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工匠精神的四个内涵是什么 工匠精神得我现实意义介绍 你认为在哪个方面你最需要加强

工匠精神的四个内涵是什么 工匠精神得我现实意义介绍 你认为在哪个方面你最需要加强

更新时间:2023-03-14 10:08:01 点击: 来源:yutu

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制造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高职院校是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职业化人才,特别为制造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融入不容忽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树立目标,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策略,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本文希望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后,能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工匠”职业精神的传承。徐建平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和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主要包含四个基本内涵:第一,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第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第三,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第四,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现实意义

第一,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工匠精神”是老一辈匠艺人留下的优秀品质,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职业意识,在工作中不断践行“工匠精神”,实现职业目标。第二,为产业工人队伍输送高素质人才。大国崛起需要制造业发挥作用,我国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而匠人精神不仅有利于提升产业工人的思想觉悟,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专注的职业精神,从而助力产业发展。第三,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有机整体。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三者具有紧密的联系,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应从其内涵出发,从四方面注重学生思想与技能的提升,敬业精神、精益求精、专注精神和创新精神缺一不可。

敬业乐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气

新时代需要匠人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执着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这就需要培育学生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并融入今后的工作中。高校院校应发挥立德树人的使命,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培育。随着思想意识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也会将匠人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从而促进自身成长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精益求精,打造出大国重器

精益求精既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也是大国工匠应当具备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将精益求精的品质融入日常授课中,提升学生对产品品质的无限追求,在实训课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雕细琢”的乐趣。大国重器的打造需要精益求精、千锤百炼,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今后大国重器的打造者,“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帮助这些学生成长为老一辈匠艺人的接班人。

专注专业,具备精湛的一技之长

“工匠精神”的传承,将让高职院校学生明白专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生力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手中有艺,将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并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懈奋斗。因此,具备精湛的一技之长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也会让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受益。

创新创业,成就中国“智”造

“工匠精神”不只是对老一辈匠艺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传承,更需要具备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智”造不仅需要科技的主导,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中国“智”造的主力军,匠人精神的传承将让这些学生明白重任在肩,在创新创业中成就家国梦。

“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矛盾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从现状来看,“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目标、效果等与现实发展还存在一定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也存在矛盾,这是高职院校应当注意的问题。

“工匠精神”培育理念与校园文化融入不到位之间的矛盾

“工匠精神”需要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才可发挥作用,但现实往往不同。第一,“工匠精神”未落地实施。一些高职院校仅仅在理论层面重视匠人精神的传承,未从实物展示、实训等环节进行融入,无法发挥实际效果。第二,未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传导机制的作用。教师向学生传导是“工匠精神”融入的重要渠道,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未在此过程中发挥纽带作用,自身参与度也不高。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中未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践中,有些高职院校仅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专注、创新等匠人精神的内涵,导致匠人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不够深入。

“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与培育机制不完善的矛盾

第一,培育方案尚待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制定的培育方案缺乏系统性,没有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贯穿匠人精神,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还有些高职院校培育方案侧重于理论培养,忽视实践培养的重要意义,不利于实现培育目标。第二,培育模式缺乏全面性。从培育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希望与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但是企业的参与意愿不够积极,匠人精神的实践受阻。第三,培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这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也有紧密联系,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匠人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自然也不重视相应长效机制的改进。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注重一时的得失,仅以职位高低判断职业好坏,个人利益至上等观念均为眼前利益。而匠人数十年如一日能够持之以恒的品质,即可获得长远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家长教育观念与学校和社会不统一。家长对孩子成才有较高的期许,因此导致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眼前利益。而学校和社会希望借助“工匠精神”的培育,希望学生不忘初心,在职场中能够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专注做事,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家长与学校和社会在教育观念方面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匠人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与评价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评价机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考核评价机制,而是指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机制需要改进。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对于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并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导致评价机制不完整。“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也需要用人企业进行反馈,以充分了解培育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反馈评价不到位。很多毕业生离校后没有对高职学校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进行反馈或者评价,这样学校就无法了解到培育方案等方面存在的实质问题,不利于后续培养机制的改善。由此可见,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首先应当从双向评价机制入手,解决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基于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和矛盾,相应的培育策略应当从培育理念、培育机制、长远利益和评价机制四方面进行改善,以推进培育目标的实现,并实现培育效果的提升。

推进“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工匠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第一,采取多种形式弘扬“工匠精神”。例如,可以采用校园话剧的形式,演绎匠人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融入角色,亲身感受匠人原型,从而加深对匠人精神的理解。第二,让“大国工匠”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大国工匠”、劳模等荣誉获得者到学校讲座,为学生讲解自身职业经理与对匠人精神的认识,从而树立榜样作用,引领学生传承“工匠精神”。

借鉴他国经验,重构培育机制

谈到“工匠精神”,德国制造和日本的百年企业都是匠人精神传承的典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借鉴这些国家对于“工匠精神”实质的体现,在培育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匠人精神内涵。由此,高职院校应持续优化培育方案和培育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均体现在培育方案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而校企联合的模式则是高职院校的正确选择。不可忽视的是,培育的长效机制应当在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并因时而变。

不忘初心,注重长远利益

一方面,家长应当将眼光放长远,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不能仅以成绩作为学生成才与否唯一评判标准,更应当认识到匠人精神是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也应纠正思想观念,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学生应当继承老一辈匠艺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延续“工匠精神”,成长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双向循环评价机制,提升培育效果

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构建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职业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建立档案,据此发现“工匠精神”培育方案、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并优化改进。学生方面,也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匠人精神培育情况作出评价,这将成为高职院校改进培育路径的直接依据。双向循环评价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匠人精神的培育效果。

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应当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应当立足于其内涵,形成良好的风气,为大国重器和中国“智”造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首先应解决存在矛盾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探讨培育策略。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阐述了高等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内容和策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均会不断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