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2017中国十大超级城市排行榜(中国最大的城市排名)

2017中国十大超级城市排行榜(中国最大的城市排名)

更新时间:2022-02-08 17:51:56 点击: 来源:yutu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咱们看待GDP不能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一俩年的发展快慢就能判断出一个城市的未来?那是愚蠢的想法。三五年,甚至十年不过一个小时期,有些城市崛起又没落,有些城市没落又崛起,潮起潮落,如此反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十大超级城市,一起来看看2020中国十大超级城市都有哪些城市吧!

  >>>点击进入更多热门的中国城市之最排

2017中国十大超级城市排行榜(中国最大的城市排名)

  中国十大超级城市

  超级城市NO1:北京   作为中国首都,门户城市,北京有巨大的发展魔力, 当之无愧获得第一大城市的头衔

  超级城市NO2: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有着巨大的能量与吸引力,未来短短五年时间,当然不会撼动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超级城市NO3:广州   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汇聚了大量人才与资源,虽然不可能撼动前面两个老大哥的地位,但是保持第三的位置还是绰绰有余的。

  超级城市NO4:天津   天津进入前四,一点没有让人觉得惊讶和突兀。最近几年天津的GDP增长一直保持前三,进出口贸易更是夺人眼球。绝佳的港口,靠近帝都的优秀地理位置,直辖市的国家地位……造就了未来的天津,所以天津坐上第四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

  超级城市NO5:重庆   重山重水重庆城。地理位置的恶劣与偏僻,薄弱的底子,但是重庆有着令人羡慕的国家地位,和一班子优秀的领导人。从BXL的大力建设,到黄奇帆创造的重庆模式,让这座本应不受重视的山水城市蝶变成为了GDP增长全国领先,城市规划建设名列前茅的山水大都市。厚积薄发用在重庆身上一点不过分,重庆在未来五年持续发光是毫无疑问的。

  超级城市NO6:深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城,有着与自身很匹配的美名:鹏城。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深圳自身的一些问弱点,导致深圳在城市竞争中略有下滑,但是深圳依然保持着雄厚的能力与资源 NO7:南京 南京作为千年古都,庞大的经济区域支撑,哪怕是国家地位偏弱,影响力薄弱,但是靠着强大的经济能力和繁华的城市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排名中稳住了脚跟

  超级城市NO7:成都   仿佛第八这个排名和成都有着口香糖般的粘连。成都无太大短板,未来五年经济上也不会有太大波澜,持续保持着第八这个即吉祥有不错的排名。与第九名武汉相差无几,但是与前七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超级城市NO8: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最新发展趋势的长江经济带中的龙腰,肯定会顺带沾上一些龙气吧! 武汉引领着中西部最好的科教水平,有了好学校,就有了好学生,有了好学生就有了好人才,有了好人才就有了好的城市建设者。武汉地处九州通渠的中原之心,有着良好的交通资源,除了经济总量和商业比第八的成都稍微弱点,其他地方都不比成都差。

  >>>点击进入更多热门的中国城市之最排

  超级城市NO9:杭州   杭州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肯定是已经伤痕累累,身心疲倦了。下面有沈阳,苏州,西安这些实力并不差,他们只是在一些致命缺陷上被杭州打败后踢了下去。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对杭州称赞有佳,杭州更像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大美女,一点也没有什么架子,但是走进之后你会发现她非常的富气逼人,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杭州虽然拥有强大的民富,但是这些都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发展靠的是国家支持,城市定位,所以杭州未来几年依然是不温不火,不张扬,却能有效保持第十的位置。虽然与前面的那些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不会掉出前十的排名。

  超级城市NO10:西安   把西安排在沈阳前面,我也感觉有些突兀,因为西安除了历史,还是历史.......但是我们排的是五年后的二十大城市,所以西安排在十一位还是蛮能服众的。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西安浑身上下都充斥着古朴气息,国家在未来几年肯定不会怠慢这个老前辈,现代版的丝绸之路渝新欧,和最近一两年的一些外企投资,会让这座历史古城重新充满生机!

