。多元文化中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是各种文化资源的更新、组合、协调、适应,从而达成新的平衡与共生的过程,即寻求新的文化生态平衡的过程。文化生态学所主张的协调、平衡、共生、渐进、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重建良好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

所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需要应对文化的变迁,适应文化生态的环境。应在文化生态环境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及不同文化中文化传递者和接受者在价值观、动机、认知、语言、自我概念等方面形成的差异,以及传递和接受方法的差异,寻求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寻求在文化传递和社会变迁中,使人的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应确立新的课程文化生态观,发展课程的多元价值选择,使各种文化因素重新组合、协调、适应、融合,从而达成新的平衡与共生,也就是寻求新的课程文化生态平衡,从而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在多元文化视野中寻找课程文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皮军功,崔红英。幼教百年沉思录(四).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3〕〔4〕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当代教育科学,2004(9)

〔5〕许嘉璐。把素质教育的视线延伸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幼儿教育,2003(11)

幼儿园论文 篇六

虽然,幼儿园的课程在不断更新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在应用时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应用。

余姚——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地处浙东,位于东海之滨,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周边区都有许多小镇小乡,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农产品、土特产相继上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各种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也是幼儿喜欢的,正符合了张雪门老师所写到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看一样喜欢一样,喜欢一样便学一样,才会去探索。使得孩子们的兴趣、话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开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课程资源。如:夏季是杨梅上市,我们组织各班开展有关“杨梅”的主题活动:小班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吃吃,发展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积极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中班开设以杨梅的系列区域活动,既丰富了对杨梅的认识,又发展了孩子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班可开展“开心杨梅节”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山林亲自采摘杨梅,来到农家观摩劳动的全过程,鼓励孩子向梅农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制作杨梅酒等……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体验着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如秋季,黄花梨、桔子等农产品相继上市,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梨园、桔园,让孩子参加采摘、装运,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了解有关梨和桔子的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我们生成了音乐活动“梨头丰收”,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编舞蹈动作,在音乐中艺术地再现劳动的场景。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民俗节日的补充。比如端午节,本地这里没有赛龙舟,就要指出哪里才有赛龙舟,不然很抽象,要突出本地的民俗,比如端午会吃粽子和蛋,有的妈妈奶奶还会给蛋编个网袋给小朋友挂。还可以学习本土特有风景名胜,如河姆渡遗址,是远近闻名,许多专家都来考察,怎能不让幼儿来了解呢。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个历史悠久文明而美丽的家园。自己所知了,才能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城市家园。把好的东西推出去。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内容与本地实际情况的不相符,比如:因着气候的不同,原有课程文本中讲到秋天到了,叶子黄了;冬天到了,下雪了。而对于南方的天气来讲,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秋天的月份到了叶子未必黄,冬天到了,江浙是很少下雪的。把这些叶子黄了,下大雪了讲给孩子们听,就变得很抽象并且没有学习的真实性。特别是托班中有节课是雪中找脚印,江浙地区近些年几乎没下雪,更何况是能印出有脚印的雪呢。所以在安排课程时也要注意到本地气候情况。当然也是要了解其它地区四季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有趣的事情,但在教程中希望有配套的影像课件。

二、结合实践,将幼儿园的课程园本化

任何一个幼儿园课程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开放的实践系统。而我们选择一个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课程,需要我们与它产生交互,从而使这个课程越来越适合我们的孩子,这个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实践、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主要是替换。即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对一些不适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替换。如《我周围的房子》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活动《认识小区标记》。在农村,我们并不是以“社区”的概念来划分居住区的,因此,孩子对小区不了解,更没见过“小区标记”,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活动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并不合适。于是我们认真分析它的目标(幼儿认识住宅楼的各种标记,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我们发现它的重点是认识各种标记及指示牌,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设计了另一活动《认识公园里标记》进行替换,带领孩子来到幼儿园旁边的公园、楼道甚至住房区,对涉及到的指示牌一一认识。最终达成了目标,只是组织地点、组织形式不一样。

当然,课程是行动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

三、特色化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对当前幼教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农村,开展种植认识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方面可以突出并特色加强。在城区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交通安全方面可以突出并加强,这也是张雪门老师所说须适合孩子所需要的。

幼儿园都有小小的实验田,可以开设特色种植课程,如没有实验田也有去户外找块小基地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良好的家园合作,一方面使教育的合力与一致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亲子互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为我园种植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种植特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要、明确:我们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承担着创造、整合、调整、平衡课程内容的任务,有了这个自主权,要敢说敢做,从而使我们在实施中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我园种植课程的活动或主题,虽然这些主题不能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但这些资料经验是保贵的,将会一届一届的流传。也是自己园中的特色教材,老师也可根据经验的提升将主题年年更新。园本化特色课程也是个动态的、灵活的、开放的,是师生、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共建的。

参考文献:

