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莆田食用油厂 莆田茶油家庭装

莆田食用油厂 莆田茶油家庭装

更新时间:2023-01-03 20:20:47 点击: 来源:yutu

1. 莆田油茶苗批发

全国第一份荒山承包开发合同秘密签订

  1979年,“谈私色变”的年代。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福建省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54岁的农民李金耀,冒险向大队党支部提出了承包绿化马山的申请。

  马山原属莲井大队集体所有,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因缺少资金投入,一直荒芜着。忽然有人站出来愿意承包治理,减轻大队的负担,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的承包政策,合同只能偷偷摸摸地签订。

  于是,在两天两夜激烈的讨论之后,莲井大队的干部群众基本达成共识,同意李金耀承包马山。1979年6月,一份未经上级领导批准、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中国林业史上却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合同诞生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份合同对承包者极不公平:李金耀以林业队的名义承包荒山,今后山上的大宗收益主要归集体所有,马尾松全部归大队,杉木90%归大队,柠檬桉60%归大队,桐油、油茶等油料收入双方各一半,其他零星经济作物归李金耀。

  然而李金耀却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样一份合同上。他拿出多年积蓄,又把妻子的首饰和老夫妻俩的两副棺材板卖了,加上借贷的钱,总共筹资6万多元作为家庭林场的开办资金。

  截至1981年9月,李金耀带领雇工共在承包的荒山上种植了37万多棵杉木、7万多棵柠檬桉树、3000多棵果树,移植了9万多棵马尾松,在林地里套种了15万株中药材。长期荒芜的马山有了生机,全国首个家庭林场开始迈向成功。

  首个家庭林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偏僻小山村的大胆尝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福建日报》、新华社先后刊发了消息,《人民日报》更是在1981年12月8日刊登了题为《开发荒山的大胆试验》的文章,公开报道了李金耀自筹资金承包荒山的创举。

  一时间,小小的莲井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从1981年底开始,国家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的林业专家、领导干部纷纷前往李金耀的家庭林场了解情况、考察和参观。“我们每天烧水给客人喝都来不及。”提起当时的情景,李金耀的女儿李美和心潮澎湃。

  家庭林场作为一种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激烈争论。其中,“家庭林场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方向”、“雇用工人属不属于剥削行为”成为当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人们对家庭林场褒贬不一,但因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李金耀的家庭林场仍得以存在和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李金耀承包荒山兴建家庭林场的做法开始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承包荒山的行列中来。据记载,截至1984年7月,整个仙游县的林业专业户达10594户,荒山承包面积达35万亩。

  然而在“左”的思想桎梏尚未彻底解除之时,先行者注定一路艰辛。1987年,李金耀终因积劳成疾,长眠在自己亲手绿化的马山上,留给家人一座青山和16万元的债务。

  女承父业续写绿色篇章

  谁来继承这未竟的绿色事业,擎起首个家庭林场的旗帜?跟随父亲在马山摸爬滚打8年的李美和挺身而出。

  较之于父亲,年轻的李美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她提出父亲开发荒山留下的16万元债务自己承担,但应该再次修订合同,50年后的林果树,不应无偿收归集体,而应折价归承包者;新栽的杉木等收益分成比例也应适当调高。然而,这些合理要求却被村里以“山林是集体的”为由压着。

  对这一全国林改典型,历任省、市、县领导和省林业厅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一次次来到马山,帮助解决问题;各级新闻媒体也始终关注报道,为其鼓与呼。

  李美和不负众望,率领员工努力拼搏。她创新林场管理模式,推行股份制;增加投入引进新品种,优化林木结构;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立体种植。实现了用材林、经济林、灌木林、优质水果林并举,树上树下充分利用,山上山下资源互补。

  林权证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然而林木再多是集体的,投入再大个人也没啥回报,再加上林场遭遇的天灾人祸,几度令李美和的绿色信念发生动摇:“有一阵子,我考虑了很多,甚至想放弃。”李美和提起那几年的艰辛和挫折,心情沉重。

  支撑李美和坚持下来和最终彻底改变林场命运的是福建省率先进行的集体林权改革。

  “2003年元宵节,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告诉我,全省林改即将全面开展,鼓励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李美和现在提起这件事声音还透着兴奋。

  当年4月,福建省《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李美和在莲井村以公开招标方式转让马山55%山林收益股份时,一举中标,股权达70%。

  这年8月,时任副省长刘德章、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专程来到马山。在众多媒体的见证下,李美和颤抖着手接过了林权证。她热泪盈眶地面对青山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阿爸,今天领导送来了林权证,我们付出的20多年心血有了回报,你可含笑九泉了!”

