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中文参考文献优秀14篇 中文参考文献优秀14篇是什么

中文参考文献优秀14篇 中文参考文献优秀14篇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6-27 02:04:47 点击: 来源:yutu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篇一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如果以本世纪40年代杜定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为起点,那么发展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作为反映地方文献事业发展轨迹的学术论文,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五十多年来地方文献事业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勾勒出地方文献初创发展,事业低谷和兴旺发达不同阶段的发展景象。

世纪之交,为了对本世纪的地方文献事业有个了解,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以山西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的《图书馆学文摘》和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论文索引1949-1982》为主,收集了自1949年至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和专著170余篇,编纂了《图书馆地方文献论文汇纂》。

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试图对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与研究事业作一个综合描述。

1 论文基本情况

1.1 发表论文统计

表一:论文发表年代与数量表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1957 1 1980 7 1986 11 1993 6

1959 2 1981 3 1988 5 1994 15

1960 2 1982 7 1989 12 1995 24

1962 1 1983 9 1990 16 17

1963 1 1984 13 1991 6 14

1979 4 1985 13 1992 3

论文发表年代与数量比较图

注:横坐标是年代,从1949年-19。纵坐标为论文篇数。

1.2 核心刊物统计

表二:

发表论文数 期 刊 名 称

18 图书馆学刊

13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1 山东图书馆季刊

10 福建图书馆学刊

9 黑龙江图书馆、图书馆学通讯

8 河南图书馆学刊

7 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界

1.3 作者分布地域统计

表三:

发表论文篇数 作 者 所 在 地 区

20 广东

14 辽宁、浙江

12 福建

11 北京

10 甘肃、河南、江苏

9 山东

6 黑龙江

5 江西、青海、广西、贵州

4 山西

3 新疆

2 吉林、云南、宁夏、安徽

1 河北、西藏、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

1.4 核心作者统计

表四:

发表论文数 作者人数 作者

4 4 韩朴、骆伟、杨锐明、李诚

3 2 柯平、程光雄

2 12 略

1 176 略

1.5 引文率统计

表五:

论 文 名 称 引用次数 著 者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8 韩朴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14 沈继武

论地方文献

8 骆伟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7 马澄宇

县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和利用

5 官立中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5 杜定友

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5 韩朴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

5 雷树德

表六:

著 者 引 用 总 次 数 引 文 率%

韩朴

28 9.76%

骆伟

14 4.88%

杜定友

8 2.79%

马澄宇

8 2.79%

雷树德

6 2.09%

刘子明

6 2.09%

沈继武

6 2.09%

邹华享

6 2.09%

官立中

5 1.74%

柯平

5 1.74%

易雪梅

5 1.74%

引文率的统计依据是1949年至1997年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及专著172篇和第一次全国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15篇,合计287篇论文。

表一统计内容:为单篇论文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表二统计内容:为著者的多篇论文合计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2 论文内容综述

2.1 地方文献的概念和范因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此后,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几乎有一篇文章,就有一个概念。据统计目前约有50余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王锦贵和张春红在《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至今在概念本质上已达成共识,即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域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关于地方文献的范围,基本形成两大看法。

一是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浙江省文化厅依照这种看法签发的《关于加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可能收齐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文献资料,本地的出版物和本地人的著作。”

二是狭义的地方文献,即依文献资料内容是否记载地方情况为衡量地方文献的基本标准。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是两个局部交叉的不同概念,其主要内容与本地方无涉者,一般不应收入。其收集任务应由母馆来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需要在地方文献系统中反映地方出版事业水平和地方文化水平时,可以通过地方出版目录和地方人士著述书录的形式予以反映。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骆伟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和翔实性的特点。

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一文中,不同意骆伟先生所提的翔实性和民族性。他认为地区性和资料性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除此以外,还具有非本质特征,即时代性和多样性。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则认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重复使用性。其余特征还包括:广泛性、连续性和相对客观性。

2.3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

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认为,地方文献的划分一般以著作形式作为主要标准。包括:地方志、家谱、地图、地方史料、年鉴、资料汇编、地方辞书、目录索引、文告、档案、笔记、碑刻、拓片等。次要标准可按地方文献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划分。

韩朴先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认为,除了以著作形式划分外,文献类型还可以从载体类型、出版方式和信息密度等角度划分。

2.4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属于狭义的范围,它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校勘、纂集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情报和地方史料。

2.5 地方文献采访

杜定友先生对于地方文献的采访订下了“要在精选,以切实用”的方针,提出“宁滥勿缺”的思想。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首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文献生产与传布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收集有关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控制除常规的书目信息系统外,还包括采访人员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系统。采访工作的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挑选、选辑、采购、征求、复制、交换、接收、寄存、代借等方式。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需要两种保障制度: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这指的是地方文献呈缴制;二是馆内保障制度,或是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或是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的书目系统。

2.6 地方文献分类方法

目前国内各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很不统一。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基本上采用现行的某种分类表。只是在分编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如开封市图书馆的目录体系大致是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作为分类依据。只是在《中图法》类目不足以反映文献的现实面貌时,适当的增添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类目名称。

②对现有的某种分类表进行较大的修改,以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如广东省馆据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的说法,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草案》基础上加冠号号、列细类,制定出自己的分类表。甘肃省馆的分类是在刘国钧先生的《中图法》基础上加“西资”字样以示区别。另外.泉州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是在书次号上加特殊标记以示区别。

③参照通用的分类表,根据地方文献分类编目工作的特点,编制出地方文献专用的分类表。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在60年代前期编制的《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

2.7 地方文献的典藏

地方文献典藏问题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设立专藏库。内蒙古的马晋英先生认为,不需要设立专藏库,只需要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就能集中反映出来。黄明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不一定非要搞特藏、专库,如果过分强调地方文献工作的典藏职能,将会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则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将地方文献的补充、整理、典藏,阅览等工作统一起来,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

在地方文献专藏库的典藏方式上,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方法是:先将入藏的文献资料按其各种不同形式分别排架,分书籍、杂志、报纸、舆图、碑拓、图片、传单、布告等。碑拓、传单、布告等按历史时期的先后次序排列。报纸、杂志则按入藏的先后顺序排列.不按性质分类,必要时可通过字顺目录来解决。

“地方文献的藏书的保护与管理与普通图书无大区别。但是,由于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而造成多种排架方式集于一库的特殊局面。图书多采用分类排架,以便于直接按类排检,报纸平放排架,期刊竖立排架,照片、拓片、缩微品等特种文献由于受典藏设施和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形式排架的方式。”

2.8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有1986年建立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有1988年建立的《青海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建立的《北京地方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

2.9 地方文献工作组织

对于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机构组织与岗位设置也不尽相同。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中心,应组织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与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背景和依据是独立的地方文化体系,是否设置专业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和地方文献专藏,要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

3 结论

3.1 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

从表一和“论文发表年代坐标图”中可以看出,、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地方文献事业属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事业已成为某些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国范围内尚不普及。“文革”前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萧条时期,地方文献事业也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的间,图书馆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地方文献事业也经历一个空前发展阶段,地方文献的论文发表篇数逐年递增。其中1995年是地方文献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年度发表论文达24篇之多。

从表二中可以得出结论,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是《图书馆学刊》、《黑龙江图书馆》和《图书馆通讯》,出版地分别是辽宁、黑龙江和杭州。