  超级城市NO11:沈阳   奉天 , 024 ,沈阳军区 ……众多荣誉标记在这座现代历史浓厚的区域大城上。现如今沈阳大多数方面都比西安强,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略逊于西安,所以只能排在了第十二位……

  超级城市NO12:苏州   单轮GDP,苏州在未来十年中占据前十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座城市的最大短板就是国家地位和地区辐射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济再怎么疲软, 未来趋势再怎么不利,可也不会比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差

  超级城市NO13:宁波   低调奢华有内涵用在宁波身上一点也没错。作为地级市,既没有苏州那么高端,也没有省会杭州那么有名气,坐着浙江老二的位置,就像一个有涵养的大富翁,不买豪车炫耀,平易近人,让人觉得特别靠谱

  超级城市NO14:郑州   中原崛起的口号一只都是某些人的口头禅,可是真的要崛起不光是靠嘴巴说,这些年郑州并没有在哪方面取得过什么好成绩,但是期待未来五年国家的重心转移会对中西部省会城市带来春天

  超级城市NO15:长沙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南中国综合性交通枢纽。 也许未来10年长沙增长到前十二,但是五年短短时间,长沙还是勉为其力的,当大家在为长沙今年的各项增速感到欣慰时,在为武汉在中部地区找到对手时,不幸GDP作假的消息传了出来,华吧一片唏嘘.....

  >>>点击进入更多热门的中国城市之最排

  中国未来超级大城市/2020中国十大超级城市

  蔡继明称,对于城镇化的主打方向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大的,有主张小的,还有主张中等的,折中的提法是协调发展。

  但协调发展显然不是同步发展,不可能把660个城市都扩大一倍,然后19000个镇也跟着扩大一倍。这个问题要从国情出发,还要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来考虑。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都是首先进入大城市,30年来中国农民工进城的路线也是首选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圳。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人口已经基本上达到70%以上,这时人群又开始向周边小城镇扩展。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城市没有进入这个阶段,所以过分地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不对的。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是达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我国660个城市中,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150多个。

  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在40多年内,到2050年,我们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应该以大城市为主。

  对于城镇化的主打方向一直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人口越进入大城市,越有利于节约使用土地,同时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我也做了一些测算,比如说到2020年人口达到14亿,城市化率60%。

  我们做了两个不同的测算,结果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比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节省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能力治理污染。东京的空气质量、环境要比北京好得多,但东京的规模比我们大。

  强调大城市优先发展,并不等于不要小城镇。

  所以大城市出现污染问题,不是因为大造成的,而是因为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还有待于改善。城市越大,环保部门越能够做到产业化。

  第三,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能够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第四,强调大城市优先发展,并不等于不要小城镇。大城市发展将带动周边的卫星城、卫星镇发展。

  尘埃落定!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进入我国城市群序列。

  经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那么,这一新获批的城市群将让哪些地区受益?中国还有哪些城市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那些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既承东启西又连南接北,应该说是战略地位突出。

  3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顶的上400多个新加坡。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很多城市均被覆盖,重点城市尤其如此,咱们可以预测,未来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的脚步必将加快。

  国务院是怎么定位长江中游城市群?我们可以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所提的四个“打造”看出一二。第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第三,打造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第四,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从国务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对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二、长三角城市群

  除了刚刚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务院此前已批准了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地区的区域规划。

  其中,长三角率先于1992年建立了15城市间合作机制。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占国土面积的2.19%。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

  2014年,全国GDP达到63万亿元,而长三角仅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便已突破10万亿元,增速均值为9.0%。此外,区域协同发展还进一步提升了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三、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则是1994年广东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正式发布。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珠三角地区充分继承和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试验田”的作用,极大地吸引和聚积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与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珠三角同属一省管辖,资源整合协调能力突出;地理上毗邻港澳,“泛珠三角”的大区地缘优势明显。