  温总理鼓励她:把林场办得更好

  获得林权证后,马山真正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李美和的干劲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马山,如今已建成林丰水美的生态经济型林果基地,成为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场资产近2000万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与父亲当初的饱受争议不同,同样成为焦点人物的李美和如今获得的却是无上荣光。2003年9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会上,李美和从温家宝总理手上接过“全国林业劳模”证书和奖章时,听到的是总理亲切的鼓励:“你要再接再厉,把林场办得更好!”相信李金耀当初心怀忐忑地在承包合同上签字时,一定想不到有一天他的后人会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典型人物,家喻户晓。

  对李美和父女传奇般的经历,专家们的见解不一而足。有的专家说“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有的专家说:“从家庭承包经营到拥有林权,从造林几乎无收益到有收益直至得大头,李美和父女的探索实践历程,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路线以及惠民政策的最终形成,对今后中国的林改具有划时代意义。”

  然而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今天已旧貌换新颜的马山标志着李美和父女30年探索实践的成功,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更是党的林改惠民政策逐步形成的历史印证。

2. 油茶种苗批发

您好。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亚林中心长埠林场专业培育国标良种长林系列油茶苗,也是长林系列发源地。

3. 莆田哪里树苗批发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产我国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广东茂名、广东新会、广东深圳、广东从化、广东增城、海南海口、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福建莆田都盛产荔枝。特别是福建的莆田,因盛产荔枝,又名“荔城”。这些地方应该,有荔枝苗卖。