根据表三统计情况,在地方文献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广东籍作者,其次为辽宁、北京,甘肃等地。这实际也反映了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在上述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无论从文章的数量及文章的水平来看,都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广东、北京、甘肃等地也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地区。结合表四情况,我们统计出的核心作者所在地区与表三也基本相符。但在发表论文少的作者中,水平相对较高者亦不乏其人。

论文作者绝大多数为从事地方文献实际工作的图书馆工作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者仅占总数的5%以下。从论文的内容看,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多出自大学或研究机构;介绍具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者,占全部论文的70%,而且文章内容大多雷同。

3.2 论文内容反映的问题

地方文献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曾有过两个发展高潮。一个是1957年南京会议后部分省区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范围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后者的起因固然在于1982年12月文化部图书馆司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有关地方文献建设的规定,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再定位。

由于起步有先后,认识有高低,因而事业发展的水平也极不平衡。这一现象在论文的内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早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文献机构在业务上日趋专业化,对于地方文献基础概念的认识也逐步趋同。但多数论文的内容仍处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操作型问题的尝试与认识阶段。实践结果则是各地地方文献工作五花八门的非规范化局面。

在170余篇文章中,有一些是专门论述地方文献采访、分类、编目、书目索引、参考咨询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以及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的,这说明有一些地区的地方文献事业已开展得・十分深入。但这些文章的数量很少,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总体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地方文献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文献事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即便从1957年算起也有40年以上了。对于一门学科,甚至是一门分支学科来说, 170余篇论文绝不是一个大数目。

建国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专著有两部。一部是1957年杜定友先生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的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的讲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讲稿中第一次对地方文献的范围、收集、分类、编目和使用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虽仅万余字,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方文献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著作。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所收录。

另一部是1992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本书是华北五省图书馆协会联合编纂的岗位培训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本书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地方文献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全书14万字,是现今有关地方文献方面最系统全面的著作。由于本书是内部发行,因而没有大范围的流通起来。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论点己略显陈旧。

因而,我们同意王锦贵先生的意见:“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了探讨,未能达到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

但是也应看到,自1994年到1997年的4年间。有关地方文献的论文就发表了70篇,年均17.5篇,大大高于历年的地方文献论文8. 35篇的平均数。这固然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文章的整体水平来看,与此前各期相比,也有了质的变化。如果说1979年于乃义先生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的时候条件尚不具备, 1988年骆伟先生对“地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的论述。则表现了地方文献研究的渐趋成熟。

5月,在湖南韶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地方文献论文200余篇,全国各公共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约1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就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地方文献概念、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是对地方文献事业半个多世纪的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国家图书馆,表明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资源共享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地方文献这一独特信息源服务社会走向世界展示出更为宽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杜定友。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印,1957

2、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3)

3、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 图书馆学刊,1990,(2)

4、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图书馆学刊,1989,(2)

5、柯平。 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1990,(4)

6、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10)

7、刘毅。 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

8、马晋英。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管。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5,(2~3)

〔出处〕 图书馆研究(1)

我国草坪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篇二

出土秦文献文字研究综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秦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在文字考释,文字编的撰集,文字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撼与不足。

作 者:赵立伟 ZHAO Li-wei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02 关键词:出土文献   秦文字   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篇三

1. 1地方文献研究重点

地方文献研究重点从重视实际工作和重视文献收集、整理转为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占主要,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藏用兼重”的观点。近年来(1990一1995年)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文章共有20篇,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章为23篇,相比于前四十年的8篇和9篇[3]都有很大增加。这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实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以地方志文献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地方志研究论文共28篇。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志文献总量为各类文献之首。以1949.10-1992.12时间段为例,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和内部印发的地方志及专业志共9,500余种[4](其中不包括台湾省的数字),这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而新方志随“盛世修志”的热潮不断涌现,我国历代所修志又保存较多,从数量优势上保证了新、旧志的研究。

同时,地方志研究随专业刊物《中国地方志》的创办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火热。这一时期,地方志研究涉及领域宽泛,包括地方志收藏、检索、利用、地方志工作现代技术应用,地方志编纂以及地方志事业等,既有专论性文章,又有总论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有中科院图书馆集体撰写的《稀见中国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黄晓芹、邓小川的《中国地方志工具书及方志文献检索》,张振中《也谈地方志》,周迅《服务当代 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等。

除对地方志研究外,其它各类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尤小明的《发挥音像制品优势 充实广西地方文献》一文对音像制品类地方文献提出了重视。杨锐明《试论家谱的特征与搜集利用》,朱积孝的《说谱录》,李凤棠的《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著录问题》等涉及了谱录、地图等文献类型。随着实际工作中利用的需要和开发的深入,各类地方文献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是必然的。

近年来还出现了对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各阶段各时期进行总结的总论性文章。如刘子明、赵善桂《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桔佩瑜《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等。

1.2地方文献理论研究

首先,在地方文献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产生了争鸣。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方面存在争议。黄友铎定义地方文献为“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5]强调了地域性、资料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陶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则比较趋同于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两点;骆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五大特点;柯平随后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提出了“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一观点。在地区性资料性这两点上是广泛认同的,而其它特点仍有争议。

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分上,陶晖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内容上的地域性”[6]作为划分标准,理论上是科学的,然而实际中仍需详细界定。易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进一步对地域性作了阐述,含有“行政与自然划分”的区域范围标准。更多的文章则结合业务工作特别强调对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重视。此外,地方文献中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也被要求反映地方内容才收。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方面。柯平提出了“内容划分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主要标准”[7]这一观点,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以内容划分为次要标准。陶晖也提出了“以知识性内容,内容载体,以及两者结合的记录手段构成的要素决定地方文献划分的不同标准”[8].在类型划分上更深入了。

其次,对地方文献事业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柯平在《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中对地方文献事业形成的依据,即“社会化、目标化、系统化”进行分析,对地方文献事业构造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我国地方文献的建设道路提出了很有特色的看法。

第三,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专门人才出现。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现为信息管理系)招收了“地方文献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相近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撰写了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如张晓华《近现代安徽地方文献研究》,黄鹤凌《当代湖北地方文献研究》等。

1.3地方文献业务研究

近年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仍是重头,1990~1995年,这方面的文章共有51篇。其中大多数是论文作者对自己多年从事实际工作、采访、收集、整理、保存等经验的总结,或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包括对收藏整理的特点、原则进行的初步探讨,如张勤《简论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等文章,还有对地方文献的采访收集方式,途径以及收藏的范围、价值进行的。总结、重点是对地方文献收集方法的讨论,如朱积孝《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盂银贤《地方文献收藏初探》,单国玲《浅谈我国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裴文翰《浅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发掘整理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等;再者是对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重视,杨锐明在《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地方人物著述和现代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整理”,针对现代地方文献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兼顾类型多、品种杂,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措施。

另外,1990 ~1995年间对地方文献的利用、开发进行讨论的文章共23篇,文献的功用日渐受到重视。大部分文章介绍了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光窑《黔西南州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之我见》,王才《提高县馆文献利用率的途径》,李诚《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包和平《也谈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王晋卿《地方文献整序研究)等。

2 未来地方文献研究之展望

2. 1地方文献研究之不足

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一方面有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文献研究队伍分散,学术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研讨。地方文献研究自发性强,出于教学需要或具体工作的临时要求,研究队伍稳定性差,进行合作研究的条件不理想。研究者的实际工作地点,研究领域分散,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地方文献的协调组织机构,学术交流研讨不易进行。六年中合著文献仅8篇,研讨会论文和地方性协调工作的论文仅3篇。另外,地方文献研究吸收各种研究成果方面做得不够,论文自引率和他引率都很低;论文引文的论著为多,期刊论文较少,外文文献则更少,导致研究缺乏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争鸣。