1、《纲要》

2、《幼儿园的课程》

3、《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

论文关键词:课程编制因地制宜结合实践特色化课程

幼儿园论文范文 篇七

论文关键词 儿童文化 幼儿园课程反思

一、儿童文化及其特征

什么是儿童文化?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是这样定义的,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儿童的精神生活或精神世界是主观形态的儿童文化,儿童外显的文化生活是儿童精神生活的客观化、实体化。由此可见,儿童文化是一个整合的复杂体,它特有的生命、生活方式是儿童生命中文化基因的生长与外化。

儿童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儿童文化是关联的,它与儿童不断发育的身心相关联。由于儿童文化是从自然层面上发生的,因而代表了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最基础、最具有活力的一面。其次,儿童文化是演进的,它既复演了成人的文化,又在成人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最后,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转变的、生长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儿童文化带有一种诗意的、超现实的灵性,是思维自由驰骋的儿童自己的本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整体地感知世界,独特地表达自我。

二、幼儿园课程

在福禄倍尔幼儿园出现以前,幼儿学校的课程如同其机构的性质一样,是学校课程向幼儿阶段的延伸,“读、写、算”的教育(通常称为“3R”)是当时幼教机构的主要教育内容。福禄倍尔幼儿园以幼儿的自由自我活动为幼儿活动的实质,开创了幼儿园课程的新世纪。然而一直以来幼儿教育就强调幼儿园课程要考虑社会、考虑知识、考虑儿童。无论是“学科中心主义”,还是“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工作者往往陷入了其一极端。如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为幼儿设计课程目的时,预设的“活动目的”往往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身体发展需要”、“根据幼儿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等等,这些课程真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吗?是幼儿需要的吗?事实上,插动的内容、形式、过程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幼儿园课程实际上远离了儿童文化。而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是幼儿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是儿童文化创生的过程,其次才是教师的。换言之,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应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教师的行动应依幼儿的表现而定。

三、从儿童文化特性出发反思幼儿园课程

以儿童文化的视角反思幼儿园课程,可以发现,儿童文化的缺失对幼儿园课程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首先,儿童文化的缺失使幼儿园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失去依归。当前,幼儿园的课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联结幼儿与知识的载体以及实施幼儿教育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工具性,且这个工具是为教师服务的,儿童的声音被泯灭了。幼儿园课程需要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儿童文化,将课程理念融合到原有的课程建构中去。事实上,幼儿园课程仍然由成人主导的文化所把控,是成人希望儿童掌握什么,在幼儿园活动中展现的是成人的文化。而幼儿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兴趣点、同伴游戏中争执的焦点、幼儿真正想表达的内心、幼儿活动的外部行为显现等并没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随机关注。这就导致幼儿园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失去依归。

其次,儿童文化的缺失使幼儿园课程实施难以达到根本要求。儿童文化的认识和培养,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根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文化的认识成了关键。目前,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儿童文化往往都有一定的认识,认识到儿童文化的培养受儿童所在环境的影响,已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要考虑幼儿的原有水平。虽然,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为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发生争执、为某个意外的发现执著探索、为某种感受抒发情感时,也有教师会有意识地给幼儿机会,也认可幼儿大胆的假设、驰骋的想象。但是他们往往又会考虑到活动目的的实现,而把幼儿从自由翱翔的世界中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活动目的,至于儿童文化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好奇的、探索的等文化的特性,没有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真正起点,由此导致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根本要求——儿童文化的认识和培养也就难以达到。

最后,儿童文化的缺失使幼儿园课程评价失去深层次的参照。儿童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立足的土壤。幼儿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否真实、完整地展现儿童文化,促进儿童文化的自建?教师是否认识儿童文化、挖掘儿童文化、培育儿童文化?尽管在多元文化评价体制的影响下,活动主体在新课中都开始受到关注,但对教师、幼儿的评价仍停在表面化的行为表现上,更多关注的是课程文本、课程目标的实现,内容、任务的完成,而并没有将儿童文化纳入课程评价,作为评价的参照。这就使幼儿园课程评价失去深层次的参照。

儿童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它在课程开发的观念、课程内容选择、实施、评价等每一阶段,都具有依归的作用。因此,应转变幼儿教育者的观念,让儿童自由成长,尊重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真实存在,认识、理解、培育、提升儿童文化,建构真实、整合、发展儿童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具体而言,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重构儿童文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要提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教师就要从前喻文化走向后喻文化,真正地关注和重视儿童及儿童文化。课程实施主体间的积极互动、对话交流过程及交互作用中擦出的灵感火花、新奇的想法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生成点。因为对话、交流、争执、理解的过程是儿童本身内外部文化的冲突交流过程,对此,教师应加以引导,让课程反哺儿童文化,成为儿童文化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儿童和儿童文化都是生长的,儿童的发展过程也是儿童文化的提升过程。儿童文化的生长点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成点是一致的。幼儿教育者应从儿童成长的角度,为儿童选择有益于其成长的知识,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儿童文化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本源,引领课程的生成,从而使儿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在互哺中共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幼儿园教育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1937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1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