4. 福建莆田批发

福建仙游坝下,浙江东阳中国木雕城这两个是国内最大的木雕产地,和产地型市场

5. 莆田油茶苗批发市场

350526是福建省德化县的身份证。

德化县,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6. 莆田油茶苗批发价格

  游洋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东北部,仙永公路与仙莆公路相交于此。辖17个行政村。  [沿革]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  游洋镇地处仙游县境东北部山区,为永泰、莆田、仙游等3县交界地。位于东经118°45′~118°56′,北纬25°33′~25°44′之间,海拔495米,总面积176.47平方公里。1992年,辖17个村民委员会,213个村民小组,有7606户,33195人。耕地19368亩,山林223957亩。镇政府驻游洋村,距县城45公里。  游洋取名于游洋溪。唐设游洋镇,亦称游洋洞,属仙游县管辖。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往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起义反宋,宋廷派官兵进剿,后居裔请降。翌年,设立兴化县及兴化军,县治和军治皆设在游洋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游洋划归仙游县,属兴泰里至清代。民国属古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区、十区、游洋区。1955年4月,永泰县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入游洋区。1958年9月,属麦斜公社。1961年底,设立游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称游洋乡。1992年11月,改为游洋镇。境内有汉代古堡龙穿城、南宋古惠政桥、将军城、古寨岭、兴山书院等名胜古迹。曾出过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名人。 [编辑本段]游洋镇概况  游洋镇,唐设镇。宋元明设县,为兴化县,迄今已有四百七十三年历史。别称古邑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东北部。在这片17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4万勤劳朴实的人民。  游洋镇, 风景优美, 文物古迹甚多。有如“湾月出水”’的宋古桥梁“惠政桥”,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兴山书院(建于1880年);也有风景如画的天然石城“龙穿城”、环境幽静的“读书楼”’,山势奇险的“将军城”’;还有近期兴建的“仙溪诗社”、“天马山风景区”等。这些旅游景观,充满种种神奇的传说,令无数游客留连忘返。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8% ,拥有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4万亩,立木储量36立方米;果茶面积二万亩,以李子、柑桔为主,还有黄梅、油茶、橄揽、柿子、板栗等;毛竹林面积6万亩,占莆田市毛竹面积的38% ,占仙游县的50% ,为福建省九大毛竹丰产林培育基地之一,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游洋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竹、木、笋、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广阔。水力资源蕴藏量为二万千瓦,已开发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2565千瓦,并与县并网;建立调节水库3座,总库容量175万立方米;拥有一座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站和180多处小型自来水站。游洋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石有叶腊石、花岗石、高岭土、朱砂土和优质矿泉水等十多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为福建省三大基地之一。  游洋,是今永泰、原莆田(今涵江区)、仙游三县的交界地,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古代扼住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  唐以前称游洋洞,多为山越、山獠凭山筑寨的聚居地。唐代,已有方、李、陈诸姓中原南播仕族从永泰等地东渐迁入游洋,带来了中原文化,始称游洋镇。据传曾有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时的游洋镇辖今天的游洋镇、石苍乡的大部分,象溪乡的一部分,钟山镇的鲤湖部分。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在原莆田县广业里的百丈岭起义反宋,起义军声势浩大,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御宋军,今何岭关等古关隘尚存,何岭关是县文物保护单位。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游洋诱歼官兵,又经何岭关,突袭仙游县城。不久,经南安、洪赖,越过晋江西门朋山岭,奔袭围攻泉州府城,一时八闽震动。林居裔自号“平西王”,挥军所向,无不披靡。宋军调集两浙、福建兵力驰援,又增派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强大的军事优势兵力围剿下,起义军苦战两年,终于被镇压。至今游洋和广业大洋,有祀林居裔的林将军庙。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毁宅建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兴安县旧辖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原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不久,太平军改名兴化军,兴安县改名兴化县。兴化军治,兴化县治仍在原址,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今游洋镇小学中仍保存初设太平军时的“太平军”石额。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迁往原莆田县县城,即今市区的古谯楼处,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到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往广业里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来,游洋一直是山区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司农寺丞段鹏曾主持在游洋建县署,中为正堂,东为主薄,西为典史,还建有宣诏亭、史隐、仙隐二堂、黄绸阁、土地祠、甲丈库等,也夯筑有土城墙,兴化军治迁出后,军治衙门为兴化县所用。兴化县署迁出游洋后,县城渐废,古建尽毁。今在游洋地名“衙门里”处保存有原兴化军军治所在地的主体建筑的覆盆式柱础两个,粗大厚重,直径竟达0.56米。“衙门里”军、县治遗址上还保存有“凤井”古井一口。  县治在游洋时,政绩突出的知县事有:宋朝的段鹏、许世昌、张彦博、梅泽、邱铎、曹 、黄逸、梁陆、陆楠、林振、孙绍先;元朝的有蔡贞、吴元。秉公办事,廉政为民,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县勒《戒石铭》于堂前,其铭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原游洋兴化县署县堂前的《戒石铭》随县署迁往湘溪而迁移到湘溪,今涵江区新县(古湘溪)镇政府保存着原存游洋县署的《戒石铭》。古代许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铭》的铭言为座右铭。  当时兴化县所辖境内,几百年间教育与科举兴盛,亦有目共睹。有宋一代,游洋邑境内共出了三个文状元。  今游洋古邑仍古迹斑斑。游洋梧椿村有商周时期的顶溪山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采集到刻画纹夹砂黑陶和灰色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闽族土著在这里生活、劳动过。游洋里洋村东北8公里处,有汉“龙穿城遗址”,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巨石山峰构成的天然石城。山顶有汉代闽越王所筑的越王台,残存遗址。游洋古邑址上还保存一条古街,原名古邑、旧县街,唐时已有。宋代军治、县治驻此,该街为最早的集镇街市。清乾隆时,街为南北走向的双面街,街长仍为150米,宽1.6米,卵石路面,夹街有单层或双层土木结构店铺40多间,后因水灾毁北段店20间,又修复,并把古街拓宽为3.5米,现古街有延长,街道走向传统格局不变,街旁尽是明、清石柱础等石构闲置不用。街的南面为旧军治、县治的南门,出南门便是惠政桥。桥北街南交汇处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关至永泰县梧桐尾,桥南有路,一是经双峰、马铺、何岭古驿道、仙水、灵山等地至仙游县东门,一是经天马、黄龙、尚书桥往庄边。  游洋街东南14公里处有“上宫街”,宋熙宁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经元、明、清发展渐成街道。游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岭寨”,常年驻寨兵70名,清代废,今仅存寨址。宋代因游洋县治驻此,故亦有“皇华馆”驿站,以作官方邮传,今址不存。  游洋古邑历史上办学成风,如辖地象溪乡南朝陈时的中郎将郑庄办的“浔阳书堂”,常州别驾郑淑在游洋巩桥办的“巩桥书堂”,宋初游洋县治“共赋轩”旁的“读书斋”“平伦斋”,以后县治东的“书林斋”,县尉厅东的“真斋斋”,郑樵后裔郑重光在游洋办的“石舟斋”等,读书蔚然成风,为社会上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7. 哪里有油茶苗出售