研究内容的结构失衡明显。虽然论文数是较前四十年有较大增加,但是研究广度和深度的。论文所占比例大小。从宏观而言,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方面的论文极为缺乏,这类指导性文献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文献研究论文内容单一的不合理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很冷,缺乏对地方文献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对各类文献的总体工作和地方文献事业研究缺乏。就微观而言,各类型地方文献研究失衡,非书资料中视听文献,光盘文献等新类型文献研究少;对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仍然没有很重视。

地方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地方文献工作中关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少,在将电子计算机、通讯、缩微技术和光盘贮存、检索以及利用网络相结合这一工作途径上我们的研究非常缺乏,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和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加重了地方文献工作和实际需求的脱节。主要是对用户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工作低效率,投资效益不好;缺少对用户跟踪调查和利用反馈研究,无法准确细致评估工作成效,改进工作,导致地方文献业务工作停滞。第三是地方文献的检索和报道体系研究少。我国地方文献书目以手工编制为主,各种类型文献宣传、报道,检索体系不健全,研究论文少。除了对地方文献知识单元揭示的现代化检索工具缺乏外。各单位、各部门的开发研究分散,成果推广不力也是一大缺陷。1990年湖北省馆研究的“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虽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但其应用、推广仍有后期工作。

2. 2地方文献研究世纪末之方向

通过阅读近年来有关地方文献论文,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研究在世纪末会有以下发展:

重视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加强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研究,确定地方文献领域中一系列学科概念范畴和基本术语,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讨论学科性质、评估学科地位;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研究体系,拓宽研究的宽度和加深深度;广泛吸收国外地方文献研究成果,综合评价国内研究水平,认清本学科发展态势。

加强学术交流机构建设。在目前条件下,尽可能建立起地方文献研究的全国性协调组织,可归属中国图书馆学会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将国内现有各省、市地方性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协调组织,形成地方文献工作网络,制订地方文献发展规划,协调地方文献研究;在发展中根据长远利益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工作;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发展等。同时,还可借鉴国外建设经验来建立某些专类地方文献研究机构,扶持并指导其工作。

地方文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地方文献研究从工作经验型向理论指导型转化。加强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功能,要求理论研究者多深入实际,务实求真,业务工作者多思考,互相交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体系研究。引导地方文献业务研究和业务工作走向深化和完善。

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研究。加大力度对知识单元型地方文献的开发,不断拓展对地方文献多层次、全方位地报道,揭示,走联合开发,网络化开发之路。加强对现当代地方文献各领域的系列研究,形成开发产品,发挥其现实功效,注重开发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和适应性。

重点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实践中对现代化工作问题进行探讨,而非纸上谈兵或退避畏难,以此来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收益,使地方文献工作和信息化进程更快地与社会合拍。 重视用户培训。在培养用户开发利用意识的同时,培育用户独立检索、利用能力。所以采取普通用户和特定用户不同的培训方式,以拓宽地方文献工作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含金量”。

主动进行用户需求研究。根据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并规范地方社会需求,使地方文献工作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之路,主要通过细化需求研究,采取个案服务和跟踪预测服务等工作方式。

加强地方文献专业队伍的建设。当前需要的地方文献工作者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外,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地方文献研究队伍中高学历,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际中摸索一套实用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实际工作者的业务教育和进修再教育,使之制度化。同时。要大力加强地方文献理论研究者和业务队伍的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注释

1刘子明,赵善桂。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1994.(3)

2 数字来源。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暨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以下资料统计所得,以后数字未注明者均同。

1990~199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资料室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题录》

1992~1993年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中国社科文献题录》

1990~1995.8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

1995年全年各主要图书馆学专业期刊

3 同1

4 全国地方文献工作协作组编,中国新方志目录、前言,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5 黄友锋 论地方文献 图书馆员,1992.157

6 陶晖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藏,1991.5

7 柯平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 1990,(4)

8 同5

参考文献

1 朱积孝 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 图书馆学刊 1990,(2)

2 韩朴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 图书馆学刊 1990,(2)

3 骆伟 试论地方文献的类型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90,(2)

4 骆伟 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 图书情报论坛 1990,(1)

5 阳剑宏 建设地方文献专题讲座 图书馆界 1990,(3)

6 柯平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 1990(4)

7 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1,(3)

8 柯平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 图书情报知识 1992.(2)

9 杨锐明 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2,(4)

10 黄友译 论地方文献 图书馆员 1992,(5)

11 刘子明 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 1993,(4)

12 王普卿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图书馆 1993,(1)

13 易雪梅、吴喜峰 地方文献刍议 图书与情报 1993,(2)

14 刘子明、赵善桂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 1994,(3)

15 诸佩瑜 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 图书情报论坛 1994,(4)

16 李诚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诹议 图书馆学刊 1995,(4)

17 吴春来、谭荣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 图书馆学刊 1995,(3)

18 陶晖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大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藏 1991,(5)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篇四

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工作方法的描述与工作经验的总结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构筑一门学科的。因为无论任何事物,只有对其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地方文献工作属于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地方文献工作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即利用科学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以地区文献与文献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地区文献如何系统开发。科学整理。有效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即地方文献学。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掌握地方文献的分布与存贮规律,为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区分文献的类型与探讨地方文献的工作规律,使之迅速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2.1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反映。要科学地表述事物的概念,必须要对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全面地分析与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地方文献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从概念上对地方文献的认识达到统一,形成共识。

地方文献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对地方文献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地方文献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当地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地图,画片以及其他资料。美国――地方文献包含某一地区生态变化的文献,这些生态变化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与变化中的环境和人与一些政治行政集团权力范围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区域的影响;如果出版物中指导、记载、分析或总结着以下几方面,那么它们在内容上就是属于地方性的出版物:①在某一地方范围内所观察到的现象;②在某一地区范围以外所观察到的,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力量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③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产生的但为了影响或研究某一地方而由与这一地方无关的力量活动所造成的现象。

国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始于杜定友老先生。他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中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及著述。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地方文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对其概念进行了表述。如北京的常林、广东的张耀年、广州的骆伟等。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①地方文献首先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定文献,并有不同的载体形式;

②反映一个区域的变化及影响(空间所存在的自然、社会、人群的变化及影响);

③记录一种延续和进程(时间上的顺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地方文献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群存在、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

2.2 对地方文献范畴的认识

范围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更好地探求地方文献工作规律,进而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从概念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地方文献无非是一个地区存在的和生产的事实的记载,它应包括:地方事实、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及著述三部分。

2.2.1 地方事实。指一定地区(自然的或行政的)内存在或发生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它包括各个领域和各个时代的精神产品,这是地方文献中的主要部分。

2.2.2 地方出版物。由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地方内容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

2.2.3 地方人物及著述。人物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素质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状况。有关地方人物的选择指籍贯在本地或对本地有贡献的外地人,他们的作品内容凡涉及这一地区的并有一定影响的均在收集范围内。

2.3 对地方文献性质的认识

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性质,因而使之区别于其他文献而独立存在。它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区域性。地方文献中一个最基本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区域性(或地区性。地方性),即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限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种范围可以是行政区划,也可以是自然区域)。一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社会的特色创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地域的特色,它也可以是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特色。

