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2-04-14 18:39:13 点击: 来源:yutu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没有,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曾经我对这一点确信不疑。现在我倒是认为历史还是充满着偶然性,台湾和大陆的现状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国共合作破裂也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靠人民推进的,但在某些关口,可能被某些人、某些团体作了错误的导向,人民在背后推动历史,从而也可能走到岔道上去。蒋中正先生就是做了错误的导向,从而最终让台湾走到的岔道上,然后中华民族又被老美摆了一刀,没有牢牢把握住自己民族内部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时机,造就今时今日两岸的分离局面。这其中必然和偶然的碰撞,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的命运总是同时代联系在一起。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纪事笔法讲述了一个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的人物的命运转折,暗含着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本来我很少看电视,更很少看这个50多集的长篇电视,所以当我最初看到这部电视片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投入很深,只是追随电视剧《潜伏》的主人公扮演者来看的,可随着《人》剧的逐集观看,我慢慢被吸引了,尤其是剧中的正派人物代表——杨立青那份对信念的执着坚守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囚,不为生命危险所吓,不为纷繁尘事所惑,不为命运沉浮所折,毅然投身革命工作,执着追求革命理想,坚守自己认定的革命目标,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命运发展,集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奋斗特征。

  人的命运又是与自己的奋斗拚搏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幻,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前进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执着,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昭示着我们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前行,用顽强和奋斗实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俗话说,命由天定,运为人求,说的就是人的奋斗和拚搏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

  老一辈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发展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页历史被永远地翻过,告别起点,我们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征程。少了一份“风在吼,马在啸”的豪迈,也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但我们现在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共产党人的那份执着信念和对信仰的坚守得到了衣钵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也正是基于对个人命运发展的思考,基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网络社会下人们思考和学习的优势,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党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这个党员的思想家园——红色一家e,期以打破时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信念。

  新建立的思想家园是一个平台,是我们支部每一位成员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一个纽带,通过她联系我们每一位党员职工的思想脉搏;更是一个信念坚守的阵地,在这里我们传承并发扬老一辈们的闪光信念。愿党员之家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家的成员越来越多,永远充满活力和欢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在家闲来无事,看到电视里重播《人间正道是沧桑》,就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正面的说教历史题材,却意外觉得是部很好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有精神内核的电视剧。

  也许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也有拍摄的政策使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很好的揭示了人物脱离不了历史脱离不去时代的束缚的`规律。有的时候,人就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行,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对于历史,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其实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于,历史是否是回归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说,把马克思划分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生搬硬套在历史发展进程截然不同的中国,认为凡是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出于我国目前政治局势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标准。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正确的错误的,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这种为了政治而学术的理论,有其内在缺陷实在是理所应当。我们国家的当权者总有一种家长的观念,西方各国讲民主就说要统一全民的观点,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我们偏偏要加上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的家长总是害怕我们学坏,只告诉我们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一辈子只听说这么一种论断那也就罢了,但万一不慎听说了一种“歪门邪说”,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遮着掩着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始终是多元的,始终是允许所有人各抒己见的,那么听的人也会自觉地产生一种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判定的标准。如果可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多一点客观地陈述,少一些主观的判断,以逼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把一切评价的工作留给每一个读者,也许是于读者也于这个国家最有利的一种历史写作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反腐电影人间正道观后感

教师《人间正道》观后感

纪录片人间正道观后感

人间正道观后感

观看国家审计观后感

  这部片子的亮点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人性,看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每段历史的见证者。因为时代的感召,杨家三兄妹离家前往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大哥立仁选择追随蒋介石,二姐立华选择了三民主义,弟弟立青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骨肉同胞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迈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没有直接评判出三兄妹的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哥立仁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早年思想激进,刺杀三省巡阅使失败后,投奔广州革命,后虽然思想上追随蒋氏,在反革命政变中满手沾满鲜血,但在妹妹立华收养瞿恩的烈士遗孤时,还是网开一面,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是投身抗战。他追随蒋氏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救国之道,但在举起屠刀屠戮异己时,选择了服从。在他身上既有长兄对弟弟的关心,又有因主义的差异造成的兄弟人伦的扭曲。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杀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这部电视剧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觉得笔下晦涩,很多感触很难表达出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14702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147028.html