这个品种不贵小苗2元左右。

到福建高产油茶苗基地购买。

福建大果油茶是矮化培育的种苗。

福建大果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为中国栽培的14个油茶主要种群之一,也是集食用、药用、观赏绿化等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山茶优良品种。

矮化培育大果红花油茶属中国油茶中的优良种群,经国家食品与卫生监督部门检验测试中心检验鉴定:矮化培育的大果红花油茶的不饱和脂肪含量为79-92%左右,远超过不饱和脂肪含量为68-85%的西方广泛食用的橄榄油;富含人体所必须的17种氨基酸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其微量元素成分含量也超过西方广泛食用的橄榄油,而且不含其他食用油中所含有的致癌的黄曲霉素。

山茶油裏富含不饱和脂肪——亚油酸,是我们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具有促使人体血脂中的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排出体外,减少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上,从而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心脑血管,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此外还有滋补提神、驱虫健胃的功效。

茶油烹调食物,色香味俱全,异常可口,回味快感悠长。

此外,油茶果除了用于榨取食用山茶油外,山茶油也可作为纯天然优质化装品原料。

其榨油后剩下的副产品:茶麸可以作生物杀虫农药和优质有机肥料、饲料,提取茶皂素;茶壳可以提取栲胶、糠醛、活性炭、碳酸钾、冰醋酸、醋酸钠等化工产品。

其综合开发前景无限广阔。

大果红花油茶的亩产油量: 粗放管理:亩产茶油100-150市斤; 正常管理:亩产茶油200-300市斤。

(以上为估算值) 高于同等林分的普通油茶亩产量10倍。

精心管理亩产茶油的产量将更高! 矮化培育的大果红花油茶当为目前中国单株产果、单株产油量极高的油茶品种,油茶品种中之极品! 矮化培育的大果红花高产油茶与普通高产油茶相比,有以下6个优势: 1、茶果最大:平均单果0.5公斤以上,最大1.8公斤; 2、产果最多:正常株结果40至100公斤; 3、出油率高:茶仁出油率55-62%; 4、茶花极多:株开鲜艳茶花1000至5000朵,可做观赏树。

5、花期最长:从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约140多天,可做观赏树。

6、寿命最长:生长期可达200年。

百年以上老树照常结果50至150公斤。

矮化培育的大果油茶采收期可达100-120年,而普通高产油茶树只有60-80年。

矮化培育的大果油茶产量极高、油质特优(酸价acid number低至0.7mgKOH/g,比普通油茶的味道更香醇),是我国目前单果产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油茶品种,大力开发种植、挖掘生产大果油茶的综合加工产品,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无可估量。

一、大果红花油茶的生长条件 1、温度:矮化培育的大果油茶适宜生长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区,抗寒能力强,在零下10℃的气温下也能正常开花结实。

能耐40℃高温。

矮化培育的大果油茶最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9—18℃的山区和半山区。

2、光照:成年大果红花油茶喜光照充足的环境,每日光照4小时以上才能正常开花结实;但幼龄期忌晒,需要一定条件的遮荫条件。

3、土壤:大果红花油茶喜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微酸性土壤,pH值4.5—7范围内都能生长,以 pH值5—6.5为最适宜地区,硷性土壤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生长不良。

二、油茶种植技术 矮化培育的大果红花油茶幼苗宜选2年以上的种轩,以达到更高的成活率。

矮化技术良种选育的目的就是获得遗传性状优良的品种。

从单株产果量、出籽率、含油率、果油率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来考察、选择和培育优良品种。

建立杂交种子园,利用优良杂交种育苗,缩短了育苗时间,降低了成本和造林难度,大大加速了油茶良种化进程。

高产、稳产是油茶选种至关重要的经济性状。

选择油茶良种不但要高产,而且产量要稳定。

油茶进入成林盛产期,如果连续3年产量变幅不超过30%则为稳产的标志。

油茶产量有大小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一般情况下,大年之后的小年产量不低 于大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即可认为比较稳产。

现有油茶林和市场上卖的没有矮化的种苗种出来的油茶往往丰年之后翌年产量 锐减,通过选择高产、稳产的矮化良种可提高油茶林分产量,想稳产高产就必须选择矮化技术培育的无性系油茶品种。

油茶的抗病性主要指看油茶炭疽病的能力。

可在炭疽病发病区的油茶林中选择历经考研且天然抗病力强的优良单株进行 定向培育,或通过人工接种诱发试验逐步筛选出抗病力强的优株或品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