2.3.2 权威性。在地方文献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固定的官方机构和一批有一定声望的人来编辑整理,如司马迁的《史记》等,因而,地方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多经过实际的调查、采访,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资料翔实、可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3.3 综合性、真实性和史料性。地方文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比较确切)记载人类历史进程的特征。某一时代的地方文献必然会反映那个时代该地区的历史或现实的发展动态。同时,地方文献的内容繁杂,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手抄的、印刷的、声像的、缩微的,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这是其真实性,史料性和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如果把不同时期的地方文献集中起来,就能大致呈现出各个不同时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轮廓以及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2.3.4 公开性。地方文献作为公开的、无限制查阅的资料,不同于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收藏。它既无密级也非文物,可公开面向大众开放。

3 提高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当前,地方文献工作已成为社会和图书馆界所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杜定友老先生早在50年代就率先提出“省图书馆是地方史料的宝库”,“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并大声疾呼“各地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为此,一些省市图书馆均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抓,有的馆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研究室,设专人管理,如黑龙江省图书馆,首先制定了各种工作《细则》,从1991~1995年,设立了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三级),并在网络中建立了三种关系,即联络关系、呈缴关系,赠送关系,现已征集文献资料990种,近3000册(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淡一点个人看法。

3. 1 地方文献在征集和收藏中要制定地区重点

各地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都制定了一些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与保藏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存在的问题是《细则》不细,没有落实到各重点领域或方面。因此,在征集中应本着“宁宽勿窄,宁松勿紧”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多途径、全方位地征集到位,以保障地方文献入藏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应有重点,以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特色馆藏。要根据本地自然、地理、物产、民族、风俗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收集和入藏重点,如陕西的名胜古迹、桂林的山水、云南的少数民族等。我馆则根据本省所处地理位置,确立北大荒文学及版画、鄂伦春民族文化等作为重点收藏内容。

3.2 要建立一个地方文献协调中心

该中心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协调地方文献的收集人藏工作。在图书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可通过这样的机构来弥补立法的不足。

3. 3 在管理上要采取特殊政策并灵活掌握

地方文献的读者群区别于一般读者,他们往往为特定的目的来查找资料、核对数据,如撰写史志、决策咨询、文化交流等。为此,可在管理上灵活掌握。如在阅览时间、阅览制度上尽量倾斜,最大程度地为使用者提供便利条件。对建立呈缴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如提供优惠卡、免费证等。在地方文献的加工管理上,要有别于一般馆藏文献,如在分类、排架时,可加上地方标志。湖南省的一些县市如慈利县、双峰县在分类号前加地区缩写或邮政编码,如慈利共产党――CLD2、慈利文化事业――CLG2、慈利史志――CLK29,《双峰县县志》4115K29、《涟源县志》4176K29,《娄底县志》4170K29等。其他地方也做了类似的尝试,这些都给地方文献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工作经验。

3. 4 增加现代科技的含量

80年代美国学者曾预言:在今后十年内,技术将在图书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文献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成分。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络化的实现,信息资源已可以在全世界流通。因此,只有民族的和特色的信息,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我国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需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有效开发,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存贮利用。在计算机走进图书馆各个业务环节的同时,地方文献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地方文献作为特色馆藏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也才能使地方文献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并成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流。

总之,只有开展理论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水平;而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只有面向实际,才能有效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2、刘子明等。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图书情报论坛,1994(3)

3、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图书情报论坛,1993(4)

4、诸佩瑜。浅谈地方文献。图书情报论坛,1994(4)

〔出处〕 图书馆学刊 (2)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研究 篇五

摘 要 本文探索基层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资源共享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以及在著作权法制约下的运行规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最有代表性的因特网已将触角深入到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美国的IBM的信息网络向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个城市提供网络信息服务,随属网络有4000多个,用户100多万。目前我国由国家授权运营的互联网络有4个。中国国际互联网骨干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科院百所网、中国金桥网。其中,中国教育科研网已连接200多所大学;ISP(我国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在国内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有各种ISP107家。据“中国因特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会”提供的资料表明,1993年上网用户仅个,到9月已增长587.5倍,达到100多万用户,有2000多个单位注册域名建立了网站。其中,县或处级研究所图书馆已有2000多个使用业务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系统,250-500个图书馆已连接全国的通讯网络,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据我国信息部官员预测,19我国上网人数可达300多万。 4月,中国数字图书网开通后,上网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另据《中国数据库指南》的统计显示,我国已有1038种数据库,其中文摘型数据库690种,书目型数据库348种。目前开展的网络服务主要有电子咨询、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图书馆等。

但是,我国因特网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软件开发跟不上网络发展,适合人们使用的完善的中文运行环境至今还相当单薄,事实上基于网络方面的应用软件所占市场份额少之又少;费用高、信息乱、速度慢,多数信息仅仅是将其它媒体上的信息复制到网上或从网上下载,缺少二次加工,也缺少检索途径;我国ISP无论是网上信息内容还是服务范围都力争一个“全”字,但大都缺少特色,搞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信息泛滥,用户群没有规模增长;一些上网较早的市(地)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陈旧,网页呆板,缺少吸引力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已有国家授权运营的4个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呈不断攀升趋势的众多市(地)级以及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网上特色建设。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 篇六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

摘要: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本文通过对中古医书文献及其研究概况进行考察分析,可以看出,从语言文字角度对中古医书文献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同时由于年代等多方面原因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局限与偏颇之处,因此中古医书文献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中古医书 ;文献 ;语言文字

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间跨度从上古、中古直到近代。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历史也是由来已久,那么中古医书包括哪些典籍呢?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中古指的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中古医书就应该限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现存的医书文献,对于成书年代有争议的文献,则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比如如《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其真正成书年代是宋代,因此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内;再如《灵剑子》、《华氏中藏经》二书,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其成书年代很难界定,因此也不应该划归为中古医书范围内。

我们参考依据了《中国医学书目》、《续中国医学书目》、《中医文献学》、《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等一些权威性的医学工具书,认为中古医书应包括以下几种文献:

一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二是东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三是晋王叔和著《脉经》;四是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五是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上述五本中古医书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之间也存在很多出入之处。如《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有敦煌本、康治本、康平本、高继冲本、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金成无巳注本、《注解伤寒论》等诸多版本。《金匮要略》的主要版本有邓珍本、赵开美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等。《脉经》的主要版本有广本、吴本、何本、宛本、朱本、钱本、黄本、周本等数十种之多。《肘后备急方》的主要版本有元至正间刊本;明万历二年李栻刻本;明万历年间岳州刘自化刊本;明嘉靖甲寅襄阳知府李容刊本;程永培刊六醴斋医书本;道藏本;道光戊申瓶花屋刊本等。《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版本有宋本、汪本、周本、湖本;、正保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等诸多版本。

除去许多学者从医学角度对上述五种文献进行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远在宋代、金代就有林亿、成无巳为《伤寒论》作注;清代则有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对中古医书也都有所涉及,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就征引了《脉经》、《伤寒论》、《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等诸多内容。但由于年代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有缺憾之处,如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还局限于对中古医书的局部涉及,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涉及的研究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等。

真正从语言文献角度把对中古医书的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高度,则是到了现当代,现当代的一些学者对中古医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校注或译注。如何任的《金匮要略校注》1、刘渡舟的《伤寒论校注》2、沈炎南的《脉经校注》3、丁光迪的《诸病源候论校注》4等。这些校注充分利用中古医书的诸多版本,对这些医籍做了系统深入的注释,其中的精彩之处令人称赞。这些校注或译注的成果对我们准确深入地研究中古医书文献有很大的启发帮助。