  2013年,珠三角9个仅占全国面积0.57%的城市,却创造了全国9.33%的GDP。

  四、京津冀城市群

  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外,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也将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

  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规划按照“2+8”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8个次中心城市。

  2014年2月26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随后,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被写入同年政府工作报告。

  五、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在国家层面,成渝城市群已纳入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一起,分属长江上中下游、西中东区域。成渝城市群规划或将于今年上报。

  成渝城市群会令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作用加强,比如成都航空业优势强,重庆有西南铝业,重庆就可以围绕航空业做相关配套;同样,重庆的优势产业汽车制造,其他城市也可以做配套。成渝地区可以利用重庆的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未来还会有哪些城市群?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句话:“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今,里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获批,成为了现实。那么按照这个节奏,我们可以猜测,未来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有很大可能性。

  >>>点击进入更多热门的中国城市之最排

  中国将要投建的十大超级城市

  阅读提示:中国三大城市正在展开“新加坡争夺战” ,这三个中国西部城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和陕西。而由于中国人口过多,有人建议中国应该建设10个千万人口级大都市。

  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日前与会面,谈及设立第三个国家级合作项目的议题。

  有媒体认为,中国三大城市正在展开“新加坡争夺战” ,这三个中国西部城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和陕西。

  中新两国此前的国家级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影响巨大,改变了区域格局和发展模式,前者甚至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智谷趋势监测到的数据显示,近段时间多个西部省份与新加坡互动频繁。

  在西部地区,四川、重庆和陕西的综合实力最强,成都、重庆和西安也是公认的西部地区三大中心城市。这三个省份都有意争取第三个中新合作园区落地。

  苏州工业园区给中国带来了招商引资模式,天津生态城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尝试,第三个中新国家级合作项目的主题是什么,外界还要拭目以待。

  随着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系十数亿中国民众福祉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韩国媒体报道称,中国进行户籍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城市化,同时各种因为户口而带来的差别化待遇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韩国媒体报道认为,中国政府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废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但中国新城市化进程似乎仍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有韩国专家就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想圆满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实现可持续健康增长,首先要从各种“城市病”的解决开始做起.

  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拥堵、城市住宅价格虚高、大气污染、水资源不足等很有可能制约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因此中国应该在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确立增加新能源使用、强化大众交通建设等方案和政策。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撰文称,中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制度上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自然发展,其中首要的障碍是户籍制度,其本质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因素,就是两个:圈地运动、农民工——如果没有这两条,就无法想象爆炸性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地位。”

  这种特殊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牵涉的城镇福利、社会保障和土地利益等,使得捆绑在农业户口上的“农民工”,不得不作为城市的临时公民,“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里,同时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力,默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垫脚石。

  我们更愿意把“新型城镇化”称之为“深度城市化”,即新型城镇化必须回归“人口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注核心在于关注“半城市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即市民工作生活消费模式、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明显缓解劳动力紧张问题,改革将从非农劳动倾向、平均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效率提升几个方面拉长人口红利。

  这一过程在给予现代化生活方式条件下,提供更多人平等的发展机会,逐步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并培养出一个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大方向城镇化应以大城市为主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瑟姆(1979)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演化规律所提炼出的“S”形曲线(即“纳瑟姆曲线”).

  城市化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成熟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三个不同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率超过50%,表明中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后期,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改革将从非农劳动倾向、平均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效率提升几个方面拉长人口红利。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称为影响21世纪进程的两件大事。

  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纵观35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从人口城镇化层面看,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土地城镇化层面看,城镇数量显着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中国才3个,占1/8,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

  对此,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并不客气地指出目前北京等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并不是“大”惹的祸,而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蔡继明称,对于城镇化的主打方向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大的,有主张小的,还有主张中等的,折中的提法是协调发展。