二是医学工具书。如艾华主编的《金匮要略辞典》5、傅延玲主编的《伤寒论研究大辞典》6、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7、王付主编的《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8等。这些优秀的`工具书不但是对古医书语词的解释,同时也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集大成,书中有很多的精彩解释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研究。

三是对中古医书的语词或版本的研究。如张显成著《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9《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10两本书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优秀代表作。这两本著作不但对中古医书文献有所涉及研究,同时还包含了上古医书文献的研究成果,从医书文献的传承角度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纵向的参考视角。再如钱超尘著《中医古籍训诂研究》11、吉文辉、王大妹主编《中医古籍版本学》12等,则是中古医书文献研究的优秀成果。

四是单篇论文和硕博论文。单篇论文如陈增岳的《〈诸病源候论校注〉补商》13、王云路师的《〈诸病源候论〉释词》14等,硕士论文如艾贵金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15等、博士论文如郭颖的《〈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16等。这些成果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于中古医书距今年代久远,传抄的版本又纷繁芜杂,书中难免会存在很多的出入之处,其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学术界对中古医书词语及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问是无止境的,这些研究成果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古代汉语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因为复音词结构的不稳定性,复音词中语素的顺序不稳固。中古医书中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明白这种现象的话,在给医书作注的时候就会出现偏颇。比如“衄血”、“血衄”二词经常见于中古医书中。《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心气不足,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衂候》:“诊其寸口微芤者,衂血。”《诸病源候论·热病诸候·热病候》:“七曰,咳血衂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耒悬钩浮为常脉。”《针灸甲乙经·脉经第一下》:“血衂不止脉大者,是三逆也。”《说文·血部》:“鼻出血也。”“可见衄的本义指鼻子出血。“衄血”为动宾结构,“血衄”为主谓结构,二者同义,实为出血义。《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伤寒衄血候》:“伤寒衄血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丁光迪注:“‘衄血’,原作‘血衄’,倒文,据本候标题及《外台》卷二伤寒衄血方移正。”实则“血衄”不烦改。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研究 篇七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有文本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它是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井称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三大热门技术。数据库系统是具有数据库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出现,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进步。具有数据独立、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度、避免数据不一致等特点。

众所周知,网络只是提供数据流动的技术平台。如果我们把网络比作一座图书馆的话,那么数据库则是网络中的一本书。因此,要建设特色网络,首先要建设特色数据库,就好象特色图书馆必须有特色馆藏,有了特色馆藏才能提供特色服务一样。

本文所述特色数据库所汇集的信息或内容是指灰色文献、地方白色文献和地方灰色文献。1978年,英国人率先提出了“灰色文献”的概念。他们将公开发行的文献定为白色文献,不公开发行的秘密文献定为黑色文献,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确定为灰色文献。按照姜振儒等先生的说法:所谓灰色文献就是一类非秘密的、不作为正常的商业出版物出售的、较难以获取利用的文献。地方白色文献就是指各个地方的公开出版物、正式出版发行的有关该地方的史志、专业志及该地方人士的著作。地方白色文献构成了现存地方文献的最主要内容和收藏工作的重点。地方灰色文献则是主要指各个地方非秘密的、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出售的、较难以获取利用的文献。如舟山市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先后与有关单位联建的舟山市知名作家文库、舟山市社会科学文库、舟山市自然科学文库、舟山市职工灯谜资料库,搜集有《舟山市志》、《嵊泗县志》、《普陀山志》、《舟山邮电志》、《舟山交通志》等地方文献2000册,另搜集有反映舟山渔俗文化、历史文化、海洋科技、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旅游、海洋灯谜、佛教观音文化等海洋文化方面的地方灰色文献1000余件,并编有《馆藏全国报纸(1980-1995)舟山渔港景文献篇目索引专辑》等5种检索文本。现该馆已完成进行上述地方文献和地方灰色文献数字化书目数据库的编制工作,用科学方法把它们组织成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已经在209月在中国互联网上建立了富有海洋特色的网站。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构筑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通讯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支持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图书情报和用户之间条块结合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在网上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闪亮的节点,并形成特色文献需求与满足需求的特色结构基础,为文献资源机构和网络通讯互相连接所组成的纵横交织的文献资源的整体增光添彩。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篇八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地方文献是以某一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主要文献类型,具有显明的特征。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文明,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全貌,并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史料和一批新型资料,对于未来的地区建设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对于地方文献进行整序是十分必要的,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所谓整序,即整理成序。地方文献其内容广泛,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发行局限,严重影响着经验交流,知识传播,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因此,使离散无序状态的地方文献,转化为有序化、系统化的可检体系的全过程,谓之地方文献整序。整序就是疏通地方文献流动渠道的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地方文献整序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择其要者有五。

其一,目录式整序。即采用目录方法来整理地方文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给读者提供准确、省时地查阅地方文献的检索工具。它主要有以协作形式编制,反映地方文献分布情况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有专门记载一馆收藏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有反映地方文献全貌的综合性地方文献目录,也有专门著录某一主题的专题地方文献目录。这些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目录,在文献收录上都有共同的要求:“全”、“准”,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为此,应把整序工作重点放在:

一是处理好地方特色鲜明的和不鲜明的文献关系。它主要有(1)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应注意收录有地方性,并能反映地方内容的学科文献;(2)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应反映本地民族生活、民族交流等方面的文献;(3)地方文献与革命领袖著作,注意收录革命领袖著作中内容涉及地方事件和史事的论著,以及国家党政和地方党政的文件、法令、决议等文献,作为指导性的地方文献;(4)地方文献与人物传记,应收录对本地区有贡献有影响的包括外籍人士的的传记、著作、手稿、信札、日记、照片等资料;5)地方文献与文学创作、艺术作品,注重收录内容上反映本地区人民斗争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小说、剧本、民族史诗、绘画雕刻等资料。

二是关于地方文献著录与排序问题。(1)关于规范性、标准化和统一化著录的问题。为早日实现地方文献管理的现代化,如机编、机检先进手段,要求编制地方文献目录,特别在著录与编排上,一定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规则进行,这些规则有GB3792―83《文献著录总则》、GB3792―83《检索期刊目录著录规则》、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792一83《古籍著录规则》等,并遵循“中外文目录的统一”、“各图书情报部门目录的统一”、“各类型文献目录的统一”和“不同载体目录的统一”的“四个统一”原则。(2)地方文献的整体著录与单元著录问题。整体著录是揭示文献整体外部特征的一般著录,而单元著录则是深层次揭示书刊内所含有的地方知识单元,谓之分析著录。为使其目录文献的系统化和完整化,要特别注意后者的著录法的运用。单元著录使用范围:①文集、丛书、汇编、丛刊等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图书;②书中无单行本的附录资料,如年谱、传略、碑文、行状等;③杂志、报纸及连续出版物。

其二,索引式整序。早在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就提出用索引式整理古籍,他在《国学季刊宣言》中说,“索引式整理”是“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这种方式用于地方文献,就叫地方文献索引式整序。其方法有两种,一是篇目的整序,如《湖南地方资料索引》、《陕西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等,二是内容的整序,如《东、西、南、中沙岛名索引》、《北京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等。这两种整序方法,尤其后者,对于地方文献资源深层次挖掘,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现重点谈谈地方文献内容整序方法与程序。

首先,依据需要,选准主题。应根据地方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现实性、战略性和适用性”原则,从中选出一个内容作为索引编制主题,如配合新地方志编修地方地名索引、人名索引,就是很好的。索引选题。《湘潭地名录》对于湘潭地区的修志事业起了很大地推动作用。

其次,划定被索取文献范围。必须依据所确定的选题,从中选择最佳文献作为索引所索取的范围,其中有一书为限的,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和郡县图志地名索引》,其索取的对象――地名:所索取对象的范围――《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有以地方文献群为范围的,如《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是将天津地区的所有方志文献内的人名作为索取对象的索引。

再次,钩标立目,组合款目。所谓构标立目,是在索引编制中将所索取地方知识单元,如地名、人名、书名、事件、专题、释志、掌故、土产等,从已定范围的文献内标析出来,以作为标目词用的过程。标目词的择取要做到无冗杂、无遗漏,紧要事在于细心地阅读,准确无误地获取可靠的标目词。

最后,组织排序,构建体系。篇目索引,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以学科分类与行政区划混合排序为最佳,而地方文献的内容索引,其款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应以横向序例为主,常见的是标目词的首字笔划、音序、号码等为主要排序法。

其三,辑佚式整序,辑佚是整理亡佚古籍的传统方法。我国古代文献散佚十分严重,不少靠辑佚方法保存了下来,其中就有一大批地方文献的辑佚。明嘉靖时沈敕纂《荆溪外记》,又辑周处《阳羡风土记》,开方志辑佚之风。清代王谟从古文献中辑出方志约五十余种,编入《汉唐地理丛钞》中,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古方志有唐刘恂《岭表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等数十种。湖南善化陈运溶辑刊《麓山精舍丛书》,其中辑佚类有湖南地区的方志辑本《荆州记》、《荆湘地记》29种、《荆湖图绿》36种、粱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鲁迅根据家乡所见零散遗篇,辑有《会稽郡故事杂集》。这些辑佚体方志文献,是从传世的类书、古注、文注、会典、政书等书籍中所引的吉光片羽及有价值的佚文辑录出来,加以校勘、考证、注释、整理、汇编成册,使之恢复原书面貌,或部分旧观,成为地区文化研究的可靠史料,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形式。

地方文献辑佚式整序的显明特征,是在研究已知、分析已知和获取已知的基础上,力图恢复原佚文献全貌。为此要求(1)选准辑佚对象。首先,通过各种书目及其有关工具书,摸清方志文献散佚的底情。其次,进行考订、比较、验证后,从确实散佚文献中,选择有价值的、利用多的作为辑佚的对象。(2)广泛辑录佚文。学术性较高的著作,不仅常为同时代的学者征引,也是后人编纂类书或为古书作注释的主要依据。故在茫茫书林中有不少名亡而实不亡之文献,其中包括散佚的古方志文献。辑录方志佚文,主要有①传世类书,特别是唐宋时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以及宋代“四大千”书等;②正史及其注,如《史记》、《史记注》、《汉书》、《汉书注》、《三国志注》等;③各类古注或文注,如《水经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等,“皆信而有征者”。(3)构建辑佚体系。在辑录逸文佚句时,宁详勿略,宁全勿缺,校正谬误,理顺文路;加上标点,使之可读。佚文条目是组建辑佚体的单元,在组配佚文条目时,先要对原著体例作一番考证,若其体例不可考知者,重新条理组建,一般根据佚文性质、内容,选用不同的组合法,如有关郡邑先贤传记佚文,应以人物所处时代先后编排:反映一地区自然地理为内容的佚文,按现行行政区划排序最为适宜;记一地区文献的“艺文”佚文,最好是按其内容分类排序。编排法的作用在于固定佚文条目位置,构建起完整的有机体系,包括辑佚者撰写的序文或加的按语。辑佚按序是辑佚者在方志辑佚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说明,或对一条佚文考证、评述。如鲁迅在《会稽郡故事杂集》中给每种都写有序。《会稽先贤传》序:“《隋志》,《会稽典录》二十四卷,虞预撰。预字叔宁,余姚人。撰《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十篇,见《晋书》本传。《典录》,《宋史・艺文志》已不载,而宋人撰述,时见称引,又非出于转录。疑民间尚有其书,后遂湮昧。今搜得逸文,尚得七十二人,略依时代次第,析为二卷。”

其四,语录式整序。是指散见于文献中的有关地方内容的主题或事件资料,进行摘录。经过整理,汇编成册,直接为专题研究者提供原始文字的一种整序法。其名称有“选辑”、“专辑”、“史料”、“摘录”等,如《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国史料》、《湖南地方志民族资料》等。摘录文献范围是根据选题性质与大小而划定的,有的除一地区内容文献外,不包括其它类型文献,如1973年三联出版的《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就采自正史、实录和有关专著的资料,不仅限于本地文献。

语录式整序地方文献,除了选题准确适当外,还应精心阅读有关文献来获取资料。阅读范围广,摘录面就宽。如1986年出版的《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史料选辑)》,摘自汉文著作有《通典》、《唐会要》、《后汉书》、《通鉴》、《新元史》、《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大藏经》、《西藏考》等七十六种;藏文著作有《汉藏史集》、《红史》、《西藏王臣记》等五种;外文著作有日文、英文等十五种。精读要求逐段逐句,深化文意,有关字句,红笔标出,在卡片上,加上标点,标明出处。为便于读者顺利阅读和准确理解,对于摘文中难读难懂的地方,地名、典故、隐语、事件、风俗等,需要作简单注释,附在该条资料之后。最后,将所得资料进行编辑,包括文字校正、条目组织、目录拟定、序文撰写、封面设计等内容。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编排原则。为查阅的方便,最好还应编制辅助索引,附在该书后面。

其五,综述式整序。即根据地方建设的需要,从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归纳,整理而成的再生体文献的全过程。它能使地方文献情报密集度高,信息量大,成为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良好形式,颇为地方领导和地方文化研究者所重视。采用这种形式来加工地方文献,首先要明确整序课题。其次要占有充足材料。搜取资料不仅包括地方内容的书刊、会议文献、政府文件、决议、法令等,还包括从实践中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其三要认真分析材料,做好鉴别,尤其调查得来的材料,要进行事实和数据的核实,提高可靠性和准确度。要对重点作比较分析,排比条理,筛选提炼,概括综合,形成综述编写的素材,要以简括语言,表达其内容主题,形成具有显明地方特色的综述文献。其中有专为地方领导层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作参考的专题综述,有专供地方科研人员选定主攻方向和制定科研规划的学术综述,有反映地方历史事件的综述,也有对某一地区作综合研究的综合性的综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普遍注重本地区文献、本部门文献的整理、编印,供内部参考利用,其名称有“通讯”、“简报”、“信息”、“动态”、“史苑”、“汇编”、“史志”、“研究”等。其内容广博,数量巨大,这些以综述或汇编等形式整序出来的限于本地发行的地方内部书刊、就其内容说、包括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宗教等诸方面;就其资料源说,有的是从地方档案中整理出来的,有的是从近现代史料中挖掘出来的,更多的是从社会实践中实地调研得来的,因此,资料的可靠性大,对地方建设和未来的历史研究,将起着“顾问”、“参谋”和“智囊”的重要作用。

〔出处〕 图书馆 1993(1)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篇九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

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研究 篇十

网络是计算机的群体反映,是由众多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则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并在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一般说,互连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算机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电话线、光纤等有形通信介质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激光、微波、地球卫星通信信道无形介质互连。现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登茨博士正在研究以光速处理信息线路取代常规的电子线路的光子计算机,有望使计算机的运转速度再增加100倍。而这一切,将会使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应用要求能推动计算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更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范畴,是计算机和通讯这两大现代技术模块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方面。