  但协调发展显然不是同步发展,不可能把660个城市都扩大一倍,然后19000个镇也跟着扩大一倍。这个问题要从国情出发,还要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来考虑。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都是首先进入大城市,30年来中国农民工进城的路线也是首选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圳。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人口已经基本上达到70%以上,这时人群又开始向周边小城镇扩展。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城市没有进入这个阶段,所以过分地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不对的。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是达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我国660个城市中,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150多个。

  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在40多年内,到2050年,我们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应该以大城市为主。

  第一,人口越进入大城市,越有利于节约使用土地,同时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我也做了一些测算,比如说到2020年人口达到14亿,城市化率60%。

  我们做了两个不同的测算,结果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比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节省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能力治理污染。东京的空气质量、环境要比北京好得多,但东京的规模比我们大。

  所以大城市出现污染问题,不是因为大造成的,而是因为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还有待于改善。城市越大,环保部门越能够做到产业化。

  第三,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能够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第四,强调大城市优先发展,并不等于不要小城镇。大城市发展将带动周边的卫星城、卫星镇发展。

  大都市千万人口级应建10个

  在蔡继明看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虽然出现人口拥挤等城市病,但是城市的承载量还远远不够。

  他指出,有人说,北京、上海、广州都太大了,似乎没有发展空间了,然后也不想建更多的超大城市。

  我觉得这个思路应该突破。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我们中国才3个,占1/8,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北京在这25个城市里面排到第20位,上海排到第10位。上海与东京比,只相当其人口密度的一半。

  我们现在感觉到拥挤了,感觉到堵了,肯定是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北、上、广之外,我们还至少应该有七八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所以,从相对规模上来看,中国的大城市都还有发展的空间。

  近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外贸、消费需求和投资中,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大大地下降。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靠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但这些年,消费需求之所以在整个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人口还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没办法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如果一个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收入水平相应地提高,他的消费水平一定会提高两倍到三倍。

  农村人口进城,不仅其自身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而且由于留下来的农民数量减少,也能使务农收入大幅增加。我们现在农民户均土地规模大概都不到十亩,相当于美国的1/400。

  这么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给农民带来的农业纯收入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一个农户能有100亩以上的土地经营规模,其收入就可以跟进程务工人员大体相当了。

  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定是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也是众多学者和政府都能够达到的一个共识。

  中国不要走美国城市化的老路

  中国的城市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其他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大城市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美国城市显得十分落伍。

  但中国城市发展必须时刻注意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投入应该着眼于提高居住于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基础设施只有在为市民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

  中国不要学习美国的城市化,因为美国人口大量居住在空旷的郊区,这是自私的选择,带来的污染、交通浪费等是难以计算的。

  如果中国效仿美国的发展方式,能源需求将成倍增加,因为大量使用汽车和大面积居住能源消耗,将加剧世界能源紧张。

  通过紧凑的规划实现交通等多功能共存,这才是城市的最佳状态。上海南京路是一个成功案例,居住区、餐馆、店铺和办公区同处一地。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报告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行了分析。

  报告称,首先,根据城市化率的高低,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1950~201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过度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初级城市化。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和水平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分类标准与发达国家有差别。

  过度城市化,2010年前城市化率超过80%,城市化大大超前于工业化,约有1~9个国家。

  中级城市化,2010年前城市化率为50%~80%,可能有两种情形(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城市化略超前于工业化),约有6~51个国家。

  初级城市化,2010年前城市化率低于50%,可能有三种情形(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约有49~103个国家。

  其次,根据最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比例的高低,1960~201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集中型城市化、中间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最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为40%以上,约有27~37个国家。

  过渡型城市化:最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为20%~40%,约有37~56个国家。

  分散型城市化:最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为20%以下,约有18~24个国家。

  其三,根据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高低,1960~201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大城市主导型、过渡型和非大城市主导型城市化。

  大城市主导型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约有2~4个国家。

  过渡型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40%,约有15~31个国家。

  非大城市主导型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以下,约有43~61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