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指广义的网络,是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线路连接,形成图书馆系统的区域网络和广域网络。这种网络是开放性的,除各种子系统之间可以互访外,还可同其它网络互联。系统外部可通过任一节点作为入口进行访问。因此,信息化的图书馆已不是信息孤岛或信息群岛,通过网络它已和其它信息行业融和在一起。

但是,如前所述,正如建筑设施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外壳一样,网络本身只是一个承载体,只有网络 信息才具备实用意义。其实,网络 特色文献信息和网络斗信息的开发程序是一样的,只是这个程序具有特色而已。已经完成的舟山市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即上传的数据库)程序为:舟山市图书馆简介、读者须知、舟山市图书馆学会简介、4个文库简介、地方文献书目及Flash版海洋大观、信息之窗、书友茶室、新书介绍、馆长信箱、友情链接等,首期共编制200网页。其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长期赖以运作的特色信息与特色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以及它赖以生存的特色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用数字化向网上提供虚拟图书馆服务。具体表现为:首先,在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自动化系统方面,它强调以特种用户为系统主要服务对象,逐步突破图书馆原有常规服务和工作方式的局限,对图书馆业务和组织结构进行重组,用以支持特种用户对网络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其次,在基于网络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打破了单一图书馆的界限,以Z39.50协议(美国国家标准“信息检索:开放系统互联的应用服务定义与协议”)以及各类电子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特色化、虚拟化、覆盖数字资源并能提供动态扩展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再次,在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体系方面,对支持基于标准的文本、图像、影像及整合性资料的数字化获取和格式组织、支持超大规模特色数据库的存贮、检索控制和数据挖掘提供了指向性的方便;第四,在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方面,将引发重新定义社会群体信息环境的参与者及其社会角色地位,将为调整信息环境中维系和发展公共信息服务的核心作用、重新设计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运作模式提供条件,用特色文献信息服务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我国马铃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第十一篇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石平秀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34)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飞速发展,教学设计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研究多方面、多层次,本文尝试从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以及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结果出发,按三大主线索分析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分野,并指出英语教学设计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走向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认知心理;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整合

作者简介:石平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R.M. 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代左右,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2/15,约14%)。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发展到一个整合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管理的多维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使得英语作为二语(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的行动,遍及各种级别学校的课堂学习以及专业教育。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设计的三大主线来粗略总结最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1.体现差异化,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为主线。

国内:主要是在班级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如小班教学、作业分层、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等。其中基于多元智能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项目教学法中的现实化。研究认为不能单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而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应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会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思路,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外: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认知心理学,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符号中介、最近发展说、内化学说都在二语习得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教学设计作为主要方向,如David Numan在《The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国外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辅助方法从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作用来编排教学程序和内容,促进学生高效地习得英语这门外语,如TOMAK・N・Ercan在土耳其两所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和土耳其语有意义地混合在一起,类似我国香港等地,一句话中中英文夹杂,结果表明土耳其的小学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特别在人称代词和be动词的学习上。

2.关注情境,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为主线。

国内:中国知网以“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的学位和期刊论文,关键词含“任务学习”、“情境”、“互动”、“交际法教学”等与建构主义相关的词语的论文数量占4/15(约26%)。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研究是这类研究的主力,因为其更具实践性,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英语教学期刊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占13%(不完全统计)。“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交际法教学”更是今年来流行于中国英语教学界的话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伊娜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交际法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结果发现82%的老师认为交际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法,超过半数的老师自认为是在使用交际法。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近二十年发展迅猛,在世界语言学发展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设计方面则表现为主流的教学设计方法---交际法教学,如John Munby的《交际法教学大纲设计》,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盛行,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掀起又一潮改革大浪,全面刷新人们的师生观、教室观(教室不再拘泥于学校,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网络)。在下文的第三点将具体介绍最新动向。

3.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活力。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发展,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研究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技术运用及研究。国际英语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游戏设计”。在阿拉伯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国际英语教学会议则将语料库作为E学习的内容,网络应用于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近来风靡教学界的“翻转课堂”,重新转换课堂内外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教师则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共同研究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而“魔灯”(MOODLE)则更进一步,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翻转课堂又催生了“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最初是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制作由知名教授讲课的视频开放课程,以后发展迅猛,以至于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我国也积极致力于抓住国内教学阵地,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20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三、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学理论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着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在宏观层面上,探索课程领域的理论发展走向;同时对学科教学设计统整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等课题进行探究。(2)微观层面上,基于新课标,从目标倒推教学内容的设计改革;细分英语学科部门如普通和专门英语等。(3)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探讨前沿课程理论与课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教学课堂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丰富,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积极参与并赶超国际上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发展,在实践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美国芬瑟曾写过一本著作《学校是一段旅程》,其实,教学也是一段旅程。教学设计则是布局: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旅途中比较顺利高效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需要完善制定出行目标、路线、时机、方式等。在教学之旅,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情”,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就可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景”。在学习之旅,教师和学生都是风景的领略者,导游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环境自身,而学习者对意义进行个人或社会合作建构以及解决问题,其内容纵向涉及问题解决的不同过程,横向涉及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型,将二者融于一体,并在一个框架之中整合出现了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日本学者以“未来的英语教师---一名充满革新、基于网络多媒介环境的研究型英语教学者”(My English teacher-An envolutionar,web-based,multi-Agent environment for AcademicEnglish teaching.)为题,勾画出当今时代英语教学的新变化以及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未来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也将着手于这种新变化下的重新整合。

参考文献:

[1]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名著译丛[M].王小明,庞维国,陈保华,汪亚利,译。皮连生,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查尔斯・赖格卢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M].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6][美]罗伯特・D・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M].主编任友群,裴新宁,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韩礼德(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吴剑平,赵可,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David Nunan.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M.S. Troike.二语习得导论(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

[12]杜亚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3]鲍静。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D].鸡西大学学报,2008.

[14] 张伊娜。 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04)。

[15] 慕课崛起,大学的未来在网络?[EB/OL].MOOC学院。

[16]Altalbe,A.A.;Wilkinson,B. .Designing games for learning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D].Computer Applications Technology(ICCAT),

[17]Alqadoumi,O.M. e-Learning “Best Practices in Management,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Courses:Standards ofExcellence and Creativity”D].2014

[18]TOMAK・N, English Subject PronounsAnd To Be Verbs in the Turkish Texts [J].The TurkishMethod.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2014Vol.18 No.1 P.203-228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主题检索初探 第十二篇

一、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的数据源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是中文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研究文献是指本地与外地出版的某一地域或区域的内容的文献,建立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是为了使用户全面了解某一地域或区域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信息,便于用户进行地方研究。

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十三篇

(摘要)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地方文献有关理论的研究,以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地方文献作为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明的体现。建国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地区已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地方文献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其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已初露端倪。本文立足于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对地方文献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 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周总理在1956年视察云南省图书馆时曾特别指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搜集完全,对其他有关本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地方文献工作成为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阅览、展览、咨询和书目索引等项工作,并注重地方革命文献的收集。对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始于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第二时期:“文革”十年。地方文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1977年至今。尤其进入80年代,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它的重要标志是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地方文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恢复井蓬勃发展起来,地方志的编写走上正规轨道,现代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地方文献工作中。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综观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开展比较普遍。特别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

②得到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视。不少部门专门为此制订条例,发布文件,如文化部下发的文件、1990年黑龙江省颁发的《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购协调实施细则》等。

③地方文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明显。

④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开始走上现代化轨道。

⑤逐步摆脱了对工作经验的描述,开始注重地方文献的深层次理论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地方文献研究者的辛勤耕耘,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地方文献的研究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理论研究的欠缺,造成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在某些方面发展缓慢,特别是工作质量不高。因此,地方文献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文献学,必须首先加强对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学科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基本问题,以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盲目性。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主题检索初探 第十四篇

1.资料性文献。例如地方志、文史资料等,史料、年鉴、统计资料、政府出版物(白皮书、蓝皮书等)。在我国,历代纂修的各地区资料性文献很丰富,广西省1988年出版的《广西方志提要》,收录1950年以前出版志250种。广东省1950年以前历代编修的地方志达800多种, 80年代以来新修省、市、县地方志已出版1000多种,规划出版专业性地方志5000多种。

2.论文、论著包括地方研究丛书、丛编、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和会议论文、调研报告、论文集等。例如有关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论文集》,据不完全统计, 1993-1994年南海海洋科学方面的70多篇论文,发表在20多种期刊上。此类文献很多是全国或省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例如,《广西社会经济情势考察研究报告集》一书是国务院下达的《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研究》项目中的广西部分研究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制订广西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采纳了《广西对东南亚开放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3.政策性文献和法令法规例如,地方性党政会议及文件,领导人讲话、文章等,地方法令法规也可在此范畴内。这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政策法令依据,是重要文献类型,一般全文收入。

4.新闻媒介的消息报导随着地方报刊的种数与版面激增,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介大量报导各地的各类消息,例如《广州日报》设立珠江三角洲的专版,《南方日报》设立广州的专版。此类信息内容广泛,时间性强,及时报导要闻以及地方不同阶段的热门话题。

二、地方研究文献的主题

地方研究文献的主题与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内容、数据库收录范围及库容量等均有密切关系。

地方研究文献的类型多样,信息量大,文献的主题包含历代社会的内容,更多的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学科(或专业性)文献以及新闻信息相比较,其主题范围更广泛,而且年代更久远。另一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有异,文献内容即论述、报导的问题有较强时效性,有的信息的生命力也有时间限制。例如,香港新机场建设和运营之初,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一个月内香港出版的报章杂志报导有关新机场的消息与评论数百条,现在这方面的报导就很少。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既有书目数据库(数据形式为书目、索引、文摘),也有全文数据库,而且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库建库方式,同一数据库中数据的形式等均发生变化。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应比较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社会的发展,包括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地理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机构、人物等。数据形式包括二次文献、全文以及图像(包括地图等)、音像。用户可按需要查阅、下载或打印数据库中某一主题的全部文献。建库方式的变化,既可从某一文献部门自建库,也可联合建库,甚至跨地区、跨国合作建库。

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文献数据库建库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文献检索的需求的变化,对检索语言、文献主题的处理技术以及MARC格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量文献、建库速度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录入和主题处理技术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汉字录入和扫描技术的进步,录入速度大大加快。但主题标引已成为建库的“瓶颈”,加上主题表编制与管理技术的滞后,直接影响建库的速度和质量,难于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为此,张琪玉、侯汉清、张涵等国内著名专家和同行都在探讨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例如大量编制自然语言词表;设计分类表――叙词表转换系统,实现网络环境下情报检索语言兼容互换;利用主题表开发研制自动标引检索系统,实现自动标引等。这些建议都是有益的探索,对于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库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有重要参考价值。

笔者从事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建库工作多年,结合建库实践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三、地方研究文献主题处理技术的改进措施

文献主题的处理技术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主题标引工作;二是词表的编制与管理。

1.主题标引工作

目前的文献主题标引工作人为因素太多。首先是标引规则的限制,几乎每个文献数据库都制订主题标引规则,内容包括:选用的信息和标引的内容范围;标引深度(标引多少主题词,主题词的汉字数目限制等);标引词的选择,主题标引方式(自由标引还是选用主题表);对文献主题采用整体标引或分析标引;标引词的著录方式;不同类型或题材、体裁文献的标引规则;人名、地名、时间因素等有关规定……为了保证同一主题标引一致性,规则的制订尽量详细具体。这样一来,标引人员工作时受到很大制约,需熟记标引规则并按此处理文献主题。标引是为了检索,然而如果表达文献内容远远超过标引规则的规定(例如规定15个主题词),不但造成标引的困难,而且主题或标引词选取不当将影响文献的检索利用。

其次是标引人员对文献内容理解及主题分析等方面的限制,标引规则要求标引人员主题分析和给标引词等均应考虑用户的检索需要和检索习惯。事实上没有一个标引人员能够全面了解用户的检索兴趣和要求,更无法预计将来用户的检索兴趣和要求。例如文献中标引人员可能认为某一内容不是中心内容,论述或研究的主要问题不进行标引,可是这部分内容对于某些用户却十分重要,在历史研究或历史人物研究等方面,往往根据文献中的不显眼的线索(几句话或一张照片)溯根寻源,得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是主题的描述,由于主题表的使用和标引规则(特别是组配规则等)的制订,描述主题的词语与文献使用的语言、检索者使用的词语往往不一致,在同义词和复合概念的表达方面尤为突出。当前文献量激增,文献主题及用词变化较大,增加了标引工作的难度,影响主题标引的速度和准确程度。

因此,主题标引工作的改进势在必行。对于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来源,全文检索本身可自动抽词,二次文献库也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抽词与词表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标引时不硬性规定主题或主题词数量,而是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所谓词表调控,主要是语义控制和分词的人工干预。

2.词表的编制与管理

检索词和标引词的一致,同义词的。规范,以及主题的扩检功能是文献数据库检索效率的重要保证。从这个角度考虑,词表对于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仍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词表的编制和管理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建库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

①改变词表内容滞后于文献主题发展的状况

词表的编制到出版使用需要一段时间,在我国词表的修订起码经过三五年时间,而文献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的进步变化很大。笔者1992年赴香港进行文献研究及编制港澳研究主题表达四个月,利用80年代至1992年香港报纸杂志收入主题词3000多个,以及数以千计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经过检验(词频统计),该表基本能满足港澳研究文献主题标引的需要。然而在建港澳研究数据库过程中,经过三年左右,新增主题词达个,表中部分主题词则甚少使用,说明香港、澳门社会发展对文献主题的影响。因此需及时对主题词表进行调整,提高词表的即时性。

主题词的增删调整可应用统计方法加上人工干预。首先应统计主题词的使用频率,同时考虑时间因素,因为每一地区都有时效性很强的社会现象或信息,有的信息生命力很弱,主题标引用词的时效性也相应很低。

②词表管理技术主要是语义控制,例如全称与简称、外来语与中译名、标点符号的使用、同义词和上下位概念的处理等。词表管理应有专人负责。笔者对港澳研究主题词表的编制过程中,特别对同义词和英汉对照的处理进行大量工作,由于港澳方言特殊化,语词规范显得特别重要。

③词表结构的改进,词表中相当部分的主题词比较稳定,这部分词应作为第一层次(第一级)的词,不需经常调整,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第一层次的词比较容易确定,应作为规范化词语,第二层次(第二级)的词是有可能调整的词,词表管理人员应及时对这一层次的词进行技术处理,例如与第一层次的词作同义词对应,或上下位属的显示等。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词表(包括标引技术)、检索软件和索引是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文献主题的处理技术对文献检索影响尤为突出。许多技术问题尚待改进。

〔出处〕 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为大家整理的14篇中文参考文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文献。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6